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哲学家和老和尚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一样的: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得有失的,不能一味地沉浸于外面的物象,以暂时的得到为快乐,因暂时的失去而痛心,而应该有一个常驻的自我,以清净之心观外物,从而忘得失、忘毁誉,甚至忘记自己、忘记外物,这样才能真正活得充实和快乐。
二、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的真正涵义来自“禅”,禅师知道什么是活在当下。《大珠禅师语录》中就曾经记载了有源律师和大珠禅师的一段对话:
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大珠禅师)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师曰:“饥来吃饭,困即睡觉。”
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万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饥来吃饭,困即睡觉”,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但禅语却说,这就是活在当下!仔细想来,恍然大悟,这种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早已经成了远古的图腾和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现代生活中,估计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时尽管一点睡意也没有,但观念总觉得该睡不可,而强迫自己一定要入睡。就这样,一边脑子里思绪纷飞,一边又因为时钟的滴答声而感觉心烦气躁,结果愈是无法入眠。直到清晨2点、3点……最后甚至感到有种绝望的悲哀。
如果你是一个公司职员,当午后两三点钟睡意正浓之时,如果随性在办公室呼呼大睡,保证没多久就被炒鱿鱼了。上学的时候,老师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自己却在下面偷吃零食的那种惊险而有趣的体验,到成为一个公司职员后也许已经是一种天方夜谭。“饿来吃饭困来眠”,对于我们这些芸芸众生而言,竟然成了可遇不可求之际遇。
还有吃饭,本来该吃饭时就吃饭,但现代人总是非得先在食物的营养调配上大费周章一番才进食,于是常让肚子挨饿受苦。近来,社会上竟然还出现了“缩食瘦身”的风潮,为了所谓的美竟然该吃饭时不吃饭,该喝水时不喝水。当这些有一天成为尘封的历史后,肯定会被我们的后代当做笑话来指点和评说。
对我们而言,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什么时间是最重要的?什么人是最重要的?有人会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升官、发财、买房、购车,最重要的人是父母、爱人、孩子,最重要的时间是高考、婚礼、答辩。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现在你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和你一起做事情的人,最重要的时间就是现在,这种观点就叫活在当下,它可以直接操作。
一个人一不小心掉下悬崖,他眼疾手快抓住了一根藤条,身体却悬挂在空中。他抬头向上看,幸好崖顶不远;他往下看,万丈深渊在等着他;他往中间看,突然发现藤条旁有一个熟透了的草莓。现在这个人有马上上去和先悬挂在空中吃了草莓两种选择,他会选择什么呢?正确的答案肯定出乎你的意料——他选择了吃草莓。
吃草莓这种心态就是活在当下。你现在能把握的只有那颗草莓,就要把它吃了。有人说,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还吃草莓干什么?但他不是还活着吗?他不是距涯顶不远吗?他还可以爬上来。如果你把这个问题问幼儿园的孩子,孩子一定会毫不犹豫回答——吃草莓。孩子之所以比我们这些大人快乐,就是因为他们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就是不要为了虚幻的未来牺牲现在。人生就是由若干个“现在”构成的生命之流,如果它在每一个点上都不能发光,这条河流就是暗淡的。“人生不得抒胸臆,犹活百世也为夭”,这是苏东坡的一句名句。那么,我要问你:你是不是活得很匆忙,不论是睡觉、吃饭、走路、娱乐,总是没什么耐性,急着去赶赴下一个目标?你是不是觉得有更大的目标等着你去完成,不能把多余的时间浪费到“现在”这些细小事情上面?
不只是你,大多数的人都无法专注于“现在”,他们总是若有所思,心不在焉,想着明天、明年甚至下半辈子的事。有人说“我明年要赚得更多”,有人说“我以后要换更大的房子”,有人说“我打算找更好的工作”。后来,当钱真的赚得更多,房子也换得更大,职位也连升好几级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变得更快乐,而是还感觉不满足:“唉!我应该再多赚一点!职位更高一点,想办法过得更舒适些!”
