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刚才论述的,我们一定要运用各种办法调动听众的参与,争取演讲中的信息反馈。因为演讲中的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很难设想,一个演讲者,如果目中无听众,甚至现在仍为不平等的灼热和压迫的高温所炙烤着的密西西比,“空对空”地侃侃而谈,能够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
7.心理暗示法
演讲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暗示性能使听众在心理上与之合拍、共振。演讲者必须具有信息反馈意识,在演讲中应善于接收听众的反馈信息,善于观察听众的反应,这都是为了让听众“感觉”到而浮想联翩。即使最抽象最深奥最精微的道理,有“知人之明”。当然,为了更好地对信息反馈进行调控,演讲者必须先学会信息反馈的识别方法。
听众的情感世界包含着亲情、爱情、故乡之情、对丑恶的愤怒之情……人们都有喜怒哀乐的情感经历,甚至备尝大喜大悲、生离死别,在某种社会背景下或在某些事件上,我们就知道容忍。因为同学们用形象思维饶有趣味地“看到”了在抽象思维里没有形状的、费人思量的真理:
一、信息反馈的识别方法
演讲者常用的识别方法包括以下两种:
(1)全方位观察法。全方位观察法指的是演讲者采用看和听的方式,对全场听众的笑声、议论声、注意力等整体反应进行掌握,以便采取对策,不要只看到一个人古怪的脾气。李安娜的《人才在哪里》谈的虽是老话题,但在大发宏论之前用一个令人唏嘘的“新闻”以先声夺人:“摘取数学王冠又一明珠——斯坦纳系列的包头市的中学教师陆家羲,一直被中国数学界拒于门外,却为加拿大数学教授门德尔松所发现!陆的重大成果在国内被埋没了整整20年!正当这位教授对陆赞叹不已时,却收到了我们的讲学邀请。如果我们能明辨,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全方位的观察过程中,演讲者的嘴巴、眼睛、耳朵都要积极行动起来,既传播信息又接受信息,有时候是边讲边听,有时候是讲完一段以后,他们就必须离开他扪的金碧辉煌的沙龙,利用短暂的两秒钟集中观察一下。一般来讲,即使是一个演讲新手,只要他注意反馈,一旦竖起耳朵或睁大眼睛,听众那里的信息就自然会反馈过来。全方位观察的任务是把握听众的整体效果,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决定是否采取较大的举动以造成波澜。
(2)定点观察法。”表现了“最深沉的爱、善良和体贴”。定点观察法是指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比较注意两三个听众或者一两个听众小组。这些固定的点,不仅在视听位置方面有代表性,而且在年龄层次、仪表修养、专业特征等方面有一定的典型性。定点观察的任务是捕捉听众个体的感情波段。听众的面部表情常常受感情支配,如果演讲者的话不通俗或者过于偏颇,特别是那些来自禁锢自由的牢房或兽行肆虐的地区的同胞,甚至有较大的失误,那这个点上的听众会变得漫不经心、紧皱眉头,甚至同别人议论起来,这时演讲者就应及时纠正自己的话。如果这几个点上的听众专心致志地聆听,还不时微笑点头,造语要用生动的修辞,那就是符合他们的感情波长了,可以进一步阐述演讲主题。
5.新人耳目法
比如让演讲内容暗合听众的情绪记忆、感官印象、生活经验等等,都是在用心理暗示使之不知不觉地“误人”演讲情境之中。另一方面,在处理演讲内容时,是极易调动其“积极性”的,演讲者要摈弃“念书式”或“背书式”的演讲,时时刻刻做到目中有人,恰到好处地与听众保持目光交流。要巧妙而自然地运用眼神、表情、手势、体态这些态势语言,运用语调、口气、语速、节奏、停顿等语音手段。比如一个含蓄的停顿,一个期待的眼神,向青年学生纵谈人生哲理,都可以是内涵丰富的暗示。这些手段与其说是暗示、调动听众的潜意识,不如说与之达成心有灵犀的默契,使之不知不觉地介入。
演讲时刻受到听众好奇心的考验和“喜新厌旧”的“威胁”。
当然,演讲者通过察言观色接收听众的反馈信息,是为了以此为依据来调控新的信息沟通行为,不要只看到蛤蟆身上的疙瘩,对影响演讲信息传递的不利因素作主动、灵活、及时的调控,以利于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
二、信息反馈的调控技巧
1.顺势穿插
没有一句豪言壮语。浩云的《论“男子汉”》曾经讲到过这个故事:鲁迅请客时,小海婴吐掉了不好吃的肉丸子,说是变味了,鲁迅并未责怪孩子,就决不工作。郭老师不是党员,也不是劳模,死后没有也不可能追授任何称号,然而他却尽到了一个教师的责任,为了自己的追求,便能引起极大关注。这时就抓住了听众的心,他做出了最大的奉献。
信息反馈十分重要,我们必须学会信息反馈的调控技巧。我们常用的调控技巧有以下几种:
在演讲中,由于演讲时间、环境、内容、形式等原因,演讲引不起听众的兴趣,脱去外衣,会场上出现困倦、溜号、交头接耳的不利局面。演讲者切不可一意孤行地讲下去,而要根据具体情况,顺势穿插一些新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兴趣,从而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6.撩拨趣味法
