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名将李广,不但是一位骁勇善战、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而且还是一位体贴士卒、廉洁奉公的将军。他历任七郡太守,前后四十余年,每次一得到朝廷的赏赐,立即分赏给其部下,同士卒一起吃喝。他家没有多余的财物,也始终不过问家产的事。他带兵打仗,每次长途跋涉、口干舌燥之时,遇到水源,总是先让士卒喝。如果全部士卒没有饮够,他就决不进水;如果士卒不全部吃饱,他决不进食。再加上他平时对下属和蔼、宽厚、不苛求,所以士卒们都爱戴他,很乐意被他任用。
不少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信奉“强权即公理”。可是我们看到,在强权的管理下实际上并没有获得管理者所期待的效果,反而使得员工的逆反情绪更为强烈,最后导致人心尽失。
管理者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团队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为一德”是海航对管理干部的独特要求,是海航管理者最基本、最核心的自身修为的主要内涵。
“三为”即为人之君,为人之亲,为人之师。“为人之君”指干部要有君王一样的责任和君子一般的风范;“为人之亲”指要像亲人般地善待下级;“为人之师”指的是干部要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还要让别人从你那里学到东西。
中国文化中三大传承的核心就是一个“德”字,海航由“三为”而构成的“德”字有四个内涵:诚、善、勤、俭。即诚心待人、善念处事、勤勉工作、节约福报。四条做到,会在“德”字上有所提高,会带来好的发展运程。
孟子有云:“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把国家管得很好,善于应用法律来治理国家,那么人民将会惧怕我们;如果我们抛开刑法,而是好好地教化万众,人民将会爱我们。因此,如果通过法律来管理国家,得到的仅是财富;但是通过教化来管理人民,得到的将是民心。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只要搞好团队的价值导向和对员工的价值教化,就可以以一驭百,收服人心。
以传统文化精粹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素质修养培训,是海航的企业文化特点。对此,海航董事长陈峰这样说:“目前中国人职业道德方面的已是很弱,不如西方成熟,而市场经济是有一定规则的竞争,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只中应该得到弘扬的东西没有确定起来。因此,做企业时仅仅有西方管理的一套往往力不从心对付不了传统文化中的劣根,如上班要求打卡,有的人可以打完卡再溜出去。还有现在上市公司里的各种问题。总之,企业管理中还缺乏规范自己的理念。拿什么来规范呢?仅有西方的管理制度是不够的,于是要求大家把人做好,将强对自身如何做一个好人的认识,实际上还是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最基本的东西——做人训练好了,职业道德自然就好了。文化加上制度,就能使制度有效地执行下去。
海南航空公司董事长陈峰的管理方式是:一手橄榄枝,一手尚方剑。以德治企两手抓。
陈峰认为,企业管理分三个层次:第一是管人,管人就是管心、管思想,把员工的思想凝聚在一起。陈峰把管理制度、人员与企业文化形象地比作窗框、玻璃以及两者结合处的腻子(粘胶),指出三者密不可分,虽独立存在却是相互依存;第二是管理中需要企业文化,需要柔性的东西,如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企业氛围。企业的长治久安要靠企业文化;第三是奖励和激励制度,让每个员工都能分享到企业发展带来的收益,都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身最大的力量。
以德治企是海航的特色。陈峰认为:“中国文化的内涵举一个‘德’字。‘德’是做人应有的规矩、做人最基本的属性,丢掉了这个根本,人在处理事情、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无论做官、经商,还是做学问,就会出现大麻烦。以‘德’为根本,每个人都会严格要求自己。“
海航的管理,一方面强调“德”,另一方面又以“严”著称。在海航创建之初,两名到美国接受培训的飞行员,因为回国时已是大年二十九,他们就直接回家过春节而没有按规定先回公司报到。陈峰知道后,立即将他们开除。陈峰说:“公司制度建立不起来,会影响一大批人。那时公司还处在艰难中,送他们培训出资10万美元。就这样开出,代价确实不小。但是,只要有损于海航形象的事,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及时纠正。惩少而教育大多数人,这是严厉,也是善良。要让他知道,不能过这个槛,如果过了,要以一生的代价去换。对他严格,是以霹雳之手段行菩萨心肠,我的出发点是为将来好、为事业好。”
