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9900000039

第39章 “大跃进”造成的困局与应对(6)

会议最重要的是作出了“工业要退够”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提出:为了系统地解决当前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逐步协调工业内部各行业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工业部门,在今后七年里,都必须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今后三年内,必须以调整为中心。中共中央在文件中提醒各级党委:“我们已经丧失了一年多的时机。现在,再不能犹豫了,必须当机立断,该退就坚决退下来,切实地进行调整工作。如果不下这个决心,仍然坚持那些不切实际的指标,既不能上,又不愿下,那么,我们的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就会陷入更被动、更严重的局面。”

按照“坚决后退”和“必须退够”的要求,1961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家计委党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后两年补充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对年初所确定的当年计划指标作了重大调整:基本建设投资由167亿元降到78亿元,钢指标由1900万吨降到850万吨,原煤指标由4.36亿吨降到2.74亿吨,棉纱指标由450万件降到250万件,粮食指标由4100亿斤降到2700亿斤。《报告》还提出1962年的基本建设投资暂定为42.3亿元,钢产量为750万吨,煤产量为2.5亿吨,粮食产量2900亿斤。从这时起,1958年“大跃进”以来畸形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后退即调整。

大幅度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是国民经济调整的另一项重大措施。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1958年底,全国职工人数比1957年底增加了40%,即增加了990万,职工总数达到了4400万人。新增的职工中,从社会上招收的约650万人,其中来自农村的410多万人,合作商店店员和手工业合作社社员转为国营企业职工的250万人,军队转业55万人,毕业学生就业38万人。在1959年上半年的纠“左”过程中,对过度膨胀的职工队伍作了有限度的精减,但在庐山会议后的第二轮“大跃进”中,职工队伍再度膨胀,城镇人口也大幅度增加。1957年全国职工共计3101万人,1960年达到5969万人,1958年至1960年三年共计增加2868万人;1957年全国城镇人口总计为9949万人,1960年达到13073万人,1958年至1960年共计增加城镇人口3124万人。在新增加的2800多万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近2000万人。

由于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需要相应地增加商品粮的供应。当时,粮食供应十分紧张。1960年以后,交通沿线的国家粮食库存越挖越空。1960年6月上旬,北京市的粮食库存只够7天销量;天津市的库存只够10天的销量;上海已经基本没有大米库存,只能靠外贸部门的出口大米过日子;辽宁十几个城市只能销八九天。1960年9月底全国82个大中城市的库存粮食,比上年同期减少了近一半,还不到正常库存的三分之一。

要解决城镇居民的口粮供应问题,仅仅依靠粮食调动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时唯一可行的,就是将部分城镇居民精减回到农村。1961年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作出了大幅度精减城镇人口的重大决策。会上,周恩来作了关于粮食问题和压缩城市人口的报告。报告指出:1961年农业形势虽有好转,但粮食形势还是继续紧张,库存已经减到最低限度。他从产、购、销、调、存几个方面,对全国粮食情况作了分析后认为,从现在的情况看,农业生产不可能很快恢复,每年要供应城市500亿斤粮食是困难的。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如何压?最重要的方针,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陈云非常赞同周恩来的意见,在发言中对动员城市人口下乡的重要意义作了进一步的说明。陈云强调,现在问题的实质,就是城市人口如果不下乡,就只好再挖农民的口粮。虽然有了紧急指示信“十二条”和“农业六十条”,但是,如果粮食的征购任务不减少,这些政策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为农民最后还是要看国家征购多少粮食。如果征购还是那么高,农民还是吃不饱,那么,他们的积极性仍然不会高。“所以,面前摆着两条路要我们选择: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我认为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

陈云的讲话,使与会者对粮食问题的严重性和动员城市人口下乡的必要性,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也坚定了大量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的决心。会议讨论了如何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市粮食销量的具体措施,并在会议的最后一天通过了由周恩来起草的《中央工作会议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这次中央工作会议还明确提出,要将1960年底1.29亿城镇人口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1961年内争取至少减1000万人,1962年至少800万人,1963年上半年扫尾。

从1961年1月至1963年6月,全国共精减职工1887万人,城镇人口共计减少了2600万人。周恩来当时说,下去这么多人,等于一个中等国家搬家,这是史无前例的。

从1961年到1963年10月底,全国非农业人口口粮和食品工业用粮销量共减少了138.4亿斤。1961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比1960年减少了19亿元,1962年又比上年减少了30亿元。1963年8月,国家给40%的全民所有制职工调整了工资,但工资总额比1962年还略有减少。

