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以抱怨的方式回答是非常不好的,这样不但不会消除孩子心中的疑问,反而会增加孩子的负罪感。
“妈妈是女人,女人就应该洗衣服、做饭、收拾房间啊。”
妈妈可能对自己的性别比较悲观,才产生这种错误的观点,而父母如果将一些错误的、悲观的观点灌输到孩子心里,即使是无意的,也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你不觉得穿干净的衣服比较舒服吗?所以要经常换洗衣服,洗好、晾干放起来,等你身上的衣服脏了就有干净的衣服换了。”
这种回答方式是非常好的。不过,父母在耐心回答孩子问题的同时还应多考虑孩子发问的情景和心情。
“等妈妈洗好衣服,就陪你玩,好吗?”
“你先玩这个玩具,等妈妈洗好了衣服,马上就陪你玩。”
其实,孩子是希望妈妈陪自己玩才产生发问,考虑到孩子心情的妈妈不能只告诉孩子洗衣服的理由,否则双方的意识就没有交点了。
“妈妈很想陪你玩。不过,如果不在早上洗好衣服,会晒不到太阳,那么衣服就不会干,所以你再忍耐一下吧!”
接着,再追加说明穿脏衣服会很容易生病,向孩子说明洗衣服的理由,这么一来,孩子就能够理解和接受了。
爷爷答应带我去动物园,为什么还不去呢?
涛涛最喜欢猴子了。
在他生日那天,爷爷不但送给涛涛一个电动汽车,而且还答应涛涛过几天带他到动物园看猴子。
涛涛一想到要到动物园看猴子就非常兴奋,但是眼看着都过了一个月了,但是爷爷却还没有任何动静,这下可急坏了涛涛。
又是周末的一天,涛涛实在无法再忍,跑去问爸爸:“爷爷答应带我看猴子,怎么还不去呢?”
爸爸答应我的事情,为什么还不做呢?
妈妈说开学后给我买新书包,为什么到现在还不买呢?
当今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失去诚信,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也很难在社会上有很大的成就和发展。家长从小就要教育孩子诚实守信用,并且要以身作则。对于孩子的需求,家长不能随意承诺,承诺之前一定要看自己是否真的能做到,但是一旦向孩子作出承诺,就应该尽全力兑现自己的承诺,要在孩子心中发挥好家长的模范作用。
“可能是爷爷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忘了吧。”
已经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兑现,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这是每个人必须坚持的原则。而且父母也应该以身作则,经常教育孩子守信,使之成为孩子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妈妈答应过你吗?我怎么不知道?”
妈妈的这种行为是对孩子的一种极大的伤害!家长不但不兑现自己的承诺,还企图以谎言加以掩饰,对孩子以后诚信的树立起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放心吧,既然爷爷已经答应你了,那就肯定会做到的!原来爷爷答应你的事情不也都办到了吗?只是宝宝再耐心地等一等,可能爷爷近期有他特殊的事情呢。”
“既然妈妈已经答应给你买书包了,就一定会做到,只是你看,这几天妈妈比较忙,等过了这段时间,妈妈不是特别忙了,咱们再一起去买,好吗?”
正面向孩子表明,家长承诺给孩子的事情就一定会办到,从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场所,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的许多行为举止很像父母,这不仅是由于遗传的原因,也是模仿的结果。父母对子女来说是最亲近的人,父母的一举一动会不知不觉地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国外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孩子是父母一步一步地引入社会的。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作好孩子的表率,作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把孩子培养成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第三节 亲子之间
商场里,爸爸妈妈带着岩岩购物。突然岩岩的眼前一亮,接着就非闹着爸爸妈妈给他买遥控飞机。
妈妈好言相劝:“家里不是已经有了一个遥控汽车了吗?”
爸爸听着岩岩的哭声,非常生气,说:“再闹我可打你了!”
岩岩不加理会,继续哭着站在卖飞机的柜台前不肯离开。这时,爸爸一个大巴掌打在了岩岩的小屁股上,岩岩的哭声更大了。爸爸也更加生气,一把揪住岩岩的耳朵,岩岩尖声哭叫,在众人的注视下被爸爸拽出了商场。
爸爸妈妈为什么生我啊?
像往常一样,晚饭刚吃完,爸爸就急忙到书房忙自己的事情,而妈妈也在收拾完碗筷后,投入到自己的事情中。他们都无暇顾及五岁的儿子——小超。
小超多么想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和爸爸玩游戏,听妈妈讲故事,但是爸爸妈妈好像永远都是那么忙。
临睡前,小超问妈妈:“妈妈和爸爸为什么生我呢?”
你们生我是为了什么呢?
