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9000000026

第26章 张爱玲说话什么样?

祝淳翔

20世纪初以降,经过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白话文作品逐步成为文学正统。但由于标准音待定,现代作家的作品不免羼杂了许多方言土语。当研读张爱玲的作品时,我们常会留意她对语言的那份异样的敏感。而通过其自述以及亲友的转述,会发现她的身世和经历即语言环境之复杂,又远较常人为甚。

一、母语、国语和上海话

大文豪鲁迅曾经调侃自己说话“南腔北调”。相比之下,张爱玲虽未特意撰文说及,却也曾有过类似表述。晚年的她写过一篇探讨《金瓶梅词话》的文章《“嗄?”?》,透露了一些端倪:“我的上海话本来是半途出家,不是从小会混的。我的母语,是被北边话与安徽话的影响冲淡了的南京话。”

人固然是同一个,而语言如流动的河水,随着阅历的增加,人际交往的丰富,口音也会不停变化。母语当指是小时候说的话,那么长大之后呢?

在不同时期与张爱玲发生交集者为数不少,他们的访谈录或回忆录发表后,留存下一些片段和剪影。其中关于张爱玲口音的材料虽一鳞半爪,却也略志鸿泥。

1952年7月,张爱玲离沪赴港,1955年定居美国。1961年10月,在由港去台的美领馆新闻处处长麦加锡牵头下,已是文坛重要人物的张,去台湾寻找写作素材。期间,曾在台北国际戏院对面的大东园酒楼(笔者按:“大东园”之说来自陈若曦。而据白先勇、王祯和的回忆,聚餐地点在西门町“石家饭店”),与《现代文学》杂志同仁张兰熙、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王祯和、戴天及麦加锡夫妇等人一起午餐,双方晤谈多时。不久,张爱玲还由王祯和、陈若曦

陪同,去他家乡花莲及台东旅行。这段台湾之旅,张爱玲留下一篇《重访边城》(英文版A Return to the Frontier,The Reporter,March 28,1963,pp.38-41),而白先勇、王祯和、陈若曦等人以后也分别留有回忆文字。

由于白先勇他们都是作家,同样具备不俗的观察力。将其观感收拢来,也许能描画出关于张爱玲如何说话的大致轮廓。同时,通过分析和玩味其表述的些微不同,也能相互印证,以判断各方说法的可靠性。

在主持人曹可凡的访谈文章《白先勇谈张爱玲》中,白先勇忆及张爱玲的口音:“张爱玲是上海人,但一口普通话说得字正腔圆,特别是卷舌音很有北京味儿,这或许与她曾经在天津居住过有关。”

而据王祯和回忆,由花莲到台东之前,张爱玲执意要给他舅舅买见面礼,他们上街路经一家书店,老板碰巧是个上海人,于是,她和老板用国语讲话,讲着讲着就变成上海话了,说了很久。

张爱玲幼时由合肥乡下的保姆带大,后来念私塾,她虽在天津待过六年,但其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未必在当时已练就。1930年十岁时张爱玲才在母亲的干预下,插班进入教会小学(黄氏小学)读六年级。翌年,赴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读中学。该校教学以英文、家政和文艺为特色,此外也教国文课。据张的高中国文老师汪宏声在《记张爱玲》里介绍,“圣校”中文部“担任教授的先生,初中以下是师范毕业,年龄在卅以上的中国小姐。”1925年春,经吴稚晖倡议,民国第一所国语师范学校在上海开学,标志着沪上普及普通话(时称“国语”)的滥觞。那些“先生”(即老师)们很可能有人来自国语师范学校,也即自初中起,张爱玲恐怕才开始系统地学说普通话。

