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心者得天下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的过程就是经营人心的过程。因此得道者得人心。得道之人拥有的是无形资源,即使是在最失意的时候,这种人心齐聚的优势,也会帮助他们化险为夷,安渡难关。而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甚至连亲戚也会叛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就是指人心所向。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1917年,毛泽东在给黎锦熙的信中写道:“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当具有大本大源。”
在解放军创建之初,为了让这支红色军队具有战斗力,能够生存与发展,高瞻远瞩的毛泽东就向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指出:我们是工农群众的武装,要为工农群众打仗。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对解放军的建军宗旨则做了系统的概括,他说:“紧紧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惟一宗旨。”正是在这惟一宗旨的指引下,红军在长征途中,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即使部队处于艰难困苦的境地,战士们不得已到地里掰包谷吃,每掰一个,也要在包谷株的枝丫上卡一枚铜板,所以,得到了人民最真心的拥护和支持。他们每到一处,都有群众烧茶送水,筹钱筹粮,不少人争着当向导,大批青年踊跃参军。许多伤员不能继续前进,都留在了老乡家中疗养。
相反,分析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失掉了民心。
对于一个组织、一个团队,最大的制胜法宝就是——人心。军队如此,企业更是如此。《孙子·谋攻篇》中讲道:“上下同欲者胜。”即是说,官兵同心,上下齐心协力,就可以夺取战争的胜利。这是孙子提出的分析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最根本的条件。那么,如何使上下同欲呢?孙子在《计篇》中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就是说,有道的君王,可以使民众与他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以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在这里,孙子提出的“道”是使上下同欲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
孙子所讲的“道”又是何意呢?指的是政治。他特别强调“民与上同意”,即指国家实行的得人心、顺民意的政治。用“道”铸造的“组织”,“上”与“下”、“内”与“外”能同心同德,有任何艰难险阻都能克服。
把孙子的“道”用于现代经营管理中,就是把企业的利益、员工的利益、客户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如此布“道”,其“道”必久。“道”,是人的“心”。人有了“道”,犹如鱼有了水。正因为如此,世界一流企业的成功之道,其经营者和管理者们无不把经营“人心”放在首位。
情与情能相容,心与心易相通。一个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员工的人心向背、消费者的人心向背变得越来越重要。
无论牛根生的个人经历还是蒙牛的创建过程,“人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砝码。牛根生将经营人心当作一个事业来经营。
牛根生说:“感情的培养和投入是非常必要的,我们非常善意地对待我们周围的人,包括我们企业的人,包括社会的人,只要有投入,肯定有产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此,经营人心包含了几个层面的含义:既要经营员工的心,也要经营经销商、合作商、投资方的心,更要经营消费者的心。
经营人心,首先要用“心”经营员工的“心”。人是最大的生产力,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聚揽人才。蒙牛对员工捧出的是一颗真挚、诚恳、舐犊般的爱心,换来的是员工孺子牛一样的忠诚与敬业之心。牛根生散了钱财,得了人心,聚了人才,收获了高效益与高效能。这是蒙牛高速发展的动力之源。
蒙牛为了赢得客户的青睐,提出了“产品就是人品”的口号,一切从改变自己开始做起。对自己严格要求,从技术、设备到流程控制、奶源维护,再到质量检验,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不放过任何细节,消除质量死角,保证牛奶的品质,保证客户饮用的安全与健康。用这份精诚之心敲开客户的倾心之门,为蒙牛树立起良好的口碑。
蒙牛还有一颗火热的社会“良心”。“愿每一个中国人身心健康”绝不只是置于口头的呼声,而是融入企业的每一步行动中。抗击非典、捐奶助学、援助申奥、抗震救灾……每一次重大的社会活动都留下了蒙牛的热心与真心,博得了社会大众的信心与放心。
“经营事业就是经营人心”的哲学思想为百年蒙牛的目标打下根基。这是蒙牛高速发展的动力之源。经营人心也是蒙牛的终极目标。
从人的心灵入手
在人类历史上,自从有了组织的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管理的历史可视为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同时,管理更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些企业不景气,就是输在管理上。
一把沉重的大锁挂在门上,有人拿一根铁棒去敲打它,不管用怎样的力气,都打不开。这时,另外一个人来了,他拿出一片小小的钥匙,往锁眼里一放。“咔嚓”一声,锁就开了。
等别人都走了,迷惑不解的铁棒问小钥匙:“为什么我用那么大的力气都打不开的锁,你轻轻一下就可以打开呢?”
