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100000037

第37章 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4)

这是维特根斯坦的一句名言。他解释说:“令人感到惊奇的,不是How the world is,而是That the world is。”这里,“How”(怎样存在)是指世界上的事物怎样关联,怎样相互转化,这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从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中总结出规律,而后进行一种理性的描述,通过实验、观察得到一个规律,然后再给出第一次现象发生的同样的条件,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是科学的思维和态度,对我们生活很有利的。可以说,科学就是利用理性的工具来认识世界上多种事物的相互联系,了解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以便为人们服务的学问。

科学对于世界怎样存在,已知道很多,但未知的更多,甚至,未知的永远超过已知的。而且,你知道的再多,有一个问题你永远也不知道。那就是,世界竟然是你知道的这个样子!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让我们永远感到神秘的是:世界竟然存在!“竟然存在”或世界存在的本身不是指一种种现象、一个个事实,而是讲所有的现象、事实的整合,即世界或宇宙的整体。把世界当作整体,设问世界为什么存在,而不是不存在,这便是宗教的问题。因为它超出了科学的理性限度,超越了空间和时间,涉及到从无生有的形而上学,因此在世界之外了。科学研究事物怎样相互联系,而对世界本原的追问,把世界作为整体来看,人对这个问题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知道。于是,我们需要一个态度,需要一个信念或者说信仰。相信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仅此而已。因为这不是对世界的描述,而是人对有世界抱有的态度。很多事情到了终极处,我们只能有一个态度。因为我们认知是如此的有限,因为我们不是上帝。

★道德伦理

●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名言出自哪位哲人?

这句名言也是出自赫拉克利特之口。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性格是与生俱来、伴随终身的,永远不可摆脱,如同不可摆脱命运一样;二,性格决定了一个人在此生此世的命运。

那么,能否由此得出结论,说一个人命运的好坏是由天赋性格的好坏决定的呢?不能。因为天性无所谓好坏,因此由之决定的命运也无所谓好坏。明确了这一点,可知赫拉克利特的名言的真正含义是:一个人应该认清自己的天性,过最适合于他的天性的生活,而对他而言这就是最好的生活。

一个灵魂在天外游荡,有一天通过某一对男女的交合而投进一个凡胎。他从懵懂无知开始,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但是,随着年岁和经历的增加,那天赋的性质渐渐显露,使他不自觉地对生活有了一种基本的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附着在凡胎上的这个灵魂,一旦认识了,过去的一切都有了解释,未来的一切都有了方向。

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也常被翻译成:“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护神。”的确,一个人一旦认清了自己的天性,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人,他也就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了,如同有神守护

一样,不会在喧闹的人世间迷失方向。

●谁提出了“未经省察的人生不是好人生”?

这句名言出自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之口。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道德。一个人要有道德的品质就必须要有关于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苏格拉底说,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而不去行善,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同样,一个人知道什么是恶而去作恶,同样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一个人去作恶,那肯定是他不知道什么是恶。

由此可见,苏格拉底意义上的“知识”是人对自我本质的理性认识,这一点是和他提出的“认识你自己”的哲学任务是一脉相承的。德性既然是人的优秀品质在现实中的作用,那么,它必然就是人的本质。于是,自我的知识就获得了真理和道德的双重属性,知识和德性就在这个意义上统一了起来:知识就是一种对人的理性的自我本质的道德意识,有这种意识为善,没有这种意识也就为恶。这就是“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强调理性对人生的作用。要想拥有美德,要想过一个好的人生,首先应该用理性去审查和厘清各种美德的概念。比如,什么是善,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节制?什么是正义?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这些概念的知识,才会拥有这些概念对应的美德。

●谁提出“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

这一名言出自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还是著名的数学家。他创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是一个专门研究数学的学派。他们认为,“数是世界的本原”的著名观点,认为宇宙中的一切关系都可以用数的关系来表示。而且,这些关系都是和谐的,世界万物的和谐证明了造物主的神奇。因此,只有研究数学,探究出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才能逐渐地接近神,从而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同造物主——神的无限连接起来。因此,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数学并不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是为了发现和谐,接近神。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会对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是一宗教团体而感到惊诧了。毕达哥拉斯内部的规矩很多,据说,每个新入学的学生都得宣誓,严守秘密,并终身只加入这一学派。谁也不准将知识传播到学派之外,否则,将受到极其严厉的惩罚。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有很多禁忌,比如,坚决不吃豆子,不拾捡掉落下来的东西,不触摸白公鸡,不掰碎面包……可见,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探索数学奥秘、追求心灵自由的同时,在生活上对自己也做了方方面面的限制。正如上面那句名言:“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只有肉体欲求上受到限制,心灵上才能谋求更大的自由。据说哲毕达哥拉斯本人在被追捕时,宁死也不践踏豆子地而逃生,可见其信仰何等纯正。

● “我不想要的东西在世界上竟然如此之多”是谁的名言?

