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9000000035

第35章 高跟鞋下的转型民国

于鹏远

民国时期,中国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逐渐转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国家的社会结构、价值体系、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医疗教育、生活器物、语言词汇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张爱玲曾在《沉香屑·第二炉香》写道:“整个世界像一个蛀空的牙齿,麻木木的,倒也不觉得什么,只是风来的时候,隐隐的有一点酸痛”。此时的中国,仿佛这蛀空的牙齿,麻木木的。但它面临的何止是“一点酸痛”那么简单呢?此时吹来的风,是强大的西风。它迫使中国面临社会转型时所带来的剧痛。社会各阶层的种种事物,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而这种变化,也能从女性脚下穿的高跟鞋看出来。

1917年,蒋梦麟回忆自己离美返国,在回到上海时,看到上海街头高跟鞋的流行景象:

“到处可以看到穿着高跟鞋的青年妇女。当你听到人行道上高跟皮鞋的急骤的笃笃声时,就能知道年轻的一代与她们的母亲已大不相同了。过去的羞怯之态已不复存在,也许是穿着新式鞋子的结果,她们的身体发育也比以前健美了。从前女人是缠足的,天足运动是中国改革运动的一部分,开始于日俄战争前后,但是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前进展始终很慢。我想高跟鞋可能是促使天足运动迅速成功的原因,因为女人们看到穿起高跟鞋婀娜多姿,自然就不愿意再把她们女儿的足硬挤到绣花鞋里了。”

蒋梦麟是留美派,思维新潮,受西化影响颇深,其回忆录就径直名曰《西潮》,自然对国内接受外来的高跟鞋持有欢迎的态度。他甚至认为是高跟鞋促使“天足运动”迅速成功,仿佛高跟鞋是天足的解放者一般。但远在长沙的黄醒的态度则明显不同。在1919年9月22日的《体育周报》上,他曾以“脚的解放运动”为题,谈到中西的女足其实都有解放的必要。在写到西式女鞋时,黄醒说:

“外国女子的脚,又怎样呢?也可以看他的鞋子了;他们的鞋子也很尖,也很瘦;甚至一位大胖子也穿很尖很瘦的鞋子;若是用比例尺将西洋肥胖女子同中国女子比算起来,恐怕她那脚也同三寸金莲一样。……在我眼中见过的人,无论何种国的,我都觉得她那脚有解放的必要。”

此文虽没有明文提及“高跟鞋”,仅用“西女鞋”泛而言之。但当期报纸登出中、日及西洋鞋式之图片,图片中西女鞋则明显为高跟鞋。可见在蒋梦麟眼中为天足“解放者”的高跟鞋,在黄醒的眼中恰恰是天足的“束缚者”,与“三寸金莲”无异。可见当时人们对高跟鞋的复杂感情。

这种复杂感情,到二、三十年代仍在持续。一方面是留洋的新女性、大都市的摩登女郎开始穿上华丽的旗袍、美丽的高跟鞋,在街头招摇、吸引眼球;而另外一方面,是知识界对于高跟鞋的警醒与反思。那时有很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对于高跟鞋并不认同,最常见的指责就是像前文提及的黄醒一样,将高跟鞋比附于中国古代“缠足”的恶习,对之进行口诛笔伐。比如1921年9月《妇女杂志》所载的《女子服装的改良(二)》一文就对女性的衣、裙、冠、履提出了改良的意见,其中关于“履”这一条,作者羆士写道:

“近来妇女,喜穿西装之履,窃以为非善策也。盖西装之履,其头既锐,其底复窄,且后踵又过高。夫头锐,则御之者足趾过于挤逼,致有生胝之弊;底窄,则横迫足部,有碍血脉流通;踵高,则足部重心力不能均平,趾部受压过甚;三者皆非卫生之道。故欧西生理学家,力劝人勿用此种履,至比之于中国之缠足,非苛论也。吾国女子,近始脱离缠足之苦,乃甘作第二次别派之缠足乎?”(46页)

