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文体上的这些重要变化,不光是一种表现形式的转化,它是探层次上思想内容变化的延伸。但是,当报告文学能动地吸收了新闻的内容,并把它注入到一种新的文体,产生一种新的表现的时候,这些内容和在新闻中的作用与表现事实上有所不同
谈到文学艺术性,人们习惯于多少年来即已形成的一套观念,如形象塑造,情节结构,环境描写等(多从小说而言但若要用这样的观念和要求来面对报告文学,它开初的形态很接近于旅行见闻或速写,并把自己独立的文体个性显示出来。既不适当,报告文学这种文体自然也是一种渐渐成熟起来的文体。起先,因为它借重于报纸这块阵地,又多是一些新闻记者从事其写作,所以,也肯定会让人遗憾。因为报告文学受社会生活的真实性约束,只不过比一般的新闻消息更丰富,更富于文学感染力。基希的不少作品在这一点也有突出的表现。像《怒吼的新闻记者》、《广场奇闻》、《墨西哥漫游》这些作品集,仅从题名就可以看出其特点了。基希称这样的作品为“艺术的文告”。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报告文学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运行发展着,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游记体,二、战地报告体,三、人物通讯体,四、事件报告体,五、带有研究性的散体式报告。这些作品,尽管在真实性上与其它文学形式划清了界线,在传递方式以及篇幅上也同新闻消息不一样了,但同时也因其零散波动的状况而未能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体式。长时间内,报告文学多为记者所掌握,记者因工作总是行色匆忙,他们尽管有才华,有好的题材,但总因本职工作的限制和对文学形象化手段的较为生疏,不可能更多地从文学或文体的角度上去作更多的探索,结果使许多作品成了“急就章”。在那些加入到这个行列的作家那里,又因为社会的不安定,破坏了他们清静的心境,他们又常常出于愤怒更着重报告文学的宣传战斗作用,强调它的直接服务性和现时性,这样又在可以使报告文学的文体趋于稳定明晰的时候失却了机会。在我国,报告文学多年不能独立于世,跳不出人们把它视为散文之一种的框框,同以上这种影响关系极大。
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迅速给读者以清晰的印象,它缺少小说,但重要的还在于作家们的创作个性,创作权利得到尊重,得到了自由。作家这种主体的新生反过来又促进了报告文学文体的独立3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新时期开始时为众多读者叫绝的领头之作。它的成功,除了作家生动形象地叙说了陈景润多年艰辛经历和科研活动之外,还在于他较早以报告文学为手段把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讲得如此富有文学色彩;不但匡正了强加于陈景润身上的不实之辞和轻谩语言,并大胆而艺术地对“文化大革命”这样的惨重劫难作了在当时环境下可能的否定性描写。从这里,人们看到了报告文学的气魄和力量,也看到了报告文学作家的人格和作用。此后,好作品不断出现,《大雁情》、《中年颂》、《命运》、《船长》等一大批读者熟悉的优秀作家作哲纷至沓来,进一步强化了读者对报告文学的见识和感受,也更加鼓励了作家们创作的积极性。由于作家们的努力,读者的热情与文学界的重视。报告文学再也不是可有可无,被人小视的文学角色了。
从文体演变方面观之,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首先打破了过去那种狭窄单一的题材内容形式,不再是纯粹的热情讴歌和颂赞,也不再是英雄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而是依靠着真实的力量,靠着真诚和尖锐的评判把褒贬兼容一起,从而强化了真实的作用和作家独立性。读者在这样的作品中看到了全面的生活,更看到了潜隐于生活现象背后那些复杂、沉重的思想内容。报告文学在题材内容及写法上的巨大变化,使报告文学迅速变得成熟庄重起来,性格也格外分明了。
与过去的报告文学作品相对照,新时期的报告文学有这样的特点:
1作家有分明的文体意识和创造自我作品风格的欲望。不少作家确实在这方面成绩卓著。
之作家们写人纪事时,不再是简单的直观描写,或按既定的结论去进行图解,散文,从复杂人生的多角度测定中进行辨识与界定,更重视人物、事件中包容的思想及感情内容。
1从单一的人事报告转向对生活的整体观照,并有效地引进了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使报告文学在文学格调不变的情况下显得更深沉凝重,更有理性韵味。
1形式多样,运用形式的能动性更灵活与机智了。现在的作品,有传记体、事件报告体、问题研究体、全景為瞰体、口述实录体、日记体以及电视、广播、摄影、绘画体等等。篇幅也有了长、中、短的区别。这当然是作家们充分地尊重了报告文学的文体要求,而是从社会,使其有新的推进;同时又要稳定和总结那些已为大量创作实践验证确为基础和核心的特性和规律,迅速而又形象生动地了解***的罪恶;了解反***斗争的英勇艰苦情形,又指出了达到或者说艺术地达到真实的困难性。试想,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路线,报告文学还沿着过去那样的轨迹发展,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吗?因之,报告文学的文体强化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问题,忽视了这一点,文体研究就没有多少实际的价值意义了,弄不好,还会坠入形式主义的泥坑中去。
报告文学的路不会永远平坦,但不平坦的路却使报告文学可能不断地焕发出创造和奋斗的生机。前景是乐观的。
1994年5月
报告文学的特性与创作
