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1000000045

第45章 戏曲发展的里程碑(1)

中国戏曲是以歌舞、优戏和说唱艺术为主,又吸收其他武术、杂技等表演技艺综合演变而成的一种戏剧样式。从汉代的《东海黄公》、唐代的《踏摇娘》到宋杂剧与金院本,体现着中国戏曲艺术演化形成的轨迹。南戏和北杂剧,则标志着中国南北两大戏曲体制的成熟,开创了元代戏坛的繁荣局面。南北戏曲文化的交流,把明清传奇创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带来了高腔与昆腔的繁荣发展。民间花部乱弹诸调的蓬勃兴起,又迎来了清代以来梆子、皮黄等地方戏竞相发展的新局面。京剧艺术的成熟,则使中国戏曲艺术又跨入了一个新的纪元。为此,人们当知中国戏曲成熟以后几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和事件。

一、杂剧第一大师关汉卿

元代是中国戏曲成熟的时代,也是中国戏曲第一个大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戏曲作家辈出,戏曲作品不断有新作问世,戏曲演员阵容也极其强大,名演员遍布大江南北。“元曲”这一时代最突出的文学艺术样式取代了传统诗词的地位,进而与唐诗、宋词分庭抗礼,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又一种经典形式。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著名的“元曲四大家”和他们的经典名作。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和郑光祖。他们虽然在元曲创作,特别是元杂剧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就,但是关汉卿的成就却更为突出。可以说关汉卿是元杂剧的第一大师,是元杂剧取得杰出成就的代表性人物、标志性人物和里程碑式的人物。

众多的元杂剧作家创作戏曲作品,不约而同都把取材的目光投向历史故事。但是各个作家选取同一故事,写出来的剧本意旨和艺术品位却会大不相同。汉代有一个著名官吏叫于定国,《汉书·于定国传》说他是东海人,并讲了他的父亲于公为一个东海孝妇申冤判案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汉代刘向所著的《说苑》一书中也有记载:东海县有一个少妇,丈夫去世后,奉养婆婆甚是恭谨,她婆婆想让她再嫁,她终不肯答应。她婆婆对邻居说:“孝妇侍奉我很勤苦,可是她没有儿子,年轻守寡。我老了,牵累媳妇,可怎么好?”令人没想到的是其婆婆不愿成再媳妇的累赘,就自己上吊死了。于是小姑子告官说是她嫂子杀死了她母亲。官吏抓捕了孝妇,孝妇说她没有杀害婆婆。官吏严刑拷打,孝妇被迫服罪。官吏把审案结果上报,于公受理报告后,他以为此妇奉养婆婆十余年,以孝而闻,必不会杀害婆婆。太守不听于公的分析,于公一再争辩,太守竟还是论罪判处孝妇死刑。于是东海郡中枯旱三年。后来新太守到任,询问郡中大旱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大概是苍天示警吧?”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申诉了孝妇之冤,大雨马上自天而降。依据这个素材创作戏曲的元杂剧家有王实甫、梁进之、王仲元等,但是他们剧作的立意大都在于歌颂于公的判案公允,只是停留在把历史故事戏曲化的层面上。

关汉卿也注意到了这个历史故事,但是他在创作时又汲取了《搜神记》所载孝妇周青故事中的一些情节,比如周青被杀时,她要求树立十丈长竿,悬挂五幡,发誓说,我如有罪当杀,我死后血顺竿而下,如果我是冤枉的,血将逆流。果然行刑后,周青的血顺竿上行,直到幡顶,才又流下。同时关汉卿还参考了《淮南子》所记邹衍被诬陷下狱,炎夏六月天上飞霜之事。关汉卿把这些故事情节融合到一起,结合元代社会现实“羊羔儿利”,即高利贷盛行、流氓恶霸遍地横行、官吏贪赃枉法流行、民不聊生的实际情况,创作了千古名剧《窦娥冤》,其立意就远远高出同辈其他杂剧家了。所以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称关作此剧“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①。关汉卿此剧名义是取材于古代故事,实际写的是元代的社会现实,针砭性极其鲜明。所以人们历来不把它看做历史剧,而是把它视为“现实剧”。

