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积极性的字眼
马克·吐温说:“恰当地用字极具威力,每当我们用对了字眼……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会有很大的转变,就在电光石火之间。”
当我们所说的话用对了字眼就能叫人笑,能治疗人的心病、带给人希望。相反,然而若是用错了字眼就会使人哭,刺伤人的心、带给人失望。同样地,借着所用的“字眼”可以让别人了解我们崇高的心志和由衷的愿望。
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就是因为善于运用字眼的力量,大大地激励了当时的人们,他们跟随着这些伟大的人物,塑造出今天的世界。的确,用对了字眼不仅能打动人心,同时更能带出行动,而行动的结果更展现出另一种人生。
当美国的帕特里克·亨利站在13个州代表之前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么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激发了几代美国人的决心,誓要推翻长久以来骑在他们头上的苛政,最终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许多人都知道人类的历史就是由那些具有威力的话所写成的,然而却很少有人意识到那些伟人所拥有的语言力量也能够在我们的身上找到,这能改变我们的情绪、振奋我们的意志乃至于有胆量敢于面对一切的挑战,使人生过得丰富多彩。
我们在跟别人说话时常常用字十分谨慎,然而却不留意自己习惯用的字眼,殊不知我们所用的字眼会深深影响我们的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感受。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好好掌握怎样用字,如果我们随着以往的习惯继续不加选择地用字,很可能就会扭曲所历经的事实。
譬如说,当你要形容一件很了不起的成就时,用的字眼是“不错的”成就,那对你的情绪就很难造成兴奋的感觉。这全是因为你用了具有局限性的字眼所致。一个人若是只拥有有限的词汇,那么他就只能体验有限的情绪,反之若是他拥有丰富的词汇,那就有如手中握着一个可以调出多种颜色的调色盘,可以尽情来挥洒你的人生经验,不仅为别人,更可以为自己。
在美国一家全国性的卡车服务公司,管理阶层发现他们所送的货物中有万分之六会送错了地方,这使得公司每年得额外赔上25万美元的损失,为此公司特别聘请了戴明博士去给他们诊疗一番。根据戴明博士的观察,发现这些送错的案子中有5成是因为该公司的司机看错送货契约所致。为了能一劳永逸地消除这样的错误,而使该公司能提高服务品质,戴明博士建议最好把这些工人或司机的头衔改为技术员。
一开始公司觉得戴明博士的建议有些奇怪,难道把职位头衔改一改就能把问题解决?难道就做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便可以了?可是没有多久绩效就出现了,当那些司机的头衔改为技术员之后不到30天,先前万分之六的送错率一下子便下降到了万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说从此那家公司一年可以节省25万美元。
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字眼的转换不管是用在个人身上或企业整体上都有相同的效果。
生活中时时选择使用积极性的字眼,最能振奋我们的情绪,反之,若是选择使用了消极的字眼,就必然很快地使我们自暴自弃。遗憾的是我们经常不留意所用的字眼,以致错失唾手可得的大好机会。因此我们务必要重视使用字眼的重要性,这做起来并不难,只要你能聪明而用心地选择便行了。
使用激将法
树怕剥皮,人怕激气。许多事情可以凭借这一激而办成功。
求人办事,在方法上决不可死套一个模式,应该随着办事的对象及其思想的变化而变化。有些方法,适合于某人某事,但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人所有的事。对有些人,只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诚相待,就能打动他;但在同样情况下,另外一些人可能“敬酒不吃吃罚酒”,你磨破嘴皮,他就是不答应你的请求,此刻如果你改变策略,突然给他一个强烈的反刺激,用超常的手段去激励他,说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
张仪因久不得志,穷困潦倒,一日到苏秦府上拜见苏秦。好几天后,苏秦才出来见他,并只让他坐在家仆们坐的堂下,仅赐给仆妾们吃的饭食,而且还几次故意责备张仪,说他穷酸,不想和他打交道。张仪听后气愤不已,离开了苏秦,前往秦国。
在张仪去秦国的途中,却有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与他结伴同行,送给他许多金钱。张仪到达秦国后,依靠陌生人资助的钱财得以拜见了秦惠王,并很快被秦惠王拜为客卿。这时,那位同伴向张仪告辞要走了,张仪问其缘由,那人说:“我并不了解你,真正了解和关心你的是苏君(即苏秦)。他当时担心秦国伐赵而使合纵抗秦的计划破产,认为只有你才有能力去左右秦国的国策,所以他当时用语言刺激你,使你来到秦国。而后又私下派我跟着并接近你,供你给用。现在你已被秦王聘用,我就算完成了任务,该回去告诉苏君了。”张仪听后大为感慨。张仪后来凭他的智慧和才能,说服秦王,使秦军15年未越函谷关一步,为苏秦合纵之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可见激将方式只要使用恰到好处,适时适度,效果是妙不可言的。
激将法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直接刺激。这种方法通过故意贬低对方看不起他,说他不行,借以激起对方求胜的欲望,也能使其超水平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当马超领兵攻打葭萌关时,诸葛亮告诉刘备,只有张飞、赵云二人是马超的对手。刘备建议让张飞去迎战。诸葛亮说:“主公先别说话,让我去激激翼德。”
二人已在谈话间,张飞主动请缨去迎战马超,诸葛亮却假装没有听见,只是对刘备说:“马超智勇双全,无人能敌,除非往荆州唤云长来,方能对敌。”
张飞说:“军师为何小瞧我?我曾经一人独对曹操百万大军,难道还畏惧马超这个匹夫?”
