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意见认为是沙皇尼古拉一世唆使手下人策划了这次决斗,最后导致莱蒙托夫之死。根据是:(1)《诗人之死》一诗发表后,它像一面旗帜,在整个俄罗斯大地上回响。有一个情绪激昂的读者抄录了这首诗,并标上“革命的宣言”五个字,寄给了沙皇本人。恼怒和惊恐的沙皇,于是下令逮捕了莱蒙托夫。(2)经过几天的匆忙审查,沙皇尼古拉一世最后下了一道“圣旨”:调骑兵团旗手莱蒙托夫去尼席戈罗德龙骑兵联队。当时,这个联队正在高加索作战,这一调动无疑是想让莱蒙托夫死在战场上,以解沙皇心头之恨。然而,幸运的莱蒙托夫并未战死沙场,加上莱蒙托夫当时毕竟是名震俄国诗坛的著名诗人,使得沙皇也要考虑社会影响,没有马上采取进一步的过激行为。于是,沙皇命令手下人采取了决斗这一较隐蔽的谋害方式,以利其平息众怒,挽回社会影响。
第二种意见认为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直接策划了这一次决斗。策划这次决斗、导致诗人之死的应该是沙皇当局和贵族反动势力。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次决斗是一次预先布置好的谋杀。《苏联百科词典》载“在帕吉戈尔斯克决斗时遭杀害”,《不列颠百科全书》也说“决斗时不幸遇害”;我国出版的《辞海》认为“在决斗时被杀害”,《世界历史辞典》说“在预谋的决斗中被害”,《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载“在决斗中被杀害,这是预谋的凶杀”,等等。我国学者翟厚隆等在《外国名作家传》一书中明确指出:这次决斗“是沙皇当局对又一个进步诗人策划的谋杀”。综合此说的证据有三:
(1)莱蒙托夫在《诗人之死》一诗中指出,杀死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整个上流社会,是沙皇周围一群小人策划的一个卑鄙阴谋,作者愤怒地对这些屠夫说,他们虽然躲在法律的荫庇下,但是人民的“裁判”在等着他们。由此,诗人得罪了沙皇当局和贵族反动势力。
(2)在帕吉戈尔斯克疗养时,还有几个来自彼得堡的贵族,他们知道宫廷不喜欢甚至憎恨莱蒙托夫,便故意挑唆军官玛尔廷诺夫与诗人决斗。双方决斗的条件非常苛刻:不请医生,不备马车。很显然,这是预先布置好的凶杀。
(3)莱蒙托夫在决斗中被杀害后,凶手却受到了沙皇当局的庇护。
第三种意见认为这次决斗只是一次偶然事件,诗人之死纯属意外。因为在帕吉戈尔斯克疗养时莱蒙托夫发现军官玛尔廷诺夫是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便多次取笑、嘲讽他,于是,玛尔廷诺夫怀恨在心,当他提出要和诗人决斗比个高低时,性情忧郁、孤僻、经常生病的莱蒙托夫自然会慨然应允。
就这样,莱蒙托夫在决斗中死去,事情就这么简单明了。
莱蒙托夫死时还不足27岁,这么年轻的生命就长眠在高加索山区那血浸的土地之中了。然而,诗人短暂的生涯是这样的绚丽辉煌,以致他的死给俄罗斯民族、给整个世界文学宝库带来的损失都是无法估算的。
莱蒙托夫之死,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又一个深深的遗憾,又一个未解之谜。
诗人爱伦·坡是怎么死的
爱伦·坡是一位浪漫、神秘的美国天才诗人。他从小就是一个孤儿,一生嗜酒如命。主要诗集有《帖木儿》《艾尔·阿拉夫》《诗集》,诗中多古怪、奇特、病态的形象。他是人类心灵阴暗角落的第一位开拓者,作品展现了在人类的幽暗心灵中,脱俗之美与带有疯狂梦魇的潜意识交织缠绕的现象。代表作《乌鸦》是一首悲叹死去的爱人的诗作,诗中的乌鸦对诗人的一切问题都以“永不复返”作答,表达了一种绝望的情绪。除诗之外,他还写有30多篇短篇小说,被视为恐怖小说的鼻祖。
爱伦·坡的一生极其坎坷。由于酗酒嗜赌,他被弗吉尼亚大学开除。后来,因不守校规,又被西点军校开除。不过,他的婚姻却是文学史上最浪漫、最动人的故事之一。在26岁时,他爱上了只有13岁的小表妹弗吉尼亚,并且不顾一切地和她结了婚。当时他身无分文,实际上他从来就没有怎么有钱过。爱伦·坡对娇妻非常疼爱,在他那点石成金的神奇笔下,他们之间的这种不朽的爱情,启示他写出了一些大大丰富了英语世界的最精美的诗篇。