关汉卿出生在金朝末年,其父以医为业,自幼受家庭熏陶,他也深谙医术。因为与同是医家出身的梁进之两家是世交,他们两人自幼即是好友。因为蒙古人当政的元朝,从马上取天下,一开始还不怎么懂得治理天下并不能全靠马上的功夫,所以他们非常瞧不起中原的读书人,甚至在长达八十年间废弃了唐宋以来中原依靠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关汉卿与梁进之以及同时代很多的读书人都失去了科举入仕的途径,受时代风气影响,关汉卿和梁进之在当时的首都——大都,都把自己的才学奉献给了元曲。在创作杂剧的过程中,关汉卿又与另一个爱好元曲的青年杨显之结成好友,以至两人成为莫逆,在杂剧创作上两人一生互为良师益友。关汉卿每有新作总要拿给杨显之看,杨显之总是尽自己所能提出修改补充意见,所以当时戏曲界人士就送给杨显之一个外号——杨补丁。

梁进之受传统的读书优则仕的思想影响较深,虽然科举进身的道路不通,但是以吏为仕的旁门侧径依然可行。所以最后梁进之还是谋取到一个警巡院判官的官职。但是关汉卿和杨显之却不屑为官,他们甘愿混迹市井与歌儿舞女为伍。其他著名的元曲家,像以《咏大蝴蝶》一曲名噪一时的王和卿以及写有《菊花会》杂剧的费君祥等人也都是关汉卿的好友。他们多才多艺,出没于绿柳丛莺花寨,寄身于勾栏瓦肆,放浪形骸,或引吭高歌,或婆娑起舞,或吟诗作曲,或弹琴绘画,或以棋会友,或高谈阔论,总之他们在市井中以作曲写戏自得其乐,与世无争。关汉卿曾不无自得地歌唱他自己的浪荡生活,自述他是一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锦阵花营都帅头”。他自比是一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还发誓说:“只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里的“烟花路儿”实际指的就是关汉卿与倡优共同切磋戏曲演艺之路。所以元末明初戏曲家贾仲明称赞关汉卿一生的作为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

为了提高杂剧写作水平,互相交流写作心得,增加作家和演员的联系,关汉卿和大都的一些杂剧作家自发组成了“玉京书会”。杨显之、梁进之自然是书会的骨干成员,此外,还有知名杂剧家白朴、王实甫、岳伯川、费君祥、赵公辅等也都积极参与了书会活动,而且每一个剧作家都为元杂剧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正是由于这些知名作家的参与,玉京书会在当时才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杂剧创作团体。在这个团体里,关汉卿与别的剧作家还有一个很大不同,那就是他非常熟悉场上演出,有时他还亲自粉墨登场,“偶倡优而不辞”。他与许多演员结交,成为一些优伶的知己。当时戏坛的著名演员珠帘秀、顺时秀与玉京书会等,和关汉卿、杨显之等人都有密切联系。关汉卿并有套曲书赠珠帘秀,赞赏珠氏之人及其表演艺术。

关汉卿深入社会,在下层社会民众间生活,所以他对民众的喜怒哀乐才能了如指掌。民众的生活需求,民众的爱恨情感,才能在关汉卿笔下得到如实反映。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倾毕生精力创作了六十多部杂剧,其数量之多,内容之新,艺术之美,不仅可谓时代之最,而且与世界优秀戏剧作家的创作成就相比,也毫不逊色。所以关汉卿在当代也被全世界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所作的杂剧《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蝴蝶梦》等从古演到今,一直葆有旺盛的生命力。说他是元杂剧第一大师,说他代表了元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说他是中国戏曲发展成熟期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这应当是理所当然的。

二、高明:南戏之祖

稍微了解中国戏曲的人,对于元杂剧,对于关汉卿,都可以说出个一二。然而要说高明和南戏,知道的人,就少得多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南戏——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还没有来得及形成自己固定的音乐和表演范式,没有来得及登堂入室,就被它的发展样式——明清传奇所取代了。尽管如此,谁也不能否认高明和他的名作《琵琶记》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座永远高高屹立的里程碑。

