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沟通中,有可能产生完全特殊的沟通障碍。“完全特殊”意指这种障碍不是由于信息通道的失真或编码、译码上的错误,而是由社会、文化或心理因素造成的。
语言障碍
语言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但语言又是一种极复杂的工具,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由于语言方面的原因而引起的沟通麻烦到处可见。
1.语音差异造成隔阂
中国地域辽阔,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许多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便面临着语言的障碍。此外,现代汉语又可分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北话、闽南话、粤语等八大方言区。而每个地区方言还可分出大体上近似的一些地方方言。如闽南话又有厦门话、漳州话、泉州话之分。四川话“鞋子”,在北方人听来颇像“孩子”;广东人说“郊区”,北方人常常听成“娇妻”,等等,类似的笑话很多。
2.语义不明造成歧义
语义不明,就不能正确表达思想,不能成功地沟通。例如,某学生给学校领导写信:“新学期以来,张老师对自己十分关心,一有进步就表扬自己”。校领导感到纳闷,这究竟是一封表扬信还是一封批评信?因为“自己”一词不知是指“老师自己”还是“学生自己”?幸好该校领导作风扎实,马上进行询问调查,才弄清这是一封表扬信,其中的“自己”乃是学生本人。
3.专业术语和暗语会引起理解障碍
让外行人来听技术专家们的讨论会,会使人感到晦涩艰深,不知所云,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专业术语会对外行人构成理解障碍。反过来,如果让技术专家们到农村的骡马市上去听农民们在交易牲口时的“行话”,同样也会让他们困惑不解,如坠五里云雾之中。
在由越轨行为构成的亚文化群中,如犯人、土匪、乞丐、赌徒、娼妓等,其暗语也让该文化以外的人难以理解。例如在窃贼,文化中,“钳子”指手指;“生锈”意不能扒窃;“平顶山”指代警察的大盖帽;“啃干骨头”指撬门;“抓耗子”指扒火车行窃等。
习俗障碍
习俗即风俗习惯,是在一定文化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固定特点的调整人际关系的社会因素,如道德习惯、礼节审美传统等。习俗世代相传,是经长期重复出现而约定俗成的习惯,虽然不具有法一般的强制力,但通过家族、邻里、亲朋的舆论监督,往往迫使人们入乡随俗,即使圣贤也莫能例外。忽视习俗因素而遭致沟通失败的事例屡见不鲜。
1.不同的礼节习俗带来的误解
例如,一位保加利亚籍的主妇招待美籍丈夫的朋友吃晚饭。在保加利亚,如果女主人没让客人吃饱,那是件很丢脸的事。因
此,当客人吃完盘里的食品之后,这位主妇照例要为客人再添一盘。客人里正巧有一位亚洲留学生。在他的国度里,宁可撑死也不能以吃不下去来侮辱女主人。于是,他接受了第二盘,紧接着是艰难的第三盘。女主人忧心忡忡地准备了第四盘。结果,在吃这一盘的时候,那位亚洲留学生竟撑得摔倒在地上。
2.不同的审美习俗带来的冲突
例如,一位英国男青年邀一位中国女青年出游。为了取悦女友,他特地买了一束洁白的菊花带到她家,不料女青年的父亲一见便勃然大怒,结果他被轰了出去,却不知道祸因所在。在英国男青年看来,白色象征纯洁无瑕,他选择白色的花完全是一片好意,他压根也不会想到,在中国,白色的花是吊唁死者用的,只有在那样的场合才是美的象征。现在他将白花送给活人,在中国父亲看来,那是在诅咒他短寿,当然是不能容忍的。
3.不同的时空习俗带来的麻烦
例如,北美人与拉丁美洲人在交谈时就有不同的空间要求。在北美洲,如果谈话内容是业务联系,那么,双方之间的合适距离大约是2英尺。这种距离在鸡尾酒会那样的社交场合会缩短,但任何时候,如果近到8~10英寸,就会使北美人感觉不舒服。而对拉丁美洲人来说,2英尺距离显得太冷淡、太不友好了。于是,他会主动接近谈话对象,甚至无视北美人设置的“禁区”。拉丁美洲人如果把身子探过桌子与北美人交谈,这样的空间处理方式常常会引起紧张。
再如,北美人与拉丁美洲人对交谈的时间的要求也不同。拉美人不习惯于太严格的准时约会,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让对方久等了,他们一般不认为有认真解释的必要,只是略带表示一下歉意就心安理得了。而北美人则把迟到看作是靠不住的表现。
总之,各民族间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人际沟通中必须注意了解和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
观念障碍
观念属于思想范畴,由一定的经验和知识积淀而成,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接受、信奉并用以指导自己行动的理论和观点。观念本身是沟通的内容之一,同时又对沟通有巨大的影响作用。有的观念是促进沟通的强大动力,有的观念则是阻塞沟通的绊脚石。因此,在消除语言和习俗的障碍之后,有必要进一步注意观念障碍。
1.封闭观念排斥沟通
