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唐娜同样走到橱柜前想取出“我的”蓝色碗时,却发现它不见了,这简直太可怕了。“我四处搜寻,结果发现别人正拿着那只碗吃早餐。”唐娜说道,“我有些恼怒并想着:‘他真大胆,竟敢用我的碗来吃早餐。’我成了那只蓝碗的奴隶。假使不是因为我感觉受到侵犯,也许到现在我仍不自知。非常幸运地,我突然想起希尔达曾上过的这么一课,念头一转,我告诉自己:‘好吧,这是一个让我从模式中解脱出来的机会……我可以带着同样轻松的心情去使用另一个碗。’”
“我做到了,而且很神奇,我完全能如从前使用那个蓝色碗一般享受早餐。从此之后,我从碗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了。”
其实,我们全都拥有自由的心灵,而且不会被任何事物所绑住,除非我们自己认为会;我们全都享有自由,不论汽车停在哪一个停车位,不论使用哪一个餐碗。
一位东方的哲学家说过:“快乐的秘诀在于停止坚持自己的主张。”所以,我们必须让自己跟周遭的人、事、物融合在一起,我们不能将自己局限于某种不变的“模式”下,或者认定每件事情只有单一的解决方案。
到底是生活圈住了我们,还是我们自身狭隘的思维限制了自己,我们必须分辨清楚。能实现快乐的唯一方式是不被任何事物所约束,而不受约束的唯一方式是管理好自己的思想。
在自己的错觉认知下气急败坏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曾经碰到下列情形:
你和朋友碰面谈事情一向都很准时,但由于塞车曾迟到两次,当你晚了10分钟才出现时,你的朋友马上不耐烦地说:“你怎么老是迟到啊?”朋友忘记了一向都是你等他的。
你的17岁女儿周末很反常地晚归了,你焦心地等到她一进门,立刻气急败坏地质问:“你和什么狐群狗党混到这个时候?还知道要回来啊?”你完全不理会女儿很委屈的申辩,她是和同学在学校练习下周的拉拉队比赛。
你在8岁儿子的书包中搜出一款不属于你们的卡通手表(儿子曾经要求你买给他,你却斥之盲目追求流行),当下你如同五雷轰顶,捶胸顿足地哀嚎:“他这么小就会拿人家手表,长大后岂不会去抢银行?”你没去思索儿子的行为也许并非受当前社会物质价值观的影响,而可能只是反映了某种心理需求的不满足。
这几个例子中,被误解者有什么错呢?可是批评与打击照样加到他们的头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祸”——一种极其恶劣的思维及行事习惯,这样的行为会引发负面的连锁反应。
在心理学的认知治疗学派中,将这种思考上的偏差称之为“认知扭曲”,也就是一种错误的思考模式。第一个例子的现象可称为“以偏概全”,亦即当事人仅是偶尔出现某些行为,却被概括成“每次都是这样”、“总是如此”。第二个例子的情形可说是犯了一种“遽下结论”的毛病,也就是在尚未询问事情的可能原因时就主观地认定并下结论。第三种认知扭曲称为“灾难式思考”,即过分夸大事情可能出现的后果,高估了结果的严重性,甚至认为即将大难临头。
这些认知扭曲经常是当事人一种不自觉的、几乎是自动化的反应模式。这种模式由于轻易地否定了别人,往往造成当事人在人际上的困难,但是当事人却经常不自知且无法理解自己对别人的伤害。而如果这种思考模式的对象是针对自己的行为,当事人就会出现如下自贬的思考:“我太笨了,为什么我总是犯同样的错?”“我连这种小事都做不好,还奢谈什么成功的未来?”“我的女友不要我了,我一定会单身一辈子,孤独而终了。”如此的认知扭曲,结果就是造成自尊心低落,情绪沮丧。严重的就是产生“恨”,产生怨怒与报复心理。
你是否有这种习惯思维模式?你是否遭受过这种“扭曲”心理的危害?你该如何处理?要如何才能终止这样的思考模式?方法其实不难,就是要训练自己在出现这类思考时,马上中断这个自动思考的连锁反应,停下来,自问:“我这样想,有什么确实的证据吗?”“事情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结果真的一定会变成那么糟吗?难道我真的要等待命运的判决,而不力图改变吗?”
