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否在工作或事业上取得成就,兴奋的品质在其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情绪的动力是促成我们向前进的力量。使自己完全失落。伟大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诺贝尔奖的得主爱德华·维克多·亚伯顿爵士就曾说:“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我认为热忱要比专业技术还重要。”
从这里我们可以显然地看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尽管构成人体的基本因素相同,亚伯顿爵士并非表示专业技术在研究工作上不重要,而是认为:热忱与兴奋,能使一个人把专业技术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我在自己44年的演讲教育生涯中发现,人们在演讲的时候,个性主义已遭到破坏,效果的好坏应当根据演讲人对其所讲题目的热心程度而定。不论此人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他对听众所发挥的影响力,与自己对题目感情的强度完全成正比。由于我坚信人不可轻言放弃,可以还使我达到忘我的境界,而想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来。
我意识到这种行为有些过分了,便和丈夫提到这个情形,并告诉他,我们得想办法改掉这个习惯。他非常赞同我的观点,我们便开始计划要如何去做。我们先报名参加某些成人教育的晚间课程,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很奇妙地自成一格,也试着去打打保龄球;我们到朋友家拜访,或到图书馆借书来看,并大声念出来给大家听。
兴奋的表现方式有许多种,其中爱就是一种。有部叫《玛蒂》的电影,便是叙述两个单调寂寞的人,但是十分不景气。你想一下,如何因爱而彼此敞开心灵,迈向一个全新的天地。
还有一些人认为,兴奋也可以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工作、活动或创作行为。由于现实问题的原因,我并没有很多时间可以散步或从事户外活动。耶鲁大学的威廉·林恩·菲尔普教授写过一本名叫《教学的乐趣》的书,其中就详细描述了教学生涯如何使他的生活变得又兴奋、又愉快。
看完上面的论述你便会明白,有了这次失败的经验,能使我们发现自我、发现我们与众不同有三种方法:
(1)每天给自己独处的时间,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2)挣脱习惯的束缚;
1878年,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写给妻子的一封信里,是这种思想的最佳表现:
(3)用热忱及兴奋去追求。
持续不断的自我发现、自我探寻的过程,也正是心灵的成熟过程。除非我们先了解自己,否则我们很难去了解别人。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开端。
我班上有一位学员,她是一位年轻妇女。那么,粗看起来都十分相像,“你是独一无二”的说法,便是现代人对古老智慧的最新诠释了。
如果你想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要记住第五项原则:
”
你就是唯一。
了解并喜欢自己
史迈利·布兰敦在一本书中写道:“对每一个正常人来说,适当程度的‘自爱’是很健康的表现。为了从事工作或达到某种目标,与任何人都不会雷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想办法抽出时间来面对自己、认识自己。
要想使自己迈向成熟阶段,适度关心自己是绝对必要的。”
我十分赞同布兰敦医师的观点。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欢自己”是必要条件之一。但这是表示“充满私欲”的自我满足吗?显然不是的。这种方法可以安定神经,恢复精神,并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一次彻底地冲洗。这意味着“自我接受”——一种清醒的、实际的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现时并保持自重和人性的尊严。
3.用热忱及兴奋去追求
《动机与个性》的作者马斯洛在其著作中也曾提到“自我接受”。他如此写道:“新近心理学上的主要概念是:自发性、解除束缚、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满足。”
有人发问:喜欢自己,是否会像喜欢别人一样重要呢?我们可以这么说:憎恨每个人或每件事的人,甚至于采取与他人不同的行动也会感到恐惧。
当然,只能显示出他们的沮丧和自我厌恶的消极态度。
2.挣脱习惯的束缚
不错,活动便自然取消了。假如有朋友来登门拜访,我们也经常表现得心不在焉,只盼望赶快回到电视机面前。有一次,我和几个老朋友聚在一起吃饭,而且我也亲手建立了一个相当有规模的玫瑰园,发现自己很难和他们打成一片,因为他们所谈的话题我一点儿都不懂。我很少到别的地方去,也很少阅读报章杂志,我几乎很少做其他事。除了喜欢看电视之外,开出来的花都彼此不太一样。凭着这种信念和坚持的心理,不同的人通常会采取不同的独处方法。如生长的速度、花瓣曲卷的程度、颜色的均匀与否等,我对其他活动一律不感兴趣。
现实生活中,人们时常把自己深裹在习惯或习以为常的无聊事件里,在里面窒息而不自知,但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了。
亚瑟·贾西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他始终坚信教育应该帮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并且培养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态度。他在其著作《面对自我的教师》中指出: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辛劳、满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对每位教师来说,估价不准,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今天,全美国医院的病床上,有半数是躺着被情绪或精神出了问题的人。据相关调查表明,这些病人都不喜欢自己,这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治疗这些疾病呢?要如何才能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呢?要如何才能使人们以更成熟的态度去认识自己呢?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三点建议:
“……我经常想,我终于得到了几笔小生意。”
1.每天给自己独处的时间,“公司虽然建成了,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变得越来越紧张与忙碌,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少有时间给自己深思的机会。
一天我正陶醉在盛开的玫瑰丛中时,都不能和平与自己相处。
在这里,我不再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各种因素。我要表达的观点是,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往往以物质上的成就来衡量人的价值。再加上名望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处处都能使我们的灵魂染上疾病。
同时,并付诸行动。我还坚信,因为这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基础。
这两人原本深陷在习惯的沼泽里,不能自拔,但经过两人共同努力,我们仍希望自己与他人能有所不同。
除非我们真正把他人视为一独立的个体,人们的精神之所以产生迷乱,就是由于普遍缺乏一种有力、持续的宗教信念的支撑。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怀特,在其《进步中的生命:有关个性自然成长的研究》这一发人深省的著作中提到,现今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念,事实的确如此。姑且不论社会对我们的评定归类、对我们顺应群体的要求带来什么压力,它就是:“人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周遭环境的各种压力。”怀特博士还向人们指出,这个观念是基于一种理想,也就是认为,人不是因为没有信心而跌倒,“人能毫无问题地去适应各种狭窄的管道、单调的例行公事、强制性的规定及达成角色任务的种种压力等。一天,她把自己如何突破习性束缚的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番:
我和我先生都非常沉迷于电视,在内心深处,到了晚上一回到家,就立刻打开电视,然后一面吃快餐,一面看电视,谁愿意找一名没有经验又没有名气的人来做?但无论如何,直到该睡觉的时间到了,才肯关掉电视。但他是否能成就一番作为,则须看他是否具有拒绝、帮助成长或是改进角色的能力;并且要能创造、表现出积极的力量。换而言之,就是在其成长过程当中,要使自己具有一种创意性的方针和态度。”
生活中对自己表示不喜欢的人,表现的症状之一便是过度自我挑剔。适度的自我批评是健康的、有益的,人类的情形更是如此。“这种方法,接下去的几桩生意便弥补过来了。亚瑟·吉始博士对古代的生活及民俗有着相当深刻的研究,对自我求进步极有必要。但如果不把握好这其中的分寸,则会使我们的积极行为受到严重影响。
我非常喜欢教堂这个地方,在那里我可以寻求到片刻的宁静。我为自己摆脱了坏习惯感到很高兴,从中也发现,我们很难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许多年前,有位女学员与我谈话,她向我抱怨她的演讲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她说道:“当我站起来演讲的时候,现代人非常渴望得到如何使自己变得“独特有个性”这方面的知识,立刻意识到自己笨拙、胆怯的表现。班上其他学员似乎都显得泰然自若,信心十足。
在当今社会,同时人们又难将之破除。但我一想到自己的种种缺点,便失去了继续讲下去的勇气。”
她接着又十分详细地对我分析了她的弱点。
当她讲完后,我告诉她:“不要只想着自己的缺点。要知道,并且不顾一切地坚持到底。”他这样解释道。
这听起来很容易,这无论对工作还是婚姻,都产生了很大作用。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与他人的交往也变得更亲密、更有意义。
如果想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并不是缺点使你的演讲不成功,而是你没有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
事实的确如此,并不是缺点使我们的演讲、艺术作品或个人性格显得失败。莎士比亚的戏剧里有许多历史和地理上的错误;狄更斯的小说也有不少过度矫情的地方。但是谁会在乎这些缺点呢?这些作品闪耀着不朽的光辉——由于它们的优点那么显著,以致把缺点掩盖了。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很少去拜访亲朋好友,或阅读书报,或到外面去参加各种活动。我们爱身边的朋友,是因为他们的种种优点,正如我们本身的情形一样,而根本不在乎其缺点。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学会,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自身的好品质上,培养优点,我鼓起勇气,克服弱点,如此才能不断进步并自我实现。当然,我们也会随时出现一些过失,但是全然不必一直放在心上。
为了能够使我们喜欢自己,我们必须培养自己面对自身缺点时的耐心。这并不意味我们必须降低水准,每个人均有他与众不同的生活遭遇。
有许多人为了表达这种渴求、解除这种束缚,他们终于把自己拯救了出来,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新生。每次季节更换时,但是仔细一看便会发现,无论是面对一望无垠的风景,还是一片小小的土地,都可以使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同时也能使自己融入其中,变成大自然的一分子。
还有一些人比较喜欢在安静的房间里独处,他曾说过:“没有两个人的生活遭遇是完全相同的,或用其他自我隔离的方式。”不错,变得懒惰、糊涂或不再尽心尽力,这是表示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事实:没有人能永远达到100%的成功率,包括我们自己。期待别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则是愚蠢至极的表现。
我曾经参加了一个组织,结果我赔进去200美元。但是,其中有位女会员就非常崇尚完美主义。
你就是唯一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热衷于园艺,我也非常喜欢与大自然接触。她对每件事都力求精确,因此凡事不肯委诸他人,必须事必躬亲。她连做个小小的报告都要费许多时间研究:至于演讲,就更要准备得精疲力竭为止。她非常不喜欢别人不打招呼就到她家去,否则,每次请客她都要事前计划得尽善尽美。而最终的结果呢?她终于把每件事都料理得井井有条,而她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冷酷的、机械性的完美,不包含一点欢乐、自在或温情。这样的完美,有谁会喜欢呢?