此时,作者还只用“西装之履”,没有直称“高跟鞋”,文章写得半文不白,仿佛胡适说自己的新诗是“放大了的小脚”。羆士对高跟鞋的态度,虽以反问方式表达,然亦非常明显,即高跟鞋不过是“第二次别派之缠足”。1924年第10卷4号的《妇女杂志》则有人直接劝告女士们“袜子不一定用丝,鞋不要高跟,最好自己做的,因为皮底的不如布底的好”。这篇文章,作者用了“高跟”一词,简单地说出皮底鞋不如布底的好。

但无论是这些知识人说高跟鞋如缠足一般恐怖也好,或直接进行实物比较,证明高跟鞋不如布鞋舒服也罢,西化的大潮毕竟已经全面侵袭而来,这浪潮将《体育周报》、《妇女杂志》专栏作者们的微言大义、正言劝告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逐渐为人们忘记。有人在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广州女学生时就说:

“女学生,朴素诚实的,固不能抹煞,而妖冶玩艳的实居大多数。她们上课走读,稍微差些;如果遇着星期日或放假的时候,出街便打扮得光怪陆离,短其袖,高其裤脚,窄其腰,高其鞋,还不算怎么一回事,那几十块钱一件的衣,几十块钱一套的嵌衣边的裙,几十块一对的鞋,她们还不觉得怎么贵。”

从此段文字可见当时高跟鞋之流行程度,也可见专栏作家文字劝告的效果之差了。难怪到了1924年,还有人犹如推石头上高山的西西弗斯,继续在《妇女杂志》第10卷第5号上发表文章,对知识阶级的妇女们提要求说:

“你们最好把你们自身来做个社会改革的模范,实行人格的感化,再用口头来宣传。这样对于风俗的改良,坏嗜好的废除,不会不见功效的,否则,你们口头上尽说着,实际上对服装方面却天天趋于奢华艳丽,那么你们即使嘴巴说破,什么服装朴素,耳环不应穿,铅粉不应涂,高底鞋不应着,都是丝毫无用的;非特无用,且一律模仿你们的。”

但说教式的劝说似乎还是无效,知识女性们也如广州那些女学生一样,开始穿着高跟鞋招摇过市,而爱美的女士们也开始竞相模仿。而这一模仿,就真的模仿开了。高跟鞋的脚步声开始响彻在中国的大江南北的寻常陌巷之间、石榴裙之下。笔者曾在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第二十四辑中看到过一帧身着婚礼服的冰心的照片。照片上冰心所穿的那双白色的高跟鞋给人印象尤深。冰心曾回忆:“我们的婚礼是在燕大的临湖轩举行的,一九二九年六月十五日是个星期六。婚礼十分简单,客人只有燕大和清华两校的同事和同学,那天待客的蛋糕、咖啡和茶点,我记得只用去三十四元【1】。”从高跟鞋,到蛋糕、咖啡,我们已经看到了1929年中国知识圈内的西化痕迹。而知识女性、女作家张爱玲就曾在《童言无忌》一文中用更加直白的口吻写道:“十岁我要穿高跟

鞋”。张爱玲十岁时是1930年,正好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开始。这一句简单的欲望,无疑也代表着中国正在逐步地转型。

知识人看到自己文章的良苦用心仿佛春风过驴耳,完全起不到作用,这让他们颇为担忧。于是一些知识人又开始在《东方杂志》重新地“苦口婆心”,提醒着人们高跟鞋的坏处了。1931年第17卷第5号的《妇女杂志》就有李一粟的专文“从金莲说至高跟鞋”,他写道:“我以为穿高跟鞋,根本就是变态的缠足。缠足固然要反对,高跟鞋更不应让它有存在的余地。”看这“更不应让它有存在余地”的口气,仿佛高跟鞋是魔鬼撒旦,最好直接打入阿鼻地狱,永不复生为妙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篇文章中(同样在刚才张爱玲的“呐喊”中),我们已经看不到类似于“西女鞋”、“西装之履”、“高其底”或“高底鞋”这样的词汇了,我们看到的是“高跟鞋”三个字。

