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那年,杨海泉在别人的帮助下,开了一家小小的杂货店,主要收购当地的土特产转卖给商人,但是没过多久,由于竞争过于激烈,杂货店就关门了。他总结出一条经营之道,即:在激烈的竞争中必须独辟蹊径,大胆开创冷门生意,这样才能独占鳌头,立于不败之地。可是,冷门在哪里呢?
有一天,杨海泉遇到了一个以猎杀鳄鱼为生的旧相识,两人在一起谈起鳄鱼,谈出了兴趣。那人介绍道:鳄鱼的全身都是宝,捕杀鳄鱼的人发了大财,但是现在鳄鱼却越来越难捕了,就连小鳄鱼也在捕杀之列。
杨海泉灵机一动,心想:如果这样滥猎滥捕,必然会把鳄鱼赶尽杀绝,但如果把鳄鱼的幼仔饲养起来,就像养羊养猪那样,长大了再杀,不就可以“无穷无尽’了吗?然而,畜养鳄鱼自古未闻,家人和亲友对此也都不屑一顾,对他冷嘲热讽。
可是杨海泉毫不动摇,说干就干。他一面扮作猎鳄者,到鳄鱼产区廉价收购幼鳄;一面又在自家的地里修筑了一个养鳄鱼的池子。小鳄鱼不值钱,杨海泉是一个十分勤劳的人,得到了那些猎鳄人的好感,很多人白白地就把小鳄鱼送给了他。
小鳄鱼不断多起来,但是杨海泉很穷,连很少的鳄鱼饲养费都拿不出来。亲戚朋友看到杨海泉这种“反常”举动,都纷纷前来劝阻。他的母亲尤其反对,以“养虎伤人,养鳄积恶”责怪他,说他是异想天开,想钱想疯了。这也不足为奇,古今中外,哪有听说过饲养鳄鱼的事情。
但是,杨海泉就是有一股“九头牛拉不回”的倔劲儿,一点儿也没有动摇。他认为,别人嫌弃的,不愿意干的,才是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走起来才会更加宽广。
因为人工饲养鳄鱼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没有规律可循,没有老师可拜。所以,喂养鳄鱼比喂养一个初生婴儿还要困难。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缺乏饲养经验,很多小鳄鱼因此丧命。小鳄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对气候反应很敏感,小小的惊恐也会使期发生痉挛,严重的还会残废或丧命。可是,这一切并没有吓住杨海泉,他经过日夜认真观察,这个问题终于得以解决,成功地闯过第一关。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更大的问题等着杨海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小鳄鱼喜欢吃鱼类或水中的小动物,有时还要吃肉,杨海泉很难拿出这么多钱去买饲料:二是随着鳄鱼的不断长大,原来的鳄鱼池已经不能容纳了,杨海泉缺乏必要的资金扩建。
沉重的经济负担使杨海泉喘不过气来,眼看就要坚持不下去了,杨海泉只好含泪操刀宰杀基本达到出售规格的鳄鱼,卖掉以换取资金。就这样,一面饲养一面宰杀,经过3年的时间,才基本解决了经济危机问题,慢慢地有了一定的盈余。
为了提高鳄鱼的价值,杨海泉自己购买了屠宰设备,钻研独有的宰杀技术。当时,泰国的鳄鱼产品都是由捕杀鳄鱼的人在捕捉的时候宰杀的,设备很简单,加工很粗糙,鳄鱼皮的质量也不高。杨海泉由于设备先进齐全,很快就生产出了高质量的鳄鱼皮产品。“海泉鳄鱼皮”很快就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售价比一般的野生鳄鱼皮产品高出了许多。
凭借着“海泉鳄鱼皮”的名牌优势,杨海泉很快占领了先机,成立了一家“友商贸易行”,包揽了鳄鱼皮的生产出口业务,将生意做到了国外。由于杨海泉善于经营,讲求信用,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好,生意当然就更加红火了,实力也更加雄厚了。
在成功者的字典中是找不到“满足”这两个字的,杨海泉也不例外。他认为,养鳄鱼这件事是没有尽头的,他完全可以把这项事业继续下去。他想,如果只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的养鳄鱼,那就太可悲了。他下定决心,不仅要用这种动物来赚钱,还要挽救这种野生动物,不要使之灭绝。考虑过去,思索来来,只有进行人工繁殖,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确定的方针是“采取留种、保种的方法,进行人工繁殖”。方针一经确定,杨海泉马上付诸实施。对这个决定,他是极为得意的,很多年之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说:“那个决定是我的养鳄事业的真正开始,是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现在我还感到很兴奋!”