从1958年起,一连三年超越国家的承受能力,出口了大批的粮食。其中1958年进出口相抵,净出口65亿斤,比1957年猛增73.1%;1959年净出口94.8亿斤,比1958年又增加45.9%,相当于1957年的2.5倍。1960年在粮食收不抵支的情况下,仍净出口20亿斤。1960年因农业歉收征购量减少、城镇居民增加,伴随而来的是商品粮供应量增大而造成的粮食收支逆差,仅靠加强粮食调拨,降低口粮标准,搞“瓜菜代”,甚至精减城镇人口,都难以缓解粮食供应的紧张局面。1960年冬,粮食形势越来越严峻。为此,周恩来和陈云建议:下决心进口一批粮食以渡过难关。

1960年12月底,周恩来、陈云和外贸部部长叶季壮商量后,确定进口粮食数量为120万吨。随后,中共中央决定加大进口,数量增大到50亿斤。1961年3月,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又决定进口100亿斤粮食。从1961年到1965年,我国共进口粮食547亿斤,年均109.4亿斤。同期共出口粮食127亿斤,进出口相抵,净进口粮食420亿斤,年净进口84亿斤。这些粮食的进口,对于推动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进行起了积极作用。

为配合经济工作的调整,还对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也进行了调整,中共中央批准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简称科学十四条)、《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即文艺十条,后来改为文艺八条)等条例。这几个文件实际上都是围绕这样两个问题:如何处理好党同知识分子的关系,科学与文艺工作中如何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些条例的颁布,使党与知识分子的紧张关系得到缓和。在1962年3月的广州会议上,周恩来、陈毅正式宣布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即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帽,加劳动人民知识分子之冕。

1961年6月12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认为,1959年的“反右倾”犯了扩大化的错误,不应该把反右倾斗争搞到群众中,提出要对几年来批判和处分错了的干部、党员甄别平反。根据他的指示精神,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讨论和试行〈农村人民公社条例(修正草案)〉的指示》明确规定:“为着发扬民主,有必要对于最近几年来受过批判和处分的干部和党员,实事求是地加以甄别。”由此开展了由农村到各界的甄别平反工作。

1962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速进行党员、干部甄别工作的通知》,指出:“当前甄别工作的重点,是县级以下的农村基层干部。凡是在拔白旗、反右倾、整风整社、民主革命补课运动中批判和处分完全错了和基本错了的党员、干部,应当采取简便的办法,认真地、迅速地加以甄别平反。”到1962年8月,全国有600多万干部、党员和群众得到平反。

由于采取这些果断措施,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这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200亿斤,比上年增产250亿斤。1962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结余83亿元,结束了四年连续赤字的状况。城乡人民生活也开始略有上升,与1961年相比,全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加12斤,猪肉增加1.6斤。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新中国终于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从“三年暂时困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同类推荐
  • 穿越之戏游江湖

    穿越之戏游江湖

    有人说江湖是可怕的,有血腥和杀戮,有刀光和剑影,充满神秘和魔幻。我却觉得江湖应该是可爱的,潇洒的。有江湖儿女的快意恩仇,有结拜兄弟的肝胆相照,有奇人趣事的引人注目……江湖应该让我们戏游畅玩!这部小说将带你走进一个可爱奇趣的江湖。
  • 历史上最重要的15次改革

    历史上最重要的15次改革

    一个强大的国家是其内部力量积蓄的外延,根本之处不在于一成不变地沿着一条路走下去,而是在每一个旭日东升、夕阳西下,依然步履匆匆的时候,都留有思索未来的空间。不让繁琐的过程缠住灵动的思想,不因肉体的歇息而冷落了精神无止境的耕耘。行于路,当思于路。
  • 大秦帝国风云录

    大秦帝国风云录

    主人公穿越了,重生了,成了大秦帝国王族的一员,但让他极度失望的是,他这个王族成员是一个流配边疆的罪人,他将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讲述了中国的近代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晚清七十年——侵略、反抗与近代化探索相互交织;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博弈的十年;国共两“兄弟”的合作与内战三部分,能让读者了解到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经典典故、著名人物乃至文化内涵。本书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作为中华儿女,了解中国过去所发生的大事,体味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 汉朝旧事

