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3300000006

第6章 留学美国(5)

5月7日,也就是日本在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之后4个月,他们又向袁世凯发出了最后通牒。袁世凯终于在2天之后接受了二十一条要求。远在大洋彼岸的蒋梦麟,依然关注着祖国的命运。这个让全中国人痛心的耻辱也使他愤怒了很久,更坚定了他回国加入救亡运动当中的决心。

1917年6月,完成学业的蒋梦麟,恋恋不舍地四处拜访,向他在美国的朋友们一一告别之后,终于离美返华了。

【大师小传】

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熊,字兆贤、少贤,号孟邻,笔名唯心,浙江余姚回龙乡蒋村人。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学者。毕生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和振兴台湾农业,著有《西湖》、《新潮》、《孟邻文存》、《梦麟文丛》等。

1901年到杭州一教会学校习英文,后因学潮而全体学生离校。1902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前身为求是学院),改名梦麟。1903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学习,次年中秀才。1904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此时他看已清楚“西化的潮流已经无法抗拒”。1908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留学,191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创办《新教育》月刊。1923年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1927年8月至1930年7月任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改为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929年5月至1930年6月兼任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商科)校长(建国后改名杭州商业学校,即今浙江工商大学)。1930年12月辞去教育部长职务,正式出任北大校长,此后直到抗战胜利,15年间始终是北大的行政负责人,是北大历史上掌校时间最长的校长。

1913年“九·一八”事变以后,领衔发表宣言,反对“华北自治”。因谴责北洋军阀政府镇压爱国学生,被列入黑名单,避居沪杭。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1948年7月任中美联合机构“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年去台湾,继续主持“农复会”;并任台湾故宫、“中央”博物院共同理事会理事等。

竺可桢:从“耘地”到“观天”

竺可桢,这个闪闪发光的名字,是中国气象学、物候学的标志。毛泽东曾笑谈,自己和竺可桢合作分管天地。

他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浙江大学便是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临危受命,13年兢兢业业的管理,使在战火中流亡辗转的浙大成长为著名的“东方剑桥”。当竺可桢60岁时,浙江大学的学生送来锦旗,上写“浙大保姆”四个字。

太平洋上遇胡适

1910年秋天,正是天高云淡的天气。浩瀚的太平洋上,一艘邮轮在风浪中缓缓地由中国上海驶向美国。船上正是中国第二批“庚子赔款”官费留学生,里面有着胡适、赵元任、竺可桢、胡明复、钱崇澍等中国未来的各界名家。此时,他们却有着复杂矛盾的心情。“庚子赔款”的耻辱、面对新世界的兴奋、为国家命运的忧虑,种种滋味混杂着。

瘦弱、斯文的竺可桢站在甲板上,显然也沉浸在这种种思绪当中。他有些迷茫的目光落在人群中,忽然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个英俊而意气飞扬的青年也看到了他。原来,那是自己在上海澄衷学堂的同学胡适!

“呀!这不是胡洪骍(胡适的原名)呀?”“哟,是竺可桢呀!你怎么还没死呀?”两个人相视一笑,胡适还是这样口无遮拦,争强好胜的。“这还得感谢你啊。想当年,你说我活不过20岁,弄得我天天游泳、跑步,操练不止;而且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活得比你长。将来到底谁先死还难说呢!”竺可桢指指胡适笑道。

胡适的这句“没死”是有典故的。过去在澄衷学堂读书时,竺可桢身体瘦弱,老是一副病歪歪的样子,胡适曾经笑话他活不过20岁。外表羸弱、性格内敛的竺可桢心里却十分要强,对于胡适的“短命”预言,他在内心里从来就没有服输过。他深信自己的先天瘦弱,完全可以通过后天锻炼来弥补。因此,胡适的话,反而成了他加强锻炼的动力。此时在船上与胡适重逢,竺可桢恰好过了20岁。一对久别的同学在前往美国的船上偶遇,大家都有着他乡遇故知的亲切。

后来,他们又定下了一个赌谁更长寿的约定,竺可桢活到60岁胡适给他磕头;如果胡适先离世,竺可桢可以踢他尸体的屁股一脚。最后,终究是竺可桢胜利了。他活到了84岁,胡适则在71岁时就去世了。可惜,后来由于两位朋友分隔在海峡两岸,竺可桢60大寿时,胡适没有机会给他磕那3个响头;而胡适逝世时,竺可桢也没有在他的屁股上踢上一脚。

由学农业转为学气象

他们乘坐的“中国皇后”号邮轮,终于抵达了美国。一众学子们也该踏上各自的征程了。胡适报考的是位于美国纽约州南部绮色佳城的康奈尔大学;竺可桢则是美国伊利诺州的伊利诺大学。但为了振兴祖国,两个人竟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国几千年的立国之本——农业——作为了自己的学业方向。

然而,胡适不久就更改了自己的专业,去学习更适合他的文学哲学。竺可桢以前学的是土木工程,选择农业是因为他认为“中国以农立国,万事以农为本”。但是,等他在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了一段时间才明白,美国的农业科学并不发达,而且农业的体制和耕作方式又跟中国迥异,他所学的东西很可能回国后没有用武之地。是改是留,让竺可桢处在了两难的境地。如果现在改变专业,自己这些时间的学习就完全浪费了;何况自己本来就是为学农业而来,又能换成什么专业?

