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75700000017

第17章 夏日炎炎中的气

经过温暖怡人的春季之后,炎热的夏季来临了。夏季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那么,这六个节气都有什么特点和有趣的习俗呢?

立夏习俗。

立夏在谷雨后15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阳历5月5日前后,民间习惯上以为这是春季的结束、夏季的开始。这时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作物生长发育旺盛。所以农谚说:“立夏在朝遍地锄”、“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夏天多锄地,粒粒吃得饱”、“夏天拾把草,冬天变成宝”、“清明种麻,谷雨花,立夏种稻点芝麻”。

迎夏。

中国自古重视立夏节气。据《后汉书》载,此日到来时,皇帝要带领百官,到京城的南郊去迎夏。君臣皆穿朱红色衣服,佩红玉饰,乘坐赤色马,车子、旗帜也是红色的。这是因为按阴阳五行观念,夏是南方,属火,颜色为红。所以在顺应天意,到郊外迎夏天到来时,要以红色为饰。皇帝除了举行迎夏仪式外,并指令司徒等官分赴各地,勉励农民抓紧夏季耕作。

尝新。

在后世,立夏还有尝新等节日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为鲥、鲚、咸蛋、螺蛳、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种烹调方法,用多种香料加工而成为熄鸡)鸡、腌鲜、卤虾、樱桃肉、鲳鳊鱼;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笋、蚕豆、茅针、豌豆、黄瓜、苣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在南通,则吃煮鸡、鸭蛋。

消疰。

进入夏天,由于天热,不但食欲大减,吃不下饭,晚上也睡不好觉,古代中国称这种情形为“疰夏”(疰zhù,夏季长期发烧的病)。为了避免疰夏,在立夏这天有许多礼俗来预防。除了坐在门槛上吃豌豆糕、吃健脚笋外,苏州人还喝“七家茶”,茶叶不能用自己家的,要向邻舍乞讨,还不可少于七家,把讨来的茶叶混在一起,用去年堆在门墙边的“撑门炭”来烧水泡茶喝。喝了七家茶,夏天就可以身体强健,百病不生。小孩子则喂他们吃猫狗吃剩的食物(苏州人称之为“猫狗食”),如此一来,小孩也会像猫狗畜生一样好带好养。

在安徽徽州,立夏日则吃肉、吃苣叶稞,据说吃了肉就可不掉肉,使身体保持强壮。吃了苣叶锞(一种油炸的面食;旧时点心),可不中暑,不生疖。孩子们还吃鸡蛋韭菜油炒饭,也是为防赖夏(瘴夏)。而浙江开化,则吃猪脚,说是“立夏食猪脚,登山不歇脚(脚不酸痛)”。也吃竹笋,叫接骨笋。武义县则吃红枣、桂元煮鸡蛋,吃蚕豆烧肉、竹笋烧肉、蚕豆汤等。江西南昌此日则吃米粉肉,叫做“撑夏”,也是防止夏日消瘦之意。

称体重。

此外,立夏日还有称人体重之俗。苏南一首《海虞风俗竹枝词》:“时逢立夏出奇谈,巨称高悬坐竹篮。老少不分齐上秤,纽绳一断最难堪。”描述了这种风俗的有趣场面。有的地区还在称完后,吃豆沙馅团子,即塌饼,以求身体健壮。立夏尝新与称体重均与防暑和夏日饮食相关。

其他的习俗还有,河南、贵州、云南等地俗以为立夏日无雨,主旱。俗谚“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江苏东台一带,立夏日忌讳小孩坐门槛,说是“立夏日坐门槛,容易打瞌睡”。

《月令粹编》中说,妇女在立夏这天把李子榨汁混入酒中喝下肚,称为“驻色酒”,认为能青春永驻。谚语也有“立夏得食李,能令颜色美”的话。

小满习俗。

小满的习俗主要有:

祈蚕节。

小满相传为蚕神诞辰,因此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一个祈蚕节。我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女织的原料北方以棉花为主,南方以蚕丝为主。蚕丝需靠养蚕结茧抽丝而得,所以我国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一带。

蚕是娇养的“宠物”,很难养活。气温、湿度、桑叶的冷、熟、干、湿等均影响蚕的生存。由于蚕难养,古代把蚕视作“天物”。为了祈求“天物”的宽恕和养蚕有个好的收成,因此人们在四月放蚕时节举行祈蚕节。