说起南戏,它比元杂剧形成的时间要早得多,甚至可以说中国戏曲成熟的最早的样式就是南戏。南戏源起于北宋末年,即浙江温州一带的杂剧。这种杂剧实际就是民间歌舞戏。由于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南方民间,用南方流行的民间小曲演唱,所以尽管它不受当权者青睐,与北方用宫调曲牌演唱风格也迥然不同,但是它深受南方民众的喜爱,自然葆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南戏”的称谓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和“鹘伶声嗽”等。据文献记载,南戏最早演出的剧目是《王焕》和关于恶霸祖杰恶行的故事。演出时间在南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那时北方还是诸宫调最流行的时候,金院本正在形成。接着就出现了对后世南戏有很大影响的《赵贞女》和《王魁》两部南戏,谴责负心汉就成为南戏的一大主题,但是以上所说南戏剧本都没有留存。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是载于《永乐大典》的“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当元杂剧兴起并流行于中国大地之时,南戏就在乡野间顽强地发展,它的迥异于北杂剧的独特艺术魅力使不少南下杂剧作家对它青睐有加。甚至像著名的元杂剧家马致远、刘唐卿、史九敬仙、萧德祥、汪元亨等都纷纷写起南戏来。南戏吸收北杂剧的优长,慢慢地发展着,到元末就涌现出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有时简称为《荆》、《刘》、《拜》、《杀》)。这标志着南戏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终于产生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作品,它也终于能够和北杂剧一争高低了。正是在此环境下高明在《赵贞女》的基础上创作了《琵琶记》。

《赵贞女》讲述的故事为:贫寒出身的书生蔡二郎,得到赵贞女的资助得以安心读书、应举,蔡二郎中状元后却抛弃了赵贞女。赵贞女在蔡二郎应举离家后,一心奉养公婆,在公婆去世后,赵贞女上京寻夫,蔡二郎不仅不认,还狠心地将赵贞女用马踹死。后来蔡二郎被天雷殛死。戏曲对负心汉忘恩负义的行为给予严厉的谴责。在高明的《琵琶记》之前,已经有人将南戏《赵贞女》改写为《蔡伯喈》,戏中赵贞女改名为“赵五娘”,蔡二郎改名为“蔡伯喈”,而蔡伯喈就是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由《赵贞女》到《蔡伯喈》的演变应该说与民间说唱的鼓书有密切关系。陆游《剑南诗稿》中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就曾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里的“蔡中郎”说的就是蔡伯喈,因为蔡伯喈曾官“中郎”。《后汉书》卷六十有蔡邕传,但是不记他有薄幸负心之事,民间不知何人把“蔡二郎”附会成“蔡伯喈”了。高明的《琵琶记》是在南戏《蔡伯喈》基础上的修订,所以也就因袭了故事主人公的姓名,但是故事的主旨却有了极大的改变。

从《赵贞女》到《蔡伯喈》,戏曲主旨都是意在谴责负心汉,为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鸣不平。但是在高明笔下,蔡伯喈却是一个“全忠全孝”的人物。戏中以“三不从”将蔡伯喈刻画成一个封建社会的受害者:他本来与赵五娘婚后生活和美,可是功利心重的蔡父却非要蔡伯喈去赶考,蔡伯喈不想去,其父不从;考中状元后,牛丞相招蔡伯喈为婿,蔡伯喈不想入赘,丞相不从;于是蔡伯喈想辞官回乡,皇帝又不从。无奈之下,蔡伯喈只得为官再婚。这就把戏曲内容的社会意义深化并扩大了许多。这个悲剧故事不再只是男女之间的家庭悲剧,而成了社会悲剧。其批判矛头直指封建社会制度及其伦理道德观念。蔡伯喈的软弱退让的性格当然也使此戏可以说是“性格悲剧”,他的性格却又是封建社会教育的产物。这一悲剧形象又可以说是封建社会广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赵五娘的形象比赵贞女也更加光辉,高明立意把她写成“孝妇”的典型,实际上戏曲却从赵五娘身上展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丈夫离家赶考一去多年无有音信,偏偏又遇到灾荒,家庭生计十分艰难,五娘却尽全力照顾公婆,把米留给公婆,自己吃糠度日。公婆去世,她艰难地料理后事,然后卖唱行乞到京城寻夫。五娘的善良坚忍令人感动。蔡伯喈不再是无情无义的蔡二郎,丞相女宽宏大量,最后结局是蔡伯喈夫妻团圆。但是全剧最后这一点亮色掩盖不了其悲剧的实质。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历来为人称道。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曲藻》称其“体贴人情,委屈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尤其剧作采取双线结构两相对比手法,一面写蔡伯喈在京城金榜题名招亲相府,洞房花烛中秋赏月;一面写赵五娘被劫跳井含泪吞糠,祝发买葬麻裙包土。这些场景的交替更迭、离合错结、冷热对比,就使全戏气氛多变,更突出剧中人物的遭遇差异及其悲剧的特色。戏中人物语言皆肖其声口,诚如清代戏曲家李渔《闲情偶记》所说,在赏月时“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者,言言欢悦;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凄凉”。因为《琵琶记》的杰出成就,明代文学家徐渭在其《南词叙录》一书中曾记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琵琶记》大为赞赏,说:“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

