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199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行的价格审查制度,可以说是价格听证制度的雏形。此后,有关省市相继建立了价格听证制度。1996年3月通过的《行政处罚法》,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听证制度做了规定。1997年通过的《价格法》和2000年3月通过的《立法法》,又对价格决策和地方立法听证做了规定。法律法规关于听证制度的规定,加速了听证程序建设和听证制度的实施推广。中央和地方的很多政府部门制定了专门的听证程序或规则、办法。听证在价格决策、地方立法、行政处罚、国家赔偿等诸多领域被广泛采用。可以说,听证制度是批判性思维的参与性或互动性思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而成功的运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培养了公民的参与意识。邓小平指出,“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利,享有各项公民权利”,“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正是由于党和政府重视公民的参与性和参与意识,重视人民群众的权利,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总之,没有全体公民广泛、普遍的参与,任何形式的民主都将流于空谈;同时,没有健全的参与机制,健康的参与意识就无从产生;只有实现参与意识与参与机制的良性互动,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这是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批判性思维参与性或互动性的要求。
把批判性思维的参与性或互动性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对待中央和上级的指示方面,在对待下级和人民群众的诉求方面做到认真听取意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分析探讨,做出合理决策;同时,又要将中央的指示、上级的部署,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和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分析和研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不能仅仅做些简单的“上情下达”或者“下情上传”的“传话筒”工作。在这方面,邓小平提出过相应的要求。他指出:“我们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要把中央的指示、上级的指示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当‘收发室’,简单地照搬照转。”邓小平在这里所说的“收发室”“简单地照搬照转”就是“海绵式”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而“把中央的指示、上级的指示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淘金式”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才是批判性思维参与性或互动性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三节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性
对大多数人来说,思维活动既有批判的成分,也有创新的成分,有的人创新的成分多一些,批判的成分少一些,有的人批判的成分多一些,创新的成分少一些。当然,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平衡发展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既然有批判,肯定就有创新。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是一种自主性思维,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没有批判性思维就没有科学创新。批判性思维不仅表征着科学精神,而且表征着科学研究主体的创新精神。
一、创新与创造
关于创新,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创新就是发明和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新东西。有人说,创新就是产生、接受并实现新的理想、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还有人指出,创新即是对事物进行创造性的改进。这些定义,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创新的某些特征。如果要给创新下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我们认为,这个定义应当既能抓住创新的实质,又能着重指明创新与通常所说的发明、创造和革新的区别。根据这样的要求,俞可平教授认为,创新就是将新的观念和方法诉诸实践,创造出与现存事物不同的,从而改善现状的新东西。
与创新不同,创造通常指的是产生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其强调的重点在于该事物的原创性或始创性。创造与创新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导致新生事物的出现。其不同点在于,创新的主体具有明确的主观意图,其目的就是在现实中应用新的观念、技术或制度等,创新的后果通常是推广应用新的事物;而创造的主体未必具有明确的主观动机,其结果也未必在实际中得以应用。一些学者特别强调创新主体以及创新行为所及对象主观上对新事物的认可和接受,甚至以此来界定创新概念。例如,研究创新的美国学者埃弗莱特·罗杰斯(Everest Rogers)说:“创新就是一种被个人或单位当作新东西而采纳的观念、实践或目标。它几乎不管这一观念‘客观上’是否是新颖的,即不管它从时间上看是否是第一次应用或发现。个人主观上以为是新颖的思想决定了他或她对此的反应。如果一种观念对于个人来说是新颖的,这种观念就是一种创新。”
创新是需要前提的。创新的前提就是创造性或创造力。所谓创造性或创造力,主要是指个人或集体所具有的发明或革新的品质和能力,它是所有创新的前提,但不同于创新。具有创造力,只是具备创新的可能。创新与其说是一种能力,不如说是一种实践,它是个人或集体的创造力的实现。要使创造力转化成创新活动,还要经过若干中间环节。善于创新的人必然具有创造力,但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或集体,却未必是一个善于创新的人或集体。弄清创新和创造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性。
二、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是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审所知、明是非、察秋毫的工具,他帮助我们破除迷信,廓清迷雾、发现真理、确立真理。它是科学真理的助产士,是新思想的催化剂。
而所谓创新性思维,就是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抛开惯常的思维方式,突破固定的逻辑通道,以灵活变换、新颖奇特的方式和多维多向的角度透视现象、探索事物运动内在规律的思维活动。创新性思维泛指创造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是人类创造性的具体化和物质化。创新性思维由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综合组成,是人类一种复杂、多样和高级的思维模式。
江泽民深刻地谈到创新的重要性。1992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江泽民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还指出:“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由此可见,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直接相关。创新能力指的是人产生新思维、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说,创新能力是指人创造性的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结合,它涉及和包含了人的多种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性思维能力。人们头脑中的创新性思维是人的一切创新活动的“骨髓”和“基石”。思维中没有创新,实践中就没有创新。创新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并使之更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的产物是新理论、新学说等知识的突破性进展,由此引起相关领域的根本性变革,包括创造新的产品、新的关系、新的行为等等。
