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增强创新意识,要求各级各部门和领导干部,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树立敢为人先的思想意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接受新观念、研究新问题,以创新观念审时度势,以创新的勇气直面难题,以创新的精神拥抱未来。
(三)树立转型发展、高端切入、危中寻机理念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新的突破,我国投资驱动、出口导向、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四川已进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发展阶段。要树立转型发展、高端切入、危中寻机理念,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四川省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我们要围绕产业发展规划和需求,立足现有产业条件,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各类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重视和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以设计、研发、营销等为重点转型升级。逐渐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以四川省七大优势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油气化工、能源电力、钒钛稀土、汽车制造为基础,不做产业链低端的“装配工”、“模仿者”,切入高端,突破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加快要素和人才集聚,开拓高端市场,实现转型发展。
危机中也酝酿着机会,危机面前,消极等待没有出路,要“化危为机”,最关键的是要“危中寻机”。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坚定发展信心。要谋势而为,在经营管理上下工夫、在成本质量上下工夫、在资金控制上下工夫,通过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不断做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的发展。
三、加强科技创新
四川钟灵毓秀,人才荟萃,不甘守旧,创新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建国初期,在国家布局中,四川就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是三线企业最集中的省份。改革开放之后,创新基因被充分激活,创新要素快速聚集,创新主体逐步养成,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形成了在西部及乃至全国的有限比较优势,在新形势下,保持和扩大优势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正确评估环境条件
科技创新的“老底子”较厚。在建国初期,国家就在四川建设了一大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历界四川省委都高度重视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设。经过几十年发展,四川省已经建立起了中央在川科研机构和四川地方科研机构相结合、军工和民用科研机构相结合、体制内与体制外科研机构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创新研究体系。2011年,全省共有研究机构1600个,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85个,国家及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30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866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56家,创新型技术产业开发),建设各类国家及省级科技产业化基地300余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1家。
科技创新的“命根子”较深。人才是最具潜力、最能依靠的创新要素,是科技创新的“命根子”。改革开放以来,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到推进人才强省战略、从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到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从实施人才开发“双五”工程到建设西部人才高地,全省人才事业蓬勃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四川主动参与国际国内人才竞争与合作,促进人才开发开放,历练了自己的聚才能力。2011年,全省科技活动人员已达28万人;投入R&D人员8.5万人年。拥有专业技术人才235万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6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186人,拥有两院院士61人。已建成一支以两院院士为龙头,以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各类部、省级专家为中坚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创新型人才在重大科研项目攻关、重点工程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民生重大问题解决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支撑科技创新的“腰杆子”较硬。经济实力稳步增强,2011年,四川GDP昂首迈入了“2万亿元俱乐部”,进入了全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凸显出在西部地区“领先发展”的绝对优势,“加速发展”的强劲增势,“赶超发展”的蓬勃态势,走上了与全国“经济强手”过招的大“擂台”。具备了支持科技创新产生更大作为的经济能力;产业基础较雄厚,“十二五”以来,四川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为中心,以产业高端化、高新化为方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做优工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成就斐然。
需要清醒的是,四川在科技上的优势主要是资源优势、是静态优势。将静态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动态的竞争优势、缩小与发达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差距,还有艰苦的工作要做。以现在为起点画好创新驱动的“延长线”,必须以敢于破旧,敢于立新,敢为人先的豪迈气概,继续深化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坚持走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通过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推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推力”做大;把促进城乡间、区域间、产业间平衡发展的“活力”做大;把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节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耐力”做大;把改善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的“动力”做大。
(二)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关键,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描绘自主创新蓝图。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的作用,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充分发挥四川省科技规划、科技示范工程等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的核心载体作用,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有机衔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核心、关键、急需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关系民生的科学技术,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运用现代科技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三)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动力,进一步解放科技创新生产力
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增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创新和服务能力。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有机衔接,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提高自主创新的整体效能。优化科技创新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断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健全自主创新的法治环境。完善科技宏观管理,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引导全社会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向创新发展聚焦。
(四)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创新主体培育
大力建设创新型企业,培植企业创新主体。构建企业创新内生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节能降耗、优化创新环境、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实施名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构建企业创新要素流动聚集机制,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促进省内企业与省外掌握先进技术企业的投资合作,共同研发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减少成果转化环节,消减研发应用屏障;针对重点企业、行业和区域,实施企业创新试点示范工程;加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进一步激活科研院所的活力。科研院所是传统的科技创新主体,是四川省科技创新最倚重的力量。现阶段,激发其活力,重点是在改革过程中抓好在科研院所的总体设计和布局,切实解决科研院所行政化倾向,促进科技人才优化配置,使广大科技人员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健全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评价制度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科研院所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深化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改革,使其能更好地面向市场,自主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以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为目标,推动从事前沿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院所改革。
(五)扩大开放合作,强化技术创新联盟
加强国家和地方科技资源整合,强化国省创新战略联盟。完善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省院合作工作机制。加强与中央在川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的联系协作,发挥中央在川单位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势互补。
加强军民科技资源整合,强化军民创新战略联盟。发挥四川省国防军工科技优势,推进军民创新资源整合,建立四川省与军工集团的科技合作联动机制,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投资、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强合作。
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形成内外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双边或多边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高新技术和产品输出。培养高水平国际化科技人才,提高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活动的国际化程度。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强化二次创新。以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为重点,搭建合作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成果在川转化。
加强区域科技合作与交流,形成区域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科技合作,推进与我国内地各省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充实、整合、优化与共享科技资源为主线,建构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互通有无、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格局,不断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六)加大投入,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风险投资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投入体系。
在研发平台建设上,依托大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设一批队伍强、水平高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形成一批面向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基地)。
在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上,建立统一开放的标准化科技成果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建设科技成果技术转移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区域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分析测试平台、科技成果工程化平台、科技成果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融资平台。
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上,加强研究实验基地建设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整合省内各类研究实验资源,营造开放、共享的研究实验环境,逐步形成区域共享网络并实现与国家共享网络的连通和互动。
四、加强结构调整升级
四川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要靠创新加以突破,通过转型发展从根本上进行化解。科技无限、创新无限,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是提升产业和行业的技术水平。因此,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不能只注重产业的规模和数量,更要注重产业的优化升级,努力向高端产业链迈进;不能只注重产品的数量和种类,更要注重培养行业主导技术品牌。实践表明,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科技进步与创新及产业化的过程。因此,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优化,好中求快、进中求优,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就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技术升级,通过高端引进提升产业层次,进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全省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结构调整升级是创新的主攻方向
现代产业体系的特点是产品科技含量高,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污染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创新驱动发展,主攻方向是结构调整升级。企业技术创新是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没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没有企业的产品创新,就没有产品结构的调整,也就没有中观和宏观层面经济结构的调整。我们应该下大力气,努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为企业更好地从事技术创新提供有效保障。
坚持创新驱动是结构调整的关键举措。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扩大和创造市场需求的重要领域。应立足现有基础、特色资源和自身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寻找那些易于突破和跨越、市场空间广、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加以推进,实现产业和产品升级。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技术创新能有效引领市场需求,在创造供给的同时创造需求。为此,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政策条件和制度环境,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政府是引导消费需求、进而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供给结构,对企业来说,是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产品和服务层次水平的压力和动力。从政府来看,需要认识和把握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树立面向市场需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理念,完善政策,推进改革,更好地支持和引导企业转型和升级,更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二)通过创新,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当务之急。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优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总量和质量的关系、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注重做大规模与提升质量效益并举,既是践行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