1934年10月《东方杂志》第31卷第19号一位名为“克士”的作者也在杂志上撰文“关于妇女的装束”,文中写道:

“不久以前,中国多数女人就都有缠足的,穿着尖小的鞋子。行走时扶墙摸壁,走不动。如果把它当作刑罚看,大概不是很轻的刑罚吧?现在这种‘恶习’是渐渐的去掉了,但是那‘瘾’还没有戒除,穿西洋的高跟鞋子来代替。”

此文作者态度相对平和,不再反问“乃甘作第二次别派之缠足乎”这样的问题,而是直接用不无揶揄的口吻说,中国女性的缠足“瘾”还没有戒除,虽然已经放了天足,但却又用高跟鞋来替代。

同一期《东方杂志》还有一篇赵竹光先生撰写的“高跟鞋对于妇女健康之影响”。赵先生从生理医疗的角度论及了高跟鞋的危害。他在文中评论道:

每次当我在马路上见着那些穿着高跟鞋“步履维艰”的女子在跑着路的时候,往往使我联想起从前女子缠脚的悲剧来。因为我的先母是缠过脚的,所以她在我少时就把其苦处告诉我。现在缠脚之恶习是没有了,但好好的一对脚而套上一对畸形的鞋——高跟鞋,其对于一个人的身体健全之影响,虽无缠脚之甚,其实也就差不多了。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又看到了缠足与高跟鞋的比较。当然,这种比附,并非是民国时期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因为西洋人也会“心理悠同”地由缠足的小脚联想到高跟鞋。被迫向乾隆行“单腿下跪”礼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早就曾回忆道:

中国将女人较小的脚趾挤压放入婴儿鞋中,此种习俗极其扭曲变态,吾人绝无为此种习俗辩解之意。然而,被世俗时尚所扭曲、蒙蔽者甚伙,就连在贫苦阶级之上的中国绅士们,亦将此视为女性之成就,不可或缺。不管怎样,或许我们西方人也不能免于类似的愚昧。虽然我们还没有像中国人那样走极端,但我们自己也是这类事物的崇拜者:绷紧的鞋子、高跟鞋子以及笨重的鞋扣。如果说这样没有使淑女们的脚致残,但它们也受压迫甚多。而这种压迫,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

没想到马戛尔尼这西方的大老爷们儿看到中国女人们的小脚,一方面是斥责,一方面却也能想起西方女士们的高歌鞋来反思一番。但西方女士们可没想这么多。长沙雅礼护校的美国校长何爱德,就曾回忆自己1936年的业余生活,是乘坐着湘江的划子,到江中的橘洲岛的俱乐部进行社交生活,她回忆当时“穿着长长的晚礼服到橘洲岛的俱乐部可决非易事。所有的女性都是穿着平底鞋,然后将高跟鞋放在包里。抵达‘万国俱乐部’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坐下来换鞋”。

反正无论知识界如何地反思、反问,怎么样地从恶俗、生理卫生去解释高跟鞋的种种坏处,高跟鞋伴随着西方的娱乐生活,伴随着电影、舞厅,势不可挡地进入了中国的市民生活。就连知识界的妇女们也开始从善(或从恶?)如流地接受了高跟鞋。同时,有学者指出旗袍与高跟鞋的关系:“从30年代起,无论是穿中式旗袍,还是西式长裙的女性,脚上无一例外都是一双高跟鞋。这可是从当时的月份牌广告,或影刊画报上的美女倩影中得到的证明”。正是因为高跟鞋在三十年代的风靡,于是便有张爱玲们开始“童言无忌”地大叫“我要穿高跟鞋”;于是,新感觉派的穆时英也开始大胆地描写咖啡厅、舞厅。他在《上海的狐步舞》里就如此写道:“精致的鞋跟,鞋跟,鞋跟,鞋跟,鞋跟。飘荡的袍角,飘荡的裙子,当中是一片光滑的地板。”而这个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鞋跟”显然不会是布鞋的。