再三思量之下,竺可桢还是坚持读完了本科的课程,1913年获得农学学士学位。这时候,他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发现,有一门跟农业联系非常密切的专业——气象学。农业自古以来就是“靠天吃饭”。连中国古代的历法,都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而量身定做的。也许,自己可以在这方面深入学习一下。于是,竺可桢考入了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攻读气象学,从“耘地”到“观天”。从此,奠定了他终身与气象学为伍的人生。

竺可桢攻读气象学以后,就开始了对台风的关注和研究。因为他祖籍绍兴,属多台风区,自幼便体会到了劳动人民饱受台风灾害之苦。他在《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和《台风的源地与转向》两文中,首先剖析了在他之前外国学者分类的优、缺点,又分析了全球1904-1915年台风的季节分布源地及路径与转向地点,进而提出了台风分类的新原理,将台风分为6大类型(中国台风、日本台风、印度支那台风、菲律宾台风、太平洋台风、南海台风)和21个副型。这是我国人最早所作的台风分类,较前人分析得更清楚、肯定,前进了一步。

当时,台风强度尚无被人们所公认的量度指标。竺可桢首先提出以风速等级作为划分台风强弱的指数,这一思想一直为后人研究台风强度所遵循,并被移置到衡量温带气旋上。目前国际上的规定,也是以风速大小来判断是否为台风和它的强度的。

另外,由于当时尚无现代手段观测台风,仅凭简单的观测资料,研究台风的结构是十分困难的。但竺可桢却能精辟地指出:“台风中心,温度多突增高,湿度则剧烈低减,故必有缓和之下沉气流存在。云雨之消散与风速之衰减即系于此。”这一分析判断,为后来现代化的观测所证实。

1915年,竺可桢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以后,又在哈佛继续攻读气象学博士。他于1917年被接纳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并获得伊麦荪奖学金。从此时开始,竺可桢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他的日记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后来由于战乱,最后只留下他从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800多万字,其间竟然一天也未间断!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

1916年,被誉为“科学史之父”的著名科学史学家乔治·萨顿,在美国哈佛大学开设了科学史课程。此时,正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的竺可桢对科学史产生了兴趣。他去旁听了萨顿的课程,并与萨顿进行交流,开始接受萨顿“科学史是唯一可以反映出人类进步的历史”的观点,及萨顿提倡的“新人文主义”思想,认为近代科学的起源,在西洋亦不过300多年的历史;而中国科学的不发达,与国人向来读书不求甚解、无病亦作呻吟的态度大有关系。研究科学史,就是要在不断地追求真的同时,也不懈地追求美和善,达到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为此,竺可桢制定了一位理想的科学家的标准:(一),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竺可桢毅然走上了自然科学史、特别是中国科学史研究的道路。

他的第一篇科学史论文,是1916年5月刊载于《科学》杂志第2卷第5期上的《朝鲜古代之测雨器》。文章考证了测雨器的发祥地,纠正了《气候学器械沿革史》中认为测雨器是西方人加斯对里所为的错误。

在中国科学社效力

1914年夏季,留美学生们身处异国,在接受先进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深感到西方列强因科学发达而致实力迅速强大;自己的祖国却因长期封闭落后,而导致国力日渐衰落,屡遭列强的凌辱。他们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伟大志向,聚集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商议组织中国科学社,筹办《科学》杂志,希望能够唤醒国人对科学的重视,为科学强国兴国而努力。

《科学》杂志创刊号于次年1月在上海发行。该杂志“专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求真致用两方面当同时并重”。杂志文章分为6类:科学通论、各科知识、科学史与科学家、科教事业发展、科学新闻与知识小品。

其时正在哈佛大学的竺可桢,闻讯后也立即加入,成为该社的早期社员。从此,他与中国科学社结下了不解之缘。1916年秋,中国科学社第一届常年会,选举产生了由任鸿隽、赵元任、胡明复、秉志、周仁、竺可桢、钱治澜7人组成的董事会。在次年的常年会上,竺可桢再度当选董事。

从1916年起,竺可桢以其所学的先进知识和科研心得,为杂志撰写了许多科普和考证论文,传播自然科学理论,介绍国外先进科技,宣传古代中国的发明创造,如《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地理与文化之关系》和《钱塘江怒潮》等诸多文章。《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阐明了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不同的产物,对我国雨量分布有重要意义,开创了我国季风气候学的工作。