如果你时时警觉自己常出现的认知扭曲,并且努力地不停地进行自我修正错误的思考,渐渐地,你将发现自己承受无端打击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然而,真正做到不惩罚自己的人又有多少?走在路上被人泼了水,也不知道是什么水。虽然对方一个劲儿地道歉,你也明白人家不是故意的,可是看着自己湿漉漉的衣服,还是忍不住抱怨:“真可恶,怎么这么倒霉?”于是一整天都在想这件事,又后悔不已:早知道就早点出门,或晚点出门。总之,到头来还是在生自己的气。现在想一想,真是不值得,反正被泼了就泼了,再怎么抱怨、后悔都没用,衣服还是湿的。那么倒不如这样想,也许我穿这件衣服不好看呢,不是常说遇水则发吗?这样一来,快乐指数就上来了,回家换件衣服,重新开始新的一天。
过失尤其是我们对过失的自我谴责和反省,是更有意义的。当一个人下决心接受截肢手术时,他一定不再把他的残肢视为值得保留的躯体的一部分,而是把它当做多余的、对生存形成威胁的、必须舍弃的废物。在面部整容手术中,没有部分的、试验性的或折中的治疗手段,疤痕组织必须完全地根除,伤口才能彻底地愈合,对伤口要给予特殊保护,以确保面容的每一个细部都得到恢复,使脸部像受伤前一样。医疗上的根除并不困难,困难是乐于无保留地消除精神上沉重的债务。难以宽恕自己是因为我们往往从自我谴责中寻找一种安全感,通过保护自己的伤口获得一种反常的病态的乐趣。只要谴责他人,我们就会产生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自我谴责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虚幻的满足。
做到不生气并不难。心理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功能状态,那么这个人的内脏及内分泌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处于平衡状态,使得整个机体协调、充满活力,身体自然也很健康。
在生活的不幸面前,应保持冷静的思考和稳定的情绪,遇事冷静,客观地做出分析和判断。
要多方面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如书法、绘画、集邮、养花、下棋、听音乐、跳舞、打太极拳等,从事这些活动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遇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不要好胜逞能而去做力不从心的事。
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要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动辄发火,愤怒要克制,怨恨要消除。
保持和睦的家庭生活和友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宽恕了他人,宽恕了事情,就等于宽恕了自己。不必为了一件已经无法挽回的事而破坏自己的情绪,不必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也不要将自己的错误迁就于别人的身上,冷静地分析问题,就能做到不生气。
倔脾气真的改不了吗
有很多人在生气之后习惯给自己找借口,他们说:“我天生就这样。”“我也没办法呀!”并以此来求得别人的原谅。如果偶尔如此,我们会嘲笑他,又在给自己找借口了!可是当他习惯于这样说之后,当我们数十遍的劝谏都无济于事之后,也许你就会疑惑起来,难道他的脾气真是天生的吗?
有一个人脾气很暴躁,常常为得罪别人而懊恼不已,所以一直想将这暴躁的坏脾气改掉。后来,他决定好好修行,改变自己的脾气。于是他花了许多钱,盖了一座庙,并且特地找人在庙门口写上“百忍寺”三个大字。这个人为了显示自己修行的诚心,每天都站在庙门口,一一向前来参拜的香客说明自己改过向善的心意。香客们听了他的说明,都十分钦佩他的用心良苦,也纷纷称赞他改变自己的决心。
这一天,他一如往常站在庙门口,向香客解释他建造百忍寺的意义时,其中一位年纪大的香客因为不认识字,而向这个修行者询问牌匾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修行者回答香客说:“牌匾上写的三个字是‘百忍寺’。”香客没听清楚,于是再问了一次。这次,修行者的口气开始有些不耐烦:“上面写的是‘百忍寺’。”等到香客问第三次时,修行者已经按捺不住,很生气地回答:“你是聋子啊?跟你说上面写的是‘百忍寺’,你难道听不懂吗?”
香客听了,笑着说:“你才不过说了三遍就忍受不了了,还建什么百忍寺呢?”
科学家认为,人之所以暴躁爱发怒是和大脑神经系统有关。大脑前额叶皮层对感情、道德等情绪有影响,并负责产生行动的神经冲动,这就导致了举止暴躁等表现。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得很好。
盘珪禅师说法时不仅浅显易懂,也常在结束之前让信徒提问题,并当场解说,因此不远千里慕道而来的信徒很多。
有一天,一位信徒请示盘珪禅师说:
“我天生暴躁,不知要如何改正?”
盘珪:“是怎么一个天生法?你把它拿出来给我看,我帮你改掉。”
信徒:“不!现在没有,一碰到事情,那‘天生’的性急暴躁才会跑出来。”
盘珪:“如果现在没有,只是在某种偶发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那么就是你和别人争执时,自己造就出来的,现在你却把它说成是天生的,将过错推给父母,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信徒经此开示,会意过来,再也不轻易地发脾气了。
故事的答案很明显,只要有心,没有改不了的习惯。
安禅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生活就是心灵的修炼场,想要改变自己,应当从改变心境做起。
接打电话中的“气不顺”
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打电话给一家报社,询问这家报社广告部主任的电话。他声明是来做广告的,而且想长年做下去。报社的文字编辑梁小姐接起电话后,颇不耐烦地说:“广告部的人长年在外面跑,你要么打电话到他家里去,要么打他的手机。”这位总经理说:“对方的手机似乎出了毛病,可以把他办公室或家里的电话告诉我吗?”梁小姐用嘲弄的语调说:“你问我,我去问谁?”
