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三幕芭蕾)
原著: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剧本:S?拉德洛夫(Sergey Radlov)
编导:米哈伊洛维奇·拉夫罗夫斯基(M.Leonid Lavrovski)
音乐: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 Prokofiv)
首演:1940年1月11日,列宁格勒
创作背景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作品之一,人们对它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与《哈姆雷特》并称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
莎士比亚创作的是戏剧,后来著名作曲家古诺把它改编成歌剧,柏辽兹创作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交响曲》,柴可夫斯基创作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都非常成功。但是,当有人想把它改编为芭蕾舞剧的时候,却遇到了许多麻烦。
1811年,有一位名叫加里奥蒂的艺术家在丹麦尝试过创作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926年,佳吉列夫芭蕾舞团也排演过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但都不是很成功,也没有多大反响。
1934年,基洛夫歌舞剧院艺术指导拉德洛夫想把《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为芭蕾舞剧。拉德洛夫是苏联著名导演,也是莎士比亚专家,曾经排演过《哈姆雷特》《奥赛罗》等,还促成了《天鹅湖》新版本的诞生。
没有想到,这部舞剧的诞生却非常艰难,前后经历六年之久。有人认为把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为舞剧,是对神圣的经典的亵渎,还有人认为以芭蕾的表现手段(哑剧、舞蹈等)是不可能表现莎翁作品的思想深度和人物的内心活动的。
拉德洛夫1935年6月23日在《苏维埃艺术报》上说:“能不能通过舞蹈与哑剧传达莎士比亚的形象的全部深度呢·‘阿拉贝斯克’和‘阿芝迪德’(两个芭蕾动作)能不能取代莎士比亚的台词?不!显然不能这样提出问题。最天才的音乐也不可能排斥、取代诗人的作品,而且也不应该这么做……提出下列问题可能更合理一些:莎士比亚对舞剧有什么益处?”
在歌剧院决定排演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候,拉德洛夫找了三位合作者。
在撰写剧本的时候,拉德洛夫聘请著名戏剧学家比奥特罗夫斯基作顾问,舞剧的编排交给了扎哈罗夫,而音乐创作则交给普罗科菲耶夫。但是,他们的创作理念却有很大的差异。
扎哈罗夫希望把莎翁悲剧性的结局改为喜剧,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大团圆结束。这个结局完全违背了莎士比亚的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的初衷,也不符合莎士比亚悲剧的风格,倒有一点像中国式的以大团圆著名芭蕾舞剧欣赏为结局的模式。当然,这种考虑也和芭蕾舞剧的表演特点有关,最后一场,按莎士比亚的原著,当罗密欧赶到密室的时候,朱丽叶已经“死”了,而当朱丽叶“醒”过来的时候,罗密欧已经自杀身亡,这样就无法表演传统芭蕾中的双人舞了。
对这个意见,大家基本上都是反对的。普罗科菲耶夫说:“向我提出如此粗暴的意见(指把原著的结局改为大团圆式的喜剧)的理由,纯粹是从舞蹈出发的,因为只有活人才能跳,而死人躺着又怎么能跳呢?他们还找来根据,说什么莎士比亚本人对这出戏的结局曾有过踌躇,还写过同《罗密欧与朱丽叶》并列的另一出戏《两个信徒》,其中的结束就比较完满。”
拉德洛夫对普罗科菲耶夫非常欣赏,他曾经排演过普罗科菲耶夫著名的歌剧《三橘爱》,但是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作中,却没有达成共识。
1935年春,普罗科菲耶夫开始了音乐的创作,由于基洛夫歌舞剧院取消了合同,普罗科菲耶夫重新与莫斯科大剧院签订了合同。到9月底,普罗科菲耶夫完成了全部作曲工作。
在对普罗科菲耶夫音乐的讨论中,大家对音乐本身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但对大团圆的结局产生了争论,最后,大家认为用死来结束是可以的,普罗科菲耶夫在自传中说:“有人曾对我说过:‘你的音乐如果最后出现真正的欢乐,那是不会成功的。’这意见是正确的。
几经和舞蹈家们反复商谈之后,终于认定,用死来结束在舞蹈上是可以处理的,于是就产生了目前这样的音乐。”
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是芭蕾音乐交响化的代表,是在戏剧芭蕾全盛时期的苏联产生的。从音乐本身来讲,确实是非常成功的,但是,这并没有得到大剧院领导们的认可,最终以音乐不适宜舞蹈为由被搁置下来。
