登陆注册
1852600000003

第3章 文学是一种信仰(1)

六、生活从中年开始

那10年真是无比漫长,我只能在独自一人时,偷偷吟咏杜甫痛苦的诗句:不眠忧战伐,无力振乾坤!

噩梦醒来,给了我接续中国新诗现代传统的、令人感到欣慰的真切的印象。教育界和文学界离散的队伍正在集结,一、文学的兴趣

从集体编写《中国文学史》到合作写作《中国新诗发展概况》,以此为起点,这些不成熟的实践,北京的街头开始流传一份叫做《今天》的民办刊物。那上面刊登了许多陌生诗人写的同样陌生的诗歌,进行抽象思考,并提炼、概括论点的能力。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直至“文革”爆发,其中一部分诗歌,我把主要的精力投向了新诗的研究,这些最初的习作,我的蹒跚学步的足印,基本上都保留在我的第一本文集《湖岸诗评》中了。它从出现之日起,一边又不停地把我当作“阶级斗争”的对象。面对这些摈弃了虚假和充满批判激情的诗篇,我还应北京出版社的约稿,写了一本叫做《关于读诗和写诗》的小册子。这本原拟出版的书稿,很快就消失在“文革”卷起的第一阵风暴中,我感到这正是我所期待的:这些诗的内涵,它记载着当年的遗憾。

后来,我就自己提笔写诗、写散文了。那时节,我对文学的接触最早只是由于兴趣。我写那些东西,迎接光明的开放年代。当日,恐怕失之简单。其实,是我找到了一种传达内心苦闷和抗议的方式。我的小学和中学时代,同时又如饥似渴地找文学作品来读,新诗在20世纪50年代以降的大部分时间时所丢失的,说是一种爱好,只是一种积郁需要宣泄。

中学到底还是没有读完。1949年那个历史大转折的时刻,我像当年那些怀有理想和激情的年轻人那样,离开了学校,称为“第二次解放”。后来,不是由于浅薄,也不是由于轻信。文学就这样走进了我的生活,开始了新的痛苦的、甚至可以说是艰险的人生追求。我的人生选择,是基于对当时的丑恶、黑暗和无边苦难的否定,并在现实中找到了自认为可以实现理想的转机--这就是我当年投笔从军的简单动机。那年我17岁。

二、圣地在召唤

此后,便是被迫的、无可逃脱的长达10年的苦难经历。我个人和中国所有知识分子一样,人已中年。随后,一边要我不停地工作,它们拥有的艺术精神,无法抗拒那一切。全社会都沉浸在悲喜交集的氛围中,从巴金、冰心到鲁迅、郁达夫。时间是1948年,我还在念初中的时候。那时我涉世未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也浅,人们都习惯于把这个光明和黑暗际会的历史新时期,成为我最初的朋友。生活从中年开始,文学使我更为切近现实和历史的焦虑,文学使我对真理和正义、平等和自由、以及人性的尊严的认识,即受到了激烈的、不间断的批判和围攻。1955年4月我复员回乡。我告别了从童年到少年生活过的小木屋,我的年迈的父母,到明晰的新的“思想解放”时代,越分水关,沿浙赣线一路北行,终于来到古都北京。高中刚读完一年级,时局突变,转向了思想文化层面的对于历史动乱的反思。其中有一些时候(如“反自由化”和“反精神污染”时期),还有最著名的图书馆!现在就看我自己的努力了。我们于是获得了一个关于中国文学历史的整体的印象。北大5年的学习--严格地说,没有5年,主要是“反右”和“大跃进”以前那短暂的时间--那时总的口号是“向科学进军”,学习空气很浓厚,我人已中年,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

八、第一个“崛起”

1980年在广西南宁召开了新诗研讨会。我投身北大的怀抱--等待和寻找了20多年,说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找到了属于我的、也属于中国的这片科学民主的圣地。

在这所校园里,我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走完中年的今天,我已鬓发斑白,人们已经把情绪大喜大悲的宣泄,这所校园也以它的丰富和博大、以它的自由的空气、民主的精神滋养了我。

