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善处世者,鱼跃鸢飞;
不善处世者,虎顾狼伺。
322. 观察力细致入微,蛛丝马迹毕现
大侦探福尔摩斯破案的故事,已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形形色色、离奇古怪的复杂疑案,一经福尔摩斯的侦察分析,蛛丝马迹毕现,真相大白。
有一次,福尔摩斯同他的助手华生同时鉴别一块刚刚得到的怀表。华生的鉴别仅仅停留在怀表的指针、刻度的设计和造型上,不能发现一丝线索。
而福尔摩斯凭借手中的放大镜,看到了表壳背面的两个字母、四个数字和钥匙孔周围布满的上千条错乱的划痕。
经过周密的思考,福尔摩斯认为:那两个字母表示主人的姓氏;四个数字是伦敦的当铺的当票号码,表明怀表的主人常常穷困潦倒;而钥匙孔周围布满的上千条错乱的划痕,则说明怀表的主人在把钥匙插进孔去给表上弦的时候手腕总是在颤抖,因而这个人多半是个嗜酒成性的醉汉……
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与他的知识、经验以及职业兴趣有着密切关系。对于同一事物,心细的人看到的更多,理解得更深,一下子就能抓住那些不大明显,然而却是本质的特征,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年轻人一定要培养自己办事仔细认真,观察细致入微的好习惯。
323. 知己知彼,才知道怎么做
年轻人为人处世必须有攻守转换之功,即通过“知己知彼”的方法,取得“百战不殆”的效果。
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抗曹,大破曹军,暂时解除了北方的威胁。之后,孙、刘之间开始了荆州的争夺。当时,刘备中年丧偶,失去了甘夫人。
周瑜得知这一消息,便向孙权献上一计,派人前往荆州为刘备说媒,假意将孙权之妹嫁给刘备,然后骗刘备至东吴招亲,扣为人质,逼还荆州。孙权派吕范前往提亲,刘备“怀疑未决”。但诸葛亮胸有成竹,料知东吴之谋,让刘备答允这门亲事,而且会使“吴侯之妹,属于公;荆州又万无一失”。
刘备临行前,诸葛亮授与赵云三个锦囊,并嘱咐赵云按囊中“三条妙计,依次而行”。赵云牢记军师嘱咐,依锦囊所授之计而行,使刘备东吴之行化险为夷,顺利招亲,得了“佳偶”,而且安全返回荆州,使孙权、周瑜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
人们佩服诸葛亮料敌如神,计谋高超绝伦。其实,诸葛亮是在完全了解吴国君臣的心计的情况下定下的妙计。在兵法上强调“知己知彼”,其实,在为人处世时同样如此——只有知道别人想什么,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324. 看透形势,明暗两较量
为人处世,只有看透对方的心思,才不至于陷入误区,才能行之有效地处理棘手的问题。
最聪明的人在人际关系这个圈中,总能了解自己身处何位,知道周围存在什么利害,然后进行较量。
较量可分两种,明着较量和暗中较量。明暗较量是为人处世时绝对不能少的手段,不可视之为可有可无。有些事情之成败,全在于你应对的灵敏度。
较量是大智与小智之间的碰撞。我们知道,明暗之区别在于一道看不见的神秘线。这道线是两股势力对抗的战场。人与人之间,冲突与竞争在所难免,面对竞争,你应当学会站在明处,冷眼旁观,以静制动;面对冲突,你要学会站在暗处,以动制静,善于击中对手的薄弱环节。
有些时候,在明暗中较量高低绝不可少!天下事总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如找不到关键,发现不了其动机,是很难得手的,与人打交道其理相同。
325. 观察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人的心灵
眼神是心灵之窗,心灵是眼神之源。眼睛是人体中无法掩盖情感的焦点。
在人际交往中,目光接触也发挥着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不同的目光,反映着不同的心理,产生着不同的心理效果,有种种表现:
◇ 说话时,将视线集中在对方的眼部和面部,是真诚的倾听、尊重和理解。
◇ 一旦被别人注视而将视线突然移开的人,大多自卑,有相形见绌之感。
◇ 无法将视线集中在对方身上,并很快收回视线的人,多半属于内向性格,不善交际。
◇ 听别人讲话时,一面点头,一面却不将视线集中在谈话者身上,表示对来者和话题不感兴趣。
◇ 只注意自己手中的活计,不看对方说话,是怠慢、冷淡、心不在焉的流露。
◇ 仰视对方,是尊敬和信任之意;俯视他人,是有意保持自己的尊严。
◇ 彼此心存好感的两人说话,会注视对方的眼睛,以示寓意通达。
◇ 话不投机的人相遇,一般都尽量避免注视对方的目光,以消除不快。
◇ 伴着微笑而注视对方,是融洽的会意。
◇ 随着皱眉而注视他人,是担忧和同情。
◇ 面无悦色的斜视,是一种鄙意。
◇ 看完对方突然一笑,是一种讥讽。
◇ 突然圆眼瞪人,是一种警告或制止。
◇ 从头到脚地巡察别人,是一种审视。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别人为什么看你时,你就要稍微留意一下他的眼睛,便于采取对策。你想判断你面前站着的人是个怎样的人,多观察他的眼睛。