诸葛亮笑着说:“你在当阳拒水断桥,是因为曹操不知虚实,他若知道虚实,你岂能占到便宜?马超英勇无比,他渭桥之战差点杀了曹操,我看就是云长来了也未必能胜得了他。”
张飞说:“我现在就去取马超项上人头,如若不胜,甘当军令。”
诸葛亮见激将法起了作用,便顺水推舟地点头答应了。张飞得令,与马超在葭萌关下酣战了二百多个回合,当时虽未决出胜负,却使马超产生敬畏之心,几天后,率众归顺了刘备。
激将法的第二种形式,是间接刺激。它以张扬、称赞他人他物的方式,间接贬低对方,以激发对方压倒、超过第三者的决心,从而为我所用。
还是诸葛亮的故事。曹操北定中原,举兵南下时,刘备派诸葛亮去吴国拜见孙权,游说吴国与蜀国两家合力抗魏,诸葛亮深知,如果直接要求吴蜀联兵,一定使孙权以为刘备有求于他,事情会不好办。最好的方法是用激将法激他。
诸葛亮在柴桑见到孙权后,说:“我看曹操兵多势众,东吴弹丸之地不是对手,将军何不向曹操投降称臣,以求暂时的安宁?”孙权听了很不高兴,反问诸葛亮,为什么刘备不向曹操投降称臣?诸葛亮回答道:“古代的田横仅仅是齐的壮士,尚能守义不辱,何况我主是帝王之后,盖世英才,岂能屈居奸贼屋檐之下?”诸葛亮这一招果然管用,孙权最终同意孙刘联盟,共抗曹操。而诸葛亮也就此圆满完成了出使江东的使命。
设立竞争对象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潜在心理都希望“站在比别人更优越的地位上”,或“自己被当成重要的人物”。
某家铸造厂,该厂的经营者经营了许多分厂,但其中有一个厂效益始终徘徊不前,从业人员也很没干劲,不是缺席,就是迟到早退,交货总是延误。该厂产品质量低劣,使消费者抱怨不迭。
虽然这个经营者指责过现场管理人员,也想尽不少办法,想激发所有从业人员的工作士气,但始终不见效果。有一天,这个经营者发现他交代给现场管理员办的事一直没有解决,于是他就亲自出马了。
这个工厂采用昼夜两班轮流制,夜班要下班的时候,他在工厂门口拦住一个作业员。他问:“你们的铸造流程一天可做几次?”作业员回答说是6次。这个经营者听完一句话也不说,就用粉笔在地上写下“6”。
紧接着早班作业员进入工厂上班,他们看了这个数字后,不明个中原因,竟改变了“6”的标准,做了7次铸造流程,并在地面上重新写下“7”。到了晚上,夜班的作业员为了刷新纪录,就做了10次铸造流程,而且也在地面上写下“10”。过了1个月,这个工厂变成了他所经营的厂中成绩最高的。
这个经营者仅用了一支粉笔,就重整了工厂的士气,而员工们突然产生的士气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因为有竞争的对手所致。工人们做事一向都是那么拖拖拉拉,毫不起劲,可在突然有了竞争的对象后,自然而然就激发了他们的士气。
人都有自我优越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之后,人类才会努力成长,也就是说这种欲望是构成人类干劲的基本元素。这种自我优越的欲望,在有特定的竞争对象存在时,其意识会特别鲜明。以学生来说,当他们每一个人想自己的成绩变为比原来的更好时,就会有打垮竞争对象的意识,所以就会更加用功。只要能利用这种心理,并设立一个竞争的对象,让对方知道竞争对象的存在,就一定能成功地激发起一个人的干劲。但是如果以直接的方式说:“他就是你竞争的敌人”,效果不会太理想。因为这样好像给了对方一个强制性的压力,使对方有了警戒的心理,他反而在心理上产生反抗。
有位中学教师,他经常以学生的意愿来编排座位,使同一志愿的人坐在一起。如此一来,学生之间很自然地产生竞争心理,因而会用功读书。
有位经营者聘请了一个长年为他开车的司机,最近这个司机的工作态度散漫,不但经常迟到,而且开车时心不在焉,让这个经营者毫无安全感。然而,这个经营者并不直接责骂他,只是若无其事地说:“你也认识A先生吧?他是你的晚辈,工作态度非常认真,给人的印象非常好,从来都不迟到早退。”这个经营者只说了这些,就不再多说了。那个司机当时没有任何反应,但从此以后,他的工作态度就有了360度的大转变。因为自己当上老板的司机,毕竟是一件荣耀的事情。
这个资深的司机,心里一定想不能输给A先生,所以他才努力工作。以这种方式去诱导对方,让他注意到有竞争的对象存在,那么你的成功率就达到80%了。
走动管理法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界十分推崇走动式管理。所谓走动式管理主要是提醒管理者不能脱离经营实际,要有“和员工打成一片”的精神。
日本某大公司偌大一座管理大楼,竟是一个“无座椅办公楼”,除电脑操作员及员工食堂外,各级管理人员包括各部门经理的办公室均不见座椅,唯一配备一圈安乐椅的办公室是国际、国内业务洽谈室。对于如此不近人情的做法,总经理的解释是:本公司除了允许与用户洽谈业务时可以坐下来外,其余时间要求白领们多多到下面走动,以促使当面迅速拍板解决问题。