正当张就读“圣校”的同一年,由洪深编剧明星电影公司投巨资打造的中国首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沪公映,为使各操方言的演员的对白符合标准,洪深还办了国语培训班。主演胡蝶后来也在回忆录里叹苦经:“这部片子就我自己来说,都费了很大精神,先背台词,然后领会人物感情,还要做到字正腔圆。”众所周知,张爱玲是资深影迷,不仅写影评,以后还参与电影编剧。会不会一方面是耳濡目染,以后也为了适应电影对白的高标准,她的国语发音才逐渐强化并臻于完善,终至“字正腔圆”程度?无独有偶,董桥曾写《怀念柳先生》一文说及张爱玲同时期的学者型作家柳存仁的“国语不是京片子,是标准而动听的老电影对白”;“他说那是早岁多写白话剧本练出来的基本功。”观影学国语,也在一定程度上替张爱玲提高国语水平开启了一扇新窗。

若依常理,张爱玲在上海受教育,并在此成名,上海话应该不成问题。她1944年发表散文《有女同车》,摹写电车上一个“老板娘模样的中年太太”谈论儿子,用了好些沪语特有的字眼,可谓惟妙惟肖。胡兰成的回忆录《今生今世》里,也提及张喜用一些别致的“上海闲话”,给古文作注。不过,有件事或许知者不多,即张爱玲有一段向旁人学说上海话的经历。1946年,张在文华影业公司任编剧。一次,她向同事龚之方提出:“我要向你学习上海话。”龚很诧异,问她:“我们日常不都是说的上海话吗?”她说:“我对上海话研究过,有的词汇以及它的发声,很有魅力;你的一口上海话接近这个标准。”报界闻人龚之方生于浦东,是个老上海。显然,张爱玲会说上海话,但由于“不是从小会混的”,故自认说得不够道地,才要向老上海“取经”。令人好奇的是,究竟上海话里面的哪些发音,张爱玲说不好呢?龚先生没有明示。或许是如浦东说唱般那种难以言传的韵味;抑或是尖团音,别说外乡人不易掌握,就连许多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也说不好。这段轶事,很能见微知著: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张爱玲之成为知名的海派作家,也有个过程。亦可见语言学习除了天赋,也离不开平时的勤于交流。

1968年7月,张爱玲在美国坎布里奇市的居所里接受台湾媒体人殷允芃的采访,谈人生,谈文学。言谈间,阅人无数的殷女士发现张爱玲“缓缓的北平话,带着些安徽口音。”此处“北平话”显指国语。与此同时,母语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即便过去那么久,张爱玲的安徽口音痕迹尚存。

1970年9月,毕业于台大外文系的水晶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攻读比较文学博士。恰在一年前,张爱玲经陈世骧教授推荐,任职于该校中国研究中心。水晶是个“张迷”,很羡慕朋友王祯和此前与张爱玲、陈若曦等人同游花莲等地的经历。既然有了机会,便鼓足勇气,打电话给张,希望约谈。当时虽然未及晤面,但电话联络间,水晶发现:“她的北京话说得顶道地,想必上海话也是好的。”很可惜,水晶所叙纯属泛泛而论,未提供更多信息。

二、粤语

2006年,由香港演员梁家辉领衔主演的新编舞台剧《倾城之恋》在北京首都剧场演出,当地媒体纷纷报道。当被问及为何选用粤语对白,导演毛俊辉解释道:“张爱玲的语言用粤语说很有味道,这次就算是让观众来体验原汁原味吧。”

而张爱玲的香港朋友邝文美在《我所认识的张爱玲》一文中也钦羡道:“在陌生人面前,她似乎沉默寡言,不擅辞令;可遇到只有二三知己时,她就恍如变成另一个人,谈笑风生,妙语如珠,不时说出令人难忘的警句来。”

上述说法兴许会引发疑问,难道张爱玲精通粤语?实际上,虽然在港大上过三年学,但当时的张似乎说不来广东话。“证据”首先见于傅雷(署名迅雨)的名作《论张爱玲的小说》:“她的人物不是外国人,便是广东人。即使地方色彩在用语上无法积极的标识出来,至少也不该把纯粹《金瓶梅》《红楼梦》的用语,硬嵌入西方人和广东人嘴里。这种错乱得可笑的化装,真乃不可思议。”

此前一年,张爱玲已陆续