封闭观念根源于小农经济。小农世世代代在一小块土地上耕种,自给自足。简单劳动只凭经验和力气,不需要分工协作,没有丰富的社会联系,这些决定了他们必然怡然于“桃花源”式的生活方式,产生“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自我封闭观念。这种观念反对竞争和冒尖,必然不尊重科学,抑压人才,排斥知识沟通。
2.僵化观念窒息沟通
僵化观念即把某种认识凝固化、神圣化、奉为永恒真理的观念,是一种静止的观点。其标志有:
(1)惟经典。误把经典理论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到经典著作中找现成答案,如果实践与理论发生矛盾,就削足适履,用理论来裁剪实践。由于眼睛只盯着本本,就看不到新鲜实践经验材料,也听不到群众的强烈呼唤,堵塞了信息沟通的渠道,实际上中止了新思想的沟通。
(2)惟权威。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提出“万物皆数”的命题,认为一切都可以用整数比来表达。他的一位弟子通过严格的逻辑推演,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并不构成整数比。这一发现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打击太大了。因为常见的线段尚且不能表达为“数”,哪里还谈得上“万物皆数”呢?这个矛盾后来由于引进“无理数”概念而得到了解决。但当时的毕达
哥拉斯学派为了维护权威的理论,长期封锁了这个发现,从而一度窒息了数学的发展。封锁新思想,是僵化观念的必然所为。
克服僵化观念,首先必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实践中坚持、检验和丰富科学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还须树立积极进取的观点,勇于探索,勤于沟通,不断开拓新境界。
3.极端观念破坏沟通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争论双方都只是抓住对方在沟通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方面或特性,各执一端,彼此否定,谁也听不进对方的意见,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
美国谈判学会会长、著名律师杰勒德·I·尼尔伦伯格认为:“一场成功的谈判,每一方都是胜者。”“应该把谈判看作是一项合作的事业。如果双方能在一个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谈判,那就有可能使他们深明大义,为实现利益均沾的目标而努力。”而谈判的破裂,往往是由于至少有一方看不到这一点,在利益问题上只顾自己一方,过分苛求对方造成的。极端的要求是谈判成功的最危险的隐患。
观念的深层结构是思维方式,即世界观问题。封闭观念是孤立思维模式的表现,僵化观念是静止思维模式的表现,极端观念是非矛盾思维模式的表现。三者归结为一点,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因此,克服沟通的观念障碍的根本途径是加强惟物辩证法世界观的修养,牢固树立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
角色障碍
角色一词按其原意是指在戏剧舞台上依剧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的专门用语。引进社会学中,是指每个人作为社会一分子,在社会大舞台上都扮演着角色,都得按照社会对这些角色的期待和要求,服从社会行为规范。如果缺乏明智性或陷入盲目性,人们由于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则往往会因缺少共同语言而引起沟通困难。
社会地位不同的人通常具有不同的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从而造成沟通的困难。不同阶级的成员,对同一信息会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认识。政治差别、宗教差别、职业差别等,也都可成为沟通障碍。不同党派的成员对同一政治事件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宗教或教派的信徒,其观点和信仰迥异;职业的不同常常造成沟通的鸿沟——“隔行如隔山”;年龄也会构成沟通障碍,所谓“代沟”即为一例。
个性障碍
这主要指由于人们不同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造成的沟通障碍。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不同,会造成人们对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为沟通带来困难。个性的缺陷,也会对沟通产生不良影响。一个虚伪、卑劣、欺骗成性的人传递的信息,往往难以被人接受。
心理障碍
现实的沟通活动还常为人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所左右,有些心理状态常对社会沟通造成障碍。