这就是没有“活在当下”,就算得到再多,也不会觉得快乐,不仅现在不满足,以后永远也不会满足。因为他们忘了,真正的满足不是在“以后”,而是在“此时此刻”,那些想追求的美好事物,不必费心等到以后,现在便已拥有。
假若你时时刻刻都将力气耗费在未知的未来,却对眼前的一切视若无睹,你永远也不会得到快乐。一位作家说得好:“当你存心去找快乐的时候,往往找不到,而当你活在‘现在’,全神贯注于周围的事物时,快乐便会不请自来。”
本以为前面有一处桃花盛开的美景,于是你拼命地奔跑,想在第一时间欣赏那最美丽的画面。而你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却发现那里的景色也不过如此,真后悔自己执著心太强,没能做到“随遇而安”。其实边走边看何尝不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可惜大多数都把时间浪费在赶路上了。生命之旅何尝不是如此呢?也许,生命的欢愉不过是嗅嗅身旁每一朵绮丽的花,享受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而已。毕竟,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不可知,只有“现在”才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而许多人喜欢预支明天的烦恼,想要早一步解决掉明天的烦恼。明天如果有烦恼,你今天是无法解决的,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课要交,还是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课再说吧!
三、不断地超越
有人请一位哲学家用一句话来描述世界。
哲学家没有说话。沉思之后,他在纸上画了一个“?”和一个“!”。
的确,这个世界充满着一个个“?”,人类就是在这个布满“?”的纷纭世界中,执著地追求着内心的“!”。
就是因为有了对“?”的好奇和对“!”的渴望,世界才有了众多的追求的壮丽篇章。
娇嫩的谷芽在黄土中倔犟地挺起自己的头,问大地:“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大地用低沉的声音说道:“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于是谷芽又向上挺了挺自己的头,承受着泥土的压力,去寻求“?”后的“!”。最终,世界充满了光明!
每个人都是带着“?”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人生的整个过程就是对一个个“?”作出回答,最终画上“!”的过程。
一个人可以从“?”开始,但定会以“!”结束。
因此,不要在乎人生的结果,只要我们为心中的“?”曾经追求过、奋斗过。即使最后失败了,也会是一个大大的“!”。你没有看到吗?火鸟载着对生命的“?”冲向了熊熊燃烧的大火,在自焚式的燃烧中迸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于是,一只更美丽、更坚强的火鸟从火中升腾,为上一个百年画上了一个令人振奋的“!”。
一位哲学家曾经讲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有一天,上帝创造了三个人。他问第一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第一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创造。”
上帝又问第二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你的一生?”第二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享受。”
上帝又问第三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你的一生?”第三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既要创造人生又要享受人生。”
上帝给第一个人打了50分,给第二个人打了50分,给第三个人打了100分,他认为第三个人才是最完美的人,他甚至决定多创造一些“第三个”这样的人。
第一个人来到人世间,表现出了不平常的奉献感和拯救感。他为许许多多的人作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对自己帮助过的人,他从无所求。他为真理而奋斗,屡遭误解也毫无怨言。自然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善行被人广为传颂,他的名字被人们默默敬仰。他离开人间,所有人都依依不舍,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直至若干年后,他还一直被人们深深怀念着。
第二个人来到人世间,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占有欲和破坏欲。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择手段,甚至无恶不作。慢慢地,他拥有了无数的财富,生活奢华,一掷千金,妻妾成群。后来,他因作恶太多而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当正义之剑把他驱逐出人间的时候,他得到是鄙视和唾骂。若干年后,他还一直被人们深深痛恨着。
第三个人来到人世间,没有任何不平常的表现。他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过着忙碌而充实的生活。若干年后,没有人记得他的生存。
人类为第一个人打了100分,为第二个人打了0分,为第三个人打了50分。这个分数,才是他们的最终得分。
单纯说来,人似乎只可以划分为这三种人。上帝的打分和人类的打分存在着天差地别,人类说:“失误的上帝!”可是人类却听不到上帝的回答。最好的解释是:人要自己活着,而不是为上帝而活。
四、人生如水
有一个人总是落魄不得志,便有人向他推荐智者色诺芬。色诺芬是前苏格拉底时期最有魅力的哲学家之一。听完这个人的问题之后,色诺芬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
这人摇头:“水哪有什么形状?”色诺芬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
色诺芬无语,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边的花瓶,这人悟道:“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色诺芬摇头,轻轻端起花瓶,把水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融入了沙土,不见了。
这个人陷入了沉默与思索。
色诺芬弯身抓起一把沙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也是一生!”这个人对色诺芬的话咀嚼良久,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处处像一个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无法改变!”这人说完,眼睛紧盯着色诺芬的眼睛,他现在急于得到色诺芬的肯定。
“是这样。”色诺芬拈须,转而又说:“又不是这样!”说毕,色诺芬出门,这人紧随其后。在屋檐下,色诺芬伏下身子,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人把手指伸向刚才色诺芬所触摸之地,他感到有一个凹处。他不知道这本来平整的石阶上的“小窝”藏着什么玄机。
色诺芬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的结果。”
此人遂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应该像这小小的水滴,改变着这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色诺芬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
人生如水,我们既要尽力适应环境,也要努力改变环境,实现自我。我们应该多一点韧性,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弯一弯,转一转,因为太坚硬容易折断。唯有那些不只是坚硬,而且更多一些柔韧和弹性的人,才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难,战胜更多的挫折,拥有一个成功而有意义的人生。
五、种自己想收获的东西
一天,哲学家休谟带众弟子路过一田野。休谟问弟子“你们看这田野里长着些什么?”