在1916年到1927年的11年间,《科学》杂志共收入竺可桢的科学论文和译文31篇。他和其他《科学》杂志编辑们的重大贡献,对诱导国人的科学启蒙和激发国人的科研兴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随着大批社员毕业回国,中国科学社也迁回国内,在上海大同学院、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事务所。

1918年,竺可桢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随即怀着一腔报国为民的激情,于秋季返回阔别了8年的祖国。

【大师小传】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中国地理学、气象学研究的开拓者,中国科学史研究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

1910年考取清华公费留美,入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并回国。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3年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于翌年成立。1936年4月25日开始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1974年2月7日去世。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他在一生中,还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

姜立夫:中国首位哈佛数学博士

姜立夫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大数学家,是我国第一个获得世界著名学府——美国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的留美学生,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数学博士。曾创立我国第二个数学系——南开大学数学系。一生主要从事圆素和球素几何学的研究,对中国现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温州第一个“洋状元”

在美丽的横阳支江下游,清澈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灌溉着纵横交错的江南平原。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姜立夫就出生在横阳支江畔麟头村的姜家大院内。在农村,添丁是一件大喜事,祖父和父亲都非常高兴。祖父姜植熊是晚清的优贡生,曾设馆授徒,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读书人;父亲姜炳訚虽然务农,却是国学生。根据辈分,他给孩子取名为“佐”,字“培响”,号“立夫”。从名字之中可以看出,姜植熊、姜炳訚父子两代农村知识分子,是多么希望刚出生的孩子能够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啊!

姜立夫的童年是不幸的,6岁丧父,10岁丧母;14岁的时候,一直对他疼爱有加的祖父也撒手人寰。从此,养育年幼的立夫,便落在了大哥姜少玉的身上。姜少玉,字培瑗、雪尘,曾就读于浙江优级师范,在农村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他担还任过浙江省议员,是当地的一位贤达人士。姜少玉的妻子张氏,也是一位知书明理的大家闺秀。姜少玉夫妇对年幼的弟弟格外疼爱。

姜立夫早年就读于祖父教授的姜訚蒙馆,这是姜植熊自己亲手创办的私塾。姜立夫从小就在私塾内接受严格的儒学教育。自此以后,哪怕姜立夫在美国接受过最现代的西洋教育,他依然毕生坚守着中国的文化传统。

清末民初的浙南温州,在瑞安人孙诒让等一大批思想先进的教育家努力下,西学已经开始在各县学堂里传播。平阳县的刘绍宽、黄庆澄等具备维新思想的教育人士,也较早地在全县的学堂里设置了算术、英语等学科,使温州的教育走在全国的前列。

应该说,温州成为我国的“数学家之乡”,追根溯源,离不开黄庆澄引领的风气。黄庆澄,平阳县钱库区(今属苍南县)人,我国第一份《算术报》的创始人,对我国最早的数学传播影响深远。而黄庆澄就是姜立夫的姨父,他对自幼失去双亲的姜立夫非常爱护。姜立夫自少年开始就对数学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多少是受到黄庆澄的影响。

同类推荐
  • 疯言乱语

    疯言乱语

    本书主要包括《老宣供词》、《跳加官》、《妄谈》、《疯话》等内容。作者宣永光(1886-1960)是河北省滦县城内南街人。乳名和尚,学名金寿,世人常呼为“老宣”。
  • 空山

    空山

    《空山》描写了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发生在一个叫机村的藏族村庄里的6个故事,主要人物有近三十个。本书由《随风飘散》和《天火》两部分组成,《随风飘散》写了私生子格拉与有些痴呆的母亲相依为命,受尽屈辱,最后含冤而死。《天火》写了在一场森林大火中,巫师多吉看到文革中周围世界发生的种种变化。
  • 中国古典散文集(一)(散文书系)

    中国古典散文集(一)(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从一个微笑开始

    从一个微笑开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逃离鉴定、正眼看它,正面迎它、幸福人的座右铭(节选)、鼻子底下就是路、没有天生的傻瓜、羊蹄甲、从一个微笑开始、我很矮,可是我不蠢(节选)等等。
  • 回想那风

    回想那风

    真应该回想那风了,可以滋养疲倦的心灵和饥渴的细胞。沉浸回想好比酿一坛酒,回想是人的反刍。一般来说,风穿过的门窗,门对着的山,我们不得不面对今天和明天的多彩而喧嚣的浅薄。昨天总是丰厚的,拾回昨天的芳香或追溯别的什么,是一杯没有污染的情水,比如,人的生命是哪一囝风卷来的完美而又脆弱的种子?如果没有回想,是排除了行尸走肉的生命的象征,这个世界还会灵智闪烁吗?我们这代人不能把所有的树木都砍尽了,不能把所有的清水都污染了,我回想故我在,我们的子孙后代正源源不断地哭着、喊着生出来。回想,窗含着的水。门关上了。咀嚼昨天。窗打开……
热门推荐
  • 木槿花西月锦绣(6):菩提煅铸明镜心

