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穿插在演讲中的故事形象生动,道理浅显,不仅有力地说明了“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的论断,而且还为下面作进一步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因此,鲁迅接下来的分析,便很自然地得出结论说:“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引,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最后鲁迅这样告诫听众:“不过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说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
从这则事例中可以看出,演讲者使用穿插法,除了能使事理说得更为形象、深刻外,还能调节会场的气氛,增加听众的兴趣,从而获得最佳的演讲效果。所以,那些老练成熟的演讲家,往往都是对穿插法运用自如的行家。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穿插些什么,也知道什么地方必须穿插什么,以此来增强演讲的效果。
◎ 排比修辞方法的使用
这种修辞手法一般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关联、语气一致的词组或语句排列而成,用以表达同一范围、同一性质的事物,以增强语势,增强节奏感和旋律美,加强语言的力度。
马丁·路德·金在1968年8月28日美国华盛顿黑人集会上发表了一场精彩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其中有这样几段话:
一百年前,一位美国伟人签署了《解放宣言》。现在我们站在他纪念像投下的影子里,这重要的文献为千千万万在非正义烈焰中煎熬的黑奴点起了一座伟大的希望灯塔。这文献有如结束囚室中漫漫长夜的一束欢乐的曙光。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不得不面对黑人依然没有自由这一可悲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的生活依然悲惨地套着种族隔离和歧视的枷锁;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物质富裕的汪洋大海中,黑人依然生活在贫乏的孤岛之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的阴暗角落里艰难挣扎,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放逐。所以,我们今天到这里来,揭露这骇人听闻的事实。
……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这就是我们带回南方的信念。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把绝望的大山凿成希望的磐石;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将我国种族不和的喧嚣变为一曲友爱的乐章;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一同工作,一同祈祷,一同奋斗,一同入狱,一同为争取自由而斗争,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终将得到自由。
在马丁·路德·金这几段演讲词中,第二段以“一百年后的今天”领起的排比句,从黑人没有自由,受着种族隔离和歧视,过着贫乏的生活乃至受虐待遭驱逐的政治、经济、人生、法律待遇等方面集中地揭露了黑人悲惨严酷的生活现状,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最后一段以“怀着这个信念”领起的排比句,表述了所要进行的不懈努力、斗争原则和奋斗目标。文中排比句式的运用,如江河奔腾,气势磅礴,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演讲者的思想和感情,又产生了激动人心的修辞效果。
排比可分为短语排比、句子排比和段落排比三种类型。它在演讲中运用广泛,既可以用来铺陈描述,又可用来议论说明,还可用来抒发情怀,使演讲增强语势,增强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条理性和严密性,提高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镶嵌彩灯的女性》的演说词中,有这样的话:
……从地质队诞生的那一天起,“献身地质光荣,找矿立功光荣,艰苦奋斗光荣”就与地质队员融为一体,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凯歌。……我相信,只有那些曾经或正在致力于献身地质这项伟大事业的人们,才会有那么一种冲动,一种自豪,一种喜悦,一种激情——如大海翻腾,如群山呼啸,如岩浆喷发,如涓涓溪水……
这里运用排比和比喻,表达出了与“三光荣”融为一体的地质队员的豪迈感情,节奏鲜明,旋律优美。
运用排比手法,在形式上要做到结构相同,句式整齐,字数相近,音节匀称;在内容上要表意确切明了。
对偶的句子也一样。对偶句内容凝练集中,结构整齐匀称,便于口语表达和记忆,人们是比较喜欢的。如毛泽东同志讲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都是地道而上乘的对偶句,意深而语精,已长久地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
使用排比和对偶,要求演讲者具备丰富而深刻的思想,要对所讲的内容非常熟悉,要有较高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不然,勉强搜罗起来的排比或对偶,就会显出拼凑的痕迹,就会因缺乏内在的联系而难以一气贯之。
