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有座寺庙,庙里有尊铜铸的大佛和一口大钟。每天大钟都要承受几百次撞击,发出哀鸣。而大佛每天都会坐在那里,接受千千万万人的顶礼膜拜。
一天夜里,大钟向大佛提出抗议说:“你我都是铜铸的,可是你却高高在上,每天都有人对你顶礼膜拜、献花供果、烧香奉茶。但每当有人拜你之时,我就要挨打,这太不公平了吧!”
大佛听后微微一笑,安慰大钟说:“大钟啊,你也不必羡慕我,你可知道吗?当初我被工匠制造时,一棒一棒地捶打,一刀一刀地雕琢,历经刀山火海的痛楚,日夜忍耐如雨点落下的刀锤……千锤百炼才铸成佛的眼耳鼻身。我的苦难,你不曾忍受,我走过难忍能忍的苦行,才坐在这里,接受鲜花供养和人类的礼拜!而你,别人只在你身上轻轻敲打一下,就忍受不了了!”大钟听后,若有所思。
忍受艰苦的雕琢和捶打之后,大佛才成其为大佛,钟的那点捶打之苦又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
事业失败需要忍耐,感情受挫需要忍耐,人生磨难需要忍耐,经济合作需要忍耐,人际关系需要忍耐,家庭生活需要忍耐。
所以,明代禅宗憨山大师就讲:“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难。”一个人学佛处处都是障碍,等于满地荆棘,都是刺人的。普通人的看法,荆棘丛中下脚非常困难,但是一个决心修道的人,并不觉得太困难,充其量满身被刺破而已!最难的是什么呢?月明帘下转身难。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进入这个茫茫苦海中来救世救人,那可是最难做到的。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忍耐能让你超越平庸,让你的寻常人生闪烁光彩。
耐心等待,任何事都不会白做
有一次,佛陀和他的侍者走在路上,那天的太阳格外强烈。到了中午的时候,佛陀饥渴难耐,便对侍者说:“刚才我们不是经过数条小河吗?你去弄些水回来。”
侍者于是拿着盛水的容器去了,路并不很远,他很快就找到了,但是他刚到那里,就有一队商人骑着马从那条小溪经过,溪水被他们弄得浑浊不堪,哪里还能喝!于是他就转身回去了,告诉佛陀说:“溪水被商人弄脏了,不能喝了,还是另找条小溪吧!我知道前面就有一条小溪,而且溪水非常清澈,离这里也不远,大概就两个时辰的路程。”
佛陀说:“我们离这条小溪近,而且我现在口渴难耐,为什么还要再走两个时辰的路,去找前面的那个小溪呢?你还是再去一趟刚才的那个小溪看看吧。”
侍者满脸不悦地拿着容器又去了,心里想:“刚才不是看了嘛!水那么脏,怎么能喝呢?现在又让我去,不是浪费时间白跑一趟吗?”
他决定不去了,于是就转身回来对佛陀说:“我都告诉你了,溪水已经被弄脏了,你为什么还是要我白跑一趟呢?”
佛陀什么也没有向他解释,说道:“等一会儿你就知道了,你现在要做的只是顺从,你肯定不会白跑的!”
侍者只好又去了,当他再次来到那条小溪旁边的时候,看到溪水是那么的清澈、纯净,泥沙早已不见了。
有时候,事物在当下是一个模样,但在未来却会改头换面,呈现另一副样子。这就告诉我们,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因而不能局限自己的思想,要灵活地看待一切,要耐心地等待时光的流转,那么很可能就在某一刹那,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杂则多,多则扰
相传,一位得道高僧来到一座无名荒山,山间茅屋中闪烁着金光,高僧料定此间必有高人,遂前往一探究竟。
原来,茅屋中有一位老人,正在虔诚礼佛,老人目不识丁,从未研读佛经,只是专注地念着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哞”。
高僧深为老人的修为所动,只是他发现老人将六字真言中的两个字念错了,他指点了老人正确的梵音读法后便离开了,想老人日后的修为定能更上一层楼。
然而,一年后,他再次来到山中,发现老人仍在屋中念咒,但金光已不再。
高僧疑惑万分,与老人攀谈得知,老人以往念咒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而得高僧指点后总是过于关注其中两字的读法,不由心绪烦乱。
做人做事的道理也一样。“杂则多”,欲望多了,懂得多了,有时便会流于表面,不专一,不深入,博而不专;“杂则多,多则扰”,考虑得太多,困扰了自己,也困扰了他人;“扰则忧,忧而不救”,思想复杂了,烦恼太多了,痛苦太大了,连自己都救不了,又怎么救他人?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专注于心是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博而不专,杂而不精,必会制约人生发展的高度。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极其有限的,如果我们想去做成一件事情,我们就必须将自己仅有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去,要知道只有一心一意地去做一件事情,才能让我们最终把事情做好。
法国科学家居里说:“当我像嗡嗡作响的陀螺般高速运转时,就自然排除了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人,一旦进入专注状态,整个大脑就围绕一个兴奋点活动,一切干扰统统不排自除,除了自己所醉心的事业,生死荣辱,一切皆忘。
人生当如水,无常形常式
有一个人在社会上总是不得志,有人向他推荐一位得道大师。
他找到大师,倾吐了自己的烦恼。大师沉思了一会儿,默然舀起一瓢水,说:“这水是什么形状?”