孩子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或者经常挨骂,就会产生自己是否应该出生的怀疑。尤其是当孩子看到童话故事里或电视节目中娃娃受大人宠爱的画面或者镜头时,这样的念头会更加强烈。
孩子如果向父母提出这样的抱怨,父母应该停下手中的活儿思考一下是不是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太少,是不是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陪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和呵护。
“因为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的时间长了,觉得寂寞,所以就生下了你啊。”
听到父母这样的回答孩子会怎么想呢?自己的出生就是为了填补爸爸妈妈的寂寞,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价值?这样的回答容易导致本已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焦虑、不自信,影响孩子形成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严重者也可能出现轻生的想法和举动。
“生你是为了将来我和爸爸老了有人养我们啊!”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父母仍然存在生孩子是为了将来养老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正确的,而且父母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孝敬父母以及老人的良好品质,但是如果父母不加修饰地直接跟年幼的尚不懂事的孩子说,孩子非但不会理解,还比较容易产生被父母利用的感觉。
“因为别人都说有个孩子才是一个完整的家。”
“你爷爷奶奶非常想要抱孙子,爸爸妈妈不想让他们失望,所以就生了你。”
“一不小心就怀上了,妈妈也是没有办法啊!”
告诉孩子生你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换句话说,爸爸妈妈生你并不是自愿的,试想孩子听到后会是多么的伤心难受呢?
“因为爸爸妈妈非常希望有个孩子,才生下了你。你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你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虽然有时候爸爸妈妈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你,但是你一定要相信爸爸妈妈都是非常爱你的。”
“因为我们可以天天看着你快快乐乐地成长,会感到很幸福和快乐!”
让孩子感觉无论如何父母都是非常爱他的,他都是父母的骄傲。多给孩子一些关注,让他有受重视、被关爱的感觉。
我和妹妹相比妈妈更喜欢谁?
自从3岁的珍珍家里添了个小妹妹之后,爸爸妈妈关注珍珍的时间明显减少了很多。虽然妈妈每天还会像以前那样哄珍珍睡觉,但是每次都是在小妹妹睡着之后,妈妈才能陪她,而且妈妈也不像以前那样经常给珍珍讲故事了。
一天,已经晚上9点多了,可是妈妈还在陪着小妹妹,有些失落的珍珍走到妈妈面前问:“妈妈,你比较喜欢我还是妹妹呢?”
“两个都喜欢啊。”妈妈摸着珍珍的头说。
“但是,你更喜欢哪一个呢?”珍珍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继续问道。
妈妈,为什么你整天陪着弟弟,难道你不喜欢我了吗?
妈妈整天陪着小妹妹,是不是不要我啦?
家中有兄弟姊妹时,父母就会在较小的孩子身上花较多的时间。这时,较大的孩子会觉得寂寞,所以会问这样的问题。此时,父母必须要多考虑较大孩子的情绪,然后再作出正确合理的回答。
“你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比妹妹多了三年。所以妈妈更喜欢你,但是这是妈妈和你之间的秘密,不可以告诉别人哦!”
“你已经长大,而且现在也更加懂事、听话了,所以妈妈更喜欢你!”
这种回答方式并不恰当,在家庭生活中最好不要使用。因为即使你告诉她这是秘密,她还是会说出来。如果将来孩子再次和妹妹发生小矛盾时,她会说:“妈妈告诉我,她还是比较喜欢我。”结果,会导致姊妹关系的恶化。
“因为妹妹不哭不闹,比较听话,所以妈妈更喜欢妹妹!”
相比较成年人,孩子的比较心理更强一些,妈妈当着姐姐的面做这样的回答,对于本身已缺少很多关心的姐姐来说,无疑是一个更大的打击。
“妈妈两个都喜欢。但是因为妹妹比较小,还不像你那么听话、懂事,还不会自己穿衣服,也不会照顾自己,所以现在妹妹比你更需要爸爸和妈妈的照顾。她现在就像你小的时候一样,需要妈妈经常抱着、搂着。”
父母如此仔细说明,姐姐也就能够接受了。此外,还可以附加说明:“等妹妹长大之后,也像你一样,能够照顾自己了。那么,妈妈就不必像现在这样,要照顾她了。”
“你认为呢,宝宝?”
有时孩子提问题,只是为了撒娇。当然,撒娇并没有大碍,但是为了避免小孩子经常想要得到父母的娇宠而过分纠缠,有时父母也可以适当地反问孩子。但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父母也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育儿态度。这时,很可能是因为父母过于照顾较小的孩子,而疏忽了较大的孩子,从而导致了大孩子的失落感。
妈妈为什么向我发脾气呢?
6岁的小静因为生病而躺在床上打点滴,妈妈坐在床边悉心地照顾她。
她看着今天异常温柔的妈妈,问道:“妈妈,为什么你今天特别温柔呢?”
“妈妈经常都是非常温柔的啊。”妈妈慢慢抚摸着小静的头说道。
“不是啊,妈妈你忘了,你前几天还向我发着脾气呢,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向小静发脾气呢?”小静显然不满意妈妈的回答,继续问道。
妈妈心里咯噔了一下,没有想到孩子对大人发脾气记忆得那么深刻,这都过去好几天,她竟然还记得。
为什么爸爸总是骂我?
