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100000047

第47章 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3)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承认历史的变化,但强调古今间的继承关系。孔子考察了礼的因袭和损益,注意到社会的变化对礼的影响,主张维护周礼,正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孟子则把社会的发展理解为一治一乱的转化过程,肯定先王之道的普遍性,坚信“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荀子提倡“法后王”,但也认为先王和后王有一贯之道。墨家重视历史经验,主张“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道家则美化“小国寡民”的远古社会,主张绝圣弃智,复古倒退。法家与儒墨道诸家不同,强调古今不变。商鞅认为历史可分为上中下三世,韩非进而主张“世异而事异”“事异则备变”,认为历史是不断进步的。

●“义利之辨”争论的是什么?

“义利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道义和功利相互关系的争论。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应该用道义去驱动,而小人应该用利益去驱动。孟子主张“贵义贱利”,所谓利益,只是行使仁义而附带来的结果,而不能当作目标去追求。荀子则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墨子的说法与儒家不同。他认为“义,利也”,主张义和利是一致的。西汉董仲舒概括孔孟的义利观,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论点,强调道义和功利不能并存。他的这个观点对后来影响很大。到了宋代,义利问题又成了争论的焦点。程颢、程颐、朱熹等坚持董仲舒的观点,认为道义和功利是互相排斥的。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陈亮、叶适则认为道义和功利并不矛盾,功利体现在道义之中,离开功利无所谓道义。叶适说:“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后来清朝的颜元也认为义利不能偏废,应该并重。他反对董仲舒的观点,把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也改成了“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中国哲学对形神关系有着怎样的回应?

中国哲学的形神关系问题,类似于西方哲学中的肉体和灵魂的关系问题。对此,先秦哲学已有讨论。《管子》中说:“天出其精,地出其形。”意思是说:人的灵魂和精神是上天赋予的,人的形体则是大地母亲给的。荀子则说“形具而神生”,认为人有了形体,也就随之有了精神。汉代哲学继续这一关于肉体与灵魂、生理与心理关系的讨论,桓谭提出烛火之喻,认为人的精神就好比蜡烛上的火光,蜡烛没有了,火光根本不能单独存在。王充主张“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他还通过论证阐释了人死不为鬼的道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家们继续了先秦、两汉对形神关系的讨论。特别是佛教、道教传播发展的现实,使这一讨论同宗教观念与无神论的冲突相联系,导致了神灭神不灭之争。佛教主张因果报应说,认为精神不随肉体的毁灭而消灭,即形灭,神不灭;道教主张炼形养神,以达到形不朽神不灭的境界。南朝范缜主要针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和神不灭论展开批判,他著《神灭论》提出了“形者神之质,神者形用”的主张,认为“形与神不得相异”。

●“入世”还是“出世”?

“出世”与“入世”最初来源于儒家跟道家两派的学说观念。儒家提倡积极入世,帮助世人,贡献社会,将个人的价值融入到社会集体当中。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讲的就是入世。而道家则提倡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隐居山林,闲云野鹤,不问世事,不问政治,落得逍遥自在。后来,这些观念被引申到了其它人身上,代表着不同的两种人生观,入世是积极向上的融入社会的人生观世界观,出世则是消极的逃避社会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的桃花源。

佛家也讲出世与入世。二者是面对尘世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与修行观点。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从而达到高超的无我境界。入世,即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

出世和入世历来是困惑中国读书人的两难选择。好像选择了桃花源,就不能经世致用了。很多大哲也力图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庄子说“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朝”。不论是出世,还是入世,看的不应该是表面的行为,而应该看人的心态。所谓“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就是这个意思。

●“理想社会”该如何设计?

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关于这一点,儒道两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无论是孔孟,还是老庄,都有一种“法先王”的政治情结。所谓“法先王”,就是把过去出现过的某一历史阶段看作视为值得模仿和效法的理想社会。但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是如此的不同。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看来,孔子认为周朝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那么,周朝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关于此,孟子给出了答案:“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看来,鳏寡孤独皆有所养,是儒家的理想社会。而且这个社会肯定是一个男人主导的社会,从“幼而无父曰孤”这句话就能看出,为什么不说“幼而无母曰孤”呢?

但老子的理想却不是这样的。老子眼中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结绳而用”“鸡犬相闻”的生活方式,很可能就是一个美化了的母系社会。庄子是老子的继承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能够印证我们的猜测:“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这种“耕而食,织而衣”“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肯定就是母系社会了。

●“知”和“行”的关系如何?