《琵琶记》是南戏诞生以来的巅峰之作,所以它被尊为“南戏之祖”。如果没有《琵琶记》,南戏也就失去了它的光辉。所以高明和他的《琵琶记》自然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生于元朝大德年间,卒于至正十九年(1359)。浙江瑞安人,是理学名家黄溍的门生。在元朝至正五年(1345)考中进士,历任浙江、福建、江西等地方官。至正十六年(1356)辞官隐居宁波南乡栎社,以词曲自娱,同时开始写作《琵琶记》。据说他每当动笔之时,则闭门谢客,边写边歌,涎沫四溅,以至口干舌燥,手按节拍,脚点楼板,天长日久,竟把楼板点破。还有的记载说高明在虎林昭庆寺写《琵琶记》,手拍几案,边写边唱,戏还没有写成,几案却被他拍出深深的凹痕。大概正由于他罄尽心力创作《琵琶记》,所以过度劳累,在至正十九年(1359)戏写成不久就去世了,但是他身后却留下一座不朽的丰碑。可以说《琵琶记》拉开了明清传奇繁荣的序幕。

三、昆曲第一戏与梁辰鱼

同类推荐
  • 李国文说三教九流

    李国文说三教九流

    ,慷慨笑骂,笔耕学问,这是李国文近年来文章的鲜明特色,放眼时代。广泛得到好评。有评论家认为“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著名作家李国文的散文随笔独树一帜。神游千古,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
  • 秘密档案

    秘密档案

    1999年5月8日晚上10点,当我刚从外地采访顺道回到江苏常熟老家的父母亲身边时,电话铃突然响起:……你看新闻了吗?北约把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炸了!今天大学生们和不少市民都到大街上游行呢!在北京的妻子告诉我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
  • 陆耀东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陆耀东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本书是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陆耀东先生的八十寿辰纪念文集,由陆门弟子共同完成,包括陆老从教多年的众多学生,有何锡章,昌切,马俊山,张中良、吴投文,萧映,宋剑华,尚小京等学人,他们追述师门情谊,阐发陆老的学术脉络和学术思想,可以说本书体现了以陆老为中心的新一代文学研究人对学术的追求。
  • 警路留痕

    警路留痕

    本书的作者是派出所的所长,多年的警察工作让他经历了各种类型的案件。本书即是作者从警经历的真实记录,书中不仅包含了对现实生活中真实案件的介绍,情节惊奇,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触目惊心,也有作者的文学创作,如小品剧、漫画、诗歌等,以及作者对生活、工作和人生的一些感悟。
  • 我说嗯

    我说嗯

    这是一本四辑合成的短诗集,第一辑题名为《在路上》。包括《我说嗯》《等待》《我想告诉你》《敲门》在内,共计33首短诗。第二辑《局外者》中灯灯共收集了45首短诗。从《春天的敌人》开始,诗集进入了入第三辑组成。这一辑题名是《灌木丛》,别有意味。当一首《桃花劫》的闪现,灯灯似乎找到了必须革新自己以往的写作真谛,她的诗歌感觉又开始了新一程扫描。在整个第四辑《桃花劫》中,灯灯竟然放进了73首短诗,这是灯灯写作求新,求变,求质,求深的结果。与既往写作经验不同,灯灯把自己的写作视域,逐步从高山庙宇,内心墙壁,移向了烟火缭绕的尘世,移向身边的人事,移向历史场景、生活思考和文化反思。并逐渐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作。
热门推荐
  • 九印决