祈蚕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各家在哪一天“放蚕”便在哪一天举行,但前后差不了两三天。南方许多地方建有“蚕娘庙”、“蚕神庙”,养蚕人家在祈蚕节均到“蚕娘”、“蚕神”前跪拜,供上酒、水果、丰盛的菜肴。特别要用面粉制成茧状,用稻草扎一把稻草山,将面粉制成的“面茧”放在其上,象征蚕茧丰收。

抢水。

除了祈蚕,浙江海宁一带在小满还要举行“抢水”仪式。这种仪式多由族长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到小满黎明燃起火把吃麦糕、麦饼、麦团,等族长以鼓锣为号,众人以击器相和,踏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干为止。

祭车神。

祭车神也是农村古俗。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水车基上放置鱼肉、香烛等祭拜,特殊之处是祭品中有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入田中,有祝福水源涌旺的意思。

芒种习俗。

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三说:“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慝将萌,暖气始盛,虫蠹并兴,乃弛角弓弩,解其徽弦,张竹木弓弩,弛其弦,以灰藏旃裘毛毳之物及箭羽,以竿挂油衣,勿辟藏。”这是说芒种之后夏天炎热闷湿的天气即将来临,因此应把绷紧的弓解开,让弦松弛,免得弓弩被霉湿之气蚀坏。怕潮的皮货毛衣也该埋入干燥的灰堆里防潮,油纸雨衣也要用竹竿晾开,免得因霉生虫,把它蛀坏了。正因为芒种之后,梅雨天就要来临,所以贾思勰提醒人们在芒种时早做准备。

农忙。

芒种是麦类有芒作物开始成熟收割的季节,同时也是农忙的季节。山西荣河开始收获大、小麦,称之为“农忙”,连妇女也要下地,所以有谚语说:“麦黄农忙,绣女出房。”河北盐山这天要用刀在枣树上划几下,叫做“嫁树”,认为这样可以多结果实。

饯花会。

江南地区芒种日举行饯花会。人们认为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凋谢,花神退位,便要摆设多种礼物为花神饯行。也有的人用丝绸悬挂花枝,以示送别。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芒种节道:“这日,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旆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

夏至习俗。

由于夏季节日较少,而夏至又是一个很重要的节令,繁忙的夏收、夏种,迎夏粮入库多于此时展开,需要有较好的饮食。夏至天气又最炎热,要进行种种饮食休息,纳凉防暑,所以夏至便成为了节日,相沿至今。

防暑。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在《吕氏春秋·有始》中的“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是较早的记载。汉代已成为较重要的节日。当然,由于此时正是夏忙,所以节日活动较少。夏至后,人们多要进行种种防暑工作。人们要吃凉食,歇晌午眠,吃补食,以迎接夏收、夏种的繁忙节令。防暑的冷食、凉食在夏至大行其道。

早在周代,就设有专门的为王室管理冰政的“凌人”。《周礼》卷五:“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即说于十二月斩下冰块堆积入窖中,要藏三倍于夏日的冰需求量才够(因为冰要融化掉三分之二)。夏季,将冰块放入青铜制的冰鉴中,待其融化,便可降温。以后历代也都有冬季藏冰之俗。

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夏至到,百官放假三天。这一天,各地的农民忙着祭天,北方祈雨,南方求晴。《荆楚岁时记》记述,长江中下游正值梅雨季节,人们在夏至这天把菊叶灰撒在农作物上,预防病虫害。

明代《帝京景物略》卷二,也写到当时皇家冬日采冰之事。夏季取冰出来,可供纳凉,或在夏日时赐予大臣。当然要首先满足皇家之需。《燕京岁时记》:“京师自暑伏日起,至市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而民间没有赐冰,则主要靠购买。商家于冬日藏冰,盛夏时卖给海鲜店,或卖给做冷饮生意的小贩,用来冰东西,如《清嘉录》所记。用冰冻过后的冷饮自然更凉爽可口。

