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100000023

第23章 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2)

在先秦之时,已经出现了谶书——一种带有应验性的语言或隐语。汉代出现了与“经书”相傍而行的“纬书”,它是宗教神学、阴阳五行说与儒家经义相结合的庞杂学术体系。为了强化其影响力,纬书中有大量的预言是假借“圣人”之口说出的,在解经时更是大量引用谶语作为立论的根据。因此,汉代的谶、纬,实际上是合而为一的。汉人对谶纬起源的讨论,可以消除宗教化儒学制造的迷雾。汉代的学者桓谭、张衡、王充认为,谶纬起源于西汉后期,道出了方士化儒生托作谶纬的底细。

谶纬的内容相当复杂,包括天文地理、灾异感应、神仙方术、风土人情、经籍训诂等,但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是谶语符命部分,即预言政权兴衰和统治者命运的内容。这就意味着它与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

●何谓“致良知”?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中的重要内容。他曾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可见,致良知在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

“良知”的概念来源于《孟子》一书。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在《传习录》一书中所使用的“良知”概念是承接孟子的“良知”概念而来的。《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当时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他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里的关键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

●宋明儒家将知识分成怎样的类别?

宋明儒家常将知识分成两类:“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此分别起于宋朝儒家思想家张载,以后成为宋明儒学的共识。张载说:“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见闻之知”指我们日常所学习的知识,这种知识靠经验的日积月累而获得;“德性之知”指对于事物根本性的认识,这种认识靠反省、体悟而获得。

在我们了解“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差别后,就知古人所提倡“半天读书,半天静坐”的深刻意义。“半天读书”,实际上是为了增加、积累“见闻之知”,同时,也为直觉、顿悟创造有利条件;而“半天静坐”,则主要是为获得“德性之知”。当然,有时也可借此消化、理解由见闻而获得的知识,使之化为智慧。在这两类知识中,古人比较重视“德性之知”,重视智慧,所以,也多倡导“主静说”。例如,三国时诸葛亮说,“宁静以致远,澹泊以明志”;禅宗以达摩面壁为例,倡导禅定。儒教、禅宗虽然求静的目的不同,但都认为静是获得大智慧的重要途径。日本电视剧《一休小和尚》,就是这种主张通俗而又艺术的表达。一休和尚每当遇到困难的问题时,总要静坐,坐禅一下,然后,忽然开悟,大叫“有了”。其想出的办法,虽出乎人之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或不悖情理。一休的静坐就是佛教提倡的禅定,一休的智慧实际就是由禅定而获得的智慧。总之,在古代,不论是儒、佛、道,都强调静的作用,都认为只有入静才能获得大智慧。应该说,这种思想方法,是古人留下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

●什么是“天地之性”?什么是“气质之性”?

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是中国宋明理学人性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天地之性的最初含义,系指自然界的本性。后来“天地之性”又混同于《中庸》的“天命之谓性”,有了人性论的意义。汉代王充说,“人禀天地之性,怀五常之气,或仁或义,性术乖也”,这是指天地所赋予人的善恶本性。

张载认为,人性有两层,一是天地之性,一是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即禀太虚之气而成,太虚之气的本性也就是人和物的共同本性,是先天的本性,也是善的来源。天地之性对于人来说是好的。“气质之性”指每个人生成之后,由于禀受阴阳二气的不同而形成的特殊本性,说“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气质之性对外物有所追求,张载又称为“攻取之性”。他说:“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皆攻取之性也。”它是人性中恶的来源。张载主张改变“气质之性”,回到“天地之性”,他说,虽然“人之气质美恶,与贵贱夭寿之理,皆是所受定分”,但“气质恶者,学即能移”,通过学习克服追求外物的情欲,“使动作皆中礼”,则能“变化气质,从而恢复本来的善性”,即“天地之性”。张载以他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学说,总结了历史上人性善恶的争论,把人性论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宋明理学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极力推崇张载的人性论思想,亦用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概念来解决人性论的问题,“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他与张载的不同之处是,从理气关系论证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认为天地之性即是理,纯粹至善,气质之性受气禀所限,是恶的来源。气禀不同,性亦不同,如明珠掉进水中,水有清浊,性有善恶。

●“理一分殊”的含义是什么?传承如何?