    九印决

    沧海茫茫,红尘争香时却未猜透。夜来何妨?却有神伤。听南邙仙音三清,看牌匾写满仇怨。举手投足间看破苍穹。纨绔只为一时张狂,青梅煮酒,世间沉沉恶恶,且融与我一席置身。醉又何妨?震破四方!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古代军事典籍

    古代军事典籍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军事典籍》生动介绍了《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孙膑兵法》、《尉缭子》、《三略》七部经典军事古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丛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我老婆不是人

    我老婆不是人

    那都不是我风格,干脆,一个帅哥遇到鬼会怎么样?逃跑?害怕?哼哼,直接娶回家才是真的,其他都弱爆了!!真心希望大家能喜欢,记得帮我收藏,各种满地打滚求表扬啊!!!!!
  • 中国大趋势3:中国拒绝捧杀

    中国大趋势3:中国拒绝捧杀

    吹捧中国模式,如今成为国内外的一种时髦,一种潮流。吹捧者的动机纷繁多样,然不管其动机如何,“树欲静而风不止”,如果中国本身不能自持,那么这些真真假假的吹捧就将使我们失去清醒的头脑,悠悠然,飘飘然,偏移本来设定好的航向。如此,则“吹捧”就变为了“捧杀”。中国拒绝“捧杀”。中国唯有拒绝“捧杀”,潜心内修,摆脱种种脆弱,方可成就真正的大国。这也理应是大势所趋。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

    纪伯伦生命中曾有两位红颜知己,对他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这位年长纪伯伦的异国女性,在纪伯伦生命最艰难、最晦暗的时候给了他巨大的帮助,注入给纪伯伦的绝不简简单单是金钱,而是一种高山流水的能量。在所有纪伯伦的通信中,从来没有这样巨大数量的书信写给特定的一个人。纪伯伦蒙受她的照顾,迅速在异国成长。因为命运的安排,这对高尚的精神情侣未能在一起。纪伯伦临终前,把所有的画作全部送给了玛丽。因为这些画全都来自于玛丽的精神指导。本书收入了纪伯伦致玛丽的信179封,玛丽致纪伯伦的信72封,纪伯伦日记3篇,玛丽日记34篇。读者今日有幸一睹他们之间的通信,真是莫大的福气。
  • 总裁新婚,甜蜜蜜

    总裁新婚,甜蜜蜜

    (大结局)(温柔帅总裁把美丽娇妻宠上天的有爱故事)初遇,她对他砸砸舌:“男人最爱吹啊,牛在天上飞。”结果,被修理一翻,她总算意识到那厉害的男人呀,他不吹牛!她正逃逸,被他捉住:“听说你宿敌今天要结婚。”她大怒:“关你什么事?”他笑着建议:“你要不要抢个头彩?”“怎么抢?”“咱们先把婚结了。”她想想,反正都亏了,谁怕谁,结婚就结婚!头彩她是抢了,可谁能告诉她,为啥宿敌成了她的妯娌,旧爱成了她的小叔,而新欢老公却变成了她的总裁大人?这还不够,那些个大伯大伯娘大姑子大姑爷恶婆婆坏情人臭小三和红粉蓝颜知己等等又是怎么回事?*有爱情节:她试图逃离,被捉住,大怒喝斥:“放开!”他冷静看她:“不放。”“你再不放,我告你禁锢,你放不放?”“还是不放,一辈子也不放。”他从容微笑:“老婆握在手,厮守到白首!”*她:“你赚那么多钱放着不花,不怕它们发霉?”他:“你帮我花不就成了?老婆会花钱,老公才会更赚钱。”
  • 满江红

    满江红

    淡泊名利的画家于水村迁居南京,过着寄情山水的生活。因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歌女桃枝,两人陷入热恋,后因误会导致分手。桃枝赌气答应某老板的求婚,嫁与他作妻。在两人的结婚喜筵上,老板夫人大闹喜堂,多亏水村出面自认,化解了局面。不能忘情的桃枝追随病重的水村来到船上,恰逢渡船起火,桃枝与水村调换衣服,使水村被解救妇孺的小船载走,自己却被烧死在火中。得救后的水村沉浸在伤痛中不能自拔,偶然看到一出剧《满江红》,讲的正是一女与情郎易装救人的故事,终于因伤痛过度,在郁郁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