美国某著名大公司的老板也曾下令,要求把分布于全球66个国家的一万余个分店经理座椅上的靠背全部锯掉,使他们不能久坐,以迫使他们走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
走动管理对于中国来说,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的招数。提倡知识分子“与工人师傅打成一片”,科室人员到车间“沾一身油污”,这与西方的走动管理还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西式快餐连锁模式的发明者之一——麦当劳总裁克洛克,在走访了他的30多家连锁店后,站在办公室的大落地玻璃前进入了沉思。此时,麦当劳正陷入了经营业绩的低谷时期,他的办公桌堆满了调查报告。过了一会儿,克洛克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他快步走到桌前奋笔疾书起来。大约过了3天,所有麦当劳店长的办公桌上都放置了一份文件,那是克洛克亲自下达的一个命令。这份命令很奇怪,它要求每一位店长用钢锯锯下他们办公椅椅背。面对这份奇怪的命令有些店长觉得很不理解,不过,他们仍然执行了这个命令。过了一个礼拜,这个命令的用意慢慢地明显了。原来,克洛克的用意是让每一位店长都不要舒服地坐在办公室里,而是要在店里走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麦当劳的店长们把这种在走动中完成的管理称为走动式管理并且将之发扬到各个快餐行业中。经过这段小插曲,麦当劳的经营业绩也开始慢慢回升。
走动式管理最直接的好处在于使管理者掌握企业经营的第一手资料,及时了解企业运作状况,便于管理者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制定政策和管理制度,并可以随时解决一线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解决大企业效率低的难题。
在金字塔式的阶层制管理体制下,下级向上级汇报情况,往往是报喜不报忧,等到事态扩大到解决不了时才不得不向上级求救。这是企业经营中的隐患,走动式管理显然可以使这一弊端得到克服。
同时,走动式管理也是对下属有效的考核和激励办法。下属的工作业绩如何,去一线看一看自然一清二楚,而下属预计到上司会经常走动,自然也不敢谎报军情,反而会努力把事情做好,以随时接受上司的走动式检查。
对员工士气的有效激励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走动式管理是发挥激励作用的有效手段。这样的管理者显然给员工树立起身体力行的形象,并且也表达了希望与大家沟通和交流的意愿。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很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将报表上无法反映的情况反馈给管理者,使许多管理上的问题处理起来事半功倍。
部门管理人员之间的走动,也可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共同提高工作效率,出色地完成工作。
一个著名企业的董事长在退休时把职位委托给一个年轻人,继任者向他请教管理的秘诀,他指着大班椅说:“去走动吧,告诉你,这张椅子我很少去坐。”
另外,走动管理最适用于离第一线比较远的高层主管。组织比较庞大的单位由于层级较多,高层主管更需勤于走动,便于做好政策性的决定。至于其他层级的主管离工作现场比较近,平时就应该透过敏锐的观察,搜集必要的信息。走动管理是一种方法或技术,不是一种理论,强调高层主管应及时搜集第一手的信息,至于其他经营管理事项,则仍应采取其他适当的方法或技术。
本章小结
生活中时时选择使用积极性的字眼,最能振奋我们的情绪,反之,若是选择使用了消极的字眼,就必然很快地使我们自暴自弃。遗憾的是我们经常不留意所用的字眼,以致错失唾手可得的大好机会。
人都有自我优越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之后,人类才会努力成长,也就是说这种欲望是构成人类干劲的基本元素。这种自我优越的欲望,在有特定的竞争对象存在时,其意识会特别鲜明。
对员工士气的有效激励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走动式管理是发挥激励作用的有效手段。这样的管理者显然给员工树立起身体力行的形象,并且也表达了希望与大家沟通和交流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