“一理”与“万物”的关系,是宋明理学讨论的重要命题。这个问题源于唐代佛教华严宗和禅宗。张载在《西铭》中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从中发挥万物同属一气的观点。程颐把张载的上述思想概括为“理一分殊”。朱熹把理一分殊作为其理一元论哲学的重要命题,从本体论角度指出,总合天地万物的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都各自有一个理。然千差万殊的事物都是那个理一的体现。他说:“天地之间,人物之众,其理本一,而分未尝不殊也。”知其理一,所以为仁,便可以推己及人;知其分殊,所以为义,故爱必从亲人开始。朱熹又把总天地万物之理,说成太极。太极便是最根本的理,理一分殊就是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分别完整地体现整个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明代的罗钦顺改造了朱熹的理一分殊说,认为理一存在于分殊之中,即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事物之中,这种认识接触到了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辩证关系。王夫之揭示朱熹以月印万川喻理一分殊的矛盾,认为理一既可分殊,就不再是理一;理既是全面,就谈不上分殊。王夫之从本末、大小关系上论述了理一分殊。他认为,万物之大原惟天地,如由一向万,本大为一,即理一;末小而万,便是分殊。这包含着事物的同一性与差别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同时,由于王夫之把被朱熹颠倒了的理气关系又颠倒过来,使理成为气的理,认为“而气必有理,则理既殊而气亦不同”,从而把理一分殊建立在了唯物论的基础之上。

●谁提出了“知行合一”?其有什么含义?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在王阳明看来,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由此,王阳明得出结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二、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道德观念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意识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意识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则是“良知”的完成。

王阳明知行合一主要是针对朱熹的理学的,与朱熹的思想相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道家

●何谓“道”?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核心词汇是“道”。何谓“道”?老子说,道是化生万物的源泉,无法定义,无法规定,更无法言说。道一旦进入语言,就不是道了。正因为此,老子从来不说“道是什么”,而仅仅说“道像什么”。《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的“母”和“大”都是“道”的比喻,暗示其是宇宙万物最大的根本。

从“道”这个字的字型上来看,它是由“辶”和“首”两部分组成的。“辶”,读作chuò,同“辵”,用作偏旁,俗称“走之旁”,简称“走之”。而“首”表示的是人的“头”。如此一来,“道”的原始意义无非是:一个头形的东西经由之走出的通道。看来,“道”并非人之行走的道理,而是一幅颇为生动逼真的胎儿娩出图。由此,后人推测,“道”的原初意义有两项:一、女人和雌兽的生殖器,即阴道,取其名词。二、导引,取其动词。而老子的“道”可能恰恰是取其两义,既是指孕育万物的“母体”,又指孕育万物的“生”的过程。前者为“道”,后者为“德”,所谓“道德”,即是由此而来。而老子的《道德经》也不过是由微见著,将之视为了天地运行流转的奥秘所在。正因为此,老子一方面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另一方面又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什么是“无为”?什么是“无不为”?

无为,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的“无为”,我们不能理解为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干。这绝对是对老子哲学极其庸俗的理解。老子的“无为”,是顺应大道,相时顺势,而反对强制的“人为”。

《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庄子》则将“无为”推衍到帝王圣人的治世中,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矣”,不过帝王应该“以无为为常”,而臣下却是要“有为”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为有为而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另外,《庄子》又认为养神之道,贵在无为。《刻意》篇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无不为”是和“无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正所谓:无为而无所不为。既然“无为”是顺应天地大道,那么自然就能无不为。越是有为,越是无所为。正如佛家的妙语:“无心恰恰用,有心恰恰无。”

老子主张“有无相生”,即有和无是相互依赖的。他尤其强调有生于无的方面。他也举了一些例子,譬如一个房子,要凿出门和窗子这些虚空的地方来,才能发挥房子的作用。一个器皿,中间必须是空的,才能发挥容器的作用。所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是说,有所带给人的便利,是因为无在那里发挥作用。在这个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无为”的理论。当时一般的看法,认为治理国家总是需要一些积极的办法,或者用德,或者用刑。这都是有为,属于比较刚强的做法,因为它是先有一个框架或者模子,然后将其强加于人。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依据有无相生和无用之用的道理,提出君主应实行无为而治。这是比较柔弱的做法,其核心是主张君主要持守虚静之道,顺应和因循百姓的自然。老子认为,君主无为的话,百姓可以自化、自正、自富,收到“有为”想达到却又达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描画了什么样的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是道家学派的一种社会理想。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中的这段话,描述的是一个没有交往,没有情感,没有欲望,当然也没有进步的社会。在西方,18世纪的哲学家卢梭也向往这样的社会。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变化,但不能说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因为,所谓的进步和发展都有代价,对于人类来说,是不是赚到了,只有上帝知道。

●“内圣外王”出自哪?有什么含义?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道家如何理解“美”?