小钥匙的回答是:“因为我懂它的心。”
管理永远是与人打交道,“懂得它的心,并直接攻击它的心”,你就掌握了成功开启管理大门的钥匙。不管是管人还是理事,从心灵入手,就能取得“纲举目张”的管理效果。
但凡成功的管理者都非常重视员工心的管理。无论是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还是山姆·沃尔顿、杰克·韦尔奇,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的企业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员工心灵的工程师。松下幸之助曾不遗余力地推行“欲造松下产品,先造松下人”的企业宗旨,从而造就了松下公司的崛起和兴盛。盛田昭夫曾经总结道:“如果说日本式经营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人’是一切秘诀最根本的出发点。”而这正是索尼公司成功的秘诀。在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所总结的成功十大法则中,有五条直接与心的管理相关,包括“和同仁分享利润,视同仁为伙伴”;“激励你的同仁光是靠物质刺激是不够的,必须每天不断想出新点子,来激励并挑战他们”;“凡是和同仁沟通,他们知道越多就越能理解,也就越关心”。而杰克·韦尔奇则感慨:“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培育人才”,担任通用电气CEO的20年时间里,他为公司内部各种培训亲自讲课超过300次。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说:“所谓企业,就是集中大家的力量,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事情的地方。”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凝聚人心,将心灵的潜能发挥到极限。从“心”出发,把“心”作为切入点,通过抓住人的“心”,赢取人的“心”,才能达到有效管理,实现高效管理。
1.治人先治心
人的行为受心灵的控制,对心灵的放任自流,团队就会人心涣散。纵观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任何朝代的建立、任何帝王的统治莫不以民心为基础。任何一个统治者,如果不重视民心,迟早要走上覆灭的道路。管理也同样如此。如果我们不去理会员工的内心,而仅仅着眼于外在的行为,将会陷入一个个困境之中。
巴顿将军在一篇名为《胜利秘诀》的简短报告中写过这样一段激荡人心的文字:“是攻击者眼中冷酷的闪光,而不是搜寻的刺刀尖,击溃了敌人的防线;是驾驶员逼近敌人的拼命决心,而不是机械完好的坦克,突破了敌人的战壕;是飞行员醉心战斗,而不是完好的机关炮,把敌人投向了燃烧的废墟。”
巴顿将军提出“治军要先治心”。其实,管理员工与培养一支优秀的部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管理他人首先就要在“治心”方面做出超凡的举动。
作为一代大思想家,王阳明先生在历史上,不仅仅是一个构建辉煌理论的学者,更是一个身经百战,几乎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在一次剿灭盗匪的过程中,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山中之贼易剿,心中之贼难除!”也就是说,剿灭一些山中的盗贼,还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但要让人民在内心中,不产生去当盗贼的念头,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只是简单剿灭一些盗贼,而不管人们的死活和内心的想法,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因为生活所迫或者其他的原因,源源不断地去当盗贼。于是,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年年剿匪,盗匪却越来越多。所以,王阳明就通过解决当地人民的疾苦入手,让大家能够安居乐业,内心喜悦。果然,切断了匪患产生的根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管理的根本之道,是建立在人的内在心灵管理之上。从古至今,管理的思想,可能变化了无数次,但思想的核心,却是一直保存至今。那就是:管人先管心。就像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中国的《孙子兵法》,竟放在不少美军将领的案头,而《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早已是日本等国企业家们的热门读物。
可见,不论是战争还是企业管理,不管面对哪一种情况,只要抓住了人的内心,就抓住了核心的关键所在。
2.视员工为“活生生”的人
《绿野仙踪》中有一个关于锡人的故事:锡人原本是一个活生生的伐木工人,他全心地爱着一个女子,女子希望能够有一栋结婚的新房,因此,这位伐木工人努力工作,即使在女巫害他失去手脚甚至脑袋的情况下,他仍借助于锡匠为他用锡做的手脚和脑袋来工作,而且,他的工作效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还得到了提高——他为了心爱的女子在努力地工作着!后来女巫伤了他的心,使这样一个“锡人”成为没有心的人(他变成了它),这时,它虽然仍在努力伐木,但由于没有了心,没有了爱,它不会去想与原本心爱的女子结婚,甚至不会关心那位女子的处境和想法!直到有一天,它被雨水淋湿生锈,并在树林里站了一年后,才领悟到自己最大的损失是丢失了起初的爱心。
管理工作归根到底就是对人心的管理。管理者首先要视员工为“活生生”的人,并用心去领导,如此,才能激发起员工的内在声音,点燃其内心之火,使员工的天赋才能(心智)、社会需求(身体)、热情(情感)与良知(心灵)能够结合起来(这才是伐木工人起初的内在激励)。只有深入理解员工的内心,并在管理中善加应用,才能激发起员工的内在动机,否则,员工就会成为没有心的“锡人”。这对员工和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善于“攻心”使人“内心喜悦”
