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宽厚大公无私的文成公主认为,音乐是全人类最优美的艺术,人人都应享有,所以,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一支乐队,他们演奏的精美的音乐对藏族人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乐师们经常为松赞干布和吐蕃贵族们演出。他们的乐器和演奏技巧为藏族的乐手们所借鉴,他们富有中土特色的演奏风格也使藏族人民耳目一新,藏族乐手们将这种风格吸收入自己的作品,丰富了本民族的音乐。这支乐队的乐器现在还遗留五千多件,一直被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里,藏人绝大多数是弹拨乐器,色泽鲜艳,制作精美。每年藏历二月三十日的“亮宝会”上,才和寺里其他文物一齐搬出,让人们观赏。这批保留了1000多年的乐器成为我国音乐上的珍贵的财富。
文成公主到了吐蕃,还进行了许多旨在提高藏族文明程度的改革。她参照唐朝的律例法令,和松赞干布一起,规定了必须惩罚的杀生、偷盗、奸淫、说谎等恶行十则,以及必须奖励的言语忠实、行为笃厚、帮助邻人等善行16要。她一系列活动,打通了吐蕃人民通向中原文明的道路。
公元650年,在文成公主入藏的第十个年头,松赞干布在一场流行性瘟疫中去世。
文成公主又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十年的共同生活,使她和松赞干布之间产生了真挚的感情。松赞干布英武的气质,好强争胜的性格,虚心好学的精神,尤其对公主的尊重、对唐蕃友好的执着,都被年轻的文成公主看成是一生的依托。现在,夫婿已经撒手而去,而在少数民族国家里,国王一旦去世,王妃的处境常常是很艰难的。今后到底怎么办,文成公主陷入了沉思之中。
唐高宗派来的吊唁的使者、左武侯将军鲜于匡济给她带来了两种选择:回长安或留在吐蕃。朝廷希望当然是后者。权衡再三,公主忘不了太宗皇帝要她帮助藏民、和好唐蕃的嘱咐,忘不了松赞干布对她传播先进文明、造福吐蕃人民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她已经爱上了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她舍弃不了爱戴她的淳厚朴实的吐蕃人民。她毅然决定留下来。
文成公主因性格沉稳、端庄而被唐太宗选中入藏和亲,如果她不是这种性格,那入藏和亲的不知是不是她了?她的命运又将如何也不得而知了。总之,文成公主入藏还是有积极一面的,是为人所乐道的,毕竟为藏族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汉藏人民的友好奉献了一生。
6.个性刚烈勇敢复仇焉能不成功
刚烈,刚直义烈的缩写,正义激昂,容不得半点邪恶,“不怒则已,怒则冲冠”。个性刚烈的女子即便不是“怒发冲冠”却也敢于伸张正义,不畏强暴。赵娥是汉灵帝时的民间女子,后人因何知道她的大名?皆因其刚直义烈的性格。她做事光明磊落,一人做事一人当。如此,她的性格越发显得刚烈正直,命运越发显得悲壮。
个性刚毅,贤孝义烈,胆侠志爽,是侠士的风骨。可这里要说的并非什么大侠,也非义士,是一民间女子。虽是民间女子,却有着侠士的义烈,仁子的贤孝。
赵娥,一民间女子,其父赵安被本县土豪李寿所害。赵娥的三位兄弟,同仇敌忾,摩拳擦掌,立志要为父亲报仇雪恨。李寿得知消息,加强了戒备,赵氏三兄弟始终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不久,灾难骤降,疫病流行。赵氏三兄弟壮志未酬,却突然染上重病,相继含恨死去。李寿闻讯后,深深地松了一口气,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遂大摆酒筵,会请亲友宾客,奔走庆贺。李寿幸灾乐祸之意溢于言表,放肆地四处宣扬说:“赵氏强壮已尽,惟有女弱,何足复忧!”于是逐渐放松了戒备。
赵娥的儿子庞消外出,听到李寿的话,就回家告诉了母亲。赵娥早就怀揣复仇雪恨的志向,听说李寿四处扬言,欺侮赵家势单力薄,更气得浑身发抖。她淌着热泪,握紧双拳,愤怒地发誓说:“李寿,汝莫喜也,终不活汝!戴履天地,为吾门户,吾三子之羞也。焉知娥不亲手刃杀汝,而自侥幸邪?”