“茅草。”“野草。”……众弟子们回答道。
“那你们说说怎样才能清除这些野杂草呢?”
“给我一把锄头就可以了!”大弟子信誓旦旦地说。
“一把火烧过不就了了!”二弟子不屑一顾地说。
“那样肯定不行!要斩草除根,必须深挖根勤翻泥才行!”三弟子信心十足地说。
……
等众弟子议论纷纷完毕,休谟微笑着说道:“你们回去按照自己的办法去清除一块杂草地吧!明年我来评定!”
一年后,当休谟再次来到这里时,众弟子一个个苦恼万分:没有一个人真正除掉杂草!休谟心里自然明白,于是将大家叫到一起:“并非杂草生命力顽强!要想真正清除,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你想要收获的东西!如果你种的庄稼长好了,杂草就少了就没了!”
人,何尝又不是如此?人的心灵如同一片广袤肥沃的田野。无论你是否耕作,这片田野都会长出“植物”,收获“秋天”——所有的区别在于收获的是知识、智慧、幸福、美丽,还是失败、沮丧、仇恨、丑陋……而至关重要的是:仅仅靠“除草”这样的消极举措,是不可能真正将“杂草”清除干净的!不去精心地劳作,不去播种事业和未来,我们的心灵必然将荒芜!我们的人生必然将颓废!
所以,我们不仅要经常地检讨和反省(拓荒除草),更要不断地学习和填充(耕耘播种)。我们只有把时间和精力尽可能地充分用于有益的事情并积极地耕作,才不会为心灵的“杂草”所困扰!我们才会有一个春播秋收、繁花似锦的幸福人生。同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用积极的态度、方式和途径,去拓展、充实和完善。
六、放飞自己的思维
有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竟然简单而又合理。有时,人却往往被思维定势所束缚,从而不知不觉放弃了很多东西。
《纽约时报》在醒目处刊登了一则广告,大意是说某海滨城市有一幢豪华别墅公开出售,靠海、向阳,有花园草地,只售1美元。后面还留有联系电话及别墅详细地址等等。
广告连续刊登了一个月,无人问津。又刊登了一个月,还是无人问津。有一天,一个退休老人读报,又看到了这条广告。于是想:这城市离自己家不远,1美元的别墅是啥样,去看看稀奇。于是就动身去了那座海滨的城市。
老人按地址找到了这幢别墅,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真是一幢豪华气派的别墅。他按了一下门铃,一个老太太开门让他进去了。他怀疑地看着自己眼前的一切,几乎不敢问这幢别墅是不是广告上的那幢。但好奇心还是忍不住,他支支吾吾地向老太太讲明了自己来的目的。老太太说:“没错,这幢别墅只售1美元!”老人大喜过望,掏出1美元,准备购下这幢别墅。这时,老太太指了指桌边一个正在写着什么文件的人说:“对不起,先生,他比你早到了一刻钟,正在签订合同呢!”
这下,老人从刚才强烈的好奇一下跌进了深深的懊悔之中,不断地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一点来呢!
故事的结局简单而又合理——临别,老人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希望房东老太太能告诉自己,为什么这么漂亮的别墅只售1美元?老太太告诉他:这幢别墅是自己丈夫留下的遗产。他的丈夫在遗嘱中交代,自己的所有财产归老太太拥有,但这幢别墅出售后所得归自己的情人拥有。老太太听完遗嘱,十分伤心,因为她没想到自己深爱着的丈夫竟然会有情人,大怒之下将这幢豪华别墅以1美元出售,然后按法律规定将所得交给丈夫的情人。
1美元能做什么?有时它能购买一幢靠海、向阳并有花园草地的豪华别墅,只是由于我们怀疑一切的眼睛,用惯性给自己设置的精神枷锁让我们失去了机会。有人曾问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对人生有什么感悟,他回答:“我来了,我做了,仅此而已!”真理有时就这么简单。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总是用一种定势思维去经营自己的人生,结果,怎么也走不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牢狱,终生与成功无缘。
想想看,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拥有自由?
七、做别人的尾灯
曾经,有位创业非常成功的企业家被人问及他创业的秘诀,这位企业家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