    木槿花西月锦绣(6):菩提煅铸明镜心

    在这里,她发现了原氏和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后的秘密……欲望,野心,杀戮,请勿模仿,权力,交织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弥足珍贵的友情,还有,这一世注定凄艳的爱情……错入乱世风云,面对铁血山河,心中却渴望那一曲缠绵的《长相守》……花西夫人,王位。该何去何从?--情节虚构,冥冥之中,仿佛有命运之手在不断牵引,花木槿最终打开了神秘的紫陵宫
  • 亿万爹哋疼妈咪

    亿万爹哋疼妈咪

    她这样的也有人喜欢?欧阳戚,你是不是老眼昏花傻叉了?***他是长辈眼中的女婿首选,是女人心里的白金男人,却独爱一个叫周韵儿的小女人。他的浪漫给了她,残酷给了敌人。妻子在他心里是挚爱。他自认,每天都在想她,所以她是他的撒哈拉。【宝宝语】爹地疼妈咪,宝贝只能靠边滚,我吃醋了!***她嫁给他,他许她一生一世。他宠着她,她为他生儿育女。他们注定纠缠连心,如果有下一世,她还愿嫁给他,他仍然想宠她。【宝宝语】那我呢!***【甜蜜一对一,每天稳定一更,坑品保证。】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极品阴阳师

    极品阴阳师

    我本是个不起眼的阴阳师,有空算算命,捉捉鬼,生活也算滋润。某天司命仙君突然到访,说冥君转世成靖南王世子,要我保冥君平安,事后可飞升成仙。同时,言之凿凿说有仙君帮助。没成想,看似一个无意的任务,竟要追溯到许多年以前的一宗往事。真相一层一层剥开,也揭开了那绵延数千年的爱恨情仇……
  • 关于人生道路的格言

    关于人生道路的格言

    名人名言是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精辟妙语!名人名言,集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简练的语言于一身。读名人名言,如同和名人名家做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就好像聆听圣贤智慧的谆谆教导。人生道路难免会有各种迷惘,听前人的警句,可让我们路途不再迷惘和不知所措。看《关于人生道路的格言》让读者对生活、对人生都充满了探索的兴味,而不再是徘徊与无措!
  • 黄菡的幸福哲学

    黄菡的幸福哲学

    本书以黄菡在《非诚勿扰》舞台上针对嘉宾的精彩点评为基础,向读者阐释了黄菡睿智淡然的幸福哲学,并指出了通往幸福之门的关键所在,诸如相亲择偶、恋人相处、婚姻经营、婆媳关系、心理健康等等。以生动的个案为例,为广大女性朋友提供了一把打开幸福大门的钥匙。
  • 最强武尊

    最强武尊

    神武大陆,宗门林立,武道盛行!一代强人陈庄,得惊世传承,修武道,踏九霄,破天地,傲苍穹!一壶浊酒、一曲情殇、一世尽张狂!英雄仗剑行天下,豪情踏血染青天!
  • 家庭休闲娱乐百科全书:收藏鉴赏休闲娱乐

    家庭休闲娱乐百科全书:收藏鉴赏休闲娱乐

    人类在采集打制石器的过程中,发现了各色“彩石”之美。按照万物有灵观念认为美石——玉是山川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被用来作为氏族图腾物,氏族首领的标志和祭祀祖先、鬼神的仪礼用品。过去文物器物学著作,常根据《周礼》记载界定玉礼器六种,现依据考古学新成果,将各种礼制活动供奉和仪杖品,代表鬼神和权利、等级标志物玉器归纳为礼制玉器。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快乐的法则大全集:找回我们与生俱来的快乐能力

    快乐的法则大全集:找回我们与生俱来的快乐能力

    快乐无处不在,也没有一种生活会让一个人完全满意。慢慢你会发现快乐就在身边。调整自己的心态,快乐是人生的主题,理性洒脱地面对生活,只看你心中是否有快乐,是否能感受到它。只要你用心去体会,以饱满的热情去面对生活,就能快乐度过每一天。没有一种生活是完美的,把幸福变成一种习惯,你就会发现幸福就在你的身边,感动无处不在。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工作紧张而忙碌。其实只要你用心生活,懂得享受生活。幸福其实就在一念之间。你懂得宽容,懂得感恩,懂得付出,快乐会时刻光顾你。,懂得知足常乐,活着就是一种快乐。所以会感受不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