这人摇头:“水哪有形状呢?”
大师不答,只是把水倒入一只杯子,这人恍然,道:“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
大师无语,轻轻地拿起花瓶,把水倒入其中,这人又道:“哦,难道说这水的形状像花瓶?”
大师摇头,轻轻提起花瓶,把水倒入一个盛满花土的盆中。水很快就渗入土中,消失不见了。这人陷入了沉思。这时,大师俯身抓起一把泥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就是人的一生。”
那个人沉思良久,忽然站起来,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想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就像一个个有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在什么容器之中就像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失,就像水一样,消失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都无法改变。”
这人说完,眼睛急切地盯着大师,渴盼着大师的肯定。
“是这样。”大师微笑,接着说:“又不是这样!”说毕,大师出门,这人随后。在屋檐下,大师伏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人把手指伸向大师手指所触之地,那里有一个深深的凹口。
大师说:“下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你看,这个凹处就是雨水落下的结果。”
此人于是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可以像这小小的雨滴,改变这坚硬的青石板,直到容器破坏。”
大师点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
人生当如水,无常形常式,能屈能伸,包容万物,无往不利。
做人就要学会能屈能伸,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感情上都是如此,要学会做水一样的人,来适应这个社会。可以和一些人在一起工作;也可以一个人工作;可以被人捧到天上,也要学会忍受别人的责骂。在生活中慢慢地成长,来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和爱情观,这是一件可喜的事。能屈能伸的人一定能很好地处理这些事情。
能屈能伸是一个人的胸襟问题,若是达到了屈伸自如的境地,那世界上再也没有困难和挫折、厄运和耻辱,全都在屈伸的转换中化作奋起的力量,去赢取前方更大的成功。
一草一木都是佛
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是老方丈,一个是小和尚。有一天,小和尚耐不住寂寞了,跑去找方丈:“方丈、方丈,我想读书……”
方丈看了看小和尚,什么也没有说,回到房间里搬了一块石头出来:“这样吧,今天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市集上去卖。但是记住一点:无论别人出多少钱都不要卖!”小和尚想不通:一块石头让我去卖,而且有人买还不要卖,真奇怪!可是,没有办法,小和尚最后还是拿着石头下山了。
在市集上,有个妇女走了过来,看了看石头说:“我出五文钱买你这块石头。我想买回去给丈夫写字的时候压压纸,这样不容易被风吹走。”小和尚想,一块石头能卖五文钱啊!但是,方丈不准他卖啊!所以,小和尚只好说:“不卖,不卖!”妇女走了。
小和尚回到山上,说:“今天竟然有个妇女愿意出五文钱买这块石头……但你说不让我卖,我只好不卖!”
方丈问:“你能从中明白些什么呢?”
小和尚摇摇头回答:“不明白!”
方丈笑了笑:“这样吧,这次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米铺老板那儿去卖,但是,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都不要卖!”小和尚带着石头下山了。
小和尚来到米铺,见到了米铺老板。米铺老板拿着那块石头端详了半天说:“我出五百两银子买你这块石头!”小和尚吓了一大跳,一块石头值五百两银子啊!米铺老板解释:“这是一块化石,我愿意出五百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小和尚连忙说:“不卖,不卖!”抱着石头赶忙回去找方丈。
小和尚见了方丈,说:“方丈、方丈,米铺老板说愿意出五百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说是一块化石……”
方丈问:“你能从中明白些什么呢?”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方丈又笑了笑:“这次呢,你还是去卖石头。不过,这次是卖给山下珠宝店的老板,还是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都不要卖!”小和尚来到珠宝店,老板把石头拿过来端详半天说:“我只有三家珠宝店、两家当铺和一些田产,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得瘫倒在地上:“这么值钱啊!”
珠宝店老板解释:“它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其实,它只是外面包裹了一层石头的样子,里面是一块无价的宝玉!”
小和尚吓得连忙说:“不卖、不卖!”紧紧抱着石头连滚带爬地上山去找方丈。
“方丈、方丈,珠宝店老板说他愿意拿他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他说这里面是一块无价之宝哎……”
方丈问:“这次你明白了吗?”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方丈微笑地告诉小和尚:“同样一块石头,在一个妇女的眼中,只是一块压压纸的石头,值五文钱;到了米铺老板那里,他认识到它的一些价值,知道它是一块化石,愿意出五百两银子来买;而真正懂得它的价值的只有珠宝店的老板,知道它只不过是外面包裹了一层石头的样子,里面是一块无价的宝玉!”
同样一块石头在农妇眼里就值五文钱,在珠宝店老板那里却价值连城,其间可谓天壤之别。这其中的差别何在呢?其差别就在于农妇和珠宝店老板的眼界不同。老和尚通过这个事情告诉小和尚,一定要认真修为,只要你的心界高远了,你就能在身边的一草一木中发现佛的影子,佛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