当年的知识女性,显然也同留洋、西化、摩登、新思想等关键词有着种种联系与联想,如前文提到的“海归”女作家冰心。前文还提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妇女杂志》有文章反问当时的女性“乃甘作第二次别派之缠足乎”?著名学者季羡林或许没有读到过这篇文章,也没有责任帮助女性回答这篇文章。但他的一段回忆却为这个问题提供了最鲜活的答案。彼时他还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读书,国文老师是“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胡也频。胡也频的夫人、著名女作家丁玲也因为胡的原因来到了济南。季老回忆:

济南那个路,跟上海比不了——不平。特别是(山东省立)高中,外边是下坡,垫着石子。丁玲(那时)穿着高跟鞋,身体挺胖的,(走路不方便),结果胡也频成了她的手杖了。没有胡也频帮她,她走不了路。

显然,身体肥胖、小心走着坡路的丁玲,要注意脚下的低洼不平的道路,无暇去看《妇女杂志》这篇文章,也没有心思去回答作者羆士提出的问题,也更不会去想有没有模仿她了。另外,值得提一句的是,民国时代的男士流行戴毡帽、手持文明杖,季羡林无意识的比喻,却散发着时代的气息。丁玲女士不用像男人那样手持“文明杖”,因为胡也频就是她的“文明杖”了。

如果“以老公为文明杖”的丁玲,看起来似乎略为夸张、颇有些兴师动众,那相比起民国名媛林徽因来,则又是小巫见大巫、不可同日而语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林徽因患肺病,在香山疗养,徐志摩常去看望。林徽因的堂弟林宣曾回忆:“林徽因很在意穿着的高雅,形体的优美,就连在香山上养病,也还是穿高跟鞋。……穿高跟鞋,上坡容易下坡难。走下坡时,就常由他和徐志摩左右搀扶托举着下来。”

看来,丁玲也好,林徽因也罢,这些民国时代的新女性们,都颇热衷于西式的高跟鞋。她们深信“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在舒适和魅力中间选择了后者。难怪有人笑言,昔日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便能撬动整个地球”,对女人来说,这个支点便是高跟鞋那一方小小的高跟。当然,看待任何事物都需要有辩证的眼光,高跟鞋虽美,让男人们拜倒在石榴裙下,但穿戴过多,也容易损害健康。然而,高跟鞋既非民国一些知识分子所言的裹小脚的酷刑,也非现代广告所宣传的,或现代女性们所想象的征服男人的工具。说它对于身体健康不利,或有一定的道理,却没有必要将其妖魔化成缠足的工具,好比糖果味道甜美,但多吃也有让人肥胖、患糖尿病等不利因素,但我们也绝不会说糖果就是慢性毒药一般。高跟鞋只不过为女性提供了多一种的装饰选择。在传统社会朝现代社会转型中,必然会产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与选择,高跟鞋不过是众多鞋子种类之一,穿与不穿,应该取决于女性自身的选择,而非言语或道德上的恫吓或劝告。

(作者简介:于鹏远,湖南长沙人,硕士,供职于湖南广电,文史爱好者。近期将与陈先枢合作出版《外国人眼中的老长沙》专著。)