但后来,弗吉尼亚不幸患上了肺痨,而爱伦·坡穷得连给她买食物的钱都没有,就更别说寻医问药了。有时候,他们一连好几天都没有一点儿东西可吃。当车前子草在院子里开花的时候,他们就把它摘下来,用水煮熟了当饭吃。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如此。生活如此艰难,但是每天她赠给他以歌唱,他赠给她以爱情,所以两人都感到很快乐。1843年,弗吉尼亚在他们住的破茅草屋里去世了。在死前的几个月里,她就躺在一床草褥子上面。他们没有足够的衣服可以御寒保暖,当她实在冷得厉害的时候,她的母亲就给她搓手,而爱伦·坡就给她搓脚。他拿在西点军校时穿过的衣服和斗篷盖在她战栗不止的身体上。晚上,他让一只猫睡在她的脚旁。她死后,爱伦·坡没有足够的钱来埋葬她,最后在邻居的帮助下,才将爱人安葬。
弗吉尼亚死后,爱伦·坡再也没有回过神来,他整天呆坐着想他的弗吉尼亚,靠酒精来麻醉自己。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梦中,又从梦中到白天,他就这样等待着、梦想着、渴望着他深爱着的弗吉尼亚。在那种深切的渴望中,他写下了有史以来男人献给妻子的最美丽的情诗:
每逢月夜清明,没有一次不带给我,
我美丽的安娜贝尔·李的幻梦,
每当星儿上升,没有一次不使我记起,
美丽的安娜贝尔·李的明眸。
所以,在夜潮上涨的整个夜晚,
我都躺在我的爱人,我的爱人,
我的生命和我的新娘身边,
她的坟就在那海畔,
她的墓就在那奔腾歌唱着的海畔。
1849年9月29日,爱伦·坡来到了巴尔的摩,他发现全城正沉浸在选举的热潮中,人们正在投票参加国会选举。一些由各政党雇用的帮派,穿梭于大街小巷中寻找公民,先是请他们大喝一顿,然后便带他们去投票。长年的酗酒,使爱伦·坡的身体抵挡不住哪怕一杯酒,不过他还是被卷入这股人流之中,喝得烂醉如泥。10月3日,人们见到他时,他人已经虚脱,穿了件衬衫,戴了顶撕裂的棕榈叶帽,身上沾着粪便,倒在酒店的一把椅子上。人们把他送到华盛顿慈善收容所,他在那里待了几天。当主治医生鼓励他,说他很快又能回到朋友身边时,爱伦·坡对他说:“我最好的朋友为我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拿一颗子弹射穿我的脑袋。”
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爱伦·坡仍然坐在酒馆里,头发乱蓬蓬,神情恍惚,脏兮兮的,整个外表令人生厌。那高高的额头、传神的眼睛曾经是他正常时的显著特征。此刻,那对眼睛黯淡无光,遮在一只破帽子底下,帽子几乎连帽檐都没有了。他身上穿着一件薄布外衣,许多地方剐破了,裤子也破得已不像条裤子,衬衫皱巴巴的,全身上下脏得不像样。第二天,也即10月7日黎明,爱伦·坡去世了。他临终前喃喃地说了句:“但愿上帝来帮助我这个可怜的灵魂。”便结束了自己才华横溢却又短暂凄美的一生。
屠格涅夫死亡之谜
屠格涅夫的死无疑是世界文坛的巨大损失,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作品。那么,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是患病而死,还是另有其因呢?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俄国伟大的作家,他创作了《罗亭》《父与子》等著名小说,被誉为俄国文坛“三巨头”之一。
屠格涅夫出身于贵族家庭,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到德国留学,研究黑格尔哲学,早年醉心于浪漫主义诗歌。随着俄国农奴制危机的加深,他在别林斯基的思想影响下,发表了反农奴制的《猎人笔记》,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他曾担任《现代人》的撰稿人,但他始终是一个温和的贵族自由主义者,拥护沙皇政府的农奴制改革。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他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发生了分歧,后来离开俄国前往西欧。从六十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从七十年代起定居巴黎,和流寓西欧的民粹主义者往来,并时常资助他们,把他们看做一种能迫使政府实现渐进性政治改革的力量。