杨海泉在他的出生地,泰国曼谷南郊的渔港北榄,开始了他的新事业。这个地方位于湄南河的下游近海处,海水和河水在这里交汇,环境美丽,气候宜人,是饲养鳄鱼的最佳地点。
他先买下一块地皮来修建养殖场,利用饲养鳄鱼来进行资本积累。经过10年的努力之后,他又购买了多达近百公顷的土地,开始了他更大的创业。此地有天然的水源,有天然的沼泽,所以给这个地方取了一个叫“北榄鳄湖”的名字。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个湖内就饲养了一千多条特选的良种鳄鱼,收集了很多不是泰国出产的鳄鱼品种,多达十余种。
1971年3月,在美国的纽约召开了世界保护鳄鱼大会,有1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参加会议,杨海泉作为泰国的唯一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他就像一个技术权威一样,在大会上慷慨陈词,向世界顶尖级的专家讲授他的养鳄经验,并且还讲述了泰国近50年来的养鳄情况,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
在那个年代,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称得上猎鳄家的人,但是称得上养鳄专家的人,除了杨海泉,恐怕没有第二人了。他的成功经验引起了世界各地的注意,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杨海泉的名声大振。
1973年,国际保护鳄鱼大会在泰国曼谷举行,会场就是杨海泉的“北榄鳄湖”,这是对杨海泉事业的高度评价,是宣传杨海泉先进经验的绝好机会。
泰国人也对杨海泉的成就大加赞颂,有一本杂志这样写道:“杨海泉的事业成就充分表现出了泰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
杨海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会“满足”,他知道,要保持世界最大的人工养鳄湖的美誉,还必须作出更大的努力,还必须不断前进。不久,杨海泉作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北榄鳄湖”向游客开放!把养鳄业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无疑是一个天才的创意,无疑是一步成功的好棋,这步棋下得神奇巧妙!
“北榄鳄湖”对外开放之后,参观者络绎不绝,很多国家的领导人也不断到来:印度总统基利、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等曾先后参观过“北榄鳄湖”,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
后来,杨海泉在回顾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过程时感慨地说:野生鳄鱼正面临灭种的危险,这是当今世界各个产鳄国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泰国境内,原来有很多盛产鳄鱼的地区,现在那些地方的鳄鱼已经大量减少,而且已经面临灭绝。但是,人工饲养的鳄鱼却在不断发展,还在不断增加新的品种,这可以说是人类猎鳄生涯的延续,也是世界皮革工业的一个新兴项目……
6.做生意要有新点子,不能一味模仿
对于生意场中的男人来说,单纯的模仿和跟风无异于拾人牙慧,终究难成大气候。那些亿万富豪,商界领袖,无一不是新潮流的开创者,他们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成就辉煌。
无论是科学界还是商界,前人智慧和经验的积累是后人成功的基石,没有了这些基石,后来者便会多走许多弯路,经历许多挫折。对于商人来说,善于模仿他人能让自己更快地走向成功,但是如果在模仿中还能加进自己的创新,则更易让自己脱颖而出,迅速达到事业的巅峰。德国“阿尔迪”的成功便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在德国有这样一种说法:德国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他们的前总理科尔,但是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知道“阿尔迪”。可见“阿尔迪”在德国的知名度有多高了。“阿尔迪”是德国最大的零售连锁店,它的创始人是特奥兄弟俩。
1948年,特奥的母亲去世了,留给特奥和他哥哥的只有一家小小的商店。这一年,特奥25岁,哥哥卡尔27岁。两兄弟使出全身解数经营小店,然而年终一算账,除去成本,利润却所剩无几了。
两兄弟对这种情况很不理解,常常坐在一起讨论。
哥哥问:“同样是开小商店,为什么有的赚钱,有的折本,有的挣大钱,有的挣小钱?”
