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醉人亦醉
纣王因为通宵饮酒而忘了日期,问左右的人,都说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何日。纣王又使人问箕子,箕子对自己弟子悄悄说:“做天下之主而使一国都没有时间和月日的概念,天下就危险了。一国人都不知时日,只有我知道,我也就危险了。”于是就借酒醉为由,推说不知道当天的时日。
无道之君当政的无道之世,称作“天醉”。既然天已醉了,箕子何必独醒呢?观察箕子为人的机智,便觉得屈原太愚蠢,屈原说:“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同箕子相反。
智囊
人是不能没有智谋的。但是如果不分时间场合,过于表露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就会遭到别人的怨恨,就会引祸上身,所谓内秀于心,才能成就大事。孔子曾经称赞春秋时期卫国的宁武子说:“宁武子在国家太平的时候,就聪明;在国家昏暗的时候,便装傻。他的聪明,别人可以赶上;而他的装傻,别人就赶不上。”这或许就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一词的来源吧!
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有大智慧的人不显山露水,不卖弄聪明,表面上看起来很愚笨,其实却很聪明。俗话说:“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叮当。”如果你留意观察,生活中这种现象太多了。有经验的教师们都知道,课堂上发言最踊跃的不一定是成绩最好的,不发言的成绩不一定最差。
孔融论顺势而为
荆州牧刘表,常常不按时向皇帝进贡,他的行为是越轨的。于是皇帝打算在郊野祭天地时,斥责刘表乘坐越级车马的事,并以诏书将此事公布于众。此时孔融上疏皇上说:“象齐桓公兵驻楚国,只能责备楚不上贡包茅一样,如今王师还没有力量惩罚他。郊祀时应隐瞒其事,以保全国体威严。如果公布于世,将起诱发的作用,反而不能阻止邪门歪道的滋长。”
智囊
大凡叛逆不道的事,突然见到则害怕,久闻就麻木不仁。假如力量不足,不能除恶而公布它,只能使坏事张扬,使百姓耳听目视,习惯于看到大逆不道不受惩罚。这样朝廷还会有什么威严呢?召陵一场战役,管仲不声张楚国有超越本分的行为,仅指责它贡品有问题,就是因为这样做容易有结局。也是考虑到形势逼迫,不能不如此。孔明派人去恭贺吴国称帝,也并非出自本愿,而是形势使然,同样不得不这样。儒家虽败犹荣的说法,使人不能随机应变,误人不浅。
翟方进尊人以自尊
西汉时,清河的胡常与汝南的翟方进一起学习研究经学,胡常比翟方进先当上教书的官,但名声却不如翟方进,因此胡常十分嫉妒翟方进,经常同别人议论翟方进如何如何不好,挑他的毛病。翟方进后来知道了这事,就在胡常集中门生讲课时,派自己的学生去胡常处旁听,并向胡常请教经书中的疑难问题,认真进行记录,这样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胡常明白了翟方进是在推崇他,为他树立威望,于是心中感到有些过意不去。从此以后,在官场和知识界中胡常也开始称颂翟方进了。尊人才能自尊,迂腐的儒士常被这规律驱使行动,却不知其中的道理。
智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
魏勃扫门求见
魏勃年少时,十分崇拜齐国宰相曹参,非常想见他一面,无奈家境贫寒,没有有地位的亲朋好友帮助引见,无法得到亲近的机会。于是聪明的小魏勃想出一个妙法,他独自在天不亮时悄悄起身,前去扫宰相近侍官家的门庭。过了几日,宰相的侍从看到自家大门前的道路天天被打扫得洁净如洗,十分诧异。他想可能出了神仙鬼怪,就在一早躲在门后窥视,终于捉到了魏勃。魏勃向他道出了原委:“我很想见宰相,恨无机会,只有为您效力,万望您帮我引见。”不久侍官把魏勃领去见了曹参。
曹相国坦诚和蔼,平易近人,从不高高在上,而魏勃想见他一面还如此困难,由此可推想,其它为官者同百姓就离得更远了。
智囊
魏勃想见曹参,但却无法直接见到,于是就先通过为他的属下无偿服务的方法,取得其好感和帮助,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这里运用了借马引路法。求人办事,有时你想拜见或送礼给人,而对方却和你根本扯不上关系,你甚至连见他一面的机会都没有,这时,你不妨请求受礼者的朋友出面帮助介绍,那样,对方便不好意思拒绝了。
叔孙通用人之长
叔孙通最初穿着雅洁的儒服去见汉王,没想到汉王十分厌恶他这种打扮。于是叔孙通下朝后立即更换了服装,穿着楚国式样的短衣,汉王见了大喜。当时跟随叔孙通的有一百多弟子,他不讲别的,只讲旧时强盗、侠客、壮士怎么升官发财的故事。儒生们都纷纷抱怨。叔孙通听到后说:“你们发什么年骚,你们难道能打仗吗?等我找机会推荐你们,不要着急!”
