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邓小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邓小平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需要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理论体系。这是因为这个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动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这一切都离不了开放性思维,离不了批判性思维。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我们个人,都应该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也就是要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品质,这样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足”与“不足”,并通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造来弥补这个“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冲破思维的封闭性,建构开放性思维。只有具备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二、邓小平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开启动态性思维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思维方式的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离开物质载体的精神现象。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在发展变化,必然要求我们的思想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用静止的方式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是一种保守的、僵化的静态思维方式。然而,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常常把新生事物看作是对正统社会的叛逆,是大逆不道,包括对符合社会进步的改革和变动也予以排斥,甚至不择手段地加以迫害。很明显,统治阶级的这种做法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统治,是一种静态性思维方式,然而,却禁锢了人们的头脑,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可见,静态性思维容易导致陷入僵化、死板的思维定式,用这种模式去面对错综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思维对象,既不利于认识新的思维对象,也不利于思维本身的发展。它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这就需要动态性思维取而代之。
动态性思维就是思维主体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不断调整思维的维度和方式,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从而达到优化思维的目标。动态性思维具有如下特质:其一,变动性。思维要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动的,作为对客体反映的主体思维也要随之变动。其二,能动性。思维又要反作用于客观环境。当然,思维并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它要对客观环境进行调控,使环境在思维的能动作用下向有利于思维目标的方向发展。因此,动态性思维的“动态”二字体现为一种内外结合的双向互动。它要求我们树立起科学的时空观,学会动态地看待问题,并善于在动态中及时地、准确地捕捉信息、处理信息,重视信息和信息的交换作用,力求对事物做纵向地分析,把事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研究、定位。如果使思维与外界封闭、隔绝,或者使思维的各要素内在地封闭与隔绝,那么任何动态调节都不可能发生,动态性思维也就不会产生。所以,一方面,开放性思维是动态性思维的前提。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动态性思维同时也是开放性思维。
由此可见,动态性思维是开放性思维的必然要求,是批判性思维的题中应有之义。动态性思维的生成和发展,是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动态性思维是冲破思维定式的强大武器。思维定式是人们长期反复使用某种思维方式进行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它具有固定性、重复性、排他性等特点。当然,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于相同的思维对象是有益的。可是,现实的客观环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整个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这样的思维模式既显得僵化、又缺乏活力,就会大大妨碍我们认识新事物,解决新课题。另一方面,动态性思维也有助于思维效率的提高。在静态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效率不仅低下,而且甚至会出现负效率。因为按照这样的思维模式,人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即经典著作中的观点和上级的指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唯书”“唯上”的方式,用理论、原则来“裁减”现实,表现在工作方法上就是:固守老模式、老套路、老习惯等等。可见,这种静态思维方式致命的弱点就是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因为这种思维是静止的、片面的、重复的。然而,动态性思维能够依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及时地捕捉信息,根据自身的需要筛选和运用信息,缩短信息的反馈调节和周转过程,以增强思维的简明性、辩证性和变通性,从而提高思维的效率和效益。也就是说,动态性思维不是不变地去追求某种固定的目标,而是注意把握事物发展的可能性、机遇性和几率,在多种可能的博弈中选择有利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动态性思维就是一切从思维对象的实际出发,牢牢把握其不断出现的新变化,不断调整、优化思维的方向和程序,以求得最佳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可见,动态性思维是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反映,是符合现代生活和科学精神的思维方式。
诚然,动态性思维也离不开静态性思维。动态性思维是对事物的运动特性的反映,离开了静态性思维,就像运动离开静止一样,是不敢设想的。从动态思维的构成和特点可以看出:动态性思维虽不排除静态性思维的一定作用,但它毫无疑义地是当今时代最主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是现代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动态性思维的状况,既反映了该国家和民族思维的水平,也预示着该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等方面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竞争亦是思维方式之争,是动态性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之争。所以,作为现代人,我们要学会用动态性思维思考和处理问题,始终从变化发展的视角,用历史的、动态的眼光去审视事物,而要学好、用好这一思维方式,离不开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
三、邓小平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开启多向性思维