1883年9月3日下午2时,屠格涅夫在法国巴黎的布尔日瓦尔逝世。在离开人世之前,他也没能回到他自己的祖国。不久,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其遗体从法国运回彼得堡,葬在沃尔科夫墓地别林斯基的墓旁,屠格涅夫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流海外的流亡生涯。
屠格涅夫生前曾向他的一位朋友说过:“等到我们归天,你将看到人们如何对待我们。”事实证明了他的自信不是出于狂妄,他的葬礼像普希金的葬礼一样轰动了彼得堡,其盛况是继普希金之后人们所未见过的。成千上万的人群护送他的灵柩去墓地;俄国所有监狱里的政治犯敬献了一个花圈,安放在他的灵柩上;生前对他有敌意的人们在他逝世后,却终于向他的遗体表示了无限的敬意。这一切的敬意,都是人们对他文学成就的褒奖,他可以含笑九泉了。
屠格涅夫的死无疑是文坛的巨大损失,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从此也少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那么,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是患病而死,还是另有其因?如果是因病而死,那患的又是什么病呢?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争论不休。
有的学者认为屠格涅夫的死,和他长期以来不同寻常的爱情生活有关。人们一直不解,相貌出众的美男子屠格涅夫为什么会对奇丑无比的法国著名歌唱家维亚尔杜夫人一往情深。维亚尔杜夫人长得相当难看:双眼鼓起,面部线条粗犷,驼背,但似乎这种丑陋又带着极大的吸引力。一位比利时画家曾说:“她奇丑无比,但要是我再见到她的话,我会爱上她的。”1843年11月,法国著名歌唱家维亚尔杜夫人随意大利歌剧团到彼得堡演出,开始和屠格涅夫认识,后来成为终生密友。屠格涅夫多次出国和侨居国外都同维亚尔杜夫人有关,她给他的创作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屠格涅夫虽然深深爱着维亚尔杜夫人,但他并没有明确地表达爱意,而是一路追随着她。无论维亚尔杜夫人到哪里演出,屠格涅夫都会尽可能地跟去。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屠格涅夫甚至同维亚尔杜一家迁居巴黎,直到逝世。他一生的最后10年就是在杜埃街48号维亚尔杜夫妇的楼上度过的。然而,这毕竟是一种心绪纷乱的幸福。屠格涅夫终日为生活“在另一个男人的安乐窝边”而痛苦。尽管有好几次结婚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屠格涅夫一生都陷在这种欲罢不能、欲行又止的境地中,这种似爱非爱的特殊关系长期折磨着他。也有好几次,屠格涅夫曾想摆脱维亚尔杜夫人对自己的影响,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就这样,心灵的苦痛和无情的病魔折磨着他,伴随着病情的加重,屠格涅夫终于衰竭而死。
也有人认为屠格涅夫患的是心绞痛病,后来病情加重而死。从1882年起,屠格涅夫即抱病在身;第二年,大夫给他做了手术,切除了一个囊肿。当时的法国著名医生夏尔科曾为他看病数年,经长期观察、诊断,认为他患的是心绞痛病。医生给他用了敷剂、氯醛和氯仿,但他还是剧痛难忍,不能入眠,时间一长,即不治而亡。
然而,一些研究屠格涅夫生平和创作生涯的学者、专家都认为,他实际上是患脊椎癌而致死的。苏联学者鲍戈斯洛夫斯基在《屠格涅夫》一书中,明确指出:“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死于脊椎癌。”屠格涅夫生前曾感到背部剧烈疼痛,在他死后,法医作了详尽的尸体解剖,发现他的三节椎骨受损。
