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75700000032

第32章 传统饮食习俗(4)

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来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郡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地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感,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经过4000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

当然,任何传说总是经过历代人民的取吉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创筷也不例外。它是将数千年百姓逐渐摸索到的制筷过程,集中到大禹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先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不过,筷子可能起源于禹王时代,经过数百年甚至于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共同使用的餐具。

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忌讳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使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的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根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的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但这要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地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被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被允许。

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做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找菜,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地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一般。这种做法同“执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不利落,将菜汤滴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颠倒乾坤

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倒使,这是绝对不可似的。

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被认为是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做出这种举动,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

当众上香

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北京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绝不能被接受的。

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人们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有破法,一旦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将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以上所说的十二种筷子的禁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应当注意的,作为礼仪之邦,对一双小小筷子的用法,能够让人们看到它那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食品

中国虽然地域辽阔,各地有不同的饮食习俗,但是,有一些食品几乎每个人都吃,可以说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食品。

饺子

饺子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食品之一。大约从公元5世纪起,饺子已是黄河流域人民改善生活的面食之一了。春节吃饺子更成为很多中国家庭的传统习俗。

俗话说,饺子饺子,交在子时,取其辞旧迎新之意,饺子之名,也由此而来。另据古籍记载,饺子的前身是馄饨.馄饨之名,取其圆润之形。以面裹馅搓为圆形即成。后有人一改馄饨惯常的圆形.做成月牙形,称之为“粉角”,而北方人说话“角”“饺”不分,叫来叫去,粉角就叫成了饺子。现在饺子作为代表中华民族的食品之一,已经走出国门,风靡东南亚、欧美等国。天津御膳楼饭庄的饺子宴,品种达四十种之多,造型精美,风味浓郁,更是被人们传为美食。

面条

我们都知道面条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面食,但是一说到“汤饼”、“不托”、等词时,恐怕就不是人人都知道了。其实这几个词都是面条的古称,指的是同一种东西。据史书记载,唐朝时,人们开始把面条称做“不托”,意思是用刀把面饼或面片直接切成条状之后再煮食,不用于掌托着,用以区别在此以前直接用手掌压而成的薄片“汤饼”;并且自唐时起就已风行过生日吃寿面的习俗。孩子出生后三天,还要请亲朋好友去吃面条,开“汤饼宴”以示庆贺。

豆腐

关于豆腐的起源,历来说法很多。一说是孔子时代就有豆腐,一说是豆腐为西汉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前一种说法支持者不多,后一种说法由于豆腐之名直到宋代才出现,因此,许多学者对豆腐“始汉说”提出质疑。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密县打虎亭发掘出了汉代的生产豆腐的画像,经过专家实地考察和研究,排除了该图反映的是酿酒或做酱、醋场面,而只能是做豆腐。因此,豆腐起源的时间被确定为汉代。在世界饮食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大豆、黑豆等营养丰富但又难于消化的豆类食品的加工,找到了一条捷径,使其变成一种物美价廉、易于消化的美味佳肴。中国也成为世界各国豆腐文化的发源地。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家,人们的饮食以蔬谷为主,动物蛋白非常缺乏,而豆腐及豆制品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对于中华民族的体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狗肉不上席面

“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意思是狗肉香美异常,神仙也经不住其昧的诱惑。但是民间却另有讲究,如“狗肉不能上席面”或者“狗肉不上桌”等,虽然承认狗肉好吃,却登不得大雅之堂,上不得席面,为什么呢?

这里面民间有许多说法。

有人说,狗肉比不上牛羊猪肉,属于贱菜,加上在中国百姓的语言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多带有贬义。故多用“狗肉不能上席面”来比喻不够格或不争气。如《李双双小传》中李双双批评丈夫说:“怎么你就是不会擀面条,不会蒸馍?放着排场不排场,放着光荣不光荣!我就见不得‘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狗肉不上桌’这号人!”因此,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致使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正规宴席都不安排狗肉菜肴。