尽管报告文学以其勃发的生命活力,让人们处处感觉到它的存在,感觉到它的影响,感觉到它那别有意味的文学艺术魅力。然而,报告文学毕竟还是一个年轻的新型文学‘品种,它自身还正处在一种不断的完善发展的动态进程中,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自然也不可能充分和彻底。在这样的状态下,对于报告文学创作来说,人们应迅速地、灵活地运用这种新的:学形式,并在实际中对它进行理解和丰富,诗歌创作中的那种自由,并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这一切活动,把必须是在排除教条主义的影响下进行。固守一隅,画地为牢,都会对报告文学的发展产生阻力,使它减缓走向成熟的脚步。
什么是报告文学?对此,我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报告文学,是指那些及时对社会生活中富有思想、情感内容及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事件与人物作真实艺术的报告的散体文章。
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其实,所有定义式的概括也极难完全准确和明晰。我对报告文学的这个定义自然也会是如此。我试想再阐述得明了一点。
通常,人们说报告文学有必备的三大要素,即现实性、真实性、文学性。现实性的要求,使报告文学较之其它文学形式,与社会生活,与人们的生存坏境亨着更加直接紧窀的族系。报告文学对于现实生活的参与,是士其发生起就具声的特性。鲁迅说,文艺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茅盾说‘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报告’作家的主要任务是将刻刻在变化,刻刻在发生的社会和政治的问题立即有正确尖锐的批评和反映。”这种对报告文学现实性的理论强调以及大量对现实生活作出反映作品的成功实践,都非常有力地说明,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大舞台,报告文学的现实性特点就会因为虚淡而使人不易见识它的作用和价值。报告文学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产生起来的文学。所以,它也只能在伴随着现实生活潮流的波动中才能发展和完善自己。当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不少的作家,就是在反***战争的前线寻找到新闻与文学(主要是指小说、诗歌)的空间地带,从而在真实性的根本基础上把新闻的现实性同文学的形象生动性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创造了报告文学这种新型文体。这种文体与当时反***斗争现实的紧密结合,使人们真实准确,这与可’拥有虚构手段的创作是有根本性的区别和限制的。报告文学的文学艺术性应该有自身的特点,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媒介和感染作用。因之现实性是报告文学走进社会生活并进而与读者发生密切联系的重要途径,它既是报告文学的特性,也是报告文学发生社会效应的重要手段。
报告文学的现实性有时又被理解或称之为新闻性。这其间实际上是有差异的。对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注,对于信息的捕捉,对于真实的依赖,这都是新闻基本内容的重要部分。在报告文学中。例如,新闻中的快速,客观,直接等,都可以说是现实性的范畴,报告文学也对此有所强调,可在处理时和处理新闻消息绝对两样。现在看来,用新闻性来说明拫告文学的现实性似乎不尽确切,容曷含混。还是以现实性来概括报告文学吸收的那些新闻性因素比较合适。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之所以区别于其它文学形式的根本之点。是它安身立命之所在,离开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报告文学。对报告文学的确立和形成有过开创劳动的捷克作家基希,是人们公认的报告文学大师。对于真实性的看重和认识理解,是他感受和实践的结晶。基希认为,基于事实材料所写的报告文学,是一种“待殊的文学样式”,事实证明,它“也能达到独立的艺术作品的境地”。还说在为了作品的艺术性而从事的各种努力之际,必须显示出真实性一一完全的真实的东西这一点不可。”“对于不失艺术的样式和规模而同时又能正确地显示真实这件事,较之诸君所想象的是一种更西难的X作。”在这里基希既强调了真实的极端重要性,自身的规律性。,真实性除了事实、人物的真实之外,还必须强调本质的真实,主体的真实。多少年来,人们在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问题上存在和发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解和争论,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未能跳出事实的真实而走向本质、主体真实所造成的。往往是就事论事,抓住某一点而不顾及全局。有人就是有意用细小的、局部的真实来否定或抵毁本质、主体的真实,把本来明晰的问题搞得复杂化,弄得混乱不堪。真实本身是具有魅力的。那些反映了本质的真实的作家作品总是会具备现实和历史意义的。我们评判一部作品时,要特别去审视它接近本质真实的程度如何,而不必去计较选择了善的还是恶的;美的,还是丑的真实。更不能人为地给作家划定这样那样的界线。生活的真实是不能掩饰的,艺术的规律也不应违背。报告文学如果回避或偏颇地对待了真实,那么报告文学将如同无根之木,干枯是它唯一的前途。
报告文学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感应和发现,不失时机地去捕捉那些连结着社会神经的题材人物。
可是,仅到此驻足却是很不够的。报告文学既然是文学,在文学艺术性方面的要求也是不容忽视的。文学艺术性也是报告文学成其--为独立营垒的成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