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0400000034

第34章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实践(4)

下面,我们用批判性思维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界定。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前提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过去人们要么根据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的模式理解社会主义,要么从社会主义的具体形态认识社会主义。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反对,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损失。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出发,也讲要解放生产力,但其着眼点是扫除生产关系中的私有制残余和扩大公有制范围,提高公有化程度,大搞人民公社化,大“割”资本主义“尾巴”,企图在低下的生产力基础上直接进入完善的、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结果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剧,导致中国长期处于贫困的社会主义之中。实践证明:脱离中国实际国情,脱离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不断地、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不但没有解放生产力,反而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伤害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尴尬境地。因此,邓小平强调指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纠正了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和片面认识,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邓小平认为,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如果不能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就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因此,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列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列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规定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路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邓小平以他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具有高度发达生产力的观点的基础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明确规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鲜明地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本质地位,明确地强调通过“解放”和“发展”而达到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那种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观点,从而与形形色色的贫穷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的社会主义区别开来,使社会主义获得了得以向前发展的强大的物质基础,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因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恰恰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得以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根据。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把生产力看作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作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反映一定生产关系的具体的生产力。邓小平在本质论中提出的生产力这一概念也不能作抽象的、片面的理解,而应当看作是具体的、特定的并与一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确切地说,就是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邓小平多次使用“社会主义生产力”或“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概念,严格地把生产力限定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内,这就确定了生产力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应把它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相联系。我们看到,邓小平的这一做法是符合批判性思维的要求的。

(二)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手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剥削制度,包括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重要标志,也是对旧社会根源于剥削制度所产生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现象的根本否定。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深刻揭示了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本质和目的,揭示了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制度在生产关系上的本质区别。社会成员的生活贫富差别状况是反映这种社会制度实质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甚至衰落。因此,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一个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历史过程。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采用批判性思维的科学方法,在深刻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着眼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能完全废除私人所有制,排除剥削现象的存在,“分配中还会有差别,但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所以,在中国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一种进步的社会,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在自我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动态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的,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因此,对待社会主义这一巨大的社会工程切忌抱着僵化的、凝固的思维方式,而应该用变动的、发展的批判性思维方式。我们既要从静态上认识社会主义,又要从动态上把握社会主义。恩格斯曾强调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正是动态地、发展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运动的。“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无不表明社会主义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逐渐展开、逐渐实现的动态过程,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生机盎然的、经常变化的社会形态。所以,发展社会主义,应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目的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富裕”表现了社会物质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直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集中体现。“共同”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共同占有而不是少数人占有。邓小平从批判性思维相关性和深度与广度的层面,把共同富裕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概念,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与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联系在一起,指明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

唯物史观认为,只有将发展生产力本身与发展生产力的目的联系起来,才能确定该社会的性质和本质。因此,共同富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永恒指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共同富裕的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一定消费水平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民生活改善和提高。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要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还需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只有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动后富的办法实现共同富裕。这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是完全符合批判性思维的原则的,是中国整个社会主义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是人类精神中的先进的学说和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是比以往任何社会更进步、更合理、更完善的社会组织形式。要使社会主义的美好设想变为具体现实,真正建立一种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充分体现为爱民的、和谐社会的优越性,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个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最关键是对社会主义不同发展时期的认识问题,必须结合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正确地把握和理解社会主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传统理论的重大突破,是批判性思维的一次重大创新,它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任务和道路等方面更加明确,从而对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我们全面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节 运用批判性思维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才能明确社会主义道路向哪里去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是认识领域的范畴,也就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实践领域的范畴,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邓小平运用批判性思维廓清了不符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运用唯物史观和批判性思维,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出发,找到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批判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错误思潮,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唯物辩证法和批判性思维方法的根本要求。邓小平明确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反复强调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来解决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问题。他说:“如果普遍真理不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或者结合得不好,那末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邓小平强调指出:“在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问题上,我们党过去吃过许多亏,以后就一直抓住反对主观主义这一条。反对主观主义有两个方面,即反对教条主义和反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就是只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不从具体情况出发来运用,它使我国的革命遭受过失败和挫折。经验主义,就是只看到一些具体实践,只看到一国一地一时的经验,没有看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两者我们都反对。”新中国建立以后,伴随着革命的胜利,人们的头脑逐渐不冷静、不清醒起来,表现在思想上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实际,认为只有完全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设想的社会主义原则,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则出发,从苏联模式甚至从头脑中的空想模式出发,来认识社会主义和制定行动纲领,结果导致了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生产力的发展,制定的政策不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使社会主义处于落后的境地。

