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1100000002

第2章 古今中外的哲学大家(1)

中国哲学卷

★易学

●谁创立了阴阳八卦?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伏羲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

伏羲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而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八卦。传说在伏羲生活的远古年代,人们对于大自然一无所知。当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时,人们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聪慧的伏羲想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经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围的地形方位,有时还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终于豁然开朗,创立了八卦。

八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宇宙间的一个高级“信息库”。早在17世纪,德国大数学家莱布用范创立“中国学院”,研究八卦,并根据八卦的“两仪,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发明了二进位记数和当地欧洲先进的计算机。八卦中包含的“二进法”,现在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及电子学中。公元1984年,一位欧洲科学家在谈到八卦的易理被现代广泛应用时,叹为“至为可惊”。八卦中的许多奥妙神奇之处,至今还正在研究和探讨之中。

●是谁推演了六十四卦?

伏羲创作了八卦,这一点好像没有争议。但是,又是谁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呢?关于这一点,在历史上一直争论不休,成了一桩没有确切答案的公案。

《史记》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意思是说,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的是周文王。但这里有两点疑问:一、惜墨如金的太史公在这句话的前面加了一个“盖”字,看来他自己也不能确定这件事情,仅是推测而已。二、“文王拘而演《周易》”,是否就意味着他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这种推测也很难成立。据此,很多人对文王演六十卦的事实表示了怀疑。有的认为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卦的正是伏羲本人。早在司马迁之前,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要略》中就说:“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根据这个说法,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卦的其实是伏羲本人,而不是文王。后来,东汉的郑玄提出了神农氏重卦的观点,东晋的孙盛提出了夏禹重卦的观点。这些人虽然在具体观点上存在分歧,但他们一致相信:夏之《连山》、殷之《归藏》都已经是六十四卦的形式了。因此,这个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的人,应该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至少不能晚于三代,但肯定不是周文王。

●为什么说“易更三圣”?“三圣”分别指谁?

秦、汉以后,儒家学者一致认定,伏羲氏画出了先天八卦图。周文王总结出《周易》,把八卦具体成了六十四卦。孔子则写易传,评论周易,注解周易,并且把周易上升到了学问的地步,发扬易学精义。所以,后人有“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大传”一说。

由于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所以又有“易更三圣”之说。事实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辞”,他的儿子周公又将文王的思想发扬扩充,着了“爻辞”。可是,三圣之中却不提周公。这是为什么呢?据汉儒的解说,根据古代宗法的观念,父子相从,因此三圣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

由伏羲画八卦开始,经过文王、周公、孔子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了《周易》学术思想的系统。因此可知“易更三圣”一语,严格地说,应该是对《周易》一书而言。

●孔子和《易》有什么不解之缘?

儒家与《周易》的关系,可以从孔子和《周易》说起。可以说,儒学建构不仅受到了《易经》中阴阳之间关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阴阳相交的运动变法的启发。没有前者,就没有所谓的以“仁”释“礼”的儒学,没有后者,也没有儒家思想的灵魂——中庸之道。

孔子对《易经》的重视,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看来,孔子是在五十岁以后(有人说,孔子学《易》在六十八岁)才开始痴迷《周易》的,可谓相见恨晚。正如孔子所说的,如果能在五十岁的时候学《易》,自己在人格修炼上还能再上一层楼。《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这些能够相互印证的资料表明:孔子曾对《易》做过精深研究。

★儒家

●谁是儒学的奠基人和先驱?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他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和先驱,称为“元圣”。周公也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论语》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据历史记载,武王克殷后两年死,嗣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王叔周公旦以开国功臣的资格摄政。管叔鲜,蔡叔度心怀不满,散布谣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并鼓动纣王的两个儿子武庚、禄父联合诸侯国海和淮水下游的东夷各族发动叛乱,背叛周室。周公奉命出师,东征三年才平叛这场叛乱,并将势力扩展至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制礼作乐,并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相传他推行井田,制礼作乐,建章立制,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尚书》等篇。

●周公在哲学方面的功绩是什么?

图片3周公

在哲学方面,周公最大的功绩就是制礼作乐,从而奠定了中国道德文化的基调。所谓制礼作乐,就是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谥”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乐”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在殷商时,君位的继承多半是兄终弟及,传位不定。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周公旦还制定子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文化。“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个人和谐,国家也安定。

《礼记》中记载说,夏人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三个民族,三个文化,而且一个比一个先进。所谓“尊礼”,其实就是重人事,重伦理,重情感,以离异代替刑律,以人情替代恐吓,以血缘为纽带,以爵列为赏罚。尽管周公制礼仅仅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但是,这种文化无疑比装神弄鬼、杀人如麻更迎合人心,因此大受欢迎。难怪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文乎哉,吾从周。”

●谁被誉为“千古圣人”?