326. 眼睛移动,心思也跟着移动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眼睛位置移动情况的不同,其心态也大不相同。譬如,当上级与下级讨论工作时,上级的视线肯定会由高处发出,而且会很自然地直接投射下来。反之,作为下级,虽然并未做任何错事,但视线却常常由下而上,而且往往显得软弱无力。这是由于职位高的人,总是希望对下级保持其威严的心理作用。但也有例外,这与职位高低无关,而是性格原因。一般来说,在交往时,性格内向的人容易移开视线。
从眼神看对方心态举例:
◇ 一直盯着对方的女性,心中可能有隐情。
◇ 斜眼看对方者,表示对对方非常有兴趣,但又不想让对方识破。
◇ 翻眼看人者,表示对对方存有尊敬与信赖。
◇ 俯视对方者,想显示对对方的一种威严。
◇ 在言谈中,注视对方,表示让对方对自己所谈内容的注意。
◇ 初次见面时,先移开视线者,表示希望处于优势地位者。
◇ 被对方注视时,便立刻移开视线者,大都有自卑感或缺陷。
◇ 看异性一眼后,随即故意移开视线者,表示有着强烈的兴趣。
◇ 视线不集中在对方,很快移开视线者,大都为性格内向者。
327. 人的视线活动方式,反映着人的心态
人的视线活动方式,也反映着人的心态。一般认为,目不转睛地注视对方谈话的人较为诚实。但不一定是自始至终在盯着不放。
一般认为初次见面时,先移开视线者,其性格较为主动。
谈话中,有意处于优势地位的人,认为一个人是否能站在上风,在最初的30秒即能决定。
当视线接触时,先移开眼光的人,就是胜利者。相反,因对方移开视线而耿耿于怀的人,就可能胡思乱想,以为对方嫌弃自己,或者与自己谈不来,因此,在无形中对对方的视线转移有了介意,而完全受对方的牵制了。
对于初次见面就不集中视线跟你谈话的挑战型对象,应特别小心应付。不过,同样是撇开视线的行为,如果是在受人注意时才移开视线,那又另当别论了。一般而言,当我们心中有愧疚,或有所隐瞒时,有人会产生这种现象。
328. 透过视线的方向,解读人的心思
在交往活动中,通过观察人的视线方向,也能透视人的心态。
年轻人在交往中,如果面对异性,只望上一眼,便故意移开视线的人,大都是由于对对方有着强烈的兴趣。
比如,在地铁上,上来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性,所有人的眼光几乎都会集中在她身上,但年轻的男性往往会很快把脸扭向一旁。他们虽然也非常感兴趣,不过基于强烈的压抑作用而产生自制行为。假使兴趣欲望增大时,便会用斜视来偷看。这是由于想看清对方,却又不愿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思的缘故。
另外,行为学家亚宾·高曼通过研究认为:对异性瞄上一眼之后,闭上眼睛,即是一种“我相信你,不怕你”的体态语。
所以,当看异性时,并不是把视线移开,而是闭上眼后,再翻眼望一望,如此反复,就是尊敬与信赖的表现。尤其当女性这样看男性的时候,便可认为有交往的可能。
329. 男人的“走姿”暴露了男人的秘密
从“走姿”观察人,世界各国古已有之。观察一个男人怎样走路,可以从走姿中透视其内心。
□ 步伐平缓的男人
这类男人总是一副慢腾腾的样子,别人无论说得如何急他都不在乎似的,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派。他们凡事讲求稳重,“三思而后行”,绝不好高骛远。
□ 步伐急促的男人
这类男人是典型的行动主义者,大多精力充沛、精明能干,敢于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适应能力特别强,尤其是凡事讲求效率,从不拖泥带水等。
□ 身体前倾的男人
有的男人走路时习惯于身体向前倾斜,甚至看上去像猫着腰。这类人的性格大多较温柔和内向,见到漂亮的女性时多半要脸红,但他们为人谦虚,一般都有良好的自身修养。较之其他类型的人来说,他们总是受害最多,而且不愿向人倾诉,一个人生闷气。
□ 踱方步的男人
迈着这种步态的男人是非常稳重的,他们认为面对任何困难时,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希望被任何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左右了自己的判断力和分析力。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形态进行严格控制,虽然别人敬畏他们,可在一人独处时却感到压抑。因为这种人涉世极深,了解人情冷暖。
□ 军事步伐的男人
走路如同上军操,步伐齐整,双手有规则地摆动。这种男人意志力较强,对自己的信念非常专注,他们选定的目标一般不会因外在的环境和事物的变化而受影响。这种男人往往最让女人欢心,也最让女人讨厌,他们专一,但是占有欲强,控制欲也强。而且有时候甚至会不惜牺牲任何东西去达到他个人的理想和目标。
330. 小人变脸快,不得不防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中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他们的活动得到光绪帝的支持,但他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慈禧太后控制着朝政。
正在这时,荣禄手下的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来到北京。袁世凯在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中,明确表态支持维新变法活动。光绪帝认为变法要成功,非有军人的支持不可,于是在北京召见了袁世凯,秘密封给他侍郎的官衔。