总经理有些不高兴,大声地说:“你们报社怎么这个态度?做广告是养活你们全体的,老于(广告部主任)吃尽千辛万苦才跟我们谈下来,总不能到了临签合同的时候倒被你们冲掉。”也许是被总经理居高临下的口吻所震慑,梁小姐的态度转变了,改口说:“我替你找找看。”总经理便在电话这头听到窸窸窣窣翻纸的声音,最后,梁小姐在电话里报了三个电话号码,总经理立刻追问说:“哪个号码是近期的?”梁小姐随意地说:“我也不知道,一是广告部的人天马行空,通信手段多变,跟我们不搭界的;二是单位里的人做完事就走,互相之间从来不管闲事的。”
总经理挂上电话后有点失望,确切地说,是很失望。他没有对梁小姐亮出他的最终来意:按照老于的要求,他所在的公司不仅想成为报社的广告大户,而且,为支持文学事业,他们还打算每年无偿支援报社20万元,成为一名“慧眼识珠”的“文学伯乐”。现在,总经理却对自己的决定充满疑惑:他应该支持这样一家报社吗?同事之间已经很久没见面了,但他们却觉得心安理得,并不觉得彼此之间应该扶携互助……这样的报社会有前途吗?每年给它注入20万元的资金就能使它生气勃勃吗?
最后,在广告部主任老于的好说歹说下,这位总经理最终同意了在报社做两期广告,但无偿援助和成为报社“协办单位”的事,他却只字未提。老于在洽谈会上对总经理使尽眼色,眼珠子都红了,却无法挽回事情的结局。
梁小姐的一席回话带给这家大公司的变化是:总经理回到公司后,立刻就要求各部门经理回去打印每位职工的通讯录,并且要非常详尽,打印好后张贴在每位职工的抽屉侧面,从此以后“你问我、我问谁”将列为接电话的禁语。
在美国,一位书商打电话给一名小说界怪才的经纪人,想知道经纪人对小说家的全部创作动态和成效是否了如指掌,就问他如何与隐居的小说家取得联系。其实,书商明明知道小说家习惯在创作期间拔掉电话。但这位经纪人却没有被难倒,他告诉书商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内,穿睡衣的小说家会去代邻居遛狗,此时打邻居家的电话即可找到他。书商的反应可想而知,从此,他跟经纪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赖关系。而这仅仅是因为经纪人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电话号码,他没有略带嘲弄地说:“你问我,我去问谁?”
这是接电话的修养,它能表现出你的礼貌,表现出你的耐心,从而把接听效果做到最佳。
接电话时必须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说的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此外,还要注意听取对方对有关问题的表达方法。如果对方说得不清楚,可以客气地让其再重复一遍。
接电话时没有听清或没有听懂的问题要及时运用停顿的方式促使对方重复一遍。同时要一边听一边表示应诺,告诉对方自己是在注意听他说话。如果不及时应诺,对方会感到不安,认为你没有听他说话,这样就会造成误解,而且也是不礼貌的。应诺的语气要平和诚恳,如“是、好、对、嗯、啊”等,既不能粗暴也不能微弱。如果在接电话时有人问话,要向对方说明后再中断通话。
在办公室里通常会接到许多电话,拿起听筒后,应先报出自己所属的单位,然后问清对方的姓名,再转交对方所要找的人。在办公室里接找别人的电话而对方有留言时,要主动报出自己的姓名并表示转告,以便让对方感到放心。有时手边正在做一件紧急工作,虽然听到电话铃响,但却无法前去接听,待要接听时,对方已等候一会儿了。此时,拿起听筒要先说:“对不起,让您久等了。”这不仅仅是礼貌问题,也是一种修养和风度。
打电话有学问,接电话有学问,挂电话更有学问。有的人在接完电话后,还没有等到对方说“再见”,就重重地挂上了电话。急于挂掉虽然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却是一个不礼貌的行为。不管你手头有多少工作需要处理,也不能粗鲁地挂断电话,这会让对方感到你不懂得礼貌,素质也太低,对你产生坏的印象。弄不好还会影响你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影响与客户的生意往来。
汪雯是一家贸易公司的经理秘书,有一天上午,在她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接到一个客户打来的电话,汪雯听了对方的一番长长的问题后,只作了简单的回答就挂了电话。对方没有想到汪雯会在他之前挂断电话,心里嘟哝了一句:“这么急,抢死啊!”
后来这个客户与汪雯的上司一起聊天时,说到了上次挂电话的事。上司好像受到了侮辱一般,回来就把汪雯批评了一顿。
因为挂电话而让重要客户心存不满是得不偿失的。即使你有很多工作要做,也不可表现出不耐烦,不能平心静气地听对方说话,甚至不耐烦地挂断电话。这些做法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进一步激化矛盾,使得问题更难解决。遇到类似情况,首先耐心听对方把话说完,然后再分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最后再平心静气地与对方商量解决方法,这样不但留住客户,而且还给客户留下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