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王天尧的公司顺利开张了,那一天恰好是他的40岁生日。他的大学导师送给他一幅“鹰击长空”的木雕,鼓励他说:“鹰是有两次生命的,第一次是它的前40年,一般的鹰都能活到那个岁数。40岁的鹰体态臃肿、苍老不堪,很多鹰到了这个年龄早已收敛锋芒、不再飞翔,但是总有一些不认命、不服输的鹰,用自己的喙猛烈地啄击石头,直到旧喙完全脱落,新喙奇迹般地长出来,然后他们继续用新喙把爪上的老皮啄掉,用双爪把全身的羽毛抓掉。几经磨难,雄鹰得以涅重生,获得了第二次生命!”王天尧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在公司开张以后他与原单位彻底脱钩,没有利用过去的资源为自己的公司谋私利,踏踏实实地经营自己的公司,如今他的公司已经在业内小有所成。
同样的经历,发生在金山软件公司老总求伯君身上。20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生求伯君来到河北省徐水县物探局做了一名普通的财务人员。他在厂里的工作很简单,发放工资、做些报表。那时候电脑可是个稀罕物,厂里唯一的电脑,别人都不敢碰,求伯君却如获至宝,整天守在电脑旁边玩。求伯君最大的爱好就是编程序,两个月后他居然真的编出了一个工资管理软件。这样一来,他的工作更轻松了,再也不必制作繁琐的报表,甚至每个月只上一天班就足够了,同事和领导们因此对他刮目相看。
求伯君并没有天天悠闲自在,而是继续在电脑领域不断探索。一次偶然的机会,求伯君出差去了一趟深圳,回来后他的心中再也无法平静,因为他发现自己的编程才能终于有用武之地了。当时,求伯君内心的思想斗争很激烈:如果继续在厂里呆着,无疑是耽误自己的青春和才华,但如果选择离开,其他人会同意吗?……不出所料,当求伯君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和朋友时,几乎遭到一致反对,大家都认为求伯君脑袋发昏了。厂领导获悉此事后,为了留住他这个人才,不惜拒绝为他转移户口和工作关系。
留下来,手里的“铁饭碗”牢不可破,一辈子可能就不愁了;走出去,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大展拳脚,但是前途未知、祸福难料。最后,求伯君接受被开除的结果,毅然走出了仪器厂,去深圳奋斗。1988年,求伯君加入香港金山公司深圳分公司从事软件开发。1989年,求伯君来到珠海,成功开发了国内第一套文字处理软件WPS。1994年,求伯君在珠海成立了珠海金山电脑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被外界誉为“软件业民族英雄”。
求伯君放弃稳定的工作,义无反顾投身于自己的事业,最终他如愿以偿。生活中,我们总会面临很多抉择,能否舍得一切、出去打拼,将决定你事业的成败。机遇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放弃原有的东西是一份智慧和勇气。敢于主动改变的人,就能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用农民兄弟的话讲,想要秋天硕果丰盛,春天你就该舍得时间和力气多犁地、多施肥。同样,若想未来有一个不错的生活质量,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去除思想上的保守观念,改变平淡、平庸的生活,主动折腾起来去拥有财富。行动了才可能有好结果,没有行动甚至连想法都没有,那你就只能羡慕别人的好日子了。
折腾者要有“闯关东”的精神
2008年的央视开年大戏《闯关东》,在创造了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的同时,也把“闯关东”这个似乎有些遥远的记忆是现在大家面前。许多人正是通过这部电视剧,才第一次了解到那段类似于美国西进运动的人口迁徙活动。
位于中国版图东北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自古以来因为地处山海关以东,被称为“关东”。“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三次规模重大的人口迁徙活动,其中以“闯关东”的时间最长、人数最多。从清朝初年至新中国成立以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河北人和山东人为主),先后有3000多万人相继踏上了闯关东的征途。300多年来,这些不甘于贫穷、饥饿的老百姓,前赴后继、历经艰辛地来到那片荒芜、寒冷而陌生的土地上去奋斗和创业。他们不遗余力地折腾,为的就是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史书上是这样描述他们当时出发时的狼狈情景:“衬着月光,一家老小慌张出走,‘当家的’挑着担子,前边的箩筐睡着幼儿,后边的箩筐盛着锅碗瓢盆……大道或小路上都是一群又一群山东人、河北人急匆匆的身影。他们挑着担子,推着小车,看到路旁的一具具白骨,耳边不时响起阵阵哀号声……”
