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力推进工业强省产业兴省,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为目标,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形成一批万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加快建设全国工业经济强省。要壮大七大优势产业,通过5年的努力,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发展成为万亿元产业,油气化工、能源电力、钒钛稀土发展成为5000亿元产业,汽车制造发展成为3000亿元产业。要建设五大产业基地,依托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实施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和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要加快产业园区发展,支持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发展壮大,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用5年时间形成5个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10个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倍增计划,推动资源要素向重点企业集中,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发展更多的百亿企业,加快培育一批超千亿的龙头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要大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城市改造升级,抑制过剩产能扩张,腾出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
现代服务业充分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要加快成都国家级服务业示范城市建设,建设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要构建统一、集中、规模化的区域性金融要素大市场,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实现金融业高度集聚。要突出生态和文化特色,注重文旅结合,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发展精品景区、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拓展更大发展空间。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国内外城镇化的经验教训,结合四川实际,走出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态适宜,就是要坚持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构建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布局合理、层级清晰、功能完善的现代城镇体系。产城融合,就是要坚持“两化”互动,避免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城乡一体,就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使城镇化的过程成为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过程。集约高效,就是要坚持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为特征,注重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
要科学编制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城镇布局和城镇化形态。培育壮大“四大城市群”,优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积极培育川东北城市群和攀西城市群。做大一批区域中心城市,支持有条件的城市规划建设城市新区。适当控制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建立城市开发增长边界,提倡“组团式”发展,防止“摊大饼”式无序蔓延。重点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工业镇、商贸镇和旅游镇,带动农村人口就地就近转移。要把宜居放在首位,合理规划建设市政设施、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镇功能,加强城镇管理,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注重城镇文化传承,塑造城镇特色风貌,提高城镇品位。创新旧城改造模式,盘活城镇建设用地存量,实施城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支持扩大改善型住房消费。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解决其住房、就业、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川是农业大省,“三农”工作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加快消除四川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资源资产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增收效益。实行农民增收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负责制,把促进农民增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确保省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改造,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林、牧)业建设重点县为载体,连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实施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推广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专业合作、产权合作相结合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强化金融支持、政策保险和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推动农业向优质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要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和“统筹城乡、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思路,坚持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让农民享受现代生活,又保持好农村特色和田园风光。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四川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扩大投资还有很大空间。要加大投资工作力度,稳定和扩大投资规模。把握好投资方向,重点加大重大基础设施、优势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等领域的投入。扩大投资,关键要抓好项目工作。要加快实施列入“十二五”等规划的重大项目,积极对接国家中长期规划,超前研究谋划支撑未来几年发展的重大项目,论证和储备一批项目。要创新政策支持手段,注意从城市新区建设、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挖掘投资潜力,拓展投资领域和空间。
要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适应产业和城镇发展需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重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发展保障条件。要构建畅通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出川高速公路、铁路、城际快线建设,实施干线公路联网畅通工程,推动进出川主通道和省内干线互连互通,促进铁路干线、城市地铁、重要交通中心的无缝连接,加快建设成都第二机场,推进“四江六港”水运通道和港口建设,加快形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要构建人水协调的现代供水保障体系,加强大中型骨干、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五大水利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满足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要构建安全稳定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坚持水电为主、火电为辅,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布局,科学开发“三江”水电资源,加强省内电网和水电输出大通道建设,加快完善油气管网,提高能源输送和保障能力。要构建高速可靠的现代信息网络体系,加快推进光纤宽带网络、无线网络等建设,促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精简审批事项,完善政务服务。深化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优化政府投融资平台,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整合和做大地方金融机构。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扎实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扩大开放是四川推进“两个跨越”的必由之路。要把对外开放提升到推动全省发展的全局性重要位置,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战场之一,作为发展产业、培育增长点最直接的抓手,努力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上取得更大突破。要用开放引进的办法做强产业,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引进龙头企业和高端项目,推动中央企业入川投资发展。要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国际化企业,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促进外贸持续增长。要加强与重庆的务实合作,共同推进《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实施。深化与周边省份合作发展,扩大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交流合作,加强与台港澳合作。主动融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办好西博会,精心筹办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扩大四川的国际影响力。
发展民营经济,对于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至关重要。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认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破除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障碍,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用地难、用能难等问题。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履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