袁世凯表面上热血沸腾,慷慨激昂地说:“只要是皇上的命令,我一定拼命去干。”
袁世凯是个诡计多端善于看风使舵的人。袁世凯回到天津,把谭嗣同夜访的情况一字不漏地告诉给了荣禄。
变脸的小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过河拆桥,不择手段。他们很懂得什么时候摇尾巴,什么时候摆架子;何时慈眉顺目,何时如同凶神恶煞一般。他们在你春风得意时,即使不久前还是“狗眼看人低”,马上便会趋炎附势,笑容堆面,而当你遭受挫折,风光尽失后,则会避而远之,满脸不屑的神气,甚至会落井下石。所以,要想生活顺利,事业成功,一定要提防那些善于变脸的小人。
331. 洞察他人的表情,猜测对方的心理
齐桓公与管仲及其他的大臣一起在朝堂上商议讨伐卫国的事情,退朝回宫后,因为一个妃子的几句话又改变了主意。
于是,第二天上朝,见到管仲,齐桓公亲自给他作揖,然后把他拉到后堂,请他坐下。管仲一看齐桓公这样的举动,就知道他一定有事情要说,于是,管仲问他说:“君王放弃攻打卫国的打算了吗?”齐桓公问:“仲父,您是怎么知道的?”管仲拱手说:“君王的拱手礼很恭敬,说话缓慢,见到我好像面有愧色,我就知道您改变主意了。”
生活中有许多简单的道理蕴涵着很丰富的内涵。你不必去追求什么高深的道理,只要掌握最基本的道理,并将其运用自如,就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比如你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变化,看看他脸上的表情就能知道个大概了。
同时,善于从他人的表情变化猜测对方的心理,也是为人处世的智慧。一个人的表情发生变化,就说明他的内心也在发生变化,你要根据这些变化,判断对方的心思,从而改变自己的应对策略。
332. 登门拜访,要会察言观色
一个举人经过三科,又参加候选,得了一个山东某县县令的职位。第一次去拜见上司,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忽然问道:“大人尊姓?”这位上司很吃惊,勉强说了姓某。县令低头想了很久,说:“大人在哪一旗?”上司说:“正红旗。”县令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上司勃然大怒,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县令说:“广西。”上司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县令吃了一惊,这才发现上司满脸怒气,赶快走了出去。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任学校教职。究其原因,便是不会察言观色。
我们拜访他人的时候,访问者应全神贯注地与主人交谈,与此同时,也应对一些意料之外的信息敏锐地感知,恰当地处理。
如果主人一面跟你说话,一面眼往别处看,同时有人在小声讲话,这表明你的来访打断了什么重要的事,主人心里惦记着这件事,虽然他在接待你,却是心不在焉。这时你最明智的方法是打住,丢下一个最重要的请求告辞:“您一定很忙。我就不打扰了,过一两天我再来听回音吧!”
333. 谈论话题,可以获得更多信息
人们常常将情绪从一个话题里不自觉地呈现出来。话题的种类是形形色色的,如果要明白对方的性格、气质、想法、最容易着手的步骤,就是要观察话题与说话者本身的相关状况,从这里能获得很多的信息。
与年轻的小伙子交谈时,他们最爱谈论的话题是车子。小伙子的话题几乎都与车子的品牌、行程距离、速度等有关,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暂时买不起车。
其实,他们那么热衷于车的话题,无非在表示自己将来有能力购车,或者是自己对这些懂得很多,这也是一种时髦的话题罢了,无非是显示自己。
因此,你要聚精会神地听他们侃车,最好不要摆出讨厌或不耐烦的脸孔,你的耐心就可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与中年妇女交谈时,她们的话题多是她们自己。因为她们觉得自己才是她们最大的关心对象。有时也谈论丈夫或孩子,那是她们把丈夫或孩子看成了自己的化身,谈论他们也等于在谈论自己。
对于这样的中年妇女,你要作为一个倾听者的形象出现,承认她们是贤惠的妻子、伟大的母亲。
334. 措辞的习惯,流露出的“秘密”
人的措辞因个人的水平和心理差别的不同而不同。人的种种曲折的深层心理就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在自我表现的手段——措辞上。即使同自己想表现的自我形象无关,通过分析措辞常常就可以大体上看出这个人的真实形象,在这种意义上,正是本人没意识到的措辞的特征比词语的内容远为雄辩地告诉我们其人自身。
使用第一人称单数的人,独立心和自主性强,常用复数的人多见于缺乏个性,埋没于集体中,随声附和型的人。
人们总是认为是在用自己的话说话,写文章。实际上无意中在借用别人的话,有自我扩大欲,反过来探寻这一点,就能窥见其人的内心深处。例如,对说话者是使用难懂的词和外语的人多会感到困惑,其实,这种人多是将词语作为掩饰自己内心弱点的盾牌。
择业时,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是必要的,但若过分矫饰,反而画蛇添足,让别人如坠云雾的效果是最不利的。
335. 说话方式能反映真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