以后,叔孙通杂采古礼和秦制,制定了汉代的礼仪。
智囊
龚弘先生评论道:“读书以求明理的是一种人,读书以求开达的是另一种人。求明理的,一旦豁然贯通,必择善固执,作理性之坚持,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至于求开达的,读书成为一种手段,但求自己开达,一切均可变通。前者可以殷商交替时代的伯夷与叔齐为代表,为孔子和后世所称为圣之清者。至于后者,汉高祖时的读书人叔孙通是其典型代表。
识时务者为俊杰。认清时代潮流的,才是聪明能干的人。抉择前途时要认清时代潮流和当前形势。
王守仁妙收弟子
王龙溪青壮年时负气仗义,打抱不平,很有才学,天天在酒馆赌场中度过。王守仁多次想会见他,都未能实现。以后王守仁每天命自己的弟子练习下棋、赌博,饮酒高歌。时间长了练出一套技术。于是王守仁派遣自己弟子秘密跟踪王龙溪,随着他来到酒家,要求与王龙溪一起下赌。王龙溪笑着说:“迂腐的儒生也会赌博吗?”那个弟子答:“在我的老师门下天天赌博。”王龙溪大惊,求见王守仁。一见王守仁气字轩昂的样子,王龙溪便惭愧地敬礼,自称为弟子。
才能如王龙溪这样,王守仁就一定要得到他。然而不是王守仁,谁能降服王龙溪这样的豪杰呢?如果王龙溪遇到当今的学问家,他们会按酒场赌徒的罪名来论处他呢!
智囊
倘若你是个有实质的人,就不会欣赏那些没有实质的人。声名显赫却非以实质为根基的人是不会快乐的。表面上貌似有实质的人往往多于真正有实质的人。有些伪君子,他们滋生妄想策划欺诈,而另一些与此类似的人则纵容狂想,喜好虚幻却不崇尚真实。他们的妄想必然导致恶果,因为他们缺乏牢固的根基。惟有真实能给你真实的名望,唯有实质会使你受益。一场欺诈,一环连一环,不久整个大厦于空中轰然倒塌。缺少根基必然不会长久。他们的许诺只会使人生疑,他们的品质必然遭人唾弃。
王曾智告丁谓
北宋丁谓任宰相时期,不许同僚在退朝后,单独留下来向皇上奏事。只有王曾非常乖顺,从没有违背上司的意图。一天,王曾对丁谓说:“我没有儿子,老来感觉弧苦。想要把亲弟的一个儿子过继来为我传宗接代,我想当面蒙求皇上的恩泽,又不敢在退朝后留下来向皇上启奏。”丁谓说:“就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办吧!”王曾趁机单独拜见皇上,迅速提交了一卷文书,同时上告了丁谓的所作所为。丁谓刚起身走开几步就非常后悔。没过几天,丁谓就被贬到崖州去了。
王曾能顺服丁谓,最终做出叛离丁谓的行动。同样,蔡京一开始顺从司马光,后来却背叛了司马光。二者看似相同,实际上前者是君子的苦心,后者却是小人狡猾的表现。
智囊
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这种掩饰极为重要,因为你可用它掌握他人的意志。你先表现得以他的利益为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做事切忌本末倒置、慌张混乱,涉及风险之事尤其如此。对张口就说“不”的人要小心才是。上上之策是掩盖自己的意图,不使他们感到说“是”有什么困难,特别是当你已察觉到他们的抵制时更是如此。这则箴言可与那些有关隐藏意图的箴言相提并论,并需要同样精妙、细微的技巧。
能屈能伸的周忱与唐顺之
明代周忱巡视江南时,正是大富豪王振当权,周忱担心王振会遇事阻扰自己。当时王振正修筑自家宅第,周忱就暗地里命人丈量王振房间的尺寸大小,然后派人到松江订作一块剪绒地毯赠送给他。尺寸大小正好合适。王振得到剪绒地毯后更加高兴。以后,凡是周忱向朝廷申报有利于当地建设的项目,王振都会从中帮助,江南一带至今还受益于周忱的功绩。
秦桧修建格天阁,有一个任职江南的官员,想别出新裁,讨好巴结秦桧,就用重金贿赂工匠,然后得到房间的尺寸大小,专门定做绒毯献给秦桧,铺上刚好合适。秦桧却认为这名官员打探他府中隐私,非常生气,常借事斥责这名官员。
同样是呈献绒毯,结果却一怒一喜,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认为这是忠奸不同,所以各得其不同的报应。我却不以为然,我认为王振虽然骄横、暴虐但心机并不深沉;秦桧则阴险狡诈心机重。王振喜欢招抚君子获致名声;秦桧却是怕遭谋刺,所以以小人心严防众人,这才是结果不同的原因吧。
世人批评周文襄,认为他为谄媚王振,捐米千石获朝廷颁旌旗表扬,及为子求官而献马,这两件事都不是高明之举。我却认为周文襄捐米、献马都有他的用意。当时天下兵祸连连,各州府库空虚,周文襄上奏朝廷,请免江南各州课税若干万,因而建议鼓励百姓“捐米买官”,借以充实府库财源才是两全之策。所以周文襄率先捐米,昭示百姓能获朝廷表扬是件光荣之事;而献金求官也非可耻,想借此鼓励百姓捐输。这不和卜式踊跃捐输劳军的作风一样吗?由此看来,后人不可轻易批评周文襄。
明朝倭寇蹂躏苏州,用刀枪刺穿婴儿当做游戏。文学家唐顺之当时住在苏州,见此非常痛心,愤不欲生。当时赵文华总督江南浙江诸军,他是宰相严嵩的宠客。唐顺之挺身去拜谒他,向他陈述自己的谋略,并说非专任胡默林不可。赵文华于是将他推荐给严蒿任职方郎中,让他到浙直视察军师。接着又任胡默林做官。胡默林也送厚礼给严蒿讨好,所以才无掣肘之虞,才能顺利在崇明开展除掉倭患的战争。
明学者焦弱侯评论说:唐顺之晚年因接受严嵩举荐,到今天仍遭到世人讥评。
《易卦》上不是说过,有时君子要能容忍小人,甚至要曲意奉承,才能灾尽吉来。有志胸怀天下的志士,怎可为保一生的清誉,而置国家大计于不顾呢?