这让作曲家感到非常不快,于是,他从舞剧音乐中选出一部分段落,改编成两部管弦乐组曲和一套钢琴组曲。第一组曲1936年11月在莫斯科演出,第二组曲1937年4月在列宁格勒演出,演出都获得极大成功,人们在观看芭蕾之前,就已经欣赏到了它的音乐。
1838年,拉夫罗夫斯基被聘为基洛夫歌舞剧院舞剧编导,《罗密欧与朱丽叶》被列入当年度的演出计划。
但此后工作的进展仍然不顺利。
拉夫罗夫斯基对原剧本作了必要的修改,他要求作曲家对音乐也作相应的修改,但作曲家不愿意,因为他认为自己的音乐已经恰到好处,但最后还是根据拉夫罗夫斯基的意见作了改动。
但听惯了明库斯等人音乐的乐队和舞蹈演员,对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并不认可。乐队以音乐写得不好为由拒绝演奏,而舞蹈演员则不习惯这种有创新性的交响化的芭蕾音乐。当年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就曾经遭到巴甫洛娃的“ 拒演”。而担任朱丽叶的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也明确表示了对普罗科菲耶夫音乐的不理解,她说:
“在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里有许多出人意料的、不习惯的、不便于舞蹈的东西——比如说节奏的纯变换,使表演者感到困惑,妨碍他们跳舞……在演完第一场后我甚至忍不住说了一句:‘世上没有比普罗科菲耶夫的芭蕾音乐更加令人悲哀的爱情。’”当然,后来她也承认当年所说的是“一句玩笑话”。
拉夫罗夫斯基不仅是一个著名的舞蹈编导,而且是一个出色的组织者,他成功地协调了各方面的关系,使舞剧得以正常排演,直到登上舞台。后来的史学家评论说:“完全是由于他的功劳,演出才成为事实。”
1940年1月11日,《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经过六年多的磨难后,终于登上了列宁格勒基洛夫歌舞剧院的舞台。演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取得巨大的成功。《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公认的世界“十大芭蕾舞剧”之一。
人物风采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苏联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1891出生于乌克兰顿涅茨克州,父亲是一个庄园管家,母亲会弹钢琴。他早年就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华,三岁即随母亲学习钢琴。五岁时,他就写出第一首钢琴小曲。六岁时,就创作了一首进行曲、一首圆舞曲和一首回旋曲。九岁时,他竟写出一部歌剧《巨人》。
1902年至1903年,普罗科菲耶夫随作曲家格里埃尔学习作曲理论。1904年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他的老师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里亚多夫。他在那里一直学习作曲、对位法、配器、钢琴和指挥,直到七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在毕业演奏会上独奏自己创作的《降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并获安东·鲁宾斯坦奖。
毕业后的三年中,他去过国外的很多地方,并结识了现代派音乐的代表斯特拉文斯基和佳吉列夫,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1918年革命以后,普罗科菲耶夫离开祖国,去了美国,后来又在巴黎居住了很长时间。他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写出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如钢琴套曲《老祖母的故事》、歌舞剧《三橘爱》等,但总的来说,音乐却变得越来越枯燥。
1932年,他回到祖国,面对全新的社会生活和听众,他选取了爱国主义题材,着重描写伟大的历史性事件和重大哲学问题,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放在创作的首位。这是他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也是他最成熟、作品最多的一个时期。1947年,他被授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并七次获国家奖金和一次列宁奖金。1952年起他获得了国家津贴,他被公认为20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
普罗科菲耶夫在普罗科菲耶夫生命的最后七八年间,一直身患重病,但仍然坚持写作,于1953年3月5日去世。
普罗科菲耶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主要作品有七部交响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部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等。