另据江苏徐州一带的民间传说,汉刘邦当皇帝前经常吃狗肉,当他拥有了天下衣锦还乡时,众乡邻用狗肉招待他,刘邦反而认为看不起他。下令再有上狗肉的一律杀头。于是,在当地狗肉可以吃,却不可入席。但在与徐州相邻的山东台儿庄却可以上席.原因是台儿庄是刘邦的姥姥家。

关于“狗肉不上席”,有些学者考证说,一是由于佛家主张“戒杀放生”,梁武帝萧衍提倡素食终身,所以佛门弟子也就难以再享用狗肉了。二是道家有忌讳,李时珍日:“道有以犬为地厌,不食之。”三是统治阶级的迷信思想。据《曲洧旧闻》记载:“崇宁初,范致虚上言:‘十二宫神,狗居戌位,为陛下本命,今京师有以屠狗为业者,宜行禁止。”’宋徽宗这个昏君听后,就立即下旨禁杀狗,并规定凡不再杀狗者,“赏钱至二万”。另外,在满族人中还有一种传说,那就是黄狗和乌鸦救过努尔哈赤的命,所以满族人因此不再吃狗肉。清统治者人关后,汉族也不得不附和。查阅清宫的御膳,包括满汉全席在内,尚未发现狗肉。时间长了,不少人的味觉变得麻木,坏了味,故禁忌同时食用,且将其提升到是否孝敬父母的程度去强调,食了便为不孝,“爹娘死时见不着面”。再如:海带不能炖鱼,同为海货,毁了味;猪、羊、牛、鸡肉不能混煮,串了味;牛肉同猪肉一起吃,会在肚子里形成一寸长的小白虫;猪肉和香椿一起吃,或在香椿案板上剁肉,食之则死;鲤鱼犯荆花,鱼子犯猪肝,葱蘸蜜,花生拌黄瓜,食后必亡;吃了螃蟹吃柿子,二者性均为寒,必得痢疾;鳖遇苋菜食之肠胃积滞。

有一些东西不能多食 民间以为,韭可兴阳,对肾有好处,但多食则消化不好,使人头晕目眩;蒜可去毒,但多食伤肝;冬瓜利尿,多食生疸病;多食鳝鱼。会得霍乱;多食黄瓜消化不好,得痢疾:多食杏桃,少吃李子,“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

有些东西食时注意冷热民间以为,经常吃热食,会烫坏牙齿,烫坏肠胃,得癌症;鳝鱼、鳖之类不能冷食,食之生虫;葱、蒜等物生食不干净,有吃了肚子里生蛔虫;食冷米饭、冷面团、冷粽子,特别是用黏米做成的,则必生痞,肚子疼;吃冰镇东西太多,则使肠胃患上感冒,必成痢疾;忌喝凉水,忌喝被太阳晒得半温的凉水,喝后肚子疼。

注意食用时间 民间以为牛、羊、猪、鸡等牲畜夏冬消瘦、味不正,吃了易得病,故日“六月腊月不吃牛羊肉”;盛夏东西变质坏得快,忌吃海鲜,等等。

民间这些食物禁忌,反映了人们对日常食品的一些认识,其中有不少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但所附加的“必死”、“必生虫”、“爹娘死时见不着面”则是荒唐的。民间是将这些违禁的后果放大,以强化禁忌的力量,这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如小孩儿闯红灯过马路,大人就说:“再横过马路闯红灯,就会被车轧死。”小孩儿在危险的地方玩耍,大人便说:“掉下去摔死了。”这种夸大结果、将偶然说成必然的“说法”,正是民间强化民俗传承的重要手段,对儿童来说,更显得特别灵。如果这样认识的话,我们就不会一概而言民间俗信都是迷信了。