孔子

孔子出身于西周末年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童年生活比较艰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贫且贱”。既不富裕,社会地位也低。说孔子出生的时候,父亲70岁,母亲才20岁,是老阳少阴所生。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过了不久,他便跟随着母亲回到了鲁国,自小住在了鲁国。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这对孔子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孔子把一生的志向归结为“复礼”,正是来自于对西周封建制度和礼乐文化的信心。他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又说:“郁郁文乎哉,吾从周。”就这样,孔子开创了以“仁”释“礼”的儒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文明的走向。正如宋朝一位诗人评价的:“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所开创的儒学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流。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被称为“亚圣”的是谁?

图片5孟子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著有《孟子》一书。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中“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孔子生活在西周末年的春秋时期,这个时候,虽然王室衰微、诸侯坐大,但各路诸侯还能够勉强维持礼数。正因为此,孔子对恢复“周礼”一直很有信心。可是,到了孟子生活的战国年代,诸侯之间像动物一样厮杀,弱肉强食地争斗,让孟子对现实彻底失去了信心。孟子认为,正是人心的堕落和良知的泯灭,才造成了人的野蛮。于是,深受孔子影响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堕落,并不是因为人心天生就是坏的,而是人善良的本性被物欲蒙蔽了,而拯救社会最关键的就是恢复人的本性和仁义之心。由此,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自居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试图以此拯救乱世。

●谁是儒家思想向法家思想的过渡性人物?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和孟子一样,荀子也是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受孔子之学,传儒家之业”。而且,荀子也是生活在“争于气力”的战国时代。唯一的区别是:孟子生长在齐鲁之地,而荀子却是生长的隶属“三晋”的赵国。他们都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和创造。用现在的术语来说,是儒家思想和战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儒学在战国时代的新发展。

但和孟子的看法不同,荀子认为人性不是善的,而是恶的。在他看来,战国时代的血腥战乱,不是因为人的良知遭到了蒙蔽。相反,这恰恰是人性赤裸裸地展露。由此,荀子走的不是孔子关于“仁”的心性之学,而是关于“礼”的外王之道。如果说孟子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加以发挥,强调个体的心性修养,那么荀子则沿着孔子关于“礼”的理论进一步阐述,强调群体秩序和实践的重要性。荀子的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法家思想。可以说,荀子本人是儒家思想向法家思想的过渡性人物。

●始推阴阳,为儒者宗指的是谁?

董仲舒,汉代思想家,政治家。广川(今河北衡水)人。他是第二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学的贡献在于,在儒学中引入阴阳观念,认为“物莫有不合,而合各有阴阳”,“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既然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交合构成的,那么它们服从的应该是一个“道”。就这样,他得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儒学新模式。

儒学之所以在汉代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正因为此,后人这样评价董仲舒: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谁是玩弄“五行”的高手?

刘歆,西汉皇族,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最大的功绩是将邹衍“五行相克”的五德终始说改造成了“五行相生”的五德终始说。他在《三统论》中列出了这种“相生”的顺序:包羲氏受木德,接下来的炎帝受火德,黄帝受土德,少昊帝受金德,颛顼帝受水德,喾帝受木德,尧帝受火德,舜帝受土德,禹帝受金德,殷商受水德,周代受木德,直至汉代受火德,恰好与“刘邦是赤帝之子,斩白蛇而起”的故事吻合。而且汉自诩为是尧的后人,所以当时非常流行“汉为尧后”的说法。既然帝尧以火承木而接替了帝喾所开创的天下,那么,尧的后代刘邦以火承木接替周朝也就顺理成章了。

那么,如何解释朝代的更替呢?这里面就有大文章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强调“相克”。那么,一个朝代的灭亡就是被后一个朝代推翻的,是“征诛”;而刘歆的五德终始说重视“相生”,那么,一个朝代被后一个朝代所代替,不过是这个朝代出自好心将天下让给了下一个朝代而已,因此不存在灭亡的问题,而是高风亮节的“禅让”。

刘歆的五德终始说对后来的封建王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历朝历代的君主都不得不重视“运数”。所以我们看历史剧或者读历史书,皇帝的诏书第一句话就是说“奉天承运”。何为“奉天承运”?就是说奉了天的旨意,合乎时代的运数。从此以后,中国历次同一民族间的改朝换代,无不沿袭这一传统,行禅让典礼。

●韩愈赞何人为“大纯而小疵”的“圣人之徒”?

扬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西汉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扬雄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40岁后,始游京师。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推荐为待诏。后经蜀人杨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其官职一直很低微,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受他人牵累,即将被捕,于是坠阁自杀,未死。后召为大夫。《三字经》把他列为“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从思想上看,扬雄是汉赋“四大家”之一,又是西汉末年的一代大儒,身兼文学家、思想家两种身份。扬雄一生历官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及新朝王莽四帝,又是一位历经两朝,历官四代的耆宿。他文彩焕然,学问渊博;道德纯粹,妙极儒道。王充说他有“鸿茂参圣之才”;韩愈赞他是“大纯而小疵”的“圣人之徒”;司马光更推尊他为孔子之后,超荀越孟的一代“大儒”。

●何人率先扛起了“道统”的大旗?