汉朝时有人说:“选拔士人一定要求清白谨慎。”这不过是妇人村夫之见。世事本就复杂,爱惜自己的人,是很难去跟别人说论自己作为背后的难言之隐的。
明朝正德年间,阉臣刘瑾专权凶暴,贤臣刘健、谢迁等人都纷纷辞官归隐。只有李东阳留了下来。他办事积极、沉着、谦逊,善于协调各种矛盾,缙绅富豪遭到的祸患往往因此获免。可是人们都说:李东阳没有离开是错误的。人们忘记了孝宗去世时,刘健、谢迁同李东阳三人守在榻前,承受皇帝的遗嘱,皇帝亲自把皇太子托村给他们。这件事假使李东阳也随刘健、谢迁离开朝廷,那么国事将难以预料,如此岂不是辜负了先帝的嘱托吗?由此看来,李东阳不辞官,实在有他万不得已的苦衷。
李东阳晚年时,曾与友人谈及此事,常痛哭不止。唉!看来许多大臣的苦心都不被迂儒所见谅,又何止是唐顺之一人呢?
智囊
忍辱负重,是忍受屈辱、承担重任的意思。对于做大事的人来说,忍辱负重是成就事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能在各种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种能力,而能在忍受屈辱中负重拼搏更是一种本领。小不忍则乱大谋,凡成就大业者莫非如此。
勾践、司马懿两人之襟怀真可谓宽广之致了。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不难发现,一些人为了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与对方针锋相对,乃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眼里揉不得沙子,得理不饶人。至于因一句过头的玩笑而反目成仇者,因陌路相撞而大打出手者,因邻里纠纷而刀枪相见者,那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谈不上什么忍辱,更谈不上负重了,指望他们成就大事,那是天方夜谈。忍耐要有修养,忍辱需要有度量,而忍辱负重则是一种境界。忍,乃是心头一把锋利的刀。
高度文明的当今社会是以人为本的时代,人的素质和修养在不断地提高,大家都知道在大事上讲原则,小事上讲风格,但要作到唾液溅脸而不擦,我看有如此境界和修养的人恐怕不多,绝大多数人没有这种度量。但只要我们记住一个道理,为了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在各种逆境中学会忍耐,忍则有益,斗则必损。诚然,我们强调的忍辱负重,并不是绝对的,这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我们一味地奉行逆来顺受,那就会失去原则,甚至丧失人格乃至国格。
杨一清智除刘瑾
明武宗正德年间,宫中有宦官刘瑾专权擅政,一时间朝刚混乱,官员人人自危。可是,刘瑾依仗武宗对他的宠信和纵容日益骄横,甚至想发动叛变,再扶植一个儿皇帝,好让自己能像太上皇一样君临天下。刘瑾的野心,朝中尚有良心的官员都心知肚明,只是没人敢就这样向武宗直接进谏。恰逢这时,安化王举兵谋反,吏部尚书书杨一清与宦官张永一同带兵讨伐安化王。
杨一清在军中对张永说到宦官刘谨搞内乱时愤愤不平,震动了张永。杨一清仔细观察张永的表情,认定他绝非刘瑾的同党,才扼腕叹息说:“藩宗有乱,还是易除的;官禁大患,如不能尽快除掉,才是祸乱的根源,这可如何是好啊?”张永惊问其故,杨一清便移座靠近张永,沾酒在桌上手书一个“瑾”字,张永领会其意。不久,叛乱平定,安化王被抓,武宗降旨令张永回朝,杨一清留下总制三边军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