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好像是一个神话里的筛子,筛去了垃圾,却保留了金沙。”
——巴乌斯托夫斯基
▲学习往往以记忆论成败
我们总想尽量把许多知识都学到手。在古代,人类知识的绝对量并不很多,例如,亚里士多德及列奥纳多·达·芬奇这些天才们不仅具备一个领域的知识,而且几乎具有所有领域的知识,所以才能得心应手地在一切领域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可是,当代一切知识的发展,都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一个人即使要攀登某一科学领域的顶峰,也几乎需要用尽毕生的精力。所以在一生里想要获得一切知识,从物理上来说是不可能的。
“我们人类没有必要变成百科全书或辞典。”出现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毫不为怪的。事实上,只要手头有百科全书或辞典,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查阅的办法找到需要的知识。尤其是在现代,大量信息的存储或处理,都是用电子计算机高速地进行的。由于出现了电子计算机,许多人就从烦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所以“把繁杂的记忆全部交给电子计算机承担,让人们去做更有价值,更有创造性的工作”。这样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说,这种观点有其正确的一面。
就计算机而言,我们个人利用起来虽然还有些困难,但是,更先进的记忆工具已陆续发展起来。现在能利用的记忆工具有:照相机、放映机、拷贝、录音机、电视机等等。它们的性能在年年发展。从只能拍摄单张照片的照相机,到连续映像的放映机,都能为人类记忆服务,而且正在迅猛发展。拷贝和录音机已被广泛利用。过去只有在研究所等特殊单位使用的计算机,现在已相当普及。
然而,这些工具能否完全代替我们的记忆呢?回答是:“不能。”我们人类所具备的记忆能力如同过去一样,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比如,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们需要经常不断地结交朋友。这时,我们既不能一张一张地照相,又不能把每个人的名字、特征都输入计算机,即使计算机能把这些记忆下来,当我们与某人再相见时,计算机也不可能恰恰带在身边。何况单凭计算机记住的朋友也决不能保持朋友的情意。即使是在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依然是以感情与心灵上的相互交流为基础的。
在实践中,我们的记忆能力是无可比拟的。无论什么事,都要依靠词典和计算机去找出答案来,不但过于费事,耗去许多时间,效率也会显著下降。再者,每一个观念都是由许多记忆信息重新组合而成的。如果没有记忆,观念不可能产生出来,学习更是无法进行。
记忆是学习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记忆力很差的人能够在现代社会的学习浪潮中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更不用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大展神威,独占鳌头。
人类所具有的记忆力在生物界中可以说是最出色的。正因为人类有了如此独特的记忆能力,才逐步建立了现代的文明社会。
在未开化地区的部族里,酋长和祈祷师们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超人的智力。每当部族遭遇到各种灾难时,他们就能告知人们适当的处置方法,并组织起本部族的全体成员共同行动。他们之所以受到整个部族的尊敬,是由于他们牢记着祖先传授给他们的各种知识,他们所具有的卓越记忆力,被人们认为像“神灵”那样,维持着部族的生存。
同时,世界上存在着为数甚多的宗教,那些成为教主、佛祖的人物是与众不同的。他们能指示人们的思想,从而获得了众人的信赖。与普通人相比,他们博学超群,通晓各种事物,洞察一切,具有远见卓识。显然,这一切都是与他们具有出色的记忆力分不开的。
不仅宗教界如此,在政治界,具有出色记忆力的人也是为数甚多的。日本飞鸟时代的德圣太子抑制了贵族势力,确立了天皇权力的政治制度,并制定了17条宪法,而且还编纂了许多史书。因此,他的功德至今被人们传颂。据说,他能同时倾听10个人的申诉,对每个人所提出的问题都能作出恰当的判断。由此看来,他的记忆力是十分惊人的。
关于拿破仑,也流传着不少轶闻。传说他能记住自己部下所有军人的面容和姓名,并且比任何人都能清楚地记住正在战斗的部队的移动和位置。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在我的词典里,没有‘不可能’三个字。”他每天睡眠只有3个小时。他所具有的超人记忆力可以说是他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产生的结果。
英国哲学家米尔,10岁以前就已掌握了几国语言。发掘出特洛伊遗址的修里曼,幼儿时就能背诵父母教授的霍梅罗斯的诗篇。长大成人以后,他只需几个月就能掌握一门外语。盲人学者高保己一,据说能把相当于几十册大词典上的知识完全记忆在脑子里,并且还能背诵出许多围棋、象棋的棋谱。在那些实业家、名人和学者们当中,具有卓越记忆力的人更是不胜枚举。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若要想在各自岗位上出色完成本职工作,更好地学习各种知识,增强记忆是重要的方法。良好的记忆力,是学习和未来飞跃发展的重要基础。
▲记住重要的
一个人在能够或者是最佳学习年龄中需要记忆的知识信息相当繁杂,而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一切都牢牢记住,这就需要有重点的记忆、挑关键的记忆。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明应用了许多可靠的记忆工具与手段,如书籍档案资料、笔记、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它们可以把人们需要记忆的知识信息详尽地记录下来,在需要时随时再现。这就使人们无需把学过的所有知识信息一字不差地背诵记忆下来,只需要重点记忆。记忆其中要点即可。
1921年春,爱因斯坦携妻子到美国为犹太族青年创办一所大学募捐。当时有美国记者来见他,向他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您记得声音的速度是多少吗?”“太阳的时空弯曲有多大吗?”等等,有的干脆直截了当地问他:“你认为如何记,才能记下许多枯燥内容?”爱因斯坦知道这些人在考查自己的记忆力,于是很愉快地回答道:“你们问我声音的速度是多少?