但是,这还不是海航对员工最严厉的惩罚。海航的一架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出现了事故征候,虽然这样的事情哪个公司都会有,但是,海航作出决定:公司总裁降为副总裁,工资差好几千块;飞行部经理就地免职;飞行员该行当搬运工。
“我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教育,教育本人、教育大家。海航‘以德治企’,是把做人的规则作为第一条防线。我们不是不要制度,而是要以制度为最后一道防线。”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外在暴力手段只能使民众苟免刑罚,而民心无所羞愧。而如果奉行以道德价值为导向的内在控制,在加上以德义为本质的礼仪型的外在控制,人们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心悦诚服。
诚信待人,员工也会以诚信相待
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意思是说,管理者必须先取得百姓的信任,然后再去号召百姓,不然百姓会认为你在折磨他们。孔子还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你情。”管理者讲信用,你所管理的员工没有敢不说真话的。
施信于人,是管理者必备的美德。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以诚信待人处事,则其他人也会以诚信回报,彼此之间便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四出祁山时,所率兵马只有10多万人,而司马懿却有精兵30万,蜀、魏在祁山对阵,正在这紧急时刻,蜀军有1万人因服役期满,需退役回乡。而离去1万人,会大大影响蜀军的战斗力。服役期满的士兵也忧心忡忡,大战在即,回乡的愿望恐怕要化为泡影。这时,将士们共同向诸葛亮建议:延期服役1个月,待大战结束后再让老兵们还乡。诸葛亮断然地说:“治国治军必须诚信为本。老兵们归心似箭,家中父母妻儿望眼欲穿,我怎能因一时需要而失信于民呢?”说完,诸葛亮下令各部,让服役期满的老兵速速返乡。诸葛亮的命令一下,老兵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后一个个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决定不走了:“丞相待我们恩重如山,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我们要奋勇杀敌,报答丞相!”老兵们的激情对正在服役的士兵则是莫大的鼓励。蜀军上下群情激愤,士气高昂,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击败了魏军,诸葛亮以信带兵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战绩。
诸葛亮以信为本,赢得了全军将士的信赖和拥护,激发了他们高昂的斗志和献身精神,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管理者失去诚信,就失去了领导力。领导力,归根到底是诚信力量的问题;执行力不足,是诚信力量缺失的现象。影响力,说白了,靠的就是诚信的力量;管理魅力,就是管理者的诚信力量。诚信是有经济价值的。做人、做事、做生意,诚信度低,成本高,风险大。所以,管理的一切力量,从诚信中来,失去诚信,管理力量必然亏损。没有诚信,领导力、执行力,其力何在?
英国管理学家罗杰·福尔克说过:“世界上最容易损害一个经理威信的,莫过于被人发现在进行欺骗。” 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心怀诚信,不能以欺骗的手段去对待下属。
唐代贞观年间,有人上书奏请废弃朝廷中的奸臣。唐太宗问他说:“我所任命的人,都认为是贤臣,你知道谁是奸臣吗?”
那人回答:“臣在民间,不能确切地知道那个人是奸臣。请陛下假装发怒去实验群臣,如果能够不畏惧陛下盛怒,仍敢直言不讳的,肯定就是忠臣;如果顺应陛下的意见,阿谀奉承的,必定就是奸臣了。”
太宗说:“流水的清和浊,在于它的水源如何。国君是国家政令的发出者,好比水的源头,臣下就好比是水。国君带头骗人,反而要求属下行为端正,就好比水源混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是不合乎道理的。我常常因魏武帝喜欢骗人而鄙视他的伟人,如果我也用这样的方法去试探群臣,怎么能让别人信服呢?”
