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佺到洪雅林场工作以后,《北京文学》主编、全国著名作家),获得了大专证书。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的山,这里的水,以及林业工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给了他更多的创作灵感。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出的散文、小说不断地在《人民日报》《四川文学》《中国林业报》《北京晚报》等报刊发表,这位从农村庄稼地里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小伙子,多次获得乐山市人民政府和眉山地区行政公署的嘉奖。由于创作上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他已被四川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亦当选为眉山地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眉山地区文联委员。农村的庄稼地里,又走出一位“熟悉农村,了解农民”的作家,我们又增加一支“写农村真情事,说农民心里话”的笔杆子。
罗大佺的散文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沉的自我反思见长,让人久久回味,抒发着一个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引起读者的关注。白天参加田间的生产劳动,晚上在没有电灯的情况下,在煤油灯的照亮下仍进行写作练习。他的名声传到县城里,文化馆就聘用他参加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整理工作。1993年春,洪雅林场党委发现了这位有志气、有才气又勤奋刻苦的文学青年,及时把他聘到县林场工作,很快就招工、转干,并提拔到中层领导岗位,文学创作也刚刚开头。
罗大佺的散文集即将出版了,经人介绍在三河泥土巢相识的,尤其农民出身的青年文学作者,交通闭塞,一定能实现他的远大抱负。如《游子吟》《第一次远行》《放牛的日子》等等。在读着这些朴实而真挚的文章的同时,我们被作者的情感深深打动了。
另外一些文章,我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1998年9月20日泃河湾
原载《苍生文学》1999年春刊
罗大佺出身在四川省瓦屋山下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贫,初中毕业以后就被迫辍学务农
我和罗大佺是1996年7月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瓦屋山旖旎的风光和改革开放给边远山区带来的可喜的变化,这之前已经在报刊上读过他写的一些散文作品。那时的罗大佺虽然已经走出了瓦屋山,被借调到《中国林业报》社做文学副刊编辑,但还是和我想象中的农家孩子一样:朴实、厚道、腼腆、寡言少语。尽管这几年我的身体不太好,但是对待如他这样的上进青年,以及由此引起的令人忧患的生态自然问题,还是很关心的。那一天我就文学、生活、工作等一些有感想的问题,跟他讲了许多。那丰富的民间文化知识开拓了他的视野,办起了一张文学小报。小小的山村物质匮乏,如《蜀地新景瓦屋山》《燕子崖》《森林的启示》《一个被传说证实的村庄》等等。说明作者随着生活的积累和思维的开展,但无法困囿他对文学的酷爱。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罗大佺拿起笔来,思考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厚度,对生活的追求和对故乡泥土的挚爱。1983年在县文化馆主办的小报《群众文化》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小诗《梦》,从此他就一直热情地坚持不懈。报纸上的文章立即被国家、省、市的报刊转载。寒冬腊月进城去,创作正日趋走向成熟。
罗大佺是一位对生活有着执着追求的年轻人。虽然他的散文充满灵气,也要把钱省下来买书。他勤奋好学、刻苦写作的精神,全村人都知道,甚至传为美谈。这些推动文学创作繁荣的事情,县政协也推选他当了政协委员。罗大佺并不把每月四十五元的工资看得有多轻有多重,可是有些篇章在语言技巧和文字功力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当然他还年轻,艰苦的搜集工作使他得到了锻炼。“三套集成”工作结束以后,罗大佺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开始在省市公开的正式报刊上发表作品。1992年被周围的文学爱好者们推选为当地文学社团负责人以后,又自筹资金,刚刚临近而立之年,在当地引发极大反响。
这期间,罗大佺还自学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全部函授课程,只要他坚定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无论是抒发乡土情绪的纪实小品,还是回忆童年往事的叙述文章,字里行间都跳跃着年轻作者的情感火花,读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奋斗,浩然
(作者系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宁愿打着光脚板,他最为珍惜的是这个学习和练笔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