现在我很难确切地回答你们,必须查查辞典,才能回答。因为我从来不硬记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那些东西。”接着他说:“我还在上学的时候,对于那种填鸭式的教育就非常不满意,譬如硬要学生死记那些事件、人名、公式等,其实要想知道那些东西,从书本上是可以翻到的,根本不用上什么大学。”
不搞包罗万象的死缠乱打,只做重点记忆,这是许多学者、科学家的共同主张。巴乌斯托夫斯基有句名言:“记忆,好像是一个神话里的筛子,筛去了垃圾,却保留了金沙。”所谓“筛”,就是分清主次分清重点、难点,记忆主要的东西,记忆重要的事物,而对于次要的东西、不重要的事则不必花费时间去记忆。
▲任何人都能提高记忆力
通常,我们在学校和从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或听到及见到的事物和现象,到后来往往不能完整无缺地回忆出来;前一天和许多人会面的情形或学习的各种知识,到第二天往往也只能想起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就有人认为我们头脑的存储容量是有限的,当存入某种程度信息后,超过容量限度的信息,就像水从玻璃杯溢出来那样,不能再被存入大脑中。于是,有人会产生“我脑子笨,简直没有办法呀!”等那种认为记忆的量少是理所当然的想法。
可是,根据美国阿诺欣教授和劳森贝克教授等对记忆量的研究结果可知,我们的大脑几乎能把进来的全部信息存储下来,它具有极其充分的容量。
据劳森贝克教授的计算,让人脑每秒钟都接收10个新信息,即使这样继续一生,也还有存储其他事物的余地。人脑是不会出现像“由于饮食过了度,再也吃不进任何东西了”那种情形的。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去记忆任何想要记住的事物。
世界上常常出现一些记忆力特别强的人物,这在一定意义上,也证实了“人脑可以存储的信息量是无限的”这一说法。
在舞台上表演记忆术的人之中,竟有人能把平均每隔2秒内得到的一个前后没有联系的新信息,全部正确地记住和准确无误地复述出来,并且他还声称,只要知道了记忆的方法,谁都能够做到这一点。
另外,有一个以“保持完整的记忆”著称的俄国人,关于他那记忆力的优越程度有过如下一个插曲:据说他在讲完了15年前某日发生的一件事后,还问道:“需要说出当时的详细时刻吗?”