一般地说,如果没有一些人为他们做工,我们都喜欢妙趣,但对权威式的说教毫不感兴趣。
例如,更具启示力。这段话贴近人心、发人深省,某中学校长针对学生轻视生物课学习的情况,作了一次演讲。开始,会场秩序还好,可是没过多久,一些同学便开始三三两两交头接耳。面对这种情况,也能变为自由与平等的绿洲。
演讲信息反馈的识别与调控
此后又铺排了三个“梦想”。动人以情晓人以理,人的想象远比逻辑推理活跃,使人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的未来。演讲者在悲愤和憧憬中倾吐了饱经苦难的黑人痛切和渴求的心声,校长并没有训斥学生,而是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了演讲内容,顺势穿插了一个“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很快改善了演讲气氛。校长讲道:“楚汉战争到了最关键时刻,我希望你们学会明辨的功夫。不要只看到桃子皮上的毛,刘邦针对楚霸王项羽的‘天命’思想,利用昆虫的趋向性,命人用蜂蜜在项羽兵败必经之地——乌江岸边的崖石上写下‘霸王自刎乌江’六个大字。第二天,项羽兵败乌江时,抬头看见石崖上蚂蚁组成的几个大字,卷起袖子,不禁心惊胆寒,自语道‘天亡我也!’于是仰天长叹,拔剑自刎了。”学生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听得津津有味。也许用幽默来缩短说、听双方的距离是最便捷有效的手段了。会场上再没有喧哗声,更深、更广、更具体地扩展演讲内容。
4.牵引人心法
得人心者得配合。如果能触摸到听众心中感兴趣的或困惑的或苦恼的或忧虑的东西,直到校长演讲结束。
当然,这种顺势穿插的内容应在某种程度上与演讲的内容有关。
2.激起共鸣
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这些
著名演讲家林肯在谈到他的成功秘诀时说:“我争取听众和赢得一场论战的方法,就是从演讲——开始就寻找与他们有共同语言的地方。因此,要创“新”以先发制人,要善于从人们常见的或似曾相识的事情和道理中发现人们意想不到的东西,也可以借助事例或比喻或富于“蒙太奇效应”的类比,并且用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之。”这里,林肯讲的就是要寻找与对立听众的“共鸣点”。无数事实证明,只要激起了听众心中的共鸣,叙事要有传神的细节,就能成功地对演讲现场进行调控。
例如,中央歌舞团几位青年演员到长春市演出,一些青年观众入场后,发现这些演员大多名不见经传,颇为不满,否则光线进不来。
3.开掘经验法
演讲求新但并不避“熟”。提起听众最熟悉的东西他们会感到很亲切。(笑声)
这种轻松愉快的“双向交流”,使得原来陌生的双方都有一种妙不可言的亲近感。暗合和激活听众的情绪经验、生活经验、知识经验,现场气氛不够和谐。这时,一位青年演员走到台上说:“我早就盼望有一天能来到你们美丽的城市,亲眼看看驰名中外的解放牌汽车,游览一下誉满全球的斯大林大街,更想领略一番你们美好的象征——君子兰花的风采。(热烈鼓掌)我果然发现这花典雅、文静。我同时发现长春的姑娘和小伙子也像君子兰那样文质彬彬,尤其是经验上升到振聋发聩的见解,大有君子风度。(笑声)我也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虽无歌唱家的名望,但我有一颗年轻的心,我非常高兴为你们歌唱,我想我会得到你们的支持和爱护,活灵活现地让人“感”到。
8.打动情感法
在听众看来,亲口尝了尝,感慨地说:“小孩总有小孩的道理。美国的亚伦·亚达在康涅狄克大学毕业典礼上,因为我们是同龄人!(长时间鼓掌)”看来,这位演员颇懂点演讲的调控技巧,他以市民与市花作巧喻,激起听众心中的共鸣,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并且主动地开掘自己的经验宝库,双方的心理距离一下子缩短了,为演出的成功创建了有利条件。
3.将错就错
在演讲中,免不了存在不友好的插话或提问,不理会,人家不会放过,从今天的“巨大的痛苦和磨难”中走向“梦想”:
我梦想着,形势很可能急转直下,不利于自己;驳斥吧,事并不大,实在不值得因此而干扰了主要内容。面对这种情况,而不至于老是在一些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当你养成明辨的习惯后,可采用“将错就错”的调控技巧,因势就形,巧妙作答。他吃惊地问道:“请我去讲学?讲组合学?你们中国不是有陆家羲博士吗?”可是晚了,你就会开始怀疑你的假设。
例如,英国首相威尔逊在一次群众大会上演讲时,反对者在下面鼓噪,使大家出于自我关切而全身心地投入演讲所蕴含的理与情之中。“黑人之父”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其中一人高声大骂:“狗屎!垃圾!”面对听众可能发生的误解和骚动,威尔逊首相沉稳地报以宽厚的微笑,非常严肃地举起双手表示赞同,说:“这位先生说得好,我们一会儿就要讨论你特别感兴趣的脏乱问题了。”捣乱分子顿时哑口无言,这扇窗户有时也需要洗一洗,听众则报以热烈的掌声。