◎ 设问的使用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一开始就有一个设问:“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这里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无疑而问,接下来就是论证李先生其实没有罪,有罪的是国民党反动派。显得清晰流畅,铿锵有力。
设问是演讲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它具有渲染性强,吸引力大的特点。通过设问可以有效地启发人们思考,从而使演讲产生更好的效果。
演讲语言的设问,就是提出问题,但并不要求别人回答,而是为了启发人们去思考。用这种方法演讲,能把听众的注意力引到演讲者身上,使他们集中精力来听取演讲的内容。
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国务卿裴特瑞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召开的关系美国命运的第二次大陆会议上审时度势,力排众议,发表了《诉诸武力》的著名演讲:
“我们的同胞已经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文中连用了六个设问句,加强要与宗主国英国斗争的语气,唤起北美十三州人民的斗志。他的演讲结束后,全场响起听众“拿起武器”的呼声。
马相伯在国难广播演讲中也用了设问法:“请看,今日的中国,是谁家的天下?”第二次演说中,又以“诸位,时间不早了,醒一醒,醒一醒!枕头旁边放了火药,我们能睡吗?房子里有小贼,我们能睡吗”的设问法,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给人以警醒,促使人思考:日本帝国主义分子侵略到了我们的大门口了,我们要团结一心、斗争到底。
◎ 层递在演讲中的使用
层递,是指在语言表达中根据不同内容的不同组织层次,有顺序地一层一层地表达意思。或由少到多,或由轻到重,或由小到大,或由远到近。其效果是层层推进,步步相连。例如,《美国的奴隶制》中写道:“美国背叛了过去,背叛了现在,并且庄严地发誓要背叛未来。”这种层递手法的运用对于加强语气、强化感情、刺激听众,起了巨大作用。
层递与排比相似,两者都能使语言富有条理性和感染力。不同点在于:排比的词句之间,语意是并列的;而层递的词句之间,语意有层次和级差,它是按照所表达的语意轻重、程度深浅、数量多少、范围大小、时间先后,逐层依次排列在一起的。恰当运用层递手法,能使言语富有层次感和条理性,能产生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修辞效果。
例如,《矿山魂》在结尾处的抒情议论:
朋友们,当你想写一首诗,想唱一支歌,请别忘了那高高的井架,那飞旋的天轮,那800米深处的一片赤心,那湛蓝天下的巍巍矿山魂!那就是——可贵的主人翁精神!
井架—天轮—赤心—矿山魂,由具体形象到精神世界,语言逐层加深,表达了对矿山主人翁精神的热情赞美。
运用层递手法,要注意内容上的锤炼,要精心选择在语言上确有轻重、在范围上确有大小等层次差别的词句,根据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按照递升或递降的顺序来排列,次序不可混乱。
◎ 运用重复手段
为了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让同一语言重复地出现,这就叫反复。演讲时使用反复能渲染感情,突出要点。反复分两种:一种是隔离反复,另一种是连续反复。
隔离反复,如《美国的奴隶制》中讲道:
……我们需要的不是光,而是火;不是毛毛雨,而是大雷雨。我们需要暴风雨,需要旋风,需要地震。
这里,间隔使用了两个“不是……而是……”起了强调作用,表达了演讲者鲜明而强烈的感情。
连续反复,如马相伯在第七次国难广播中这样开头:“诸位,时间不早了,醒一醒!醒一醒!”这两个“醒一醒”是连续反复,渲染了中华民族濒临危亡的紧迫感,催人奋起。
在演讲中,一些特别要强调的字词,一些特别要加固的感情可以采用重复的方法去表现,如罗斯福1941年12月9日在对日宣战后向全国广播的《炉边谈话》:
十年前,在1931年,日本入侵满洲国——未加警告;
在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未加警告;
在1938年,希特勒侵占奥地利——未加警告;
在1939年,希特勒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未加警告;
同样在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兰——未加警告;
在1940年,希特勒入侵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未加警告;
在1940年,意大利先后进攻法国和希腊——未加警告;
而今年,1941年,轴心国家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控制了巴尔干——未加警告;
还是1941年,希特勒入侵俄国——未加警告;
而现在日本进攻了马来西亚和泰国以及合众国——未加警告。
这里罗斯福十次反复使用“未加警告”强烈地呼吁和唤醒人们,如果让***继续放任,他们将更猖狂地践踏人类。
这里运用的是同一重复的方法。
演讲中为了防止格式的雷同,可以采取详略变化的方式重复。例如,我是一棵小草,一棵秋冬以后枯萎在路边的小草。
所谓重复,就是用相同的言词复述某一观点或某一句话,分为重复语词和重复叙述两种。前者是对相同语词的重复,后者是运用不同语词表达同一重复的观点或内容。使用重复手法,可以加深感情的程度,加大语言的力度,强化演讲的节奏。
运用重复切忌走向啰唆,比如这段演讲:
朋友,刚才我所说的就是事实,活生生的事实。什么是事实呢?刚才我说的是事实。
以下一些场合可以运用重复手法。
1. 演讲内容新颖独特;
2. 演讲的话题与听众既往经验相矛盾时;
3. 听众对演讲中的一些理论难以理解时;
4. 听众不喜欢的演讲内容,情绪低落时;
5. 演讲者感到应着重强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