在中国哲学中,从来没有把“知”和“行”分开,而是强调知行合一。也就是说,知道一件事情,就是为了把这件事情做好。只“知”不“行”,在中国文化中是不能容忍的。所以说,中国古代所谓的知识,不是今天所谓的科学技术,主要指的是道德知识。所谓的实践,也不是今天所谓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主要是道德实践。《尚书》中说:“知之非艰,行之唯艰。”意思是说,知道一个事情也许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于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才是古代先哲真正关心的问题。

孔子说:“敏于行讷于言。”意思是说:少说多做。“巧言令色,鲜仁矣。”意思是说:说的天花乱坠的人,在行为上往往不积极。在《论语·公冶长》一篇中,孔子还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当年我听了别人所说的,就相信他能够作到。现在长见识了,听完别人说的,还要看看他是否能作到。”孔子的这个观点因为符合一般人的成长经验,这段训诫流传至今,也奠定了中国人对知行关系的基本态度:行难于知,行重于知。虽然民间时常有“百无一用是书生”之类的讽刺,但在理论层面上,中国古代哲学的主流仍然将“行”摆在了“知”的上面。

●谋身与谋国的境界有何不同?

个人的价值定位在谋身还是谋国,在中国文化中是两个境界。谋身者,奉行的是个人主义,玩弄的是权术,考虑的是自己的荣辱、贫贱和安危,他们虽然也是在谋求功利,可是这种功利一旦和个人发生牵连,他们就会改弦易辙,比如,战国时代的纵横家。

而谋国者,则是把推行自己的才智看作个人的价值实现,他们奉行的是国家主义,推行的是法律,考虑的不是个人利益,而是为国家谋福祉,比如,历史上伟大的改革者商鞅。商鞅在秦国变法,雷厉风行,不惜得罪太子,已经为以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可是,商鞅并没有因此而却步。

谋身,还是谋国,这是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两者兼得固然很好,像春秋时期的范蠡,汉朝的张良,都是既善于谋身,又善于谋国的人物。他们入则建功立业,出则明哲保身,在历史上传为佳话。可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却是只能选其一而从之。卑微的人献国以谋身,伟大的人献身以谋国。境界之高低,已不言自明。

●“德”和“才”的关系怎样?

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人,是“道”和“术”的关系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有“德”的人是君子,但是有“德”的人未必都有“才”。相反,那些有“才”的聪明人,未必都有“德”。当然,“德才兼备”是最好的,但是这样的人确实少之又少。司马光说,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拔有“德”无“才”的君子,也不能用有“才”无“德”的小人。原因很简单,对一个无“德”的人来说,越有“才”,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据说,当年子思到卫国去,向卫侯推荐苟变。子思说,苟变是个大才,“可将五百乘”。可是,卫侯却不以为然,理由是:苟变当年为官,在向老百姓收取赋税的时候偷吃了老百姓的两个鸡蛋。据此,卫侯认为苟变这个人品质有问题,道德不完善,所以不愿意启用。

战国时代,苏秦、张仪这些纵横家游走于各国诸侯之间,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动之以利害,晓之以大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时而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时而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孟子评价苏秦说:“一怒则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这些够有才了,但是却没有道义。他们坑蒙拐骗,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为了实现功名不讲道德。所以,他们不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杨雄在《法言》中这样评价他们:有着凤凰般的嗓音,却长着凶鸟的羽毛。

●“道”和“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套用西方哲学中的概念,“道术”中的“道”指的是一种价值观。孟子说“行天下之正道”,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国为民。所谓的“术”主要指的则是谋略、手腕、手段。只讲原则,而不注重方式方法的,在中国哲学中称之为“有道无术”;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则被称之为“有术无道”。

比如,中国古代经典中有一部著作《鬼谷子》。这本书是专门讲谋略和技巧的。这本书历来誉少毁多。《汉书》将《鬼谷子》中的“纵横捭阖之术”列为“九流”之一,排斥在正统之外。唐朝的柳宗元更是斥其“妄言乱世”。清朝的卢文绍更是直接指责:“《鬼谷子》,小人之书也!”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鬼谷子》中所宣扬的谋略没有道义的根基,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无道之术”。只讲策略、技巧和修辞的推行,而不顾这种推行所带来的结果,就难免会受到历代思想家的非议了。用现在话来说,是只讲方法论,不讲价值观。就好像上几年震惊世界的克隆技术的出现,那些麻木不仁的科学家呆在实验室里蒙头研究细胞的分裂和培育,而没有看到这种技术的出现给人类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鬼谷子》中的谋略之术也是如此,它只讲应用,而置道义于不顾,势必遭到非难。

●“有为”和“无为”的关系如何?