芭蕾音乐的交响化,从柴可夫斯基开始,普罗科菲耶夫继续走这条道路。拉夫罗夫斯基说:“普罗科菲耶夫继承了柴可夫斯基未完成的事业,他发展了舞剧音乐的交响性原则……把人的真实感情和具有鲜明个性的角色搬上了芭蕾舞台。他那大胆的音乐处理,清晰的性格刻画,音乐中节奏的多样性和复杂化,以及打破传统和声的做法,全是为了促使表演的戏剧性发展。”
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开始对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不理解,几年以后,《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乌兰诺娃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乌兰诺娃最后也终于理解了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她说:“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生命力旺盛,富有活力,是可以看到的音乐。听上去很现代,但是在精神本质上和品位上却非常的莎士比亚。音乐像一只手臂,指引着我们的动作,并赋予动作丰富的意义和目的。他引人入胜的人物性格明确了舞蹈的样式,使我们的工作变得非常容易。”
乌兰诺娃是苏联最优秀、最伟大的芭蕾舞表演艺术家,被称为“芭蕾女神”。蜚声世界的电影导演爱森斯坦曾把芭蕾舞称作“羞怯的杂技”,但当有人问他:“那么,乌兰诺娃呢?”“乌兰诺娃——那是另外一回事。她高大无比,她是艺术的灵魂,她本身就是诗,就是音乐。” 乌兰诺娃1910年1月8日生于苏联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的艺术世家,父亲是马林斯基歌剧院的芭蕾舞演员和导演,母亲也是该剧院的芭蕾舞独舞演员,后来成为芭蕾舞教师。乌兰诺娃从小受到芭蕾舞艺术的熏陶。她的父母发现了她的芭蕾天赋,就把她送到芭蕾舞学校学习。在那里,乌兰诺娃接受了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且幸运地成为芭蕾教育家瓦冈诺娃的学生。
由于刻苦努力,乌兰诺娃在芭蕾舞台上崭露头角,她扮演的《吉赛尔》中的吉赛尔、《天鹅湖》中的奥杰塔、《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等,都是芭蕾舞剧表演艺术中的典范。
朱丽叶的形象塑造,是乌兰诺娃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她表演的朱丽叶,不仅仅是靠高妙的舞蹈动作,更重要的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她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人物的真实情感。曾经接受过乌兰诺娃指导的英国当代著名舞蹈家玛戈·芳婷,1956年看了乌兰诺娃的表演后说:“当她演到绝望的朱丽叶披上斗篷,奔向劳伦斯修道士的密室时,那是令观众最难忘的一刻……我怎么也不能理解,即使模仿她的动作,我也不能。”其实不止是这一刻,从第一幕中天真无邪的少女的娇憨、第二幕中陷入情网的幸福娇羞,到第三幕中爱情受阻时的焦急彷徨、在假死后醒来看见爱人死在身旁时的伤心绝望,乌兰诺娃的表演无一不是细致入微、精彩绝伦。可以这样说,朱丽叶造就了乌兰诺娃,乌兰诺娃也造就了朱丽叶。
剧情介绍
“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 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 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他们悲惨凄凉的陨灭,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这一段生生死死的恋爱,还有那两家父母的嫌隙,把一对多情的儿女杀害,演成了今天这一本戏剧。”
这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演出前的一段介绍词。
序 幕
序曲。幕启,台上出现三幅画框,罗密欧、朱丽叶和劳伦斯神父各占一幅,然后灯光黑暗,人物消失。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意大利维洛那城的广场。
第 一 幕
第 一 场
在维洛那城,凯普莱特与蒙太古两大家族之间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然而,浪漫的爱情却偏偏在这两个家族之间发生了。
清晨,蒙太古家族的继承人罗密欧一夜未眠,他身披斗篷,在大街上徘徊。他的朋友迈丘西奥路过,把他叫走了。
凯普莱特家中走出来三个人,一边走,一边打着哈欠,他们睡眼惺忪地朝街边的小酒馆走去。
从另一边走来了蒙太古家的两个人。凯普莱特家的人立刻走上去挑衅,他们拔出剑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