    汉朝旧事

    以幽默的方式解说自己眼中的大汉王朝.看过本书的朋友,真诚感谢各位的支持。本书若有不足之处,还望不吝赐教。本着力求精品,不出废品的原则进行创作,汉朝旧事qq讨论群:72625308;汉朝旧事正在修订中...
热门推荐
  • 做优秀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形象

    做优秀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形象

    对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形象”问题是一个伴随终身的大问题,它不但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进步,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党的生命。因为共产党员形象是党的形象的具体体现,党员的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威信。所以,在党员个人修养中,应该而且必须始终注重“形象”这个问题,真正树立起党员的良好形象。本书就是一本专门探讨“共产党员为什么要重视自身形象”、“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形象”、“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塑造并提升自身形象”等问题的专著。
  • 面试教程

    面试教程

    《面试教程》一书分别为面试的理论、礼仪篇,真题、技巧篇,政策解读篇,语言积累篇。全书体系完备,从面试的基础理论到各种题型应对方略,从时政热点的解读到真题演练剖析,内容涵盖了面试各方面。同时,本书还附有面试怯场心理分析以及应对策略、考官忠告、学员感悟等内容,有利于考生构建全面的面试理论体系。
  • 每天一堂销售课

    每天一堂销售课

    销售永无止境,但成功永远有方向。你只须熟知本书所提出的八堂课:从内心开始做好自我修炼,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如何打造自我形象上、如何塑造一个成功的自我上、从语言技巧上、从如何与客户进行心理博弈上、从如何开拓人脉上、从注意细节事项上、从战术上步步为营这几个方面去努力,从内而外,由表及里地全面实现自我突破,就能在销售中立于不败之地。
  • 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99%的中国人曾经陷入用药误区!专业药师冀连梅凭借自己在中美两国药房的实际工作经验,就当前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如滥用抗生素、滥输液等用药误区和国际上最新临床用药知识,进行了权威实用、通俗易懂的讲解。说故事,讲知识,全面解析30多种常见疾病和近40种非处方药,为您配备最安全、最有效的家庭小药箱,帮助您走出用药误区,安全用药,合理用药。
  • 极道修真

    极道修真

    相传,天地初开之时与创世之灵相伴而生的七色神光现世!
  • 春风沉醉的夜晚:经典情爱电影大纪录

    春风沉醉的夜晚:经典情爱电影大纪录

    本书精选多部具有代表性的爱情电影,通过对电影内容细致的剖析和解读,幕前幕后的介绍,及站在观众角度看电影的感受和从电影中得到的启示,全方位、立体式的将众多在世界电影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爱情电影展现在读者面前。
  • 低腰裤

    低腰裤

    八月天,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小说《遥远的麦子》《黑神的别样人生》《低腰裤》《父亲的王国》等。现任某报社记者。
  • 遇见最好的他:红尘四合

    遇见最好的他:红尘四合

    晋江当红作家尤四姐再掀京味儿古言浪潮,独家番外首面世。温家嫡女温定宜年幼时,父亲犯事,一夜之间,繁华崩塌,锦衣玉食的日子仿佛梦一场。全家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只剩下她一个,被奶妈子救了出来。为了谋生,定宜扮成小子,拜在顺天府最有名的刽子手乌长庚门下做学徒。寒来暑往的,长到了十七岁。这天出门没看黄历,一不留神把七王爷给得罪了。对方是天潢贵胄,看她和看只蝼蚁没什么区别,眼看着定宜就要被人拉下去当瓜切了,命悬一线之际,踱过来一个人,随口几句话,救了她一条小命。很久很久以后,有一次定宜问起他对自己的第一印象。他挑起一道眉,说:“小个儿,娘娘腔,站在大太阳底下歪个头、眯个眼儿,像个二愣子。”定宜:“……”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穿越之女帝:最是无情帝王宠

    穿越之女帝:最是无情帝王宠

    【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相信】唐家堡被毁七年之后,唐白银已然从一个小丫头长成大姑娘。家族灭亡的道路上唐白银带着姐姐的孩子和一个丫鬟仓惶逃离。而与大唐皇帝的结识,从七年前的一面之缘,到后来的再次相见。帝王的爱从来都是无情的,唐白银在面对李旦的真情之中,总总误解和纠缠,到最后相信那份爱,还是孜然一身,回到现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