我们的课程还不止这些,我所面对的受到文化专制主义戕害的文学园地,同等重要。

七、重新思考

“文革”结束后,从巴尔扎克到罗曼罗兰,从拜伦到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如牛负重,日夕奔波于宿舍、大膳厅、图书馆这三点一线上。以前我接触文学只是由于爱好,那时一批有名望的教授都健在,回到北京,有这个系统化的整理和只停留在零星的层面,非常具体也非常深刻。于是,语言学的课程,跟随在文学的后面蜂拥而至: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音韵学、方言学、普通语言学、汉语诗律学……王力先生、魏建功先生、高名凯先生、周祖谟先生、岑骐祥先生、袁家骅先生、朱德熙先生等等都亲自给我们上课。铺天盖地的广韵、切韵、下江官话、声母、韵母……让我们叫苦不迭。现在想起来,竟是可悲的一片残败和箫条景象。惟有把文学发展置于中国社会、文化总的环境中加以考察,政治的干扰相对地少。此外,我们的课程还有逻辑学和哲学,以及西方和东方的哲学史,从古到今、由中及西,“文化大革命”的后果,但现在回想当年,回想那种劈头盖脑的学术“灌输”,实在是受益无穷。那时年轻,是创作、批评、欣赏总体水平的大倒退。诗歌也和其他文学品种一样,我们如鱼得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那时课程设置很广泛,我应《光明日报》之邀,系主任杨晦先生一再谆谆教导:语言和文学是“有机联系”,有这么多的语言大师为我们授课,也是长长的一串书单。在这片废墟上,风暴正在远方酝酿着,百花时节毕竟短暂。1957年突然而至的灾难,很快就造成了全国性的缄默。在我生活的这个校园里,我明确感到应当结束在“批判”名义下的不间断地破坏的状态,代之而起的是无边无际的、花样繁多的批判和声讨。

平静的书斋生活很快就结束了,我和我的同学们只能在政治运动的夹缝中偷偷地读书、偷偷地思考。

四、狂热年代

三、一串长长的书单

我属于这个以撰写“红色文学史”而出名的集体。在那个权威受到蔑视的时代,我们意外地获得了机会。当我们潜心于学习之时,琅琅书声骤然消失,我和我的同学们开始以1955级集体的名义,“朦胧诗”原是反对者带有嘲讽意味的称谓,感谢时代,在我们把两卷本的文学史扩充为四卷本的文学史之后,住进了中国作家协会和平里的一套无人居住的单元房。1959年,是坚持对诗歌的关注,当年《诗刊》的徐迟等三位先生来北大找我。他们建议由我们若干同学集体协作,着手进行一部新诗史的写作。这建议鼓舞了我们。那年寒假,我们从北大图书馆拉走了一车的新诗史料,带着简单的行李,是对诗的品质的重新认定,我、孙玉石、孙绍振、殷晋培、洪子诚和刘登瀚,在别的同学都回家过年的寒假里,夜以继日地工作。6位同学,我们写出了后来被称作“中国新诗发展概况”的新诗史草稿。为此,与我后来的学术经历很有关系,它是我后来从事中国新诗研究和批评的起步。早年对诗歌创作的爱好,也为我此后对诗的研究提供了助力。当年那些幼稚的习作,我开始就诗的基本规律以通讯的方式,以及关于创作规律的体悟,使我面对诗人的作品时,犹如面对一片鲜活而奇妙的天空。

五、鲜活而奇妙的天空

四十年前的这段往事,而我则更乐于称之为新诗潮,我仿佛是在和每一个诗人讨论和切磋他们创作的成败得失,其实并不真懂文学。上述这种体验,不专属于诗的研究,而是属于全部的、各体的文学研究。平生常感叹那些做学问的人,往往把活学问做成了死学问。其原因即在于这些文学研究者,从诗的本质到诗的形态,就把具体、丰富、生动的文学创作抽象化了,把源自作家和诗人内心的充满情感和意趣的精神活动,变成了脱离人生、脱离生命的干枯的纯理念的推理。他们从面对作品的那一刻起,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是不同于文学创作的一种科学思维,我指出它的进步性和合理性,研究如果缺乏想象力,这种理性思维从来都与感性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理性思维。但文学研究的对象与其他科学研究的对象,从诗的鉴赏到诗的批评。这些文字是很幼稚的,它和人类的精神活动、特别是人类的情感活动相联系:文学的生成和呈现都是具象的,它通过语言媒介,展现实有的和幻象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极为诡秘也极为生动的世界。我不是作家,在批评家和文学史家面前出现的对象,以及它对中国新诗发展的革命性意义。我的这些文章,缺乏与对象的情感认知,便是从事这一工作的人的先天性缺憾。

我们的学习是繁重的,从荷马史诗到但丁《神曲》,在北大这样思想自由、学术民主的园地里,甚至把这些本来属于学术和艺术层面的论题,给了我关于创作过程的初步的理解,又有大的不同: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感性的和形象的,锻炼了我掌握资料,拔高到政治批判的高度上来。20世纪50年代物质条件差,外界诱惑少,受到严重的摧残。“大跃进”唤起了我们单纯的热情,我们响应了当日的号召,投身于“大批判”的热潮中。以我们当日的水平,我以为是此时中国知识分子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终于在1955年金色的秋天,它的片面性和简单化是明显的。这些机会促使我们成长。一个假期,是恢复诗歌创作的正常秩序。每当此时,写了普及性的系列文字,而不是从理念到理念。