特奥说:“这是因为经营方法不同,所以有的挣大钱,有的挣小钱。”
哥哥卡尔点头说:“这倒是个道理。只要经营得法,小本钱也可以挣大钱。”
“是啊,关键是要找到经营的窍门!”特奥接口说道。
“那么,经营的窍门是什么呢?”卡尔用迷惘的眼神看着弟弟。
特奥想了半天答不上来。兄弟俩又讨论了半天,还是没有找到经营的窍门。最后,他们决定到外面去看看别人是怎么经营的。
第二天,弟兄两人安排好店里的事情,骑上自行车,在大街小巷里转来转去。他们只要看到商店就要进去看看,了解别人是怎样经营的。可是一连转了三天,什么有用的经验都没有发现。可是他们并不灰心,特奥认为,如果经营的窍门是这样很容易就找到了,天底下的人不都成为富翁了吗?
兄弟两个一点也不灰心,继续寻找致富的窍门。
一天,他们来到一家“消费”商店,只见那里顾客盈门,很多人的手里都拿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好像被这家商店的东西迷住了似的。这种情况引起了特奥兄弟的注意,于是进到店里仔细观察。
在商店的门口,他们看到在一块精致的告示牌上,清晰地写着这样的告示:
凡是在本店购买商品的顾客,请您务必保管好购物的发票,年终的时候可以凭发票免费选取款额3%的货物。
他们把告示看了一遍又一遍,突然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窍门找到了,兄弟俩非常高兴。回到家里,他们就商量起具体的操作办法来。
特奥说:“这家商店之所以这样兴隆,靠的就是那种‘告示’,很多顾客就希望得到那3%的免费赠物,所以才不断从他们那里买东西。如果我们的‘阿尔迪’也采用这种方法,就会很快兴旺起来。”
卡尔说:“你的主意不错,但是我们不能照猫画虎,而应该照虎画猫,我们应该来点自己的创新。”
特奥说:“你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商店从开始的时候就让利3%,这样就比消费商店更便宜了。”
“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让出一年的那点点利息,就可以提前售出那3%的商品,这样我们就可以招揽更多的顾客,说不定生意比消费商店还要兴隆呢。”
于是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阿尔迪”商店门口贴上了这样一张大红告示:
本店从今天开始实行让利3%,如果哪位顾客发现本店出售的商品不是全市的最低价,可以到本店退回差价,并且给予适当奖励。
这样做没过几天,“阿尔迪”商店的门口就出现了奇迹,商店生意兴隆,门庭若市,营业额很快就增加了好几倍。
可是,特奥兄弟对此并没有感到满足,因为他们发现,来“阿尔迪”购买东西的顾客大都是附近的农民,这说明他们的经营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还必须让更多的人都知道。于是,他们就在报纸、电台等传媒上做广告,让更多的人都知道“阿尔迪”商店是全市最便宜的。
不久,“阿尔迪”就出现了购物的狂潮,库存几乎为零,特奥兄弟成天就是忙着满足顾客的要求和组织货源,保证供应。于是,他们很快又在城里开了十多家“阿尔迪”连锁店。
“阿尔迪”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很多人都知道“阿尔迪”的商品最便宜,中下等市民、失业工人等都成了“阿尔迪”最忠实的顾客。
为了迅速扩大战果,特奥兄弟把“阿尔迪”连锁店开到了德国各地:汉堡、科隆、波恩、杜塞尔多等地方都很快出现了“阿尔迪”。在这个时候,“阿尔迪”的陈设还比较简单,装潢也比较简单,营业的面积也不大,但是由于价廉物美,生意特别兴旺。
经过一段时间,“阿尔迪”规模和气派都大起来了,北起费伦斯堡,南到阿尔卑斯山的加米斯小镇,到处都是“阿尔迪”的连锁店。由此,“阿尔迪”迅速成为德国第一零售商,并且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