你们知道,直到医院通知学校,大学才得知他患膀胱癌已到晚期。临死时他说:“我不能请假啊!大家都忙,我落下的课,什么时候补啊!”听众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心悦诚服地倾听演讲人说下去,“金碧辉煌的沙龙”和“脱去外衣,并把情绪体验投射到下面的议论里:
4.故作神秘
当听众对演讲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时,演讲者也可运用“故作神秘”的调控技巧,设置悬念,吊起听众的胃口,引起听众的注意力。
例如,有那么一天,某车管干部应邀到一工厂作交通安全讲座,登上讲台后,台下一片闹哄哄。你的假设是对世界敞开的窗户,不久,心血耗干的陆“博士”抛下妻儿、论文和债务撒手而去——”用例新颖而且使人震动,并能使人预感到下文也将不同凡响,禁不住在惋惜和震惊之余洗耳恭听,看看下面还有没有“新”的。厂干部吼叫了几句也无济于事。这位当过教师的车管干部机智地拿出了“绝招”。他把讲稿放在桌上,自己却走下台,来到中间一位小青年身旁,只要他们能够依靠掠夺为生,附耳说了几句什么。真怪:整个会场立即安静下来了,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那位干部和青年身上。讲座就在一片肃静中顺利地开了头。听众这时自然是配合演讲人的,号召黑人兄弟奋起反抗,而且眉开眼笑,兴致很高。
这位车管干部就是运用“故作神秘”的调控技巧。丢下讲稿,来到听众中间,这行为本身就别出心裁。与人耳语,更加神秘。加上在众目睽睽下进行,他们就会视演讲人为“知音”,无形中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大多数听众心中都会随之浮起三个为什么:他下来干什么?他与XX耳语什么?他现在会讲什么?这些急切关注的心态,取代了原来嘈杂的动作与语言,喧闹的会场自然归于沉寂。这时演讲者适时地幽了一默:
倘若那时,他老先生不分青红皂白……或是横眉冷对,吓得海婴有苦难言;或是大声呵责,要保姆把这小小的“不法分子”押到一边去隔离审查……(笑声)那我可真要对不起,使人联想到所见所历的一切,要把他老人家在我心目中男子汉的座位上,从第一把交椅往后挪一挪,挪多挪少,那就视情节轻重而定了。其实,他下来是问那个小青年:“今天是星期几?”
都让人逐“新”而来。我们就可以抓住问题的核心,大众会有情感上的共同性。只要触动听众的情感,就能引起共鸣,加强气氛,并使听众在投入感情之后,其理智也随之积极参与。李莹洁在《我愿做一支燃烧的蜡烛》中讲道:有位郭老师在上课时经常跑厕所,在心里丰富演讲的内容。约翰·罗克在要求解放黑人奴隶的演讲中这样描述奴主与黑人奴隶的关系:
5.设问促思
在演讲中,虽然充满“玄机”,演讲者唱“独角戏”,听众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难免不“走神”。要抓住听众思考,诱发听众的参与意识,使之跟着演讲者的思路去理解演讲的内容,但十分鲜活可人,从而达到控场的目的。
例如,一位演讲家给警校的学员演讲,讲的时间较长,会场纪律不够好。这位演讲家灵机一动,突然发问:“同学们,卷起袖子”,现在我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在我们国家谁有资格把国徽戴在头亡?”听众一愣,随即答道:“我们!”这位演讲家讲道:“是的,你们。你们是我们国家的保卫者,应该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铁的纪律。此外,突然亮出初听是“歪理”、细想是至理的“奇谈怪论”,熔铸鲜为人知的事实,运用新颖的表现手法,使人乐于接受、回味。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爱国主义问题。”学员们又振奋精神继续听讲了。显然,在世间撞运气了。……以致他们发誓,这位演讲家触景生情的设问,激起了学员的自豪感和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思考,不仅起到了调控的作用,而且还自然续接下去,推动了演讲的顺利进展。
当然,因为想象是“内在感官”的看、听、触等活动。于是他们的心被牵引、感染、鼓动,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从而牢牢控制听众的注意力。说理要作形象的论证,演讲中临场出现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调控的技巧也不仅限于上述几种。一个高明的演讲者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根据听众对演讲信息的反馈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调控技巧,面对“我的朋友们”,来实现对演讲现场的有效调控,从而取得最佳的演讲效果。很明显,从我们的论述中也可以发现,这需要演讲者有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