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上看,如果一个创业者目光短浅,总想着“捞一把是一把”,他是无法获得长足发展的。缺少长远发展的科学规划,缺乏应有的信用和品牌意识,也就不可能维持长久,许多企业“长不大,命不长”的根源也在于此。
眼光长远的企业,会给自己制定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因为有了长远的奋斗目标,才不至于失去方向或者半途而废。长远的目标是企业寻求创新和成长的动力,它能使企业保持开拓进取,并且永不满足。然而,不少企业的目标并不长远,反而急功近利,什么赚钱搞什么,什么火做什么,今天炒房地产,明天玩股票,总之赌徒的心理很重。
正确的长远目标,应当是根据产业和自身的优势,确定在某一个行业取得怎样的成就。只是以虚空的“赚钱”作为目标,很容易导致企业做出一系列错误的短期行为。企业目标应当是一种远景规划,比如,四川希望集团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的饲料企业,微软的目标就是让全世界每一个人、每一个办公室都能使用微软软件。
放眼全球,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着长远的目标。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日本的索尼,德国的奔驰等世界著名企业无不将自己放置在一个宏伟的远景之中。甚至一些中小公司的创始人,也都有独特的经营理念和战略规划。可以说,没有明确的长远的发展目标,企业就不可能成功。
当初杉杉集团把总部从宁波迁到上海时,公司的许多人并不理解,但是杉杉总裁郑永刚说:“我们要的就是上海这个大环境!我们在宁波做这么大,当地政府给了我们很多政策上的扶持,比如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等。这些扶持,对企业的眼前利益可能有好处,但就长远发展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吃小灶”行为,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实际上是在制造不公平的竞争氛围。一个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就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在上海,我们得不到什么照顾,生产成本也变高了,但是上海却有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并且在信息、人才、研发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城市比不了的。有了这个环境,我们做项目就会更加游刃有余,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郑永刚的长远决策,使得杉杉集团搬迁之后,从单一品牌发展到现在的13个经营品种,资产规模也从18亿元增长到42亿元。同时,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同样的商机,目光长远的人能够看见,鼠目寸光的人却视而不见,甚至还会将商机拱手送人。20世纪80年代末,湖北省医药工业研究所成功研制出一种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胃药,取名为“迪乐”。当时,该研究所急需一台制剂干燥机,但是苦于没有资金,就对外宣布:谁能提供价值3万元的干燥机,谁就可以作为“迪乐”的共同研制者,获得生产权。武汉市一家制药厂,与医药研究所是邻居,他们最先得到这一信息,但是厂里决策层在“花3万元是否划算”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最后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几年后,广东“丽珠”制药厂得知了这个信息,他们通过分析“迪乐”的药理性能,结合自己厂的生产设施和技术条件,判断到该药品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于是厂领导决心抓住人家放弃的商机,亲自赶到武汉,以40万元的高价获得了这种药的生产技术和新药证明书,并将原来药名“迪乐”改为“丽珠得乐”,迅速加以投产。在第二年,“丽珠得乐”的产值便达到了12亿元。
同样,新加坡丰隆集团主席郭芳枫,也是一位著名的战略高手。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郭芳枫预见到战后人们会重建家园,建设物资必将奇缺,就立即投入资金,收购战争剩余物资,比如五金、建材等等。后来的情况如他所料,五金建材供不应求,价格持续上涨,通过战争物资的交易,郭芳枫获得了巨大财富。1948年,丰隆公司成为新加坡实力最雄厚的企业。
郭芳枫没有陶醉在成功里,继续谋划下一步棋。他预计随着经济的恢复,地价将会上涨,便将看好的地皮一块块买进来。这些地皮大多处于黄金地段,所以价格年年升高,到了20世纪70年代,身价已经翻了几番。郭芳枫及时将单纯的地皮生意变为房地产买卖,为此专门建立了丰隆实业有限公司,对早期收买的地皮,进行全面有效的经营投资,把它们建成现代化的居住设区或者是商业办公楼。坐落在罗敏中路的丰隆大厦,就是其中的一座。
1957年,郭芳枫又相中了伴随建筑热潮而来的水泥生意。于是,他联合三井和黑龙两家公司共同创立新加坡水泥工业,1961年正式投入生产,当该厂水泥投入市场时,正值新加坡房地产业发展最为兴旺的阶段,产品持续供不应求。如今,丰隆公司集团下属几十家不同的企业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和英国等地,经营的范围五花八门,囊括制造、经销、酒店、房地产、造船、保险和金融等行业。