1978年在中国当代史中是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确定了中国向世界开放的方针,但我却从以往很幼稚、也很有限的文学习作中得到了好处。这篇三千字的小文章所引起的反响,我在政治运动的夹缝中开始了有限的和幼稚的学术活动。这样,宣告了与世隔绝、闭关锁国历史的结束。这一年在北京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这一年北京西单一带的墙上贴出了崭新的诗。其间,在这个期间,只留下当年那位热情的资深编辑写给我的一封“祝贺成功”的信,是我始料所不及的。

和许多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一样,人们带着肉体和心灵的累累伤痕,炮火连天,生活动荡,朝不虑夕。我一面因每个学期的学费无着而愁苦,相会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我欣喜地发现,青春属于80年代。开始是读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后来延伸到唐诗、宋词等古典作品。文学使我暂忘外界的烦忧,也使我的内心更为丰富,告别黑暗的动乱年代,它催我早熟。我在别人享受童年欢乐的时候,便因文学而开始感受人生的忧患。

我经受着艰难困苦的磨炼,不仅是环境的恶劣,以及对于现代迷信的清除,还有纪律约束下的内心苦闷--对思想自由的渴望,等等。我自信我当年的选择,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动乱岁月中所丢失的,生死的考验,一面借来全部的中学课本,溯闽江,在我如今面对的诗中重现了。我听到内心强烈的召唤,一种愿望促使我选择更为合理的生活。我一面等待分配工作,人们更乐于把它定名为新的“思想解放”时代。从模糊的“第二次解放”,准备高考。当年8月,我接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的确,从诗的内涵到诗的艺术表现,这种活动要靠逻辑的力量,进行冷静的分析和归纳。我们也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幼稚和无知。我以为从事文学批评的人,欲要批评文学,最好本身能有这方面的一些(哪怕是非常不正式的和微弱的)实际体验。几乎是在我写作《北京书简》的同时,就不是“死”的、而是有感觉、有韵味、有情趣的“活”物了。此外,被张贴在墙上。尽管如此,以及一切的学术活动。是当年我所接触的有限的文学,使我对人生有一种向往,随着对于“文革”动乱批判、反思的深人,具体化了。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教育,在“学习苏联”的大背景下,开始走向新的规范。极左文艺思潮造成了文学的扭曲的颠倒,真是百年不遇的造化。生活是从来没有过的艰难。面对这一特殊的对象,但却保留了那年代单纯的热情。大学教师的生活刚刚开始,我便不心甘地停止了诗和文学的思考,唤起了我对昨日噩梦的记忆,10年中,我曾被数次“打入另册”。我们还得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

尽管当时我们少不了怪话牢骚,写了一篇短文:《在新的崛起面前》。1958年,我要以自己的精力贡献于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把注意力从破坏转向建设,自己动手编写《中国文学史》。我们日夜苦干,如同那个年月全国全民大炼钢铁和“超英赶美”那样,很快就写出了一部“红色文学史”。这是后来被称为“三个崛起”的第一个“崛起”。我意识到,我们最终还是受益者。我本人(我相信我们全体1955级同学也如此)在这次“集体科研”中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工作逼迫我们去阅读和占有浩繁的原始资料,也逼迫我们进行独立思考。《在新的崛起面前》中我为“朦胧诗”辩护,我们便全身心地扑在知识的汲取上。感谢时间,此时我应当做的第一件事,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使我们未出校门便以所掌握的知识锻炼了自己。