首先,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是紧密相关的。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不可分割,它与创新性思维是内部相联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相映生辉。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原动力和发动机,启动并决定思维活动朝着创新道路前进;它是创新性思维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它加速创新性思维活动的进程和实现。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精髓,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的思维品格和能力。要创新,必须学会批判;没有批判,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活动,所以说批判是创新的基石,创新是批判的结果;如果过分单纯地强调创造能力,批判的能力就会停滞不前。批判蕴藏着深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批判是突破“习常性思维”的锐利武器。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侧重于“扬弃旧义”,创新性思维则侧重于“创立新知”,尽管它们的侧重点不同,但两者却是紧密相关的。事实上,创新性思维必须以批判性思维作为基础和前提,没有批判性思维,就没有创新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又必须以创新性思维作为目的和后续,不为创新,批判性思维就失去了核心价值,就失去了意义。一个人不敢对传统的观点和前人的权威结论认真反思、大胆质疑,甚至推翻它们,就不可能有创新的观点提出来,也不可能创新。
在这里,要正确认识批判性思维对创新的作用和意义需要澄清两种错误的认识。第一,坚称创新需要发散思维,无须批判性思维;第二,宣称创新是直觉、灵感、顿悟和形象思维直接作用的结果,批判性思维对创新非但无益,反而束缚人的思路,有害于创新。第一种观点的问题在于没有认识到创新既依赖发散思维,又依赖收敛思维。我们知道,思维从某个角度可划分为用以搜寻所有可能答案的发散思维和对这些答案加以筛选的收敛思维。一般认为,收敛思维虽然不等同于批判性思维,但却属于批判性思维。实践证明,片面强调发散思维而无端否定批判性思维,容易使创新半途而废。另外,发散思维本身实际上也含有批判性思维的某些元素。对于第二种观点,我们以为虽然不能否认直觉等因素对发明创造具有积极意义,但否认批判性思维的观点显然会走向非理性主义的极端。事实上,没有批判性思维的指引和激励,发明创造就会流于漫无边际、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
另外,“否定”是人类认知过程中一种反思活动,一种质疑活动,或者说就是批判性思维。而“否定之否定”则是在反思、质疑和批判的基础上,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想的产生,这也就是“创立新知”,或者说是创新性思维的成果。因此,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是内部相联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相映生辉。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就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揭示其内在的否定环节,促使事物的发展。批判的目的归根到底仍然是为了制定推动实践活动的合理目的和调节实践活动的有效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对实践的批判就是广义理解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目的在于思维和行动的创新。思维创新是行动创新的前提,实践要创新就需要理论对其进行批判,从一定意义上说批判就等同于创新,批判性就等同于创新性。
其次,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原动力。
事物运动状态的变化离不开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也决定着运动状态变化的方向。创新性思维作为人脑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样需要力的作用。创新性思维的本质在于“新”,即“奇”于“常”和“异”于“旧”。而无论“出奇制胜”还是“标新立异”都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体现。创新性思维中的批判性思维具体表现为求异质疑能力、系统分析能力、探索求新能力、综合推理能力。求异质疑能力用于发现问题,系统分析能力用于解剖问题,探索求新能力用于探寻解决问题的新途径,综合推理能力则用于检验和确定新成果。创新始于问题,而问题产生于好奇与质疑,质疑正是批判功能的重要形式之一。从这个意义上就可以说,创新的基础是批判,如果没有对现存事物现象的质疑,就不会发现问题,也就没有试图创新的欲望,当然更不会有创新;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就找不到错误产生的原因;没有对解决问题多方法的探索,就不能破旧立新、产生新的认识成果;不对新成果进行论证判断推理,就不能确定新思维、新理论的可行性,也就不能有创新的成果。通过批判功能的释放,才能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对人类社会做出最为持久的贡献。创新性思维的引发和进展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推动,也可以说没有批判性思维,就谈不上创新性思维。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原动力和发动机。
批判性意识和批判性精神是个体创新的生命和精髓,这是因为,批判既包含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底蕴,是个体知识、情感、意志、行为、风格等综合素质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人们进行创造活动,必须首先具有批判的意识;一个善于获取知识、积累知识但缺乏批判性意识与批判性精神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创新人才。个体要想使自身成为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创新型人才,在获取和积累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中必须贯彻批判性意识与批判性思维,学会从理性的角度对人类业已存在的成就进行反思、审视、考问与批判。
查拉图斯特拉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有一天他决心独自远行。在分手的时刻,他对弟子和崇拜者们说:你们忠心地追随我,数十年如一日,我的学说你们都已经烂熟于心、出口成诵了。但是,你们为什么不扯碎我头上的花冠呢?为什么不以追随我为羞耻呢?为什么不骂我是骗子呢?只有当你们扯碎我的花冠、以我为羞耻、并且骂我是骗子的时候,你们才真正掌握了我的学说!这里,查拉图斯特拉所指的“扯碎我的花冠”“以我为羞耻”“骂我是骗子”等,都是说的否定和批判的意思。他希望他的弟子和崇拜者能够勇敢地批判他的学说,开拓创新。
人们注意到,创造力的高度标志着批判力的深度,批判能力的强弱制约着创新能力的水平。今天,我们仍然有不少人创新精神太弱而保守性过强。不可否认,在现有教育体制中,“听话”“顺从”“守纪律”等等还是“好孩子”的普遍标准。“独立自主”“个性解放”等等,还是经常不被人们接受,有独立个性的学生常要遭到否定和打击。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表明,在创新的时代,必须接纳批判。批判虽然不是灵丹妙方,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有通过一些具有良好批判性思维素养的人群的批判,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才能真正使中华民族走上创新之路。而对人们所从事的复杂脑力劳动而言,其行动是否是首创,行动的结果是否属于前所未有,不经批判都是无法断定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就可以说创新有赖于批判,批判功能的发挥是实施创新教育目标的必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第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也有不同点。
当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他们之间的不同点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