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要使中国逐渐摆脱贫穷,富裕起来,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真正地优越于资本主义,就必须运用批判性思维,批判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思潮与思想。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批判性思维,破除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这个理论企图通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里的脱离实际或超越阶段的所谓“革命”,实现一种理想化的社会主义,它脱离了社会主义社会客观的实际情况,偏离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破除了社会主义发展超越阶段的错误思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为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破除了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的思想禁锢,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科学构想,突破了把计划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特征的思想束缚,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思想观上一次带有革命性的飞跃。邓小平的这些“破除”,为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扫清了障碍。

同类推荐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在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日子里,这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终于最后完稿了。跨越了三度寒暑、数易其稿的历程,当画上本书最后一个句号时,我们的心情是难以言说的,既有一些欣慰,更有许多遗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实在还有太多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有些应当深入探究的问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究,有些章节风格上难以完全统一。但是,这本书的问世,毕竟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的一次努力,同时也为以后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 这本书是集体创作的成果,是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设计、分工写作、统一定稿的产物。
  • 蓝色战略(全集)

    蓝色战略(全集)

    学者王伟用大历史观的视野,从地缘的角度结合海洋热点,逐层剥离隐藏在南海、东海岛礁纷争背后的美国阴谋,将复杂多变的我国周边的海洋问题全景呈现出来,带我们了解其形成的由来以及未来走向。
  • 大博弈:中国的“太极”与美国的“拳击”

    大博弈:中国的“太极”与美国的“拳击”

    中美两国之间尽管有些纠葛,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分歧,但归根到底中美关系是要好起来才行。这是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需要。中国威胁不了美国,美国不应该把中国当作威胁自己的对手。
  • 做有担当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

    做有担当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

    共产党员能否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有效履行自己的义务,关系到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关系到保持党的纯洁性,关系到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也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员权利与义务,才能充分行使党员权利,有效履行党员义务,才能真正把党员的各项“权利”与“义务”落到实处,培养合格党员,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有力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国家软实力

    国家软实力

    软实力在国家发展和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软实力论》界定了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的概念、内涵,分析了三者的相互关系;归纳总结了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国际经验,分析了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经验;论述了我国软实力建设的做法、问题,提升我国软实力的思路;提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要坚持的四大原则:国家利益战略、国家营销、国际责任、国民智商。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世界上最经典的128篇哲理美文

    世界上最经典的128篇哲理美文

    人生最美,就是一路行走;一路拾捡前人散落在草丛里的思想瑰宝,观一颗从暗夜里醒来的露珠,赏一株在悬崖边绽放的花朵,装一襟从时光隧道里吹来的轻风,然后染一身智慧的芬芳。篇篇美文,段段经典,字字珠玑,句句金玉,润泽心田,激励人生。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穿进书里心慌慌

    穿进书里心慌慌

    人家穿越,她也穿越,人家要么介入夺嫡之争,活出自己的精彩。要么穿越平凡农家,农夫山泉有点田。她捏?她竟然穿进了自己刚刚看完的文,恐怖有没有,焦虑有没有,听者伤心闻者流泪有木有?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她不是女主,不是女主啊不是女主,但是,反面女一号也没有好到哪儿去,好不好?恶毒女配也不是你想当,想当就能当。真是,真是,真是无语问苍天啊!
  • 绣宫春