一、认知不当导致沟通障碍
1.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指在人际交往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以后要改变这些印象往往不太容易。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因为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不是通过一次、两次交往所能完成的,而第一印象又容易限制我们对人的进一步了解。有的人可能给人的第一印象不太好,但进一步交往之后,则会感觉大不一样;有些人给人的第一印象特别好,而以后也许这种印象会逐渐淡漠下去。“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古训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克服第一印象的影响。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在与他人沟通时,对初识者形成印象,所依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一定间隔,因而,材料出现的次序对于形象形成的作用不一样。人们更倾向于根据最新的材料形成印象。
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知觉容易产生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形成印象以后,那么就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很不错。这就像月亮周围的大光环是月亮的扩大一样,所以称为晕轮效应。
4.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当我们认识他人时,常常会有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按照事物的外部特征对他们进行归类,从而产生定势效应。
5.社会刻板效应
刻板印象,是在人际交往中,对某一类人进行简单的概括归类所形成的不正确的印象。比如说英国人保守,美国人不拘小节,犹太人会做生意等等。刻板印象使人们在无形之中戴上了涂有偏见色彩的有色眼镜。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将人概括分类,比如说到南方人,人们心目中总有一个印象;说到北方人,又会出现另一个概括化的印象。虽然就总体来讲,南方人与北方人在某些方面(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以及性格特点等)是存在一些差别,但是如果以这种概括化的印象对待具体的人则是完全错误的。而我们的人际交往正好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必须防止刻板印象的影响。
二、情感失控导致沟通障碍
人总是带着某种情感状态参加沟通活动的。在某些情感状态下,人们容易吸收外界的信息。而在另一些情感状态下,信息就很难输送进去。如果不能有效地驾驭情感,就会有碍正常的沟通
例如,不能摆脱心情压抑状态的人大多数表现出孤僻和不愿与人交往的倾向,在公共场合很少说话,对别人的话不感兴趣,对某些信息甚至有厌恶感。又如,感情冲动时往往不易听进不同意见。再如,情绪偏颇,象骄傲情绪、急躁情绪等也束缚沟通。
三、态度欠当导致沟通障碍
态度是人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除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外,态度还包括行为成分。凡以恰当的认知、健康的情感支配行为的心理倾向,就是科学的态度。反之,则是非科学的不端正的态度。态度不正确,也不能有理想的沟通效果。例如,迷信权威会带来沟通判断失误;爱面子也会造成判断失误。
在消除沟通的心理障碍所作的研究中,以加拿大柏恩博士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最有影响,在国内外被较普遍地应用。柏恩的理论认为:人的性格由父母、成人、儿童(英语分别以P、A、C开头)三种心理状态构成,所以简称为PAC分析理论。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表现为令人难以容忍的家长作风和命令式口气。儿童状态以冲动和变化无常为标志,表现为事无主见,要么感情冲动,要么绝对盲从。成人状态以理智和稳重为标志,表现为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讲起话来总是商量式的,不受父母、儿童心理状态的干扰。在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哪种心理状态占优势,在沟通中就会出现哪种态度的特点。实践证明,在人际沟通中,培养成人心理状态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