也许屠格涅夫真的死于脊椎癌,也许是幻想的爱情加重了他的病情,无论怎样,屠格涅夫给我们留下的作品是宝贵的,他让一代又一代人记住了他的名字,爱上了他的作品。
杰克·伦敦为什么要自杀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作家。他一生写了许多获得好评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剧本和散文等作品,其中《荒野的呼唤》《铁蹄》和《马丁·伊甸》等长篇小说还译成中文,受到广大中国读者的喜爱,杰克·伦敦本人也成为美国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作家。
但是,杰克·伦敦一生坎坷,在他年仅50岁,正当创作高峰时期却自杀身亡了。他为什么要自杀?对此,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学家及文学家虽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见解,但似乎依然不能得到确切的结论。
美国文学家艾尔·雷勃大胆地提出了他本人的见解,认为杰克·伦敦健康状况恶化影响了他继续生活下去的意志。杰克·伦敦在1914年确实患了严重的肾炎。在此后的两年期间,尽管他在公众面前竭力维持自己精力充沛的形象,但尿毒症的迹象已逐渐明显。他又拒绝听从医生的劝告,如严格注意饮食和充分休息等。1915~1916年间,他先后在夏威夷住了几个月,希望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恢复已损坏的身体,但他的身体状况仍继续恶化。
1916年春天,他在夏威夷发现了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容翻译的科学著作并立即对卡尔说:“我告诉你,我正站在如此之新、如此之可怕和如此之奇妙的新世界的边缘上,以致使我害怕瞥它一眼。”卡尔的书促使杰克·伦敦将多年对波利尼西亚人的研究作为创作的源泉之一,写了一系列短篇小说。从此,卡尔·容的译著不仅促进了他的创作,而且拓宽了20世纪文学的领域;杰克·伦敦本人也成为美国利用卡尔·容的理论进行文学创作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家,尽管他的情绪依然不高。
杰克·伦敦自认为是个唯物主义者,但是在他生存的最后几个月,其思想显然经历了新的变化,认为其信仰的唯物主义中肯定有不合理的因素,并严厉地拒绝其早年坚持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1916年11月,他终于以服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医生称他自杀的原因是“肠胃生尿毒症”。著名美国记者查尔米亚在其报道中声称,杰克·伦敦在《圣经》下列一段文字的下面划了杠杠:“你不应当从世俗或艺术角度进行思考,而应当从象征角度,从精神方面,从事思索。”查尔米亚显然企图告诉人们,晚年的杰克·伦敦已不是唯物主义者,而是唯心主义者了。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弗兰克林·沃克虽然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但分析得更为详细和合情合理。他在对杰克·伦敦的代表作《马丁·伊登》的评论中,比较深入地阐述了杰克·伦敦的思想发展趋势。他认为,杰克·伦敦之所以采取自杀行动,而与世长辞,可能与他的社会主义理想最后破灭有关。众所周知,杰克·伦敦在年青时代是个远近闻名的杰出社会主义者,也是个公然自诩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他经常用一颗刻有“革命至上的杰克·伦敦谨启”的橡皮图章签署信函。另外,他也是大专院校社会主义团体的首任主席,曾到全国各地进行过演讲活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没落,并以社会主义党人的身份竞选奥克兰市长的职位,甚至还考虑过角逐加里福尼亚州州长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