    绣宫春

    她曾是高高在上的女官,一朝跌落,卑微如斯;他是野心勃勃的晋王,翻云覆雨,狠绝无情;他是风华绝代的汉王,云淡风轻,却机心似谜。三个人,一段动人心魄的情缘,将牵引怎样的后宫厮斗?当机关算尽,究竟能留下几分真心?
  • 同学少年不言情

    同学少年不言情

    也许,我们相遇的时间不对。也许,我们相遇在最美好的时间里。这就是坏蓝眼睛小说集《同学少年不言情》中的一个个故事们所要表达的一切,也是一切故事的惟一表达,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爱情,变得美好而又哀愁。坏蓝眼睛的手如一面镜子似的,用她满怀热情的文字,照耀着那段早已遗落于流光里的岁月,一次又一次的穿梭在那些故事与故事的细节中。她制造出了一个叫做苏格的青春少年,细长的眼,苍白的脸。她一次次的在她的故事中改写着苏格的命运,苏格如一个玩偶般的,与不同的女主角配着戏,或是被暗恋了,或是也在注意着某个人。只是,情丝的波动是那样的相似——我要喜欢他(她)么?我可不可喜欢他(她)?青春的画面在这面坏蓝制造时光之镜中被一一的呈现出来,时间在这里是美好的,也是邪恶的;爱的初生是美的,爱的交往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还太小,因为我们肩上还有其他的责任。
  • 文明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文明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文明的故事》乃威尔斯代表作中之代表作,被称为“世界之书”,凡有文字的地方即有《文明的故事》的译作,这几年来畅销多达千万册以上,乃介绍人类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
  • 命定贵妃

    命定贵妃

    这是一个爱与等待的故事真是倒霉到家,相恋四年的男朋友移情别恋,还害我穿越到一个史书上没有记载的陌生皇朝----盛濯皇朝,遇见皇朝传闻中冷酷无情的三皇子,并且跟他相爱。但是重重误会让我无奈跟他分开。难道真爱都要经历过严格考验才能实现?三年后,他已经成为盛濯皇朝最尊贵的万人敬仰的皇帝,而我却流浪宫外,还带着一个二岁半的儿子!看着那酷似他的小人儿,自己真能潇洒地忘记他吗?我应该选择再次接受,跟随他,并且接受他的三宫六院?还是应该选择做武状元夫人过着逍遥惬意的生活?或者应该跟随一直对我一往情深的他去浪迹天涯?这是一本围绕着爱情而展开的书,情不自禁的爱,让人为它生为它死。让人羡慕和妒忌的女主欧阳若舞,让人敬慕的痴情皇帝濯硕,让人心酸和惋惜的濯墨……紫的第一本书,文笔或许一般,但故事情节很不错的哦。套一位亲的话:那是一个特别的不同凡响的构思!看完全书只需4块8元钱(即480点潇湘币!)值得一看哦!(*^__^*)...紫色为本书做了一个视频出来,个人感觉还可以,音乐,图文并茂,希望你们喜欢!视频地址是?prand=1
  • 悠悠田园药草香

    悠悠田园药草香

    李芸穿越了。亲叔欺辱,她凶悍操刀护母。祖母恶毒,她强硬逼她退步。幼弟纨绔,她冷酷饿他肚腹。开荒地,种药材,努力变成白富美。悠悠田园药草香,引来采花俊儿郎。【片段1】“芸芸,你终于对我有感情了,我好欢喜。”“我一看到你这张脸就觉得讨厌。”“嘻嘻,还说对我没感情?要知道,讨厌也是一种情感。”“…”【片段2】“我发过誓不嫁人。”“那我嫁给你。”“不怕我克死你?”“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哎哟,捏我做什么?”“你死了,我娶谁?”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