出门饺子回家面

饺子

“出门饺子回家面”,也叫“上马饺子下马面”,是北方民间出行习俗之一,源于民间对出行的重视。

饺子,也叫扁食、水包子,在北方民俗中,用在隆重的场合以表示敬重。如用以待客,用以敬天地鬼神,用以祭祖。用在送行仪式中,饺子有两种象征意义:一是饺子形似元宝。以之希望出门发财,因旧时外出之人,多为商人,外出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养家;二是饺子形圆,寓圆满顺利、平安。旧时外出凶险,除季节、天气变化之苦以外,还有人情的冷漠和江湖的凶险。故民间俗谚云:“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出外十日,为风雨计;出外百日,为寒暑计;出外千里,为生死计”、“出门人,三分小”、“出门不露白,露白会丢财”、“行要好伴,住要好邻”、“走的道多,受的罪多”、“饱带干粮,暖带衣裳”、“行船走马三分险”、“走大路有水,走小路有鬼”、“走遍天下路,吃不尽店家亏”、“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此外,饺子还有盼团圆的寓意。“父母在,不远游”,身在千里,两下相思牵挂,感情的折磨更痛苦。这也正是民间为什么将出行看得这么重要的原因。

面,即面条。在民俗中,它象征“长”、“常”。如在婚礼和生育仪式中,它象征子孙绵长,富贵长寿;在待客仪式中,它象征常来常往。亲情永久。用在迎归仪式中,它包含着庆贺顺利归来的意思。也包含着盼望不再分离的意思。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外出再也不是那么隆重的大事了,打工、经商。下江南、上东北、去国外,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司空见惯的事。尽管如此,出于俗信的良好愿望。民间仍多以饺子送行。而这份情意,每一个在外之人都能准确地领悟和感受到。

中国民间传统的几种零食

中国人很爱吃零食,有这么几种最普遍。

葵花子

葵花子含有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亚油酸的含量尤为丰富。亚油酸有助于保持皮肤细嫩,防止皮肤干燥和生成色斑。

花生

花生中富含的维生素B2,正是我国居民平日膳食中较为缺乏的维生素之一。因此有意多吃些花生,不仅能补充日常膳食中维生素B2之不足,而且有助于防治唇裂、眼睛发红发痒、脂溢性皮炎等多种疾病。

核桃

核桃中含有丰富的生长素,能使指甲坚固不易开裂同时核桃中富含植物蛋白,能促进指甲的生长。常吃核桃,有助于指甲的秀韧。

大枣

同类推荐
  • 山西面食

    山西面食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中华民族礼乐兴邦,人文化成,国学乃五千年文明与三千载学术之集萃,它不仅有知识谱系与实用理性,更蕴涵着人文智慧与生命情怀,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兴废继绝。近代以来,国学通过仁人志士的含弘光大,融入西学精华与创新精神,生生不息,在当今蔚然成风,从学院走入民间,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与身心寄托。《国学十讲》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中华文化以及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国学十讲》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国学、走进国学、观赏国学,使国学与自己的人生和知识融会贯通。本书由袁济喜著。
  • 美国精神

    美国精神

    本书展示了这么一幅复杂但明晰的“美国精神”图景:美利坚民族既牢固地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但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又依赖甚或迷恋宗教精神;它承认和甚而维护国内的价值多元和种族多元,但同时保持不免偏狭的“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WASP)主流;它宣称拒绝单一的真理,但时时表现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绝对主义和普遍主义思维方式;它的民族文化基因中有着对人性的深深怀疑和“性恶”信仰,但它又自信非凡,而且有时幻想有加,以致幼稚;
  • 鬼门关

    鬼门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鬼门关》分为鬼门关地理概况;鬼门关称谓流变等六篇内容。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史考察

    清末民初北京国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史考察

    的现代化,即敦促教育国民由传统臣民向现代公民转变,是近一百多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很关心也都在推动的社会大课题。清末民初的北京,作为全国观瞻所系的“首善之区”,在由传统帝都向民国首都转型的过程中,强力发起了从散漫、保守的传统“臣民”道德向具有公共意识与社会责任的现代“国民”道德转型的社会教化运动。这场运动明面上是伦理道德范畴的现代转型,实质上却是清末民初北京文化权力关系(传播谁的道德)、文化阶层关系(谁对谁传播道德)及文化社会关系(怎样传播道德)的深刻综合反映。
热门推荐
  • 你早该这么读日本:3000年来剥得最彻底的日本史