事实上,不仅旅途遥远、前路未知,寒冷和饥饿也在瓦解着这些人的体魄和决心,还有山林中的猛兽和“胡子”(土匪)会突然出现在眼前威胁你的性命……有的年轻人甚至十三四岁的年龄,就开始独自一人闯关东,甚至在失败两三次后,依然毫不动摇的继续折腾,直至最后成为那片土地的新主人。如此大规模的漫漫“闯”途,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实属罕见,堪称奇迹!闯关东,在当时是官府所不允许的“越轨犯禁”的行为,敢于迈出那一步的人,无疑都是抱着巨大的决心和动力:留在当地,只能忍饥挨饿,到头来混吃等死,闯出去才可能有一番出路,未来才有指望。已经89岁的赵老先生,回忆当年随父亲闯关东时的情景,依然不胜感慨:“当时,我们家和其他闯关东的人家不同,父亲做着小买卖,生意虽然不算大,但一家人也是衣食无忧。所以,当父亲提出要去关外发展时,家里的亲戚朋友全都反对。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决心很大,他说:‘在这里混日子注定没啥前途,俺们莫不如去关外碰碰运气。’后来的结果证明,我父亲当初的决定是英明而正确的!”
闯关东的人并不是没有脑子的,当时的东北三省地广人稀、沃野千里,照史书上的话讲:“有自然之三大利:荒、矿、盐。”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站稳脚跟,便会有数不清的免费资源可以利用,创富的机会也会随之而来。于是,来到北大荒的人们,在冰天雪地里开疆拓土、垦荒种地、掘参伐木、淘金挖沙,后来还修建工矿铁路……许多怀揣梦想、敢于折腾的人,最终取得了财富上的成功。可以说,闯关东既是一群普通人的苦难史,更是一群执著者的奋斗史。历经磨难的闯关东人,不仅在白山黑水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将开拓者的胆识与智慧也留在了东北大地,并且孕育升华为特殊的“闯关东精神”。
闯关东精神,正是我们所倡导的“折腾财富”的精神核心。它即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诚实守信、重情重义的创富精神,其核心凝聚力落实在一个“闯”字上——向陌生的地方“闯”,向艰险的地方“闯”,向有希望的地方“闯”,向有财富的地方“闯”。在“闯”的教训中探索经验,在“闯”的过程中走向成熟,跟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闯,求得财富和事业的发展壮大。套用鲁迅先生的名言:“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回想30年前的改革开放,当时的情景与闯关东的背景是多么相似。当时,没有人知道应该怎样“改革”和“开放”,也没有人知道这条道究竟能走向何方。在前路未知的情况下,许多人对新政策和新形势产生排斥和抵触的心理,更多的人选择了按兵不动的观望态度,只有少数敢闯敢干敢折腾的人,不顾身边人的劝阻和嘲讽,毅然决定去趟“浑水”,结果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成了“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
不敢闯就找不到致富之路,不折腾注定没有未来。那些“折腾者”审时度势、顺应了国家的新政策,大胆地“闯”了出来,在农村闯成“万元户”,在市场闯成“企业家”,在特区闯成“深圳人”,甚至还“冲出国门,闯到了国外”。最初不理解他们的,现在理解了;原来嘲讽他们的,现在全变成了羡慕;早先不敢闯的,现在也跃跃欲试、准备要闯了。但是,这些人很难再去复制先行者的成功轨迹了,因为最好的机会早已被那些“第一群吃螃蟹的人”瓜分得所剩无几。
抢占市场,唯快不破;把握机遇,敢字当先。为实现美好的生活愿望,不畏惧任何阻力,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呢?想改变贫穷和落后,就要先改变自身的惰性和保守,思想上去除陈规陋俗,大胆创新。面对竞争多变的社会,我们应当该出手时就出手,一马当先去攫取每一桶金。项目和人永远都是双向选择的,没有资本?我们多想办法就可以折腾出来;没有人脉?用心交际便能收获贵人和帮手……但是,如果你连折腾的勇气都没有,就只有跟成功说再见了。再好的财富项目没人去碰也是白搭,缺乏创业中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升腾之气,没有一种拼搏的势头和能力,其结果只能是继续落后。所以,我们只有吃尽苦头,才能尝尽甜头。
