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继续建立健全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和“大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广泛推广“文建明”工作法。
第三,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平安四川建设,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完善突发应急管理体制,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
第四,扎实做好藏区维稳工作,旗帜鲜明开展反分裂斗争,切实维护藏区稳定和长治久安,统筹抓好藏区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第五,健全信息网络服务管理体系,提高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依法促进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落实信息网络管理责任,健全网上网下结合的综合防控体系。
四、提高公民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人的全面发展既取决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养,也取决于社会文明程度。党的十八大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为提高公民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提供了重要路径。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指出的“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揭示出提高公民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是一项以人为本、回应时代要求、统筹兼顾、科学建构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统领,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基本内容,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重要手段,以“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支撑,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进步与文明成果,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统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和道德准则。纵观古今中外,不论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有符合各自社会制度运行和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念,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如果缺乏核心价值体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各种相互冲突的社会思潮将不断出现且无序发展,一些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观念将会滋生蔓延,引发社会冲突与道德失范,阻碍社会主义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提高公民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统领,使其成为对内凝结四川各族人民内聚力的粘合剂,对外增强四川文化国内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助推器。具体要做到如下四点:
第一,立足本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通俗化、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有极强的思想理论性,一般群众较难消化。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立足四川本土实际,以更“接地气”的方式有效开展,具体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同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二是同“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教育相结合;三是同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和培育“感恩文化”相结合。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在群众中引导并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
第二,因势利导,有效引领和整合各民族、各区域、各阶层的多样化社会群体观念。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均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与多民族的社会结构特征,决定了民族间、区域间、阶层间人民群众的意识水平、认识水平与区域间文化相对全国其他地区差异更大,不同社会群体观念间的矛盾更加凸显。因此,要在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吸引群众参与的方式,引导各民族群众树立携手发展、民族团结、励志复兴的理念和信念。尤其在涉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面,要加强藏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和阵地,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将各族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第三,包容开放,将四川精神与国内先进文化、国际文化直接对话。一方面,立足底蕴深厚的巴蜀文化积淀,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从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和塑造新时期四川精神和文化形象。另一方面,摈弃盆地意识,避免封闭狭隘,赋予四川精神与文化形象包容开放的鲜明特质,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与国内先进文化、国际文化直接对话,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提升四川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第四,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发扬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四川人民自古就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传统,要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这一传统的创造力价值,不断利用各种时机,搭建起鼓励群众发扬创造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广阔平台。不断发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在群众自我成长中壮大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二)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基本内容
提高公民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基本内容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将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同时为如何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供了丰富的手段与方法。这体现出从个体的公民到整个国家、社会都对道德素质提升有着内在的需求和呼唤。因此,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至少包含有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
第一,个体层面的道德要求。省委十届三次会议指出,要“深度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是从个体层面,按照个体所担任的多重社会角色,对公民的道德提出了要求。首先公民的道德建设要兼顾不同角色,不能顾此失彼。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系统中的一员,在社会上要讲社会公德;在工作中又从事不同的职业,须遵守不同职业道德规范,要讲职业道德;在家里则是家庭成员,要讲家庭美德;最后,所有的道德素质问题都归结到个人的品德上,提高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两个方面。每一个体都要讲上述四德,同时要平衡四德之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重此薄彼。其次要发扬群众的能动智慧,尊重群众在精神文明活动创建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社会层面的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法制观念教育,每个人都要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和责任。弘扬真善美,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以及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其次针对社会诚信缺失这一突出问题,从制度完善和社会氛围营造两个角度,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最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公民文明素养。原则是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目标是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三)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重要手段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人民群众提供大量积极健康的精神给养,是提高公民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也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时代诉求,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结合四川的实际,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着力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基层、“四大”贫困连片区、民族地区倾斜。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广覆盖、高水平、重实效”、“建得起、转得动、可持续”三条建设基本原则,以提高基层群众幸福指数、快乐指数、精神健康指数为建设目的。目前,四川正处于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广大基层社区、“四大”贫困连片区、民族地区等地区将成为四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区域。要进一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工程,充分发挥城镇社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基础作用,推动社区文化活动常态化,使各类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末梢延伸。构建起城乡一体的、区域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不同区域能够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充分保障省内各族群众的文化权益,需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各族群众不断适应新观念,构建省内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和凝聚力。
第二,要构建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格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站、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快速崛起,舆论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必须在宣传模式、宣传手段、宣传载体上有重大创新和突破。具体要做到如下三点:首先,要加快建设省内全域覆盖、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西部传媒新高地。尤其突出对藏、彝、羌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媒体建设和舆论引导。同时加快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进程。其次,要提升舆论引导在现代媒介和现代传播中的应对能力。学会有效使用网络“新媒体”,将其转化为舆论引导的又一主阵地,使网络“新媒体”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进行沟通和协商的桥梁,及时反映群众诉求,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互动中逐渐引领群众积极有序的接受网络信息,壮大主流舆论。再次,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
(四)以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支撑
如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国整体竞争力的强大,不能只是物质财富的积累、经济格局的重塑,还应当伴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弘扬。而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增强也是公民素养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的重要支撑力量。具体要做到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针对四川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尚不高,缺乏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作品的现实,“实施‘巴蜀文化品牌’工程,推出更多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格局”。深入挖掘塑造四川特色文化品牌形象,对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优秀民俗文化等优质文化资源进行精耕细作式地深度挖掘与开发。打造一批符合时代风貌与巴蜀特色题材的舞台艺术、文学、书画、音乐、曲艺、广播电视、电影、民间文艺品牌。
第二,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推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提升文化促进社会团结进步的凝聚力、文化精神食粮的供给力、文化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服务力、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充分利用四川省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加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通过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等方式,不断提高四川省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同时形成多元投入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执笔人:黄进方茜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