古代,夏日冷饮已经极多。《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里,记录的砂糖绿豆汤、漉梨桨(梨汁)、木瓜汁、卤梅水(酸梅汤)、香薷(一年或多年生草木植物,茎呈方形,紫色,有灰白色的毛,叶子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粉红色。茎和叶可以提取芳香油,全草人药)饮、红茶、苦茶、甘豆汤等,均是今天我们常饮的饮料。另外如凉粉、金银花与菊花点汤,今亦常见。民间还有“结茶缘”之俗,即提供免费茶水,于路边摆设茶壶、茶杯供行人饮用解暑,亦是美俗,如今也还存在。

夏至饮食。

饮食方面,北京、山东是“冬至饺子夏至面”。陕西吃粽子。在南方,农家擀面做薄饼,烤熟,夹杂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给亲友。江苏无锡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吃过馄饨,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儿童体重增加,身体健康。湖南浏阳大多吃醮坨。醮坨由米粉做成,加韭菜等作料煮食,又叫圆糊醮。民国以前,很多农户将醮坨用竹签穿好,插到水田的缺口,燃香祭祀祈祷丰收。小孩子和叫化子早待此日,以便到时摘取醮坨,乘机饱食一顿。

有些地区,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饭,娘舅一定用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话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里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

其他的习俗还有,浙江绍兴有“嬉,要嬉夏至日”的俚语。过去,无论贫富之家夏至日都祭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有的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在夏至,还有求雨或求晴、祭田公田婆等风俗,总之是与农业有关的祈求丰收活动。古代皇帝则于此日祭祀地神。

小暑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古籍《群芳谱》中也说:“暑气至此尚未极也。”这时,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还没热到极点。人们常说“热在三伏”,小暑时节,江淮地区虽尚未进入伏天,却已为时不远。提醒百姓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消暑。

旧时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尝新。

小暑节气,有些农作物已经收获,所以有的地方流行“尝新”,如安徽西南部,每到这个时候,人们在院中、屋内摆上供桌,放上小麦,贴上“福”字,焚香放炮,祈求秋后五谷丰登。仪式结束,大人小孩围坐一起,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

游玩。

对于喜欢旅游观光的人,趁着天还不太热,成群结队出门游玩赏景,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大自然的山花野草。应该说,小暑带给人们的是无限乐趣。

大暑习俗。

民间大暑习俗较多。鲁南地区这一天特别讲究喝羊肉汤,且称之为“喝暑羊”。直到现在,山东枣庄的一些羊肉汤馆逢大暑日还会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

送大暑船。

浙江椒江口附近专门有大暑庙会,其中主要的祈福仪式,就是“送大暑船”。相传晚清时,这一带病疫流行,大暑前后到达顶峰。民间认为这是张元伯、刘元达、赵公明、史文业、钟仕贵五圣(均系凶神)所致,于是建五圣庙,祈求圣保佑一方平安。后选大暑为供奉日,并用渔船将供品沿江送到江口外,以示虔诚之心。久而流传,便形成了“送大暑船”的习俗。晚清俞曲园《右台仙馆笔记》卷十二有一则《大暑船》说:“同治中,临海县民比年疬疫过大暑不瘳(瘳chōu1,病愈;2,损害)乃于次年相约为送船之会,亦其旧俗然也。其船如商船之式,船具如桅樯舵橹,用具如桌椅床榻、枕簟被褥,食物如鸡彘鱼虾、米谷豆麦,备御之具如刀矛枪炮无一不备;惟盛米之袋甚小,仅受一升,而数则以万计,皆村民所施也。前大暑数日,大建道场,至大暑日,送之出海,听其所之,俗呼为‘大暑船’。”

吃荔枝。

大暑节福建莆田有吃荔枝的习俗,叫做“过大暑”。《荔枝食谱》记载:荔枝要含露采摘,并浸在冷泉中,食时最好盛在白色的瓷盆上,红白相映,更能衬出荔枝色彩的娇艳;晚间浴罢,新月照人,是啖荔枝的最好时间。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丰富。

同类推荐
  • 山海经大全集

    山海经大全集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载了五百多座名山、地理位置,三百多条河道的名称、河流发源地及流向,四十多个国度以及远方异民的习俗,一百多个神话人物,一百多种药用动植物,四百多种神灵怪兽,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远古神话传说。本书给读者提供了准确的注释和译文,并配以各个朝代精彩的插图。原典、注释、译文与插图有机结合,使读者毫无障碍地阅读这部经典,畅游在《山海经》的神妙世界中。
  •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段渝主编的《巴蜀文化研究集刊7》内容介绍:伊尹是商王朝开国的辅弼良臣,一名伊挚、尹挚,单称伊,又名阿衡,辅佐成汤伐灭夏桀,建立了商王朝。汤之后,太甲不遵汤法乱德,伊尹放太甲,摄朝政,保证了早期商王朝王室政权的平稳过渡。伊尹的治国大略流芳后世,到春秋战国时期乃有伊尹学派形成。
  •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