    你早该这么读日本:3000年来剥得最彻底的日本史

    时间跨度数千年,从诸神创世到明治维新前的历史;人物涉及成百上千万,从高天原的神灵到难以定论的神武天皇,从大权在握的女天皇到美艳绝代的宫妃,从奇谋异策的豪杰到权重朝野的将军……各色人等,一个个惟妙惟肖;事件不胜枚举,从诸神创世到神武建国、大化革新、仿效汉唐、源平合战、德川幕府。一幕幕内乱纷争、勇武好斗的惨剧;一桩桩争权夺势、君臣反目的闹剧;一件件家族情仇、父子相残的悲剧……以全景视野扫描日本历史,透析她错综的步伐、曲折的轨迹,更清晰、更完整的了解日本千年历史的传奇与真实。在潇洒流畅的笔锋中启悟智慧,在幽默诙谐的解析中知史明鉴。
  • 千金为聘

    千金为聘

    前世,她穿越而来,才智过人,却失算人心,错将鱼目当珍珠,屈打而亡;再次睁眼,竟然重生在穿越的那一刻,暗暗发誓,上辈子负她害她之人,定要血债血偿!父亲伪善,卖女求荣,断你财路,毁你命根!后母虚伪,嫡妹蛮横,庶妹阴险,撕毁美人皮,送你们上绝路!渣男竟然敢求亲!好,拿起金算盘,十座玉山、百家店铺、外加千两黄金!原以为吓怕求嫁之人,却没有想到一个男人许她千金为聘,乱了,全乱套了……新书《暖妻缠身:公爵大人,请自重!》火热连载中,希望筒子们多多支持!
  • 安珀志2:阿瓦隆之枪

    安珀志2:阿瓦隆之枪

    安珀是惟一的实体,其他一切世界都是它投射的影子。在一次偶然的经历中,科温知道了一种名为红粉的物质,即使在所有爆炸性物体都保持惰性的安珀仍旧能保持其爆炸反应。这种红粉的产地叫阿瓦隆。科温逃出牢笼,穿行于影子世界中,伴随着黑路前往阿瓦隆,寻找反攻的武器。一路上,一条黑路伴随着他穿过不同的影子世界,像一个不祥的预兆。科温利用阿瓦隆红粉,装备了一支拥有现代火器的部队,开始向安珀前进。但他发现,安珀正遭到围攻,进攻者同样能够穿行影子世界,因为有一条黑路引导着他们。
  • 别为小事生气

    别为小事生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一种“宰相胸襟”,一种大将风度。一点宽容会让别人感动一生,一点爱意会让别人温暖一生,一句祝福与鼓励的话语会让别人幸福一生。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以理智和豁达去化解矛盾,我们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和理解。做一个心胸开阔的人,我们将赢得美好的人生。
  • 绝色狐妃倾后宫

    绝色狐妃倾后宫

    冷蝶冰冰被一直跟踪她的绝色美男扔到雪地上,虽说不痛,面子上却如何也是挂不住的。头脑一阵昏沉,她“唰”的一下从雪地上跳了起来,满脸通红的窜到那人身前,大声道:“你欺负我,我要告诉我爹爹听,你叫什么!快报上名来!姑娘绝对不要饶你!”男子却不慌不忙,邪魅的一笑欺身上前……
  • 我们都是突然长大的

    我们都是突然长大的

    豆瓣最受读者喜爱的人气作者艾小玛,治愈无数心灵的励志随笔集,暖萌上市!总有一些伤痛让那些男孩女孩一夜长大。《我们都是突然长大的》用清新机智的笔调,为读者提供有趣又实用的人生建议,并和读者分享了温暖美好的人生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读到那些长夜的无助和寂寞,那些因爱而生的伤痛,看到每一个人从成长到成熟的蜕变痕迹。正如作者艾小玛所说的,“每一年回头看看,就是觉得人生不一样了,就是觉得过去的自己太幼稚了。或许所谓成长,就是在自我反思的一刹那,突然之间产生了”。一次流泪,一场挫败,一些疼痛,一段漫长的自我治愈,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突然长大的。"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遗魔剑

    天遗魔剑

    年少轻狂的修魔者林昭,为了替父亲报仇,倾尽全力与自己的敌人征战,结果被杀了个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了废人。然而,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巨大的陨石与火球从天而降……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