李寿的嚣张,使个性刚烈的赵娥埋下复仇的火种,这誓言活脱脱地刻画出赵娥个性直率义烈的一面。
赵娥说干就干,悄悄买来长刀短剑,每天挟长握短,昼夜哀誓,立志要杀死仇人李寿,为父报仇伸冤。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李寿的耳朵里,他对此不禁付之一笑。他倒想要看一看,单凭赵娥一个孱弱女子,究竟能够怎样复仇雪恨。不过,李寿也有所了解,赵娥与一般的普通女子毕竟不同,也不可不防。于是,他依仗自己财大势众,暗中加强了戒备。每逢出行在外,他总是携带刀剑,前后保镖,异常小心谨慎。当地百姓见李寿凶相毕露,杀气腾腾,都十分畏惧,也替赵娥捏着一把冷汗。
赵娥的邻居徐嫂,担心赵娥身弱力微,恐怕报仇不成,反被李寿借口杀害,便语重心长地劝阻她,赵娥听完徐嫂的劝告,更加坚定地表示:“父母之仇,同天地共日月者也。李寿不死,娥亲视息世间,活复何求!今虽三弟早死,门户泯绝,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若以卿心况我,则李寿不可得杀;论我之心,寿必为我所杀矣。”
从此以后,每当夜深人静,赵娥就磨刀厉剑,苦练武功。她常常咬牙切齿,顿足捶胸,以至仰天长叹,泪流满面。街坊邻居看到这种情形,久而久之,习以为常,渐渐把她当作精神失常,甚至还有人在背后嘲笑她。赵娥则根本不把这些当成一回事,更加坚定了复仇的决心:“卿等笑我,直以我女弱不能杀寿故也。要当以寿颈血污此刀刃,令汝辈见之。”于是,她放弃家务杂活,每天怀揣佩刀短剑,悄悄外出巡游,试图寻找合适机会,亲手刺杀不共戴天的仇人李寿。
豪而不霸,为人所钦佩,赵娥豪爽,而且光明正大地向仇人发出挑战,在寻找机会时耐心等待,以恒心压倒对方的势力,她的这种个性、做法,在女子当中古来少有。
没有多久,机会来了,赵娥在本县的一座乡间凉亭前面,恰与李寿不期而遇。赵娥从自己乘坐的木车上跳下来,站在田间道路中央,拦住了李寿的去路。李寿这次未带保镖,仅只身一人骑马出来。他见赵娥挡住去路,猛然一怔,还没来得及拔出佩刀,就听得赵娥高声怒骂,并迎了过来。李寿知道事情不妙,忙拨转马头,想从原路逃走。赵娥一看仇人要跑,分外眼红,抢先窜上前去,手起刀落,正砍在那马头上。李寿握着缰绳的左手,也被赵娥砍伤。那马受到猛烈一击,立刻惊蹶狂啸,前蹄腾空而起。李寿只顾捂住左手伤口,忘了抓住马鞍,被惊马一下掀入路边沟渠之中。赵娥猛扑过去,举刀再次砍下,被路边树丛挡住。由于用力太大,刀身折成两截。赵娥扔下断刀残柄,窜上前去,想拔出李寿身上的佩刀。李寿则右手护刀,用左手招架,从地上突然跳起,疯狂吼叫,奋力反抗。赵娥乘势扑下,左手猛击李寿的前额,右拳连舂其喉颈,李寿应声倒下,两腿乱蹬着。赵娥夺下李寿的佩刀,照着他的脖子就是一刀,头颅应声而落,滚入了沟底。她直起腰杆,长长地嘘出一口气,然后捡起那颗头颅,直奔县衙,投案自首。
当时的禄福县长,是汉阳(今甘肃甘谷县东)人,名叫尹嘉。他知道李寿平时胡作非为和凶残霸道,也了解赵娥一家的冤屈。但是,由于李寿早已买通各级官府,尹嘉对这个当地一霸也只能徒生不平,却无可奈何。如今见赵娥杀掉了李寿,又主动来投案自首;一股钦敬之情,不禁从心底油然而生。他无论如何也是不忍心治罪赵娥的,可是,又无法违抗国法。在这种极端矛盾的心境下,他终于放掉赵娥,解下官印,辞职而去。赵娥一看这种情景,急忙拦住尹嘉,敢作敢当地表示:“仇敌身死,妾之明分也。治狱制刑,君之常典也。何敢贪生以枉官法?”
附近百姓听说此事,从四面八方赶来,大家议论纷纷,无不为赵娥的勇敢侠义举动而感动。人们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夸奖她是一位女中豪杰、巾帼义侠。
案情传至酒泉(今甘肃酒泉市)郡府,郡守、都尉也非常同情赵娥的遭遇,但又不敢公开纵容她的杀人之事,就私下劝她偷偷潜逃,到外面找一藏身之处隐匿起来。赵娥却泰然自若,高声拒绝道:“枉法逃死,非妾本心。今仇已雪,死则妾分,乞得归法以全国体。虽复万死,于娥亲毕足,不敢贪生也。”郡尉深受感动,仍不忍收捕她。赵娥实在不愿连累别人,又反过来劝郡尉:“匹妇虽微,犹知宪制。杀人之罪,法所不纵。今既犯之,义无可逃。乞就刑戮,陨身朝市,肃明王法,娥亲之愿也。”郡尉见无法说服她,就派人驾车将她强行送回家中。
凉州刺史周洪闻知此事后,也被赵娥的侠义行为所感动,遂与酒泉太守刘班等,一致联名上书东汉政府,称颂赵娥深明大义,襟怀坦诚,请求下诏,赦免不究,并刊石立碑,以彰扬其志。赵娥的事迹不胫而走,广为传颂。各地的人们听说后,无不感动赞许,辗转褒奖。赵娥几乎成了一位传奇式的女侠。
今天是文明社会,赵娥的做法固然不可取,但在两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对她的做法没人持否定态度。对这一点我们不去探究,我们所要探究的是她耿介刚直的性格,她的这种性格代表着正义不屈向邪恶发出挑战。终于以正义之势迫使邪恶就范,这或许是赵娥得以流传于后世的原因之一吧?
后来的史学家皇甫谧,在他所撰著的《烈女传》中,是这样称誉赵娥的:“父母之仇,不与共天地,盖男子之所为也。而娥亲以女弱之微,念父辱之酷痛,感仇党之凶言,奋剑仇颈,人马俱摧,塞亡父之怨魂,雪三弟之永恨,近古已来,未之有也。《诗》云‘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娥亲之谓也。”
贤孝仁义的个性决定赵娥决心为父报仇;勇敢耿直的个性,表现了赵娥大义的一面,杀人后不逃走,不连累他人,一人做事一人当;刚烈不俗,让撰史的人在《烈女传》上为她留下了一笔。总之,赵娥侠义刚烈的性格,使她的人生更光彩、命运更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