俄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鲁利亚教授对他进行了数年的研究,结果发现他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与普通人并没有差异,他之所以具有超人的记忆力,原来是由于他在幼年时就自然地掌握了记忆身边发生事情的方法所致。
把整个脑器官都充分利用起来的人是没有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脑力,可以说只占全部脑机能的几十分之一或几百分之一。所谓“记忆法”,也只是为了把这几十分之一或几百分之一变成“之二”而已。所以只要有意识的,人为的训练大脑,如果能保持连续,理所当然,是可以防止脑子老化的。
因此对于我们能否提高自己的记忆力这个问题,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任何人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把它系统地交织在一起,一定会有很强的记忆力。而一本讨论记忆力的书,也许能帮助记忆力差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记忆才能。
“我必须记住”,“我能记住”,这样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积极的自我暗示是十分重要的。在司汤达的《红与黑》中,当女主人公朱莉安受人之托传送一封长信时,为了防止中途出事,而将全文默记在心。托信的人问她:“你真能完全记住?”她答道:“只要我不怕忘记,就记得住。”强制性和方法对头,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般地说,增强记忆力的方法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为人提供诀窍,使人能够把学习工作中和社会生活中想记住的一切记住,二是增强人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分类的能力,把想记住的都不甚费力地留在脑子里。
▲与遗忘作斗争——进行重复记忆
人脑所记忆的东西,会被逐渐淡忘。记忆得越肤浅,淡忘得越快;记忆得越深刻,淡忘得越慢。“重复是学习之母”,记忆是在反复中进行的,重复是同遗忘作斗争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重复学习不仅有修补、巩固记忆的作用,还可以加深理解。
1.重复就像记忆的发动机
记忆是对经历过的事物记得住并能再现的认识活动。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四个方面。记忆的深浅不仅与刺激的强度有关,也与重复的次数直接相关。在一定条件下,重复的次数越多,记忆就越深刻。每周一歌或电视剧插曲,刚听第一遍时感到陌生,然而一周下来,便基本会唱了。刚接受新知识时需要重复,否则印象太浅,不会在脑中产生记忆效果。这就像没有闸的汽车,一直爬到坡顶才能站稳,半坡上熄火就容易溜下来。重复好像发动机,应该把记忆的载重车推上有利于保持信息的“坡顶”再暂告歇息。
(1)重复记忆思维方法是强化识记和保持的思维工具。
衡量一个人记忆的好坏有四个指标:
①记忆的敏捷性,指记忆的速度。
②记忆的持久性,指记住的东西保持时间的长短。
③记忆的正确性,指记忆的东西准确地再现出来。
④记忆的备用性,能够把记忆中所保持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再现出来。要做到识记和保持,克服遗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复记忆。
(2)重复记忆思维方法是从识记和保持到再现和再认的桥梁。
记忆是科学创造的重要心理条件。前人的经验是前人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概括,又是后人进行科学创造的基础。科学工作者博学多识、博闻强记,才能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创造方向。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爆炸”与知识老化加快,知识更新迅速,这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记忆力,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时吸取最新科学成果,才能更好地进行科学创造。可见,重复记忆思维方法不仅促进人们记忆和保持记忆,而且是人们很快再现和再认识(再创造)的桥梁和纽带。
(3)重复记忆思维是增强记忆力的助手。
要使书中的知识活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从记忆入手。马克思有一个习惯,就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本和书上作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的记忆。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记忆不应当得到休息,因为没有一种能力比它更易操作。你要每天找点东西给记忆记忆,因为你愈是多给它记,它便愈能诚实地记住;你愈少给,它便记得愈不诚实。”人脑需要不断训练,大脑越用越灵,谁不长期训练大脑,就会变得迟钝、健忘。这充分说明,重复记忆思维方法是提高记忆,增强记忆力,锻炼记忆力,发展记忆力的最诚实的朋友和助手。
2.重复记忆是与遗忘作斗争
遗忘是记忆的大敌,它使记忆痕迹逐渐淡漠甚至消失。通过重复则可以加强大脑皮层的痕迹,从而达到加深对所记内容的理解、修补巩固记忆的目的。如果学习、记忆的程度达到150%,将会使记忆得到强化,可以使学习过的内容经久不忘。很多知识在初学的时候,难免不深刻、不全面,把握不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往后,随着学习的内容增多,通过重复就可以把前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这样就理解得更透彻了。
重复与淡忘的关系:一是重复的次数越多,忘得越慢;二是遗忘的速度并不简单地与时间间隔成正比,而是先快后慢。淡忘与时间有关。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十年内不与任何同学来往,他会把许多同学的名字忘掉。一个高中毕业的农民,在五年之内不读书、不看报、不写字,便会提笔忘字。
采用重复记忆方法时要科学地安排重复的次数和时间间隔。一般说来,对于复杂难记的内容,重复次数要多些。重复最好在记忆将要消失的时候进行,且重复间隔时间由短渐长,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记忆的第二天,遗忘率最高,50%左右,也就是第二天一个人可能会忘记他所记忆的50%,第三天30%左右,第四天10%左右。
由此可见,第一次复习应该及时,新学习的内容最好在12小时之内复习一下,抓住记忆还比较清楚、脑子中记忆的信息量还多的时候进行强化。第二次复习时间间隔可以稍长,比如两天。再往后,间隔可以更长,比如依次为一周、半月、一月、半年、一年、几年。复习所用的时间也会依次缩短,甚至只要用眼或耳过一遍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