【1】见“我的老伴吴文藻”,《冰心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170页。

同类推荐
  • 吴楚争雄

    吴楚争雄

    伍子胥为吴王阖闾的大事奔走多年,如今大事都已完成。子胥一心要借兵报仇,可是阖闾总是不给子胥开口的机会,借故一拖再拖。阖闾此时最大的心事是自己的次子姬旦与长孙夫差之间的储位之争。姬旦锋芒毕露,用尽心机;夫差拜子胥为师,他隐忍谦逊,声色不露。在历经围猎风波、巫蛊冤案等等事件之后,过于心急的姬旦死在了自己的手上。但他的“密友”不知去向。此人在后来的各大事件中以多重身份亮相,此人究竟是谁?
  • 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汉唐研究丛书)

    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汉唐研究丛书)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暨汉唐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全书从中国古代历史演进的角度,全面探讨了汉唐时代历史的魅力、汉唐盛世的历史内涵,以及汉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制度、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其的最大特点是,打破朝代断限的研究传统,探索新的研究方式,在回归原典的同时,注重新史料的整理和解读。
  • 大唐帝国的黄昏

    大唐帝国的黄昏

    在安史之乱后,一批唐人登上了历史舞台。这里面有皇帝,有文臣,有宦官,有军阀。皇帝有复兴帝国之志,文臣有重振王朝之心,宦官有甘心为奴之情,军阀有爱国忠君之意。可惜的是,皇帝的志向没有实现,文臣的诚心没有兑现,宦官的情感没有释放,军阀的意愿没有实践。所以,一切都顺理成章地走向了反面。
  • 高平之战(高平作家丛书)

    高平之战(高平作家丛书)

    大唐末年,官吏普遍腐败。他们不思朝政,靠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贿赂上司,得到提拔重用后再变本加厉欺压百姓,从而导致了公元877年的黄巢起义。各地农民揭竿而起,战火迅速燃烧了全国十几个省,动摇了唐王朝的根基。
  • 读史阅世

    读史阅世

    本书收录著名学者张元济先生的史学文章,出经入史,旁征博引,通畅中蕴含深奥,随意中透出匠心,以大手笔写小品文。
热门推荐
  • 这咬人的爱

    这咬人的爱

    她,一个独自生活、心意明确的女子,渴望一份超然的爱情。他,安静笃定、沉稳睿智,将过往深深埋葬。在遭受旧爱背叛之后,她是否还能相信爱情的存在?清茶淡酒营造淡淡温情的气氛中,他竟然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 左耳失聪

    左耳失聪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告诉你一个富兰克林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富兰克林的故事

    精选了富兰克林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富兰克林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你是我心中的王【完】

    你是我心中的王【完】

    他,幽月皇子,生则为复仇而来。精灵中的王者,报复的冷君。然,当报复之剑刺向对方,当胜利即将在望,却发现自己只是报复的工具。此时此刻,情何以堪?他,焰月皇子,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精灵中的王者,优雅的国君。然,当发现自己心爱之人只是一把为国为君,心甘前来的利剑。此时此刻,恩怨怎泯灭?她,前世的倒霉蛋,穿越到精灵世界,成了幽月的皇后。无意知道惊天秘密,必须为国为君出卖自我。当得知幽月焰月的秘密,当得知自己进退皆难。此时此刻,何去何从?生相拥,死相随,无可逃脱的宿命,这就是爱情。正是:一曲蝶姬断人肠,世事无常何其似。HOHO~万望大家能收藏和评论,给以秋水你们最最宝贵的意见。Q28673554期待你来敲门,嘿嘿~(请注明小说或红袖字样)一些朋友的文字,欢迎阅读:莲花白《爱在前世,情在今生》http://m.pgsk.com/a/88591/荆棘丛生的海《温柔丈夫霸道妻》http://m.pgsk.com/a/90970/烟柳绿《就要挑逗你》http://m.pgsk.com/a/92615/-------------------------------------------------http://m.pgsk.com/a/92911/《一夜情之后》偶的新文,新文大家多多支持~
  • 财务报表一本通

    财务报表一本通

    人们常常将财务和会计这两个概念混淆在一起,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区别,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讨论财务报表之前,让我们先来区分一下这两个概念。财务是什么?财务涉及的主要是融资、投资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问题。
  • 欺夫无罪:拐个少爷当驸马