“天籁之音”,表达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对于“美”的理解和看法。在老庄看来,美的出现,仍然在于“无为”。无为,会让世界在功能和实用的捆绑中挣脱出来,恢复其丰富多彩的本性;无为,更能让人心在道德、伦理、情感等人文修饰的重压下解放出来,进入空灵的状态。正所谓“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庄子曾通过“天籁”“地籁”“人籁”的比较进行了生动的佐证。所谓“天籁”,就是自然界自身发出的各种声响,比如风声、水声、鸟声……属于“天籁”的声音千奇百怪,五花八门,有的像人的鼾声,有的象动物的吼声,有的声音根本无法比拟,原始而丰富,无论多么高明的乐官,无论多么精巧的乐器,都演奏不出来。它们之所以如此精妙,就在于它们都是无目的地发出来的声音,完全来自于天工造化。“地籁”就不行了,它是地表各物形成孔窍发出的声音,内容虽然仍然很丰富,但却再也不是“天地相参”的产物。“人籁”就更退化了,它是演奏者通过乐器演奏出来的,是人为强迫地发出的声音,不仅单调,而且贫乏。

●庄子所说的“心斋”是什么意思?

同类推荐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  《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图释经典系列:图释塔木德

    犹太人的智慧来源于他们的民族经典——《塔木德》。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曾国藩冰鉴(第六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问世两百多年,因此也被称作《穷理查年鉴》或《穷理查历书》。在美、英、法、德、西、日、韩等多国发行,173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智慧书》首次问世。这本书以历书形式出版,经久不衰。,成为当时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富兰克林持续25年出版此书。他们从《穷理查的智慧书》中收获智慧与成功: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华人商界领袖李嘉诚。全球首富沃伦·巴菲特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人师查理·芒格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平均每年销量都超过一万册。几乎家家书架上都有一本。推销人师弗兰克·贝特格台湾人师李敖
热门推荐
  • 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青少年必知的100个文学知识

    流畅的笔触生动地将世界文学知识汇总成为100个小小节点,阅读中感悟文学,体悟经典。
  • 重生之天生我才

    重生之天生我才

    请问,金庸您认识么?金庸是谁?那周星驰呢?嗯,这倒认识,我隔壁有个邻居叫周星驰。好吧,歌神张学友你总该知道了吧?靠,他是谁,我为什么要知道?……80后青年,穿越到了一个和地球一样,但又有一些不一样的位面世界。从此,小说,音乐,电影,漫画……一切有关娱乐,有关艺术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
  • 赠我岁月安然

    赠我岁月安然

    他曾经是多么地宠她,几乎整个A市的人都知道,若有人敢动杜安然,他辛子默第一个让他们生不如死。可仅仅是两年,他却弃她如敝履:“惹恼了我,你们杜家都没好日子过!”那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在她与别的女人之间,他却毅然决然选择了别人。那一次,她亲眼看着流掉的孩子心如死灰:“辛子默,杜家不欠你了……”但,这一场以利用为开始的爱情游戏,注定谁先陷进去谁就输了。在她全身而退时,他却揽过她的腰,一脸淡定和无耻:“再给我生个儿子。”“谁跟你生!”“那你想跟谁生?嗯?”
  • 看到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看到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汤一介先生抽到的是;“仁者寿”。如果差50分,陈祖芬在她写的小说里要成立爱与快乐研究所,也招来。王蒙夫人瑞芳抽到的是:“你坐上了爱情幸运号”。他会对北大有关人士讲,提供了寻找优雅、寻找纯真的机会。那天席间轮到抽签游戏了,少年班招生时,简称L&J。陈祖芬抽到的是:“这也好那也好,要注意这个人,因为你是青春宝”。张颐武教授说,这部小说是她的原形毕露,是这个时代,一定以为是又一个少年作家新鲜出炉。,如果不是看到她的名字。孔庆东教授说,季羡林先生抽到的是:“看见你知道什么是美丽”
  • 春色暖秦川

    春色暖秦川

    新书《我不愿让你一个人》上市啦,第一次尝试暖爱小甜文求支持:当当购买地址:http://m.pgsk.com/main/m.pgsk.com?product_id=22920612京东购买地址:http://m.pgsk.com/m.pgsk.com淘宝卓越搜索:我不愿让你一个人即可购买。*****也许爱上徐哲楠是秦川人生悲剧的开始。他冷漠、自私、残酷、无情,根本不懂得怎么去做一个好情人。然而她还是泥足深陷,人生的轨迹也随着他的意志改变。她才明白一个人有多骄傲,就可以有多卑微,哪怕是看到别的女人就在他的怀里,站在自己的眼前。她一直以为自己会一直这样卑微下去,最终忘记时间。然而没有想到会遇到一个周宁远。“你居然看圣经?”“是啊,我是法大神学院毕业的。”“是神经病学院吧!”是啊,是的,秦川,我爱上你就是我人生疯狂的开始,你会陪我吗?********这大概是个很不讨巧的故事。故事里的主角们骄傲又年轻。他们好像总不懂得该如何去温柔的爱别人,拼了命去努力的,到最后都成了徒劳。问题好像很复杂其实又很简单。反反复复不过是为了问:你爱我吗?有多爱?*****有多少人像她一样呢?在爱里,明明入不敷出,却又义无反顾。***我的新浪微博:http://m.pgsk.com/veras
  • 总裁专宠老婆大人