这是苏格拉底说过的一句名言。这句话与后来叔本华说过的一句名言相映成趣,共同揭示了人本真的生活状态。叔本华是这样说的:“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外在的追求总是受各种欲望的牵引。而深不见底的欲望又会将人拖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境地而不能自拔。在这个意义上,叔本华说,人生就是痛苦的,而所谓的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终止。而苏格拉底则是通过强大的主体精神将外在的欲望全部化解,返身内求,才感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竟然如此之多。

对于有强大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的人来说,一切外在的物质享受和他人的赞誉羡艳也许都是无关紧要的东西。最重要的应该是超出物质的诱惑而直达生命的本真。真正的幸福是心灵的快乐,而心灵的快乐主要取决于心灵的力量,取决于我们“是什么(人格)”而不是我们“有什么(财富和声誉)”,命运或命运所先定加到我们身上的东西一般只意味着我们有什么,但却不能说明我们是什么。在某种意义上,命运可以改变的,但如果我们在精神上不够富有,那么我们的命运就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对个人来说,他的人格乃是当他孤独时与他形影相随的东西,乃是任何人也无法夺走或给与别人的,人格要比他所拥有的一切财富都更为本质些,也比所有别人对他的评价更实在些。人格坚实,心灵才会获得大的快乐,人生才会获得大的幸福。

●“人生好比捡麦穗”的含义是什么?

在关于苏格拉底的传说中,曾经有一个捡麦穗的故事。

据说有一天,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陆续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等他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可能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为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克制自己的欲望比战胜自己的力量还要勇敢”体现了什么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阐述了他的“中道”学说,并认为“中道”是一种德性。所谓中道,就是人们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感情与行为,使之既无过度,也无不及,而自始至终保持适中的原则。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人的灵魂中可以看到三类东西,即情感、本能、习惯或品性。然后他对三者都做了分析,认为德性既非情感也非本性,因为,情感和本性本身并无道德可言,就它们自身来说,既不会受到称赞,也不会受到谴责。人的欲望、情感和行为都存在着三种可能,即过度、不及和适中,而德性的目的就是在于根据理性的原则来处理欲望、情感和行为。人人都有欲望,个个皆具情感,如果处理不当,或者不及,或者过度,这都是恶的表现,唯有适中(适度),才是德性的特征。因此,德性只能是习惯或品性。

既然德性是一种品性,那么,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品性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德性都能既让一件东西本身变好,又能使这件东西完满地完成其功能。既然如此,那么人的德性就一定是那种既能使人成为善人,又能使人圆满地完成其功能的品性。这种品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是“中道”——既无过度,也无不及,而自始至终保持适中的原则。因此,亚里士多德极度不赞成放纵欲望的行为,认为这是对“中道”和德性最大的践踏。正如他所说:“克制自己的欲望比战胜自己的力量还要勇敢。”

●谁说“优秀是一种习惯”?有何深层意思?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先天的自然与后天的习惯是美德形成的两个重要基础,前者为德性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后者则使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简言之,就是“道德生于天性,成于习惯”。

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这后一句话的意思是说,“优秀”并不是用来描述人们行为而是用来描述人们习惯的词。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否优秀,关键在于你是否养成了成就优秀的良好习惯。因为,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习惯,有的人形成了很坏的习惯。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把优秀变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优秀行为习以为常,变成我们的第二天性。让我们习惯性地去创造性思考,习惯性地去认真做事情,习惯性地对别人友好,习惯性地欣赏大自然。

●“爱情是所有人类情感中最脆弱的一环”是谁说的?

这是培根《论文随笔文集》中关于爱情的一句名言。培根说,面对“残酷”的世界,人脆弱得像“一根苇草”。其脆弱是因情感所致,而情感中最弱的部分就是“爱情”。爱情历来被人类视作最高的情感。当爱情一旦被提高到所有情感的最高位置的时候,所对应的就必然是一个情感贫乏的世界、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只有没有意义的世界,爱情才会成为唯一的世界。当人们被残酷的现实所冲撞,被虚伪、狡诈所欺骗,被强大的势力所伤害的时候,内心便充满了空虚,这时爱情便作为虚无主义的代用品成为人们向现实抗争的唯一心理魔杖;当传统的宗教都令人怀疑的时候,爱情便成为人们回家的最后方式。看来人类可以没有信仰,但却不能不抒情,抒情成为安慰自己灵魂的避风港,以及生活中的唯一亮点。但当世界“美好”得只剩下这极度脆弱的爱情的时候,这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因此,抒情歌曲响彻世界,在黯淡的云彩下面,久久徘徊。等候、错过、疏远、分手、徘徊、倾诉……爱情的追寻成为人类最终的精神追寻。所以西班牙思想家圣约翰说:“人类精神的全部目的就是爱。”

●“自由的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是谁的箴言?

