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由旨遣
紧扣目的的技巧
概括起来,当众说话的目的,不外乎以下5种:①传递信息或知识。如章堂教学、学术讲座、新闻报道、产品介绍、展览解说等。②引起注意或兴趣。此类说话多是出于社交目的,或为了交际,或为了沟通,或为了表明自身的存在,或为了引起他人注意,如打招呼、应酬、寒暄、提问、拜访、导游、介绍、主持人讲话等。③争取了解和信任。如交谈、叙旧、拉家常、谈恋爱等,往往是为了结交朋友加深感情,交流思想。④激励或鼓动。这类说话旨在加强人们现有的观念,坚定信心,引起精神上的兴奋,有时也要求得到行动上的反应,如赞美、广告宣传、洽谈、请求、就职演说、鼓动性演讲,以及聚会、毕业典礼和各种纪念活动、庆祝活动中的讲话,都是为着这样的目标。⑤说服或劝告。此类说话诸如谈判、论辩、批评、法庭辩护、竞选演说、改革性建议等,大多是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争取自身利益而改变他人信念。
坚持话由旨遣的原则,首先要明确当众讲话的目的。目的明确,你的谈话、你的社交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目的明确了,也才知道应该准备什么话题和资料,采取哪种说话语体风格,运用哪些技巧,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临场应变。目的不明,无的放矢,不分场合,就难免东拉西扯,叫人不知所云,无所适从。因此每次说话之前,不妨想一想:“我为什么要说?”或者,“人家为什么要我说?”预先想一想可能产生的效果,并把预期的效果当做目标去为之努力。否则便达不到目的,有时甚至还会闹出笑话。据说有个人讲话常常偏题,说不到点子上。在他结婚的时候,婚礼司仪让他讲话,他说:“我衷心地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赶来参加我们的婚礼,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极大鞭策,极大关怀。由于我们俩是初次结婚,缺乏经验,还有待各位今后多多给我们以帮助、扶持和指导。今天有招待不周之处,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下次改进。”这些话貌似彬彬有礼,实则滑稽可笑,很不得体。发言者根本没有明确自己讲话的目的就乱放炮。
当众讲话目的的实现需要在讲话过程中自我控制,不断调节。人类的言语交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当表达的一方按照预期的目的发出话语信息,或因措辞不当,或对交际对象缺乏了解,引起对方的误解或反感,这时就得加以控制调节,换一种说法,使对方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有时交谈的开始阶段是按原定目的进行的,可是说到中途,或因对方及周围情况的反应变化,或因兴之所致,说走了题,偏离了原定目的,同样需要自觉控制,调节说话行为,以便回到原定话题上来。这是实现讲话目的的最优化控制手段。
除以上调换要法之外,常见的言随旨遣的方式还有步步引导、针锋相对、装聋作哑、答非所问、投其所好、将计就计、委婉含蓄等。我们会在下面专设章节加以详尽的描述。
发言活泼的原则
没有谁会对一成不变、呆板、枯燥的发言保持浓厚的兴趣,在当众讲话过程中,要注意遣词灵活、生动形象,不断给听众以新颖刺激,这样才能步步为营,达到传输信息的目的。体现说话水平的发言活泼的原则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多变的风格 诸葛亮舌战群儒就恰当地针对不同对象,采用多种讲话风格。面对东吴暗怀降曹之心、拘于一孔之见的儒士大臣们的唇舌挑衅,诸葛亮谈笑风生,或言辞犀利,妙语如珠,如说张昭、步骘;或冷嘲热讽,如对薛综、陆绩;或慷慨激昂,如对虞翻、严峻;或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如对程德枢等;还巧言相激孙权、周瑜,从而为火烧赤壁、大败曹兵奠定了基础。
据说,有一次,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弟子为其举行饯行酒宴,社会各界名流均应邀出席。大千先生为人一向孤傲。大家入席坐定,不免有点拘谨,宴会开始后只见大千先生举杯来到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面前:“梅先生,您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您一杯!”众宾客听罢一惊,梅先生也不解其意:“此话怎讲?”只见大千先生笑答:“您唱戏,动口,您是君子;我画画,动手,我是小人嘛!”于是满堂宾客大笑不止,梅先生也乐不可支,举杯一饮,宴会十分热烈。大千先生一扫平日之孤傲,以幽默的话语风格达到了当众讲话的目的——巧调氛围,显出大师技高一筹的说话水平。
多变的视角 所谓视角,是指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其感官认知的结果便不相同。话语的表达视角,在言语交际中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人的思想无非“情”“意”二字;一篇言辞,一番话语,表情达意,其表达的视角也应当随意而转,随情而变,如: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擅于利用多角度表情达意,甚至应付责难。在一次酒会上答记者问时,他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记者通过新闻媒介把此话捅了出去。华盛顿议员们大为愤怒,纷纷要求马克·吐温道歉并予以澄清,否则就将以法律手段控告他。过了几天,《纽约时报》上果然刊登了马克·吐温致联邦议员们的道歉启事:“我考虑再三,觉得此话不恰当,而且也不符合事实,故特此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改如下:‘美国国会议员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马克·吐温巧用肯定与否定的不同视点,将同一思维形式以不同句式表达,貌似不同,实则仍旧表达了自己的轻蔑和鄙视态度。