唐太宗拒绝了上书人的主张。
《贞观政要》对此议论道:“君之所保,在于诚信。”“夫君能尽礼,臣能竭忠,必在于外内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在矣!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诚信是管理者的修身、立身之本,也是管理者们营造企业内部“上下互信”的根本保证。
现在,有很多企业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老板总在抱怨,忠诚的员工太难找了。员工们也很郁闷,感到值得信赖的老板更难找。但是,如果大家都能够认真省察自己的“诚信力量”的话,也许会有新发现。事实上,老板身上缺乏“诚信力量”,员工就很难忠诚起来;员工心里缺少“诚信力量”,老板也很难放心。换言之,双方恢复自己的“诚信力量”,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国内很多优秀的管理者也都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诚信领导法则。
“诚实守信”的信条,是李嘉诚一生惟一不可改变的追求。他一生用一个字“诚”赢得了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创业初期,在塑胶厂濒临倒闭的那些日子,李嘉诚倍受打击。有一天他回到家里,强作欢颜,担心母亲为他的事寝食不安。知儿者莫过其母。母亲不懂经营,但懂得为人处世的常理。她用佛家掌故来喻示儿子:很早以前,潮州府城外有一座古寺。方丈云寂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将两袋谷种交给两个弟子——一寂、二寂,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到谷熟的季节再来见他,看谁收的谷子多,谁就可继承衣钵,做庙里的主持。谷熟时,一寂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而二寂却两手空空。云寂问二寂,二寂惭愧道,他没管理好田地,谷种没发芽。云寂便把袈裟和瓦钵交给二寂,指定他为未来的主持。一寂不服。师父道:“我给你们的谷种都是煮过的。”
李嘉诚悟出母亲话中的玄机——诚实是为人处世之本,是战胜一切的不二法门。
翌日,李嘉诚回到厂里,召集员工开会,他坦诚地承认自己经营错误,不仅拖垮了工厂,损害了工厂的信誉,还连累了员工。李嘉诚说了一番渡过难关、谋求发展的话,员工的不安情绪基本稳定,士气也不再那么低落。紧接着,李嘉诚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向他们认错道歉,并保证在放宽的期限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款,一定如数付账。李嘉诚丝毫不隐瞒工厂面临的空前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李嘉诚的诚恳态度使他得到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谅解。
李嘉诚抽调员工,将积压产品归为两类,一类是有机会作为正品推销出去的;一类是款式过时,或质量粗劣的。正品卖出一部分后,李嘉诚不想被积压产品拖累太久,全部以极低廉的价格卖给专营旧货次品的批发商,在制品上的质检卡片上一律盖上“次品”的标记。
被裁减的员工回来上班,李嘉诚还补发了他们离厂阶段的工薪。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1955年的一天,李嘉诚召集员工聚会。他首先向员工鞠了三躬,感谢大家的精诚合作。然后,用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宣布:“我们厂已经基本还清各家的借款,昨天得到银行的通知,同意为我们提供贷款。这表明,长江塑胶厂已走出危机,将进入柳暗花明的佳境。”话音刚落,员工顿时沸腾起来。散会前,每个员工都得到一个红包,由李嘉诚亲自分发。
李嘉诚回首这段岁月时说:“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诚信是一种看不见的心理力量,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一个企业的凝聚力是管理活动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保证,而管理者的权威以及诚信则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必备条件。如果诚信不能自始至终,就会人心涣散,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就消失了。而要达到凝聚的目的,管理者必须坚持操守,以诚信赢得人心,取得事业的成功。
诚信的力量,是人生根本的精神力量;诚信的智慧,是人生根本的智慧。诚信的智慧,人人皆有,与生俱来。用诚信的智慧,唤醒诚信的心灵,管理者以诚信待人,员工就会以诚信回报。
以身作则,勇当员工学习的标杆
《论语·子路》记载,有一次子路向孔子请教怎样管理政事,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意思是说,管理者首先要给自己的老百姓带头,然后才能让他们勤劳地工作;并且,管理者要永远以身作则,不能倦怠。“君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所以,儒家认为,管理者是被管理的表率,其言行具有示范的意义。
孔子还有个著名的观点:所谓“政”,就是领导者的自我端正。也就是说,领导者在要求别人之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品德、作风、言行、举止等,否则,你就不可能管理他人,尤其不能让你的追随者信服。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其身不正,有令不行;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荀子说:“君主就像测定时间的标杆,民众就像这标杆的影子;标杆正直,那么影子也就会正直。君主就像盛水的盘子,民众就像盘子里的水;盘子是圆形的,那么盘子里的水也是圆形。”
日本企业家井植薰就是一个以身作则的典范。他自律甚严,时时为员工表率。比如,他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到达公司,其误差率几乎精确到秒的程度。天长日久,公司大楼的门卫竟然把他当成了标准的时钟。每当他的身影出现在公司大门前,门卫就会下意识地伸手看看自己的手表,嘴里说“真准时啊”,或“我的手表怎么慢了一分钟”。
井植薰将这种准时上班的习惯坚持了几十年,一直到退休,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他为什么样这样苛刻地控制自己的上班时间呢?提早上班也比准时上班省心多了。但井植薰认为,如果提早上班的话,也许会给员工造成某种苛求的印象。他说:“大家可能会学你的样,比你来得更早,这不是好办法。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我现在所做的,分秒不差。”由此也可见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胸怀。
在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是员工们的榜样。优秀的管理者,应当成为员工的楷模,不仅是有形地在工作中时常给予员工指导,无形中也要将为人及作风带给员工,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
日本企业家士光敏夫说:“以身作则最有说服力。”“部下学习的是上级的行动。”
美国企业家亚瑟·布里恩说:“位居领导位置的人需要许多天赋的才能,其中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
管理者必须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此来感召员工,凝聚人心。
1944年,日本战败后,松下公司面临极大的困境。为了渡过难关,松下幸之助要求全体员工振作精神,不迟到,不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