郭芳枫对于自己四十多年的创业历程总结道:“做生意要有大胃口,什么都敢吃,并能保证消化良好。同时一定要眼光远大,根据形势的需要,投入大成本获得大回报,这才是企业长足发展的前提所在呀。”
一名做大事的企业家,遇事是要有魄力的,要能做到沉稳冷静、洞悉真相,既不为眼前的一点成绩而骄傲,也不会轻易被别人忽悠,更不会为一时挫折而沮丧。当然,这需要你不断积累商业经验和社会阅历,越是经历大风大浪之人,视野就越是开阔,天大的问题也能举重若轻地处理好。多一点高瞻远瞩的眼光,既是提高个人内在修养的需要,也是处大事而不乱的前提。胃口要大,眼光要远,拥有一颗永远进取的心,你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谋划到位,傍上大客户
与客户交往和谈生意,并非握握手、吃吃饭和客套几句那么简单,特别是在与VIP级别的客户交往时,更需要你事先策划一番,准备到位才行。实际上,在每一次重要的商务交流和会晤之前,你都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使事情按照你预期的方向发展,努力达到理想的结果。只要把某个“关键的大人物”“打通关”,你的事业自然也就有做大的可能了。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一流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曾经来西安举办过一次“卡丹儿童系列服装展”,一方面有意开拓中国的童装市场,另一方面也希望在中国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康贝服装公司总经理张锦雄,对这个机会早就关注已久,他觉得如果能够把握住这次机会,康贝就可以一夜做大。经过事先的精心策划,张锦雄开始了自己计划的第一步行动:
他在参观展览时径直走到皮尔·卡丹公司的中方代理人郑小姐面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随口说道:“贵公司的名头确实很响,设计的童装款式新颖、工艺先进,但是却有‘水土不服’的问题,在服装品位和款式上过于西式,不太适合中国儿童的体型……”这番事先准备好的一段话,引起了郑小姐的兴趣,两人就此聊了起来。郑小姐对张锦雄留下很好的印象,她对张锦雄说:“我们去过很多国家,听到的大多是赞美之词。在这里,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如此中肯的改进意见,我很想知道你是哪一家公司的?”
张锦雄顺势把名片递了过去,郑重地说道:“我是康贝服装公司的总经理,目前我们公司年产服装50万套,我们也想寻找一个理想的外国合作伙伴。当然,我心中最理想的对象莫过于贵公司了。”
郑小姐眼前一亮,立即决定到张锦雄的公司进行实地考察。经过一周时间的明察暗访,郑小姐对康贝公司的服装生产设备、自动化流水线以及技术人员素质都赞不绝口。不久,郑小姐代表皮尔·卡丹公司提出了与康贝公司合作生产童装的意向。不过此时,张锦雄却意外地拒绝了。这是张锦雄事先准备好的第二步“杀招”,张锦雄的企图心很大,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合作,还要找机会与皮尔·卡丹本人见面,利用他的名气使自己的品牌在海外一炮打响。
果然,这一拒绝的举动令皮尔·卡丹本人深感意外,他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都有过合作伙伴和委托经销商,但是还从来没有人拒绝与他合作。皮尔·卡丹很想亲眼见见这位拒绝与他合作的总经理,于是发出正式邀请函,邀请张锦雄到法国巴黎当面会晤。
张锦雄精心制作了一身欧式风格的行头,有意在大师面前展示一番。两人刚一见面,皮尔·卡丹就紧盯着张锦雄身上的深色西装,脱口而出道:“张先生的西服是法国牌子吧?”
“不,大师先生,并非所有的好时装都是出自法国的。这是我们厂自己设计制造的康贝西服。”张锦雄用事先准备好的法语流利作答。
“真是意料之中的上品!”很少轻易夸奖别人的皮尔·卡丹情不自禁地赞叹道。他在仔细观察完西装后,说道:“贵厂的西装很难得具有欧洲风格,式样也不错,只是工艺再精细一些就更好了。”
张锦雄回答说:“我们现在正想寻求一家有实力的欧洲服装公司作为合作伙伴,这样我们在技术和服装工艺上就能做得更好!”
“那么,你为什么不与我们合作呢?我们难道还无法进入贵公司的法眼吗?”
“恰恰相反,卡丹先生,我们首选的合作对象就是您的公司!”张锦雄微笑着说,“但是我们并不满足于单纯做国内的童装制造商,康贝服装是有在欧洲畅销的资质的,所以我才想亲自与您见面,希望展示我们的实力,这也算是班门弄斧了!”
皮尔·卡丹听完后,哈哈大笑:“张先生,你真是一个聪明人,我相信你和你的公司在未来会有很大发展的。好吧,这次我们提供世界上最新的工艺技术与你们进行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各自的服装市场,你不会拒绝了吧?”
商机已经水到渠成,张锦雄当然不会错过:“当然,我非常感谢卡丹先生的热情款待,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合作成功的!”
就这样,张锦雄与皮尔·卡丹结缘了,接着张锦雄邀请皮尔·卡丹来康贝服装公司实地考察,新闻界对皮尔·卡丹的这次来访纷纷进行报道,这样,服装大师等于是给康贝作了一次免费的宣传广告,为康贝品牌镀上了“大师认可”的金边。
这次巨大的商机,显然不是偶然碰到的,是张锦雄经过精心谋划,巧施欲擒故纵之计,借助大师名气托起了“康贝”的牌子。可见,在商业交际中,只要准确分析对形势,研究透大客户、大买家的心态,有的放矢地制定策略,其结果必然会让你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