多变的句型 人类语言丰富多彩,要生动运用丰富多变的口语句型形象,直接表达讲话目的。这一特点,人们在日常言语、社交谈话、会议报告、节目主持,以及一些论辩、促销、导游等多种口才表现形式中可见一斑。具体说来,句型多变主要表现在不仅有常见的主谓句,还有很多非主谓句,如名句、动句、形句;主谓倒装,定状异位等等。如当年日本侵略者将天津“南开”炸得一塌糊涂,不少人哀叹:“南开成了难开!”当时的南大校长张伯苓听了,说:“难开?那要加一个标点:‘难,开!’”这里张校长巧用标点,将“难开”这一正短语变为转折关系的复句,便将那知难而进,愈挫愈坚的意与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事后有人为此专门撰文《一个标点显人格》,可见句型多变的艺术魅力。
现场调控的原则
周恩来曾有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一位西方记者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句话实质是讥笑我国的贫穷。这时,周恩来以幽默的口吻回答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这一回答,使全场为之愕然,场内鸦雀无声,都在静候总理的解释。总理接着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共10种主辅币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是由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总理的话再次激起了场内听众的热烈掌声。人们不能不折服于周恩来妙语连珠的话语调控能力。那么,如何获得这种调控能力呢?细心地揣摩一下周恩来应答如流的口才,是可以得到诸多启发的。
要有强烈的自信意识 林肯说过:“不论人们如何仇视我,只要他们肯给我一个略说几句的机会,我就可以把他们说服。”这是何等自信!大凡历史上的领袖人物都具有这种强烈的自信意识,很多革命领袖尤其如此。“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来自于对自己的军队坚定的信任。有了这种坚定的信任才会对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表述目的坚信不疑,表述时才会神态自若、思维敏捷、记忆精确,兴奋与抑制过程才会处于最佳状态,表述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会毫不做作,真切动人,从而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表述目的得到最佳实现。一个没有目标,胆小犹豫的人是没法发挥当众讲话的力量的,其讲话的目的更是无从实现。
要有丰富的学识、阅历,对表述材料要充分熟知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像毛泽东、周恩来等许多伟人和名人那样谈吐睿智、幽默,都是以学识渊博和阅历丰富为基础的。所以要有好的口才,必须多读书、多参加实践,例如用做卡片之类的方法把知识储备起来,这样说话时才有材料可供调遣。在具体说话时,则应当对表述的材料充分熟知。这里所说的熟知,不仅指对材料的明确理解和清晰记忆,还包括根据表述类型所作的不同选择和准备。例如在“以事告人”为目的的表述中,主要依靠运用记忆,精确地说明和解释有关人或事的状况、特征等,使对方确切理解你所传达的信息;在“以理服人”的表述中,就要求说出自己的精湛理解,以便有说服力地影响对方,使人们建立起新的观点,或强化已有的观念;在“以情动人”的表述中,就需要真挚地表达出寓有体验的丰富情感,以便极大地感染听众,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总之,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可使人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当众讲话,听众能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表述者也可从容不迫,挥洒自如,充分占有材料,熟知材料是培养自信的基础条件,正所谓“充实,是自信的前提”。
要思路灵活,思维敏捷 在社会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有的人书读得不少,阅历也不浅,但却未必思路灵活,思维敏捷。他们思考问题只会求同,不会求异,因此他们说话往往引不起听众的共鸣,达不到交流的目的,我们一定要引以为诫,注意讲话的形式的灵活性。
话因人异
识听众身份而发言