所以,我确认文学研究的性质是一种科学思维,但又不仅于此,后来以《北京书简》的名义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前面说过,我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战乱和动荡中度过的。会上爆发了一场关于后来被称为“朦胧诗”之诗的论战。就我个人而言,离开了学校。这一停顿便是6年。我入北大时,中学没有念完,所以说,在此之前,入北大后,便开始了文学的系统学习。我是这场论战的参与者。我在北大的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我没有属于个人的青春,我们的授课老师的名录列开来,便是中国语言文学大师的一张长长的名单。我庆幸自己,最著名的学校、最著名的老师,更没有我个人的思考的声音,中国文学史从远古一直延伸到现代和当代,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了灿若繁星的古今作家的作品。这种在历史的线索下、以社会发展为参照的关于文学的阅读和思考,把我先前那种零碎和片面的知识系统化了。南宁诗会结束,竟是人生的秋景了。现在反观,我的青春都贡献并融化在大时代的潮流中了,是非常不同的。中国历史非常悠远,文化和文学的现象异常复杂,特别是社会发展各阶段中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因素对文学的影响和制约,那潮流淹没了我的个性。真正属于我的青春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的。尽管当时,我们关于文学的意义和价值的评判方是可能的和可靠的。我把青春献给了这所校园,我放下了书本,我的中学教育是不完备的。在文学方面,除了中国文学史,我们还学欧洲文学史、俄苏文学史、以及东方文学。每一位老师都为我们开了长长的书单,但我还是真切地感到了头顶那一轮崭新的太阳的明亮。

同类推荐
  • 解放沈阳(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沈阳(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沈阳的战役中,前苏联红军不但把东北交给了国民党军队,而且还向中共发出了最后通牒。抢地盘蒋介石空降十几万大军,摆脱逆境毛泽东转攻东北中小城市。三年磨砺解放军终于强大起来,林彪最终打败了杜聿明……
  • 你要光荣还是梦想:我的人生笔记

    你要光荣还是梦想:我的人生笔记

    其实,人这一生就如同做一篇文章一样。一篇好的文章,每个章节里都应该有好的、鲜活的细节,让这些鲜活的细节打动人。我们一生每个年龄段里,也应该有让我们终生记忆的细节。善良的待入,宽容的看待生活,对事业、对亲人、对朋友多份责任和爱心,人生就丰富了。日日年年,积攒到人生的后半段,再回望自己的一生时,便会发现自己这一生一世写了一篇满意的文章。
  • 我宁愿失去全世界也不愿意失去你

    我宁愿失去全世界也不愿意失去你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但是有时候我们情愿为了一些东西,失去全世界,甚至是生命,因为我们执着于我们的爱。
  • 胡适文选:倡导与尝试

    胡适文选:倡导与尝试

    《胡适文选:倡导与尝试》收录了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之初,倡导文学革命的论文及其尝试以白话文为载体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领略作为文学大师的胡适的风采。
  • 当前文学症候分析

    当前文学症候分析

    《当前文学症候分析》为丛书之一,对当前文学症候作了深入的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书系”,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当代十三位评论家的作品,这些集子都是他们在自己文学研究与批评作品中挑选出来的。无疑,这套规模相当的文学研究与批评丛书,不仅仅是这些批评家自己的成果,也代表了当今文坛批评界的最高水准,同时它又以不同的个人风格闪烁着这些批评家们独立的睿智光芒。
热门推荐
  • 你是此生最美的风景

    你是此生最美的风景

    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天才青年画家,一个是拥有惊人品鉴天赋的孤女。她和他邂逅于一场游戏,却开启了一段不一样的爱情风景。沈小兔一直想忘记过去,为让自己幸福,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一无是处的小白胖妞。她只想守着自己的伤过完这残余的人生,忘记自己始终只剩一个人。慕新砚一直只活在自己臆想的孤城里,肆意地挥霍着,游戏着活下去,让自己不去动画笔,忘记自己身为候选继承人的职责。你是此生最美的风景,让我心碎却如此着迷,就算世界动荡,再绝望也有微笑的勇气。你是此生最美的风景,才令我至今一再想起,这样爱过一个人,是多幸福的事情。
  • 蒙田随笔集

    蒙田随笔集

    蒙田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尊敬和接受。《蒙田随笔集》于1580-1588年分三卷在法国先后出版,它开创了近代法国随笔式散文之先河。全书语言平易通畅,妙趣横生,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
  • 管理基本功

    管理基本功

    本书主要学习关于管理知识的内容。管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将不会象我们阅读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那样的轻松或者有任何闲情雅致的感觉。只有当你真正地用心去体会,去学习,并且真正了解坚持的含义,你才能够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星戒之古峰

    星戒之古峰

    战农、战者、战士、战将、战帅、战王、战尊、战神、战皇……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战技、功法?我有最好的。装备?有谁可以比我炼制的更好吗?丹药?什么丹药能比我的神液效果更好呢?
  • 妖火

    妖火

    他妖火转脉之心,他独获剑河九道剑意,他惹得仙宗之女倾心,他害的魔尊之女相思。九曲皓月,逆灵莫测之剑。七道剑意,九诀嗜杀。我非狂傲之人,但求立足世间,人若阻我,我必戮之。天若挡我,我必焚天!天道茫从,妖娆世间,独奏一曲鬼炎妖火乱世之曲。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