人类的发展史无数次证明,若想改变落后,由弱变强,靠天靠地都不靠谱,一切只靠自己折腾出来,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过去,闯关东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奋力一搏,是播撒希望的勇敢者行为;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闯关东精神”指引我们折腾起来,去发现财富、争取财富和增值财富。
想赚钱就别怕“丢面子”
现如今,许多城里人依然还是守着“远走不如近爬”的老观念,即使下岗回家没活可干也要安于现状,宁肯吃老子、靠老婆、指望社会,也不愿扫大街、刷厕所、擦皮鞋,心甘情愿地守着清贫也不愿“掉价”。相反,爱折腾的人却会抛家舍业,不远千里跑去外地做当地人不愿意干的事情,并以此赚钱。这些人的观念就是:能赚钱就是最大的面子,没有钱才是丢面子的事儿。
时代在变,中国人传统的小富即安观念正越发淡薄,敢闯敢干的创业者正在成为社会需要的标杆和榜样。那些成功者衣着光鲜、气定神闲,实际上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经历过艰辛创业的洗礼才得以达到今天的地位。总结起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想当老板,就得先睡地板。如果做什么事都顾忌脸面,放不下架子去做别人认为“丢脸”的事,是绝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的。
1990年,冯志久从乡下来到珠江三角洲淘金。由于当地人满为患,冯志久年龄大又没有技术,所以没有一家工厂愿意用他。冯志久并没有灰心,而是在各大厂区转悠,积极寻觅机会。当看到工人们下班后都端着饭盒往街上的小店里跑时,冯志久脑子一转:何不开一个专供打工者吃饭的小店呢!于是,他租了一间便宜的民房作为厨房,每天中午和晚上担起两桶饭菜,往拥挤的人群中推销,一天下来也能挣上30块钱,不到两年他就凑足3万元本钱,在广州黄埔大道租了一间5平方米的店铺,执照一办,鞭炮一放,快餐店就正式成立了。小饭店一开张,因为饭菜价钱相对便宜,立即吸引了众多打工者,一个月下来,账面上竟然赚了2000元。
赚到甜头后,冯志久想继续扩大门脸。有朋友劝阻他说:“你这不起眼的小生意,赚点小钱就得了,何必投入更多呢,这一块一块赚下去你还不嫌丢人吗?”冯志久微微一笑地说:“想赚钱咱们就不能怕丢面子。”他很快雇佣了临时工,增添了桌椅碗筷,扩大了门脸,每天早餐卖粉,中晚餐卖饭。即使规模扩大,每天仍有不少顾客光顾,少时有500多人,最多时达到了1000人。冯志久赚钱的秘诀在于“1元钱”的优惠手段,每份1元的饭菜其实是没有赚头的,但如果每天能卖1000份,就能挣到300元,一个月下来就是9000元。几年下来,冯志久已是身家上百万元的快餐店老板,至今人们都称他“1元钱大亨”。
会赚钱的人总是“江河不拒涓流”,顽强的生存本能让他们千方百计节约成本,赚取一分一厘甚至是一毫的利润,微小的利润意识使得他们的市场占有率相当惊人,不仅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还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回头客,做这种生意有没有面子倒是最其次的问题了。在那些成功商人的眼里,世俗的面子一文不值,财富的积累才是货真价实的。“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吃别人不能吃的苦,你就能挣别人挣不了的钱。”这是浙江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虎的座右铭。周大虎目前拥有资产数亿元,是许多人羡慕和佩服的偶像,但是他最津津乐道的还是自己当初“丢脸”“没面子”的情景:17岁时,周大虎跟随同乡出去折腾和谋生。最开始是到西安做钣金工,由于当时没有全国粮票,吃饭成了大问题,周大虎经常吃完上顿没下顿。由于当时组织外出打工是政策不允许的,没过多久,周大虎作为包工队的一员被抓进大牢,在西安关了整整一个月后,才被遣返回老家,成为乡里乡亲茶余饭后的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