    本书对“月球真相”及“外星生命踪迹”提出的大胆科学猜想,将向您揭开隐藏在神话、甲骨文、远古遗址中的外星人踪迹,并道出美国宇航局“突然终止”登月计划背后的真实原因。
  • 鬼门关

    鬼门关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鬼门关》分为鬼门关地理概况;鬼门关称谓流变等六篇内容。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山西民间小戏

    山西民间小戏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热门推荐
  • 冷君虐之恨殇(完)

    冷君虐之恨殇(完)

    红颜倾城,倾国倾城。她有绝世的容貌,倾国的容颜。她的人生真的应了倾国倾城。一场意外的战争,将她推到了争斗的风头浪尖。国仇家恨,生离死别,这红尘的战场,千军万马,孰是孰非?一边是至深至爱的人一边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敌国皇帝她的爱最后情归何处?
  • 时光许我已微凉

    时光许我已微凉

    林妤——在我们一生的黄金时代,差点以为那一刻就是永远。夏霓——你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我还能再像爱你一样爱别人吗楚小语——这世界最坏的罪名大概是爱情,可世人偏偏爱这罪名那夜我们宿醉而眠,却再也未能相视而笑。到最后,我们依旧没有好好道别,请告诉我,成长不会让人绝望,它只是略带薄凉的旅程。这场青春的大风,呼啸过兵荒马乱的岁月。而我怀念,回不去的匆匆旧时光。
  • 锁红颜

    锁红颜

    月光浅浅的撒着,现在,已经入夜了,那洋洋洒洒的月光还是那样,给如梦如幻的感觉,月亮冰盘似的悬在空中,再加上深蓝色的天幕点缀着的三两点寒星,把整个夜衬托得格外的静谧,清幽,以及萧瑟。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替身新娘

    替身新娘

    暗夜里,沉寂中可以听见水珠落在地板上的细微声响,滴答滴答,如同死神那轻微的脚步声。风卷起了厚重的窗帘,带来一阵清晰的空气,也吹来了夹杂在空气里那淡淡的血腥味。“为什么?”声音断续着,角落里,蜷缩的男人如同被汽车碾压过的破烂娃娃,微弱的气息下让人感觉到他离死神愈加的近了。“为什么要杀我?”喘息着,从苍白而干涸的嘴角里终于吐露出一句完整的话。一滴一滴的鲜血由他的双手双脚,慢……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指间青春:相思不过泪成殇

    指间青春:相思不过泪成殇

    那一年我们青春年少,那一年我们似水如花;冥冥中我们意外相遇,约定让你我命运无声相连;千般情愫,万般思念也及不过那片刻的相见;我们相信幸福离我们并不远,纵使百般刁难千般羁绊,只要我们还能彼此伸出双手,只要我们还能彼此轻触指尖,所有的苦越累,酸与涩,都不过是我们追逐幸福路上的风景而已;
  • 我的天堂

    我的天堂

    来自现实的苏州的文学报告,它密集而动情地传递报告了苏州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刻变化,文学地表现了苏州人在现代生活中勇于革新创造的精神和聪明务实的性格力量,是现实苏州的很好文学读本。
  • 柯岩文集第四卷(中短篇小说)

    柯岩文集第四卷(中短篇小说)

    《柯岩文集》第四卷,主要是柯岩的中、短篇小说集。作品充满了纯真的童心和女作家常有的细腻情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既有着力对光明的歌颂又不回避光明下的阴影,写出了主人公的苦恼、忧虑、复杂的心理变化等。
  • 为了弱者的尊严

    为了弱者的尊严

    文主人公梁雨润到任山西省信访局副局长,主抓群众接访工作,经他之手处理的民事案件和化解的难题数以千计,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央、省里挂名的“老大难”问题。由于文章的篇幅限制,笔者不能一一记述。但在采访日子里,所到之处,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梁雨润同志在百姓中的威望之高,令我常常敬佩与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