“自由的人最少想到死;所以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关于生的沉思。”这是出自斯宾诺莎之口的一句箴言,也是他终生奉行的一句箴言。他在生活的最末一天,完全保持镇静,不像《斐多篇》里写的苏格拉底那样情绪激亢,却如同在任何旁的日子,照常叙谈他的感兴趣的问题。斯宾诺莎和其他一些哲学家不同,他不仅相信自己的学说,也实践他的学说;尽管遇上非常惹人生气的事,他也未曾陷入自己的伦理观所谴责的那种激愤和恼怒里。在与人争论当中,他谦和明理,决不进行非难,而是竭尽全力来说服对方。

斯宾诺莎是泛神论者,他认为世界不存在多个实体,自然界的种种现象,都是神表现出来的属性。万物皆是一,只有神是独立的实体,所以自然也就是神。神与自然是重合的。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他被逐出犹太教。既然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神存在的方式,所以它们的发生都是必然,没有善和恶可论。人,也是神表现存在的方式,人身上和身边发生的一切喜剧悲剧,幸运灾难,如自然的花开花谢,日出日落,都是上帝的自然表现。对人生的起伏跌落,须坦然接受,不要抱怨叫苦,因为世间发生的一切事,没有善也没有恶。斯宾诺莎的理论,就像一个人的一生,总要有各种生活经历和遭遇,有快乐也有痛苦,有泪水也有鲜花。正是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人的完整人生。不能固执地认为幸福才是一生的全部,苦难有时也是生活当然的组成。不要悲叹不幸,有时候流血与泪水更能展现生命的丰富。

●“如果你不想,会找一个借口,如果想做,会找一个方法”出自哪里?是谁说的?

斯宾诺莎的这句话出自他的著名著作《伦理学》,旨在劝诫人们过理性的生活,不要受情感所羁绊。

同类推荐
  • 新国学(第七卷)

    新国学(第七卷)

    本书是第7卷《新国学》,书中具体收录了:《蔡琰的号啕,美杜莎的笑——蔡琰研究的性别反思》、《“儿女情”与“风云气”——论张华文学及其玄儒思想》、《唐代华亭德诚禅师《拨棹歌》所呈现的意涵》、《林希逸诗学思想的特色及其学术基础简论》等研究文章。
  • 死亡简史

    死亡简史

    本书是以死亡为主题的著述,它从战争、宗教、政治、自然灾害、疾病等各个方面,对东西方死亡现象作深入的思考,帮助人民理解死亡,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积极的地生活,享受生命的过程。
  •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

    《人生这道难题:培根随笔》收录了培根的随笔散文,内容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论真理”、“论死亡”、“论宗教”、“论勇敢”等,这些随笔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念,既真实又诚恳,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立体而完整的培根,使读者可以一览这位科学全才的思想世界。
  • 忏悔录

    忏悔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迄今为止对罪恶、神的显现以及拯救探索最为深入的著作之一,它激扬地宣告:信仰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本书对我们思想的影响至今未衰。
  • 墨子与墨家学派

    墨子与墨家学派

    本书从墨子以及墨子的生平入手,详细介绍了墨家思想流派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思想成就,并将墨家思想和中华侠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阐释。
热门推荐
  • 皇子太妖孽

    皇子太妖孽

    一朝穿越,成了丞相之妹。在无情宫中处处生情。都说宫中乃无情之地,但与悠然和芷卉的姐妹情,与五皇子和太子的知己情,都无半点虚假。安妃真诚相待,颜先生倾尽所学的教导,卿尘最初的依赖,都让沐果深陷其中。纵使最后所有的情义都支离破碎,但至少曾经拥有。皇宫中看似步步惊心,处处明争暗斗,但终是抹不了寒冬中的暖意。本是无情心何处惹情义。这宫闱坚不可摧的,不是厚厚的城墙,是人心。只是去年秋,如何泪先流。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穿越之腹黑世子妃

    穿越之腹黑世子妃

    世人骗我,谤我,欺我,害我,何以处之?原玥的答案是:你便辱她,蔑她,欺她,压她,看准时机弄死她!金牌卧底一朝穿越,往日里呆傻的自闭儿,忽变聪慧无双,扮猪吃老虎,将挑衅的人放倒!一朝重生,破茧化蝶,惹来天下美男追逐,却不知何时惹来一只腹黑妖孽,一朵朵的掐掉她的桃花!
  • 异界战灵

    异界战灵

    十八岁才苏醒战灵的肖凛从被人耻笑的废物一跃变成了超级天才,为了不让天才夭折,流云宗将其秘密送下山……人类品阶:共九重,战兵,战士,战卫,战校,战将,战王,战皇,战圣,战神每一阶分九品。灵兽与之一样。灵器划分:日月星三等,上中下三品。战技划分:日月星三级,上中下三品。
  • 宗庆后与娃哈哈

    宗庆后与娃哈哈

    本书深度挖掘了企业的真实运作密码,即研究娃哈哈成功的个性部分,如独到的“宗式兵法”;同时,也重点研究了娃哈哈成功的普遍意义,即共性部分,并且用适当的战略、管理、营销理论加以解释,并辅以延伸阅读,不仅希望读者能从娃哈哈的战略、营销、管理案例中有所借鉴,更希望读者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给自己以启示。
  • 心缺

    心缺

    心上有个缺,是无可救赎的旧伤,战争……腥风血雨……,怎么办?怎么办?,故事脱胎于慕容冲,却又不同于慕容冲,一个曾失去一切尊严沦丧的男人,最后仍活得顶天立地,有爱有恨,当得起男儿这两个字的悲壮故事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 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