人类社会自20世纪以来,无论是生产实践,还是科学技术都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结构、多序列的态势,与之相适应,就需要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应该由单一走向多样,善于在多样性中协调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无论是经济生活还是文化生活都是单一的、整齐划一的模式,从日常生活的单一服装色彩到文艺节目的样板戏都可见一斑。凡事都搞统一模式,使人们的思维变得僵化、单一,看不到事物生动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一面。当然,这样的思维有它的用武之地,但是社会实践往往是复杂的、多变的,无法通过这种单向思维来解决问题,因而它严重限制了人们思维的视野。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寻求答案,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唯一”的。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思维模式,要具有多向性思维。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特点,包括它的表面现象和本质特征。
多向性思维也称发散性或辐射性思维,它既是思维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多向性思维是指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要从多视角、多方向、多层次去分析和思考问题,不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和束缚,既要平视、斜视,又要侧视、仰视,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和途径,即要学会用全面、关联的方法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具体有如下内容:其一,当思路在一个路径上受阻时,就要转向到另外一个路径上去思考,而不是一条道路走到黑。这样才会“柳暗花明”,化腐朽为神奇。其二,面对某一特定思维对象,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大流,不要墨守成规,要大胆地、自由地想象,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最大限度地产生思维的结果,以便我们有更多的选择余地。由于多向性思维把思维的“触角”伸向了四面八方,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多向性思维有利于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式,开阔思维的视域,扩大思维的自由度。多向性思维可以增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锻炼思维的敏锐性,提高认识和判断能力。也有利于全面把握事物的基本规律,有效地突破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模式,并科学地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要做到这些,同样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一般而言,对于同样的信息材料,用不同思维方式,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做出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的效果。当然,对于不同的信息材料,用不同思维方式,就会得出更多不同的结论。科学的思维方式能进行科学的信息加工和处理,并能得出科学的思维结果,从而带来正确的决策,得到理想的结果。反之,非科学的思维方式只能带来错误的决策,得到恶果。因此,思维方式的科学与否决定思维的结果,会影响行为的质量、水平、效果。多向性思维要求善于从横向、纵向、正向、反向等等视角去观察和分析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路径去看问题,就会使思路变得丰富、变通、新颖,就会得出许多独特的见解。可见,思维方式不仅是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具有丰富现实内容的人们心理与智力表现的工具,这种工具具有拨开迷雾的能力、灵活处事的能力、不拘于现实的创造力,能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所以,抓住了思维方式,就等于抓住了开启智慧的钥匙。而这把钥匙,就是批判性思维。具有批判性思维态度之人,他的思维极其开阔,考虑选择和看法上极具弹性,善于去寻找多种可能选择的方案。邓小平就是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典范。
事实雄辩地证明:正是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深入,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局面。邓小平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决策时,既不要受旧观念束缚、迷恋于传统看法,也不要满足于“人云亦云”,要善于积极突破常规,擅长从横向和纵向、正向和反向等视角观察分析、思考所遇到的问题,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路径,做到心胸宽广、视野开阔。事实上,邓小平的许多光辉思想都是其多向性思维、立体性思维的产物,如“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一国两制”的天才构想。可见,多向性思维既是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其批判性思维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处于现代社会的国家、民族、个人而言,面对日益复杂的现实局面,需要学会全方位、多视角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横向和纵向、正向和反向、内向和外向联系起来,全面地看待问题,从而摈弃单向性、直线式的思维模式,建立起多向性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我们的思维定式,才能防止思维僵化、狭隘,防止犯肯定一面、否定另一面的形而上学式的思想错误,才能提高我们的思维效率和工作效率。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邓小平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我们形成开放性思维,启发我们的动态性思维,启迪我们的思维向多向性发展,开启我们思想的闸门。因此,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而言,还是个人而论,掌握此道必然会受益匪浅、卓越非凡。
有道德品质是做人的基本,而优良的思维品质则是做事的基本。事实雄辩地证明: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就是属于此类思维品质。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在邓小平理论的创建过程中,处处体现了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艺术。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价值是丰富的,它是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它有利于我们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有益于我们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培育我们开拓创新的勇气,开启了我们思想的闸门。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不仅是我们事业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完善自身认识的必由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判断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的思想是否成熟、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古希腊思想家普罗泰戈拉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这句令人怦然心动的话语穿越了苍茫时空,告知我们人的思维犹如一座有待开发的巨大宝库,蕴藏丰富,连城之价。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来点燃探索之火。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曾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思辨是最大的幸福。”也就是说,在亚氏看来,思维的乐趣才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换言之,从某种程度上讲,思维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思维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于思维本身。这恰与苏格拉底提出的“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