    总裁专宠老婆大人

    【柒冉】在柒冉的人生记忆中,二十岁的那年夏天是她人生的一个分割点,只是代价太过于承重。她失去了她的初恋,失去了她的闺蜜,失去了一位对她无微不至的温暖的男孩。那一年的生命中也多了一个意外的小生命。【凌肃】凌肃一直记得初次见到她的那种好奇心。本以为也只是众多过路人中的一枚,只是没想到同一天又接二连三的看到她。心中异样的情绪也慢慢升起。那年他二十四岁,人生中的第二个本命年,那个夏天刚刚退伍。如果知道自己的一时冲动,让他转瞬就失去了她,他宁愿只是永远的默默关注着她。【苏羽】在他二十一岁那一年,从病逝的母亲口中得知他还有一个双胞胎弟弟。只是当他回到那个他出生的地方时,才知道那未见过面的弟弟因为一个女人而死去,从心底,他恨透了那个女人,那个已经死掉的女人。【欧阳依依】她们是从小的青梅和青梅,没有任何人和事能将她们分开,甚至还被误以为是LACE,但她们都只是一笑而过的去面对。直到遇见他,那一年她十九岁。她知道他喜欢的是自己的好闺蜜,但是她只求能远远的注视着他就好。**************************************【七年前】那个叫雷婷的女人从小和她就是死对头,她有的东西,她也一定要有,哪怕是耍着手段也要得到。既然她这么喜欢来抢夺她的东西,而她柒冉也不是那种任由欺负的主。正好她的身边有一样东西她看中了,是不是也意味着她也可以去抢。“男人,我看上你了。”她看中的就是在她身边的这个男人,正好是她喜欢的类型。如果,那时候的柒冉知道因为自己一时的好胜心理,让他们为她失去了生命,是否,她的选择还会是这样?**************************************【七年后】当柒冉顺着大哥所示意的方向看过去时,眼睛猛地微缩了一下。是那个男人,那个为她儿子的出生提供了一颗精子的男人——WATTING集团的总裁。“想合作?我们何必偷偷摸摸呢?”男人端起盛着红酒的高脚杯摇晃着,嘴角勾起一抹算计的笑容。“哦?你有好主意?”女人同样的端起酒杯微泯了一口,脸上的笑容优雅而宁静,仿佛只是在回答着:“今天的天气真的很好”一般。男人看着女人故作淡定的表情,眼里一闪而逝的心痛快的难以让人捕捉,剩下的只有温柔的腻死人的眼光,只是低着头的女人一直都没瞧见。
  • 尼采哲理诗歌

    尼采哲理诗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谁从根本上是教师,谁就只在与他的学生的关系中严肃对待一切事物——甚至他本身。”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出自《尼采哲理诗歌》。《尼采哲理诗歌》收录了大量的格言与诗歌。读读这些,必定让你深受启发。
  • 李嘉诚一生三论:论谋事·论经商·论做人

    李嘉诚一生三论:论谋事·论经商·论做人

    李嘉诚的一生因富有传奇色彩而显得如此吸引人。少小离乡,幼年丧父;从一无所有,赤手空拳,到30岁成为千万富翁,而今李嘉诚的商业帝国更是遍及全世界数十个国家。走过人生七十八个年头,李嘉诚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向世人道出了自己成功的秘密。他在许多场合发表的有关谋事、经商与做人的言论,常常令人钦佩有加,获益良多。他的成功经验,值得每一位中国人学习和借鉴;他白手起家的历史,适合更多的普通人揣味与效仿。李嘉诚把儒家的情义之道与西方的进取精神极好地融合起来:他外圆内方,刚柔相济;他重信诺、讲义气、宽厚待人。
  • 六王之后:美人如鸩

    六王之后:美人如鸩

    (完结文)第一次见面她是王后,他是小贼;第二次见面她是国君,他是奴隶;第三次见面她被人劫持囚禁,他生死作陪;第四次见面他成了她的宿敌!一切情爱化作骗局!一个是为爱人出卖自己的天之娇女,一个是从死人堆里走出来的奴隶将军,他们相爱,他们伤害,只因站在权利的两岸,最后是野心战背叛了情感还是情感压制了野心?(过程有虐,结局HE,1vs1)群号:340689405
  • 你和谁在一起很重要

    你和谁在一起很重要

    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先生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结于人际关系。”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不可能是孤岛中的罗宾逊,人与人之间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必须建立起良好的人脉,而且还必须是有价值的,这样才能为你的成功提供更多的机遇。这也印证了在好莱坞流行的一句名言:“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