    欺夫无罪:拐个少爷当驸马

    爱情,本来就是这样身不由己,明明爱着对方,却又不能大声地告诉他(她)。行走在人世间,多少繁华没落,多少风云又起,可是谁又能阻止谁爱上了谁?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但是到了最后,又有谁能够舍得放下,放下曾经的执著?她是落架的公主,却一心系于民情,哪怕毁了清白,也心甘情愿。他是富家少爷,富贾一方,却只为她心动。当少爷遇上公主,当欺骗遇上真情,谁又错付了谁?
  • 二三十岁要懂的心理学诡计

    二三十岁要懂的心理学诡计

    本书用它生动流畅的语言,古今相和的经典事例,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将使你在轻松愉悦之中领悟人生的真谛,让你变得更加聪明的同时实现做人做事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圆融练达。本书还会鼓舞你在漫漫人生路上,披荆斩棘,勇敢走过人生的风雨历程,从而使自己光彩四射、叱咤风云!
  • 汗王悍妃

    汗王悍妃

    绝美容颜,却凶如猛虎,悍如泼妇,一张巧嘴族内无人可敌年不过十三便声名远播至遥远的纳烈汗国一双巧手,能织天锦,能剥牛皮,一张巧嘴可言善恶,一双亮眼更是识人识鬼,方圆几百里内,谁人不知小小应紫色的能耐。小小人儿,精成了鬼。汗王娶妻,新娘不嫁,谁人也说不听,威胁利诱皆不动心的新娘却被十三岁丫头的三言两语打动了心,触了念“金玉石一百枚,琥珀屏风五十面,黄金鞭十六根,新娘马上可以入洞房”。一开口,便比狮子还大,这是她的口水钱,可不是给新娘的礼金,她是说客不是新娘,可别搞错了。“若是不给呢?”一头火红长发的汗王,反倒不急了。“那就去娶别人”。小小身影,立刻转身,话不投机半句多,她应紫色从来不浪费半滴口水,手上的粉色玉彩镯是无缘的新娘送的,她中意极了。精彩片段一:洞房花烛夜“你卑鄙,你无耻,你不是男人,权大如天盖住你那双乱视的眼,一头红发就是你的报应,你一腿长一腿短,左手正右手反,吃饭填鼻子不知道嘴在哪——”。霹雳啪啦,一咒就是一整夜。“闭嘴”。“我有说话吗?你哪只耳朵听到?哈,没想到你不但眼睛不好使,心黑没肝没肺,连耳朵都重听——”。“…”。“啊——”。一声惊呼,新郎努力的让新娘再也没空用嘴。精彩片段二:汗王的大哥,紫色的大伯,称他一声努哥,权不在手,身份在。努哥高高在上,不服弟弟抢了他的位,总喜欢指着手,划着脚。堂前,一大一小,两相瞪眼。“疯女人,这里岂是你可以来的地方,赶快滚出去”。“要滚也是你滚,他是汗王,我是汗妃”。确是悍妃,“没一声尊称也就算了,尽然对我指手划脚”。也不怕她找人拆了他的手脚熬汤。“这是男人的事,阿伦诺都没有开口,岂是你可以开的口”。“他是我的男人,只有我可以欺负,他却是你们的汗王,大可以欺负你们”。精彩片段三:“阿伦诺,这就是你的庇护,这就是你的承诺吗?毁了阿迈,毁了我的家”,天不再蓝,草不再绿,烧焦的一切皆是血的味道。“紫色,本汗会替阿迈找回公道,会替你的家人报此仇”。“不用,这仇我自己报”。连他的亦同。.................................................................................................逍遥新文:《狂夜》:
  • 菜狗来旺

    菜狗来旺

    杨袭,女,1976年出生于黄河口,08年始在《大家》《作品》《黄河文学》《飞天》《山东文学》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