管理所能达到的境界,究竟是怎样的?有人说是绝对的服从,有人说是极端的崇敬。不过,有一个词,似乎才是最佳的形容,那就是“心悦诚服”。
管理的最佳境界,绝对不是让大家感到畏惧,甚至是恐怖,也不是盲目的服从,而是在一种内心喜悦的基础上,所达到对共同目标诚心诚意的主动服从。
“假如你要用一个人的‘手’,必须要用他整个的‘人’;假如你要用他整个的‘人’,你必须影响他整个的‘心’”。真正的管理,并不需要刻意的管与理,而员工们都能自觉按照共同的目标,主动去行动。
当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息息相通、肝胆相照时,当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同心同德、荣辱与共时,你不能不承认,这个企业或者团队达到了崇高的境界。而只有攻其心,使人心服,才能达到这种最佳的管理。
孙子云:“上攻伐谋,其次伐交,次之伐兵。”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政治关系处理有不同的方式。其中最有效、最根本的做法就是“伐谋”,也就是攻心为上,从思想上解决争端;其次,外交的运用也是合理解决国与国争端的较为有利的方式,双方可以做到兵不血刃,达成互利;而最无效的方式显然就是兵戎相见,拼个你死我活,弄得两败俱伤。企业管理者应将此思想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借鉴“上攻伐谋”,用思想占领员工的心理,让员工能够做到发自内心的接受,是一种最佳的管理方式。
蜀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亲自率兵南征。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参军马谡(音sù)送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几十里地。临别的时候,马谡说:“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险要,离开都城又远,早就不服管了。即使我们用大军把他们征服了,以后还是要闹事的。我听说用兵的办法,主要在于攻心,攻城是次要的。丞相这次南征,一定要叫南人心服,才能够一劳永逸呢。”马谡的话,正合诸葛亮的心意。
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及兵家常事,诸葛亮说:“既然这样,您就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再打吧!”孟获被释放以后,逃回自己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进攻蜀军。但孟获本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根本不是诸葛亮对手,第二次又乖乖地被活捉。诸葛亮下令放了孟获,像这样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到了孟获第七次被捉的时候,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愿意走了。他流着眼泪说:“丞相七擒七纵,待我可说是仁至义尽了。我打心底里敬服。从今以后,不敢再反了。”
打败一个人很容易,但打败一个人的心很难!打赢一个人,得到的是一时胜利者的名号;而打赢一个人的心,得到的却是永久的胜利。就连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也曾无可奈何地说过:“这世上最难办到的事,不是征服一座座城堡,而是征服一颗颗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丘吉尔在圣诞节的时候去了美国,希望美英结盟,对德作战,以扭转英国面临的危险局面。可是,当时美国人对英国人并无好感,反对介入战争。于是,他用情感打动了所有美国人的心,使他们同意支持政府援助英国,参加对德作战。
他的演讲词是这样的:“我远离祖国,远离我的家,在这里欢度这一年一度的佳节。但确切地说,我并不觉得寂寞和孤独。或者是因为我母亲的血缘关系,或许是因为在过去许多年的充满省略的生活中我在这里得到的友谊,或许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人民在事业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压倒一切其他的友谊的情感,在美国的中心和最高权力所在地,我根本不觉得自己是个外来者。我们的人民和你们讲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宗教信仰,还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着同样的理想。我所能感到的是一种和谐的兄弟间亲密无间的气氛……因此,我们至少可以在今天晚上把那些困扰我们的各种担心和危险搁置一边,并在这个充满风暴的世界里,为我的孩子准备一个幸福的夜晚,那么,此时此刻,在今天这个夜晚,讲英语的世界中的每个家庭都应该是一个亮光普照的幸福与和平的小岛。”
丘吉尔从两国人民共同的语言、宗教信仰、理想及长期的友谊入手,以这些共同点作为彼此相信、相互了解的基础提出来,用讲英语的家庭都应过一个和平安详的圣诞节这样的话语,打动了美国人民的心,他的讲话具有很强的震撼力,终于使他们由反战转入参战。
伟大的人总是能用言行震撼人的心灵,让人从心里产生对他们的钦佩与赞美之情。因此,控制他人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攻心”,从心里瓦解他,控制他。
马斯洛曾说过:心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