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为我们所不晓的是,他还是儒家的一名代表人物。隋唐期间,佛学盛行,儒道衰微。韩愈率先扛起了“道统”的大旗,以光复儒学为己任,大张旗鼓地批判佛学,为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类推荐
  •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泰州学派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在16世纪中国思想史上,阳明后学的“泰州学派”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我们发现泰州学派的思想特征有浓厚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场大多有取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说,同时又有“回归孔孟”的思想诉求。他们的思想言行既是阳明心学的产物,同时又极大地推动了阳明心学运动向下层社会的迅速渗透以及儒学世俗化的整体进程。
  •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本书是从叔本华的诸多著作集中选取了数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内容涉及人生、哲学、美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基本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
  •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 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意释致用

    《大学》、《中庸》问世后就不断被人们以打造的精神加以解读。《〈大学〉〈中庸〉意释致用》旨在继承前人的打造精神,以现时代的生活为起点,突出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力求对人们的修身处世有一定的启发。
  •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门徒:列国风云

    老子的一生虚无缥缈,宛若游龙,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可是直到今天,人们甚至还在为究竟有无此人而争论不休。他和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一样,留给后人解不尽的谜题。老子的门徒遍布天下,但除了“玄门十子”确有记载之外,其余众人皆因仰慕其学识、思想、人格、品行而自投门下,古往今来,络绎不绝。老子和他的门徒,在两千多年前便布下了一盘棋局。黑白纵横间,天下之势已尽在掌中……不仅描写了那段刀光剑影的乱世,更重要的是要重塑众多原本鲜活的历史人物,深入挖掘他们的性格、心理,以洞悉人性的角度为切入点,探讨家国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关系,统一与分裂的规律。
热门推荐
  • 魂魄书

    魂魄书

    那时是深冬,清晨,天寒得很。手下顶着冷风急报,昨夜才到风堂的献宝人华新被杀。他问明情形,立即令人锁堂,到客房打量地上狰狞的尸体。地上的血迹并不多,尸体只在胸前有一半尺深的血洞,再无其他伤痕。客房中除了尸体与血迹,便只有三条足印。怎么会是三条?
  • 这个王妃没档次 (全本)

    这个王妃没档次 (全本)

    一穿越来,她直接成了新娘。没有伴娘,没有家人,甚至直接躺在冷冰冰的地上!睁开眼眼,她更夸张地看到一个虚弱的病美男在她面前上吊自杀。有没有搞错呀,她可是是响当当的人物!虽然她彪悍了点,嚣张了点,几个哥哥管太多了点,以至于她至今剩女嫁不出去——但——她指天大骂:“你丫的,我要的是老公,你给我一个病秧子干什么?”啥,他就是她老公,那个病得要死的七皇子就是他?如果是这样,那她身边愤怒大骂贱人的俊美男子,又是谁啊?这是哪出狗血戏码……她恼得大吼一声:“都给我住嘴!”------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教你学艺术体操

    教你学艺术体操

    学生田径与体操学习手册—教你学艺术体操学生田径与体操学习手册—教你学艺术体操
  • 在劫难逃:豪门第一少夫人

    在劫难逃:豪门第一少夫人

    家境突变,强遭退婚,莫小暧的生活危机四伏。十年前的狼狈少年,炫目回归,手上却多了一纸合约……为期一年,她必须留守他身边。于心底的男子,她闭上心扉断了念想。上一辈的恩怨,他一并算在她的头上,在今后的追逐中他们彼此还能否换回重来一次的机会?
  • 原来我只是忘记和你说再见

    原来我只是忘记和你说再见

    在某一个平凡的瞬间,遇上改变一生的人。人潮熙熙的地铁站口,穆岚初遇程静言,从此被带进一个五光十色的全新的世界。他是不可一世、星光璀璨的影帝,带着迷人心智的优雅和桀骜。他教她演戏,教她生活,教她爱,却在相知相好的甜美里,蓦然抽身离开。天堂到地狱,同样也是平凡的一瞬间。摔得遍体鳞伤的穆岚,终究还是要自己爬起来,自己走。好在还是有别的同行人——大大咧咧的周恺,面冷心软的唐恬,仗义直言的白晓安,还有,何攸同。她用顽强武装自己,以时间治愈伤痕,却在接受欢呼和赞美的同时,把真心藏到了最深的黑暗处,曾几何时,再也看不见最宝贵的东西。直到威尼斯。师长的突然离世让当年仓促分开的两个人再次合作,然而岁月流逝斗转星移,无论是穆岚,何攸同还是程静言,都不再是当年的彼此。这充满迷雾和荆棘,却同样也满是鲜花和希望的一程里,谁才是真正的同路人?穆岚也曾经看错了。聚光灯前的他们也好,普通柴米油盐中的我们也好,总有这样的时刻——爱上你,从而生命里忽然开出一朵花。茫茫人海,相识相遇,相聚相爱,于万千人之中。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做最好的员工:优秀员工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

    做最好的员工:优秀员工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

    《做最好的员工》共分为五个大章:好员工才会成功,好员工擅长合作,好员工明白事理,好员工掌握规律,好员工知进识退。书中案例经典、论述深刻,是优秀员工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