“有为”是儒家和墨家共同主张的,即强调以能动进取的肯定精神从事社会活动尤其是政治活动,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所谓“立功、立德、立言”。但是,儒墨之间又有区别:儒家强调以仁义道德作为“有为”的出发点,主张“为政以德”,并把个体的存在发展也归结为君子品格的道德修养,主张“克己复礼以为仁”;墨子则更重视“为利”,主张“务求兴天下之利”、“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凸显效用功利因素在人为践履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并由此出发进一步肯定了社会性的“兼相爱,交相利”。

与此对照,道家哲学则依据“无为”精神,对人行为的目的性持否定态度,主张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老子不仅运用“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界定“道”的根本特征,而且还要求人们象“道”那样也在“无为”之中实现“无不为”的目的,即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做到“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在社会政事治理方面做到“为无为则无不治”。

●“为仁”还是“为利”?

“为仁”还是“为利”,是儒家和墨家之间的主要区别。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早年拜在孔子门下,后来因为不满意儒家的一些主张才和儒家分道扬镳,另起锅灶单干,创建了墨家学派。

那么,究竟墨子是不满意儒家的什么主张呢?《淮南子》中记载说:墨子是对儒家那种繁文缛节、厚葬靡财、久服伤生的做法很不感冒。他认为,父亲死了,守孝三年,孝是尽了,但生产还搞吗?你把自己所有珍贵的东西都丢到棺材里去了,活人靠什么生活?所以说“贫民”。亲人死了,你哭得死去活来,把身体都哭坏了,结果死了的人也活不过来,活人还遭罪,有必要吗?所以说“害事”。礼节繁琐,规矩多多,人们本来做一些事情是出于内心的情感,结果搞得不愉快,所以得不偿失。所以说“不悦”。

在这里,墨子考虑的是“值”与“不值”的问题,认为得不偿失的事情不能做。但是,人活着不应该仅仅“为利”,更应该考虑一件事情的精神价值,而这一点,正是儒家所强调的。儒家提倡“为仁”,认为一件事情所承载的意义远比这件事件要重要得多,过多的利益算计只会让人失去“仁心”。

●“言”和“意”的关系怎样?

言意,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言”,指言辞、名词、概念、论说、著述等;“意”,指思想、义理、宗旨等。“言”、“意”之间的关系问题,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引起许多思想家的注意。墨家认为,通过一定的“言”,人们就可以了解和把握一定的“意”。这是一种肯定“言”能达“意”,“言”与“意”一致的观点。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对“言”能达“意”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认为意所从出的道不可言,道无形无名。《易传·系辞》中借孔子之口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承认“言”不完全能表达意,但立即补充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提出通过设立符号式的卦象来弥补“言”在表达“意”中的不足,表现出一种调和的观点。在《庄子·外物》中还记载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的观点。这种观点不否定“言”表达“意”的作用,而是强调“言”以“得意”为本。就象“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那样,“言”是得“意”的一种工具。

魏晋时期,“言”“意”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引起了玄学家们的广泛兴趣和专门讨论。这一时期的“言意之辩”,基本思想资料源于先秦各家之说,观点仍可分为“言尽意”“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三派,但在理论上有着强烈时代特色和更为深刻的思想方法论意义。

●“一”和“多”是什么关系?

同类推荐
  • 厚黑学(全集)

    厚黑学(全集)

    “厚如城墙”,岿然不动,静观其变,一旦时机来到,就需断,“黑如煤炭”,决然出击,勇猛果决。“厚”在伺机,“黑”在决胜,一件事要成功,二者缺一不可。
  •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缔造者,一生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他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收录了《穿衣之道:诸子争鸣的一个话题》、《周敦颐思想在儒家道德形上学中的地位》、《朱子“中和说”略论》、《儒宗别传:方以智的庄学史观》、《以庄继易:钱澄之的庄学观》、《近代墨学的复兴及其原因《经、子之别与“国故”问题--章太炎、胡适关于治学方法的论争》等论文。
  • 道德经批判

    道德经批判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对道学经典《道德经》的批判,告诉人们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肯定,尤其不能借之来厚古薄今和以古非今;在肯定古人智慧的同时,更要看到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自己的伟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今天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创造明天。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好句好段大全集(优秀小学生必读)