当众讲话面对的听众身份复杂,这就要求讲话者要有强烈的对象意识,以便区别对待。说话如果“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效果是肯定好不了的。春秋时的邓析说:“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邓析的话,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针对不同和对象的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要话因人异,区别对待。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古烟和孝说得十分中肯:“即或是最有效的发送者传播最有效的信息内容,如果不考虑接受者方面的态度及其条件,也不能指望获得最大效果。”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路和冉有向孔子提出同样的问题,却得到孔子截然不同的回答。据《论语》载:一次,子路问孔子:“学了礼乐,就可以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就行动起来呢?应当先听听父兄的意见才好。”接着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说:“好啊,学了礼乐,就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嘛!”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对此疑惑不解,就此向孔子请教。孔子说:“冉有这个人平常前怕狼后怕虎的,要鼓励他勇往直前。而子路好勇过人,有点鲁莽,应当让他冷静点。”孔子能做到因材施教,话因人异,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口才家。说话“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效果肯定好不了。可见说话者应该针对不同对象和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及不同的言语来表达。
话因人异、区别对待,首先要区别听话人的文化知识水平。例如:一个人口普查员问一位乡村老太太:“有配偶吗?”老人笑了半天,然后反问:“什么配偶?”普查员只得换一种说法:“就是老伴呗。”老太太笑了,说:“你说老伴不就得了,俺们哪懂你们文化人说的什么配偶呢!”
那么,我们在当众讲话时,由于通常面对的是广大听众,人员构成复杂,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更要考虑这一点,顾及听众中大多数人的最低文化水平,尽量用简朴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例如,一位科学家为了排除群众中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作了如下说明:“核电站在建立的过程中,已采取了一系列严密的防范措施,因此对周围环境的放射性影响微乎其微,核电站附近居民每年所受的放射剂量只有0.3毫雷姆,而每天吸10支烟就有50到100毫雷姆;看一次彩色电视有1毫雷姆,即使核电站发展史上最严重的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电站周围的居民受到的放射剂量也只有1.5毫雷姆,还不如戴一年夜光表所受到的剂量大。煤电站除排放有毒气体和烟灰外,也有放射污染。据对包括核能、煤炭、石油、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在内的11种能源的危险性做的系统比较,核能是除天然气以外最安全的一种能源……”
在这个说明中,核科学家将晦涩的核专业知识与大众耳熟能详的日常知识相比较,根据听众的知识水平调整发言技巧,使缺乏基本科学知识的人,也会对核电站的安全深信不疑。话因人异,区别对待,其次是要区别听话人的思想状况和情感需要。
韩非子在《说难》中指出:“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心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韩非子在这里明确指出,谏说的难处,关键在于要使自己的话语切中对方的心理。对方求名,你若用利去打动他,他认为你节操不高而看不起你,自然不听你的;对方逐利,你若用名去打动他,他就认为你不务实际,也不会接受你的意见。有些人阴一套阳一套,表面上装的与内心想的不一致,你按他表面上装的去劝他,他表面敷衍你,实际上却不用你的;你按他内心想的去劝他,他就暗地里采纳你的意见,但表面上却疏远你。韩非子谈的,关键是要求人们讲话时要探求听众基本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渴求,以便切中要害,区别对待。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手下的军官情绪冲动,纷纷要求把蒋介石杀掉。周恩来到达西安后,面对这一群愤怒异常、言词激烈的军官,根据他们的思想感情状况,他劈头反问一句:“杀他还不容易,一句话就行了!”这话尖锐泼辣,立即引起了对方的深入思考,使愤激的人们在思考中趋于平静。但是他们思想上一时还理不清头绪,需要点拨。接着周恩来又循循善诱地引导:“杀了他以后又怎么办呢?局势会怎样呢?日本人会怎样呢?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会怎样呢?各位想过吗?”接连的5个问题,都是这些军官们应该思考而又没有思考的问题,因而造成了步步紧逼的势态,把他们的思考引向了深处。然后,周恩来又透骨敏锐、入情入理地剖析道:
“这次抓了蒋介石不同于十月革命逮住了克伦斯基,不同于滑铁卢擒获了拿破仑。前者是革命胜利的结果,后者是拿破仑军事失败的悲剧。现在呢,虽然捉了蒋介石,可并没有消灭他的实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加上英美也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以迫蒋抗日是可能的。我们要爱国,就要从国家民族的利益考虑,不计较个人的私仇。”
这话终于击中了军官们的思想,解开了他们心中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