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小约翰·施特劳斯
创作背景
19世纪的维也纳,舞会十分盛行,成为上流社会最活跃的社交形式。在舞会上,常常会有一些浅薄无聊的贵族妇女凑在一起,交头接耳,说长道短,品头论足,叽叽喳喳。小约翰·施特劳斯对此非常反感。于是他就写了这一首名叫《叽叽喳喳波尔卡》的曲子,名字就用“特利奇,特利奇”(TritschTritsch,即“叽叽喳喳”)。当然,当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他不能照实说,就用“妻子们在闲聊的乐趣”来解释这支曲子的内容,因此这首曲子也被译作《闲聊波尔卡》。
作者风采
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Strauss,1825-1899),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长子,施特劳
最后,乐曲又回到第一主题,但情绪更热烈些,在欢快热烈的情绪中结束全曲。
斯家族的杰出代表。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在维也纳爆发革命的时日里,他是国民军乐队的队长,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1851年,他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国外第一次巡回演出。自1853年起,小施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年-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兼指挥。1870年,处于荣誉高峰的施特劳斯(他当时已经写作了三百四十首圆舞曲和其他舞曲)转向舞台乐的创作。他写了十七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1844年组建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父亲的作品。1855年-1865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乐会达十年之久。1899年,小约翰·施特劳斯逝世时,维也纳人民为他举行了有十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
作品欣赏
乐曲采用三部曲式写成,A大调,2/4拍,快板。
引子是一个简短的、波尔卡节奏短句。
主部主题用了大跳音型,休止符使用很特别,造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就像那些浅薄的妇人们变幻不停的表情。
副部主题舒展一些,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
之后是一个过渡性的段落,非常生动形象,堪称神来之笔。作曲家采用了XXX这种音型,从ⅰ开始,不断上升,又马上回到ⅰ上。这种结构让人感到很烦躁,施特劳斯就用这种方法来表示他对这些无聊妇女的厌烦之情。
(第二部分)由木管乐器主奏,音量较小,好似那些妇人在交头接耳、搬弄是非。它有一个主题和一个副题。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然后进入尾声。
尾声由一系列十六分音符,在强弱变化和音调高低的对比中,把这些妇人饶舌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