    好句好段大全集(优秀小学生必读)

    本书针对小学生作文中最常见的内容,将精彩的好句子好段落进行科学、系统地归纳,既为小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供急需的素材,又助其在借鉴经典句段中升华思想;既为其寻找到了一位常伴身旁的良师益友,又能激发其创新灵感,进入迷人的作文世界。
  • 唐家六少爷

    唐家六少爷

    他是唐氏集团的总裁,唐家大少爷。传言他有病,寡情病。不喜欢女人,也不喜欢男人,要想医好他,完全看天意,只有让他遇上一个能让他一见钟情的女人,他今生才能真真正正地做一个男人。于是,全天下的女人都希望自己能解救这个集英俊与财富于一身的男人。她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三流小说家,还是家族里面最见不得光的私生女。她好心地替他指路,却好心没有好报,他不管她的意愿,在她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他把她绑上了礼堂。她反抗无效!她求救无效!每个人都觉得她是全天下最幸福的女人!可是她并非心甘情愿地嫁给他,因为她连他是谁都不知道。她要逃!逃离这个不多话的霸道男人。(片断一)“我不要嫁给他,我不爱他,我不认识他,你们不要这样好不好?”一身婚衫的云初挣扎着大叫,拼命想挣脱那两个强行架住她进礼堂的黑衣人,可是没有人理会她。教堂里坐满了观礼的宾客,每个人都无视她的挣扎,而站在她身边的男人却紧紧地扣住她的腰身。牧师宣读着誓词,哪怕她说了“不愿意”三个字,牧师最后一句“婚礼成立”判了她的无期徒刑。(片断二)睁开惺忪的双眼,云初觉得全身像散了架似的,望着床上那抹嫣红,她气恨至极,她居然被人强逼为妻了,而她居然连她老公的名字都不知道。“我不会认命的!”云初顾不得全身酸痛,爬下床,梳洗过后,离开了新房。她要逃!…“放开我,我不要回去,我要回我的家。”拼命地挣扎的云初只恨自己不是古代侠女,甩不开这些黑衣人。“我的家便是你的家。”唐曜霸道地对着自己的新婚妻子说道。“你是我的妻子,我们昨天结婚了。”…云初额上直冒黑线,为什么她会遇上如此蛮横无理的男人?火爆刑警妻(唐灏)他是唐家二少,不喜欢说话,外人称他为“哑巴二少”。可是显赫的出身,英俊的外表却让他落入女人的圈套,一次的商会酒宴中,他被人算计,迷糊之中以为自己终要失身的时候,却是她救了他,可他连感谢的一句话都来不及说,一副冰凉的手铐却铐在他的手腕上,罪名是:嫖娼!该死!这个脾气火爆的女警,他与她的梁子是结大了。他一定会整到她向他跪地求饶的!契约妻(唐骧)他是唐家三少爷,冷漠无情是他的个性。二十九岁的他,却被奶奶逼婚逼得差点发飙,直到遇见一个女人。初见,她是意欲拆散兄嫂婚姻的假小三,再见,她是被债主追杀的对象,看着她差点被债主逼着嫁给一个痴呆来偿还债务时,
  • 莲心劫

    莲心劫

    为了追寻爱情,放弃成仙的机会,成为凡人,只为在芸芸众生中找寻自己的爱人。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野望——涅磐之凤翔

    野望——涅磐之凤翔

    人的野心究竟有多大?****老天爷给了我超凡的头脑,代价是我的生命和活力。曾经,我的希望是能够用自己的双脚走向世界,亲身去感受天地的脉搏,然而当这一切成为现实,我却开始奢望着更多,更多……人的野心,究竟有多大?======================================================================================野望,亦可译作欲望,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的故事,男人的欲望、女人的欲望。涅磐,是死而复生的代名词,这是一个重生的灵魂,寻求自我的故事。凤翔,凤凰的展翅,一飞冲天,无可抵挡!这是一只浴火凤凰的腾飞故事。从一无所有到权倾天下,她凭借的是什么?在重生的世界,她要留下自己曾经存在的印记。然而在这过程中,她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关于另类孩子的情况,其实并不是我们国家才有,几乎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落后的非洲国家情况会更严重些,而发达的西方国家特别像美国的情况同样严重。读完本书的人,得出结论会同我一样,即:那些为追求个人享乐而无情地抛弃自己的孩子的人,他们是否多多少少受了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