一些父母以为经常对孩子发脾气或者使用暴力吓倒孩子,就能在孩子面前树立更多的威信,事实上,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非常错误的。虽然有时候父母的行为确实震住了孩子,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非但没有上升,反而是降低了。不管什么原因,父母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发脾气。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多东西他是不明白的,面对父母突如其来的训斥或者责骂,他会感到非常无助、不知所措,更多的时候,父母不给其讲道理,他可能永远也不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了。
“妈妈前段时间工作不顺利,心情不好,所以才会向你发脾气。”
父母不要过早跟孩子讲父母工作烦恼的事情,这样不但不会很好地解答孩子的疑问,而且有可能导致孩子对长大后工作产生恐惧感。
“那是因为你学习总是不刻苦,晚上总爱看电视,妈妈太担心你的学习,所以才会向你发脾气啊。”
这种回答乍听起来没有什么不妥,但事实上,无论父母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原因对孩子发脾气、训斥以及责骂等都是不对的。在面对孩子大胆的质疑时,父母不但不思考自身的作为,反而找理由为自己开脱,更是不恰当的。
“因为你有时不听妈妈的话,做了坏事,所以妈妈才会发脾气。像现在你非常乖,妈妈就特别喜欢,特别温柔啊!”
这样的回答方式会给孩子一种误导:我因为生病而变得安静,这样就是个好孩子,妈妈就会更喜欢我。其实,孩子本来就很活泼、好动,有时候会有些粗野的行为。但是,这是孩子的自然天性,父母要给予肯定。另一方面,孩子会在生病的时候说出心里话,这也说明母亲平时对孩子有些太凶,应及时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为。
“我是你妈妈,你不听话,我就有权利向你发脾气!”
父母不要以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可以任意对孩子施为,其实孩子是属于社会和他自己的。父母这种不尊重孩子感受的举动,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一方面,孩子可能会由于害怕父母,而变得性格懦弱,对父母言听计从、逆来顺受;另一方面,孩子也可能对父母产生憎恶情绪,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
“这件事情你做得非常不好,妈妈当时也是特别生气才厉害了一些,这个妈妈以后会注意,但是你犯了错误也要及时改正,这样才是妈妈的好孩子啊!”
“妈妈以前经常对你发脾气是不对的,妈妈现在郑重地向你道歉,你会原谅妈妈的,对吧?以后妈妈会改掉那个坏毛病的。”
孩子犯错后,父母严厉强调孩子错误并要求其改正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对于自己的错误父母要勇于向孩子道歉,要知道家庭中家长威信的树立,并不是他们的一贯正确,而是实事求是、严于律己,进而取信于孩子的结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实际上是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准则。只有孩子感到父母是真正的言行端正,才能产生由衷的崇敬之情,家长的威信也才会真正树立起来。父母适时地向孩子道歉有利于改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对父母产生更深一层的信任,从而能使孩子体会到受人尊重的感觉,进而建立起恰当的自尊,还能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习惯。
打人是不对的为什么爸爸还是打我呢?
已经上小学一年级的小栋非常调皮,平时总爱惹祸,妈妈劝他,爸爸骂他,都不起作用,于是爸爸惩罚的巴掌便隔三差五地落到小栋的身上。
小栋这几天喜欢上了踢足球,每天放学后都要约几个小伙伴到小区的院子里踢上一会儿。因为场地较小,所以砸坏花草的现象经常发生。但是这天,由于小栋用力过大,足球穿过二楼李阿姨家厨房的玻璃,掉到了李阿姨的家里。
闯了祸的小栋由于对爸爸巴掌的畏惧,所以很晚才偷偷地回到家里。刚一打开家门,小栋就看到在客厅里焦急得来回走动的爸爸妈妈以及在桌子旁边的足球。小栋本想偷偷地溜进自己的卧室,但为时已晚,爸爸抓住小栋就是一顿打。
小栋挨完打,抹着眼泪摸着屁股问妈妈:“妈妈,你不是经常说打人是不对的吗,为什么爸爸还要打我啊?”
妈妈一边帮小栋擦眼泪一边说:“你犯错误了,爸爸打你是为你好。”
“那以后爸爸犯错误我也可以打他吗?”
“你是爸爸的孩子,他可以打你,但是你不可以打爸爸。”
小栋“哦”了一声:“那我以后也可以打我的孩子吗?”
爸爸犯错我也能打他吗?
我将来也能打我自己的孩子吗?
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责骂孩子,甚至体罚孩子,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有的家长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最直接,最有效地纠正孩子的错误,也可以树立家长的绝对权威,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我是你爸爸,我打你是天经地义的!”
父母这种“老子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的错误观念会在不知不觉中传染给孩子,影响孩子将来也用错误的观念对待自己的孩子,形成恶性循环。
“你敢打爸爸,简直是造反啦!”
是的,孩子不能打父母,但是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呢?有没有考虑过孩子也是有自尊的呢?有没有考虑由此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