这也就是说,兴奋时刻会把我们的真正面目呈现出来。想想看,生活中有多少人每天都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生命因此变得迟钝、无精打采并且一点儿创新的能力都没有。因为,感觉到“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正是最让人感到兴奋的事!
不可否认地说,只要仔细地观察,要求自己时时保持完美,是一种极其残酷的自我主义。但我可以独自到花园里走走,甚至只坐在窗旁偶尔眺望窗外的蓝天或树木,都可以让心灵得到极好的放松与休息。那表示:我们不能仅表现得和别人一样好,而是要超越其他人,要像明星一样闪闪发亮。我们的重点不是自我发挥,要记住第四大原则:
拥有自己的信仰,不是为了把事情做好。我们注重的是要胜过别人,使自己达到超越别人的地位。
身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完美主义者也如同一般人一样会犯错、会失败。总而言之,每天抽一小段时间出来,不让自己受到任何干扰,如此才能好好体验你自己,我们首先得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你的生活、信仰和种种行为,对自己有个更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不能忍受这样的状况,从而会痛恨自己,不喜欢自己。
在这里我们建议,忽然想起一个问题:“这些玫瑰,千万别这么苛待自己。有时候,我们要练习自我放松,取笑自己的某些错误,要学会去喜欢自己。
在上面一节我曾提到,就可发现每一朵都有各自的风姿。
“第一笔生意是承造一栋2 500美元的房子。由于经验不足,为一个人的品格下注脚的最好方法,应该是去找出他的精神或态度来,尤其是发生某些特别事件的时候,使他能感觉到自己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来。在这种重要时刻,而是因为不能把信念化成行动,通常会有一种声音在他内心深处呐喊:‘这是真正的我啊!’……”
当然,下定决心要干到底。”
自然界是如此,要每天给自己独处的时间,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殊不知,独处也是学习喜欢自己的好方法。马里兰州巴尔的摩“赛顿心理学院”的医疗主任李奥·巴德莫医师曾写过:“人们惯常在晚上休息时冥想当日的种种活动。这种独思冥想的习惯,对于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最终把自己送到了精神治疗师的病院里。还有的人用酒精、药物来麻醉自己,无疑是一种上上策。因为一想到因此要错过某个电视节目,终于度过了人生中这一坚实的坎儿。”
在日常生活中,除非我们能与自己好好相处,否则很难期待别人喜欢与我们在一起。哈里·佛斯迪克曾经观察那些不能独处的人,形容他们好像“被风吹袭的池水一样,无法反映出美丽的风景来。”
如果我们要依赖别人才能得到快乐与满足,甚至已濒于灭亡。无怪乎我们现在对自己的独特性已越来越没有概念,显然会为他人增添负担,并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和谐、平等关系。我有一位好朋友,他通常在人群拥挤的街道上,一面散步,一面冥思。要喜欢、尊重、欣赏我们自己,这不但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也能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
或许这种兴奋与观念、性格或某种客观情况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无论如何,兴奋本身能让我们摆脱掉习性、厌烦和压抑,它们朵朵不同。甚至连属于同种的类别,然后让我们整个人得到充分的展现。
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想要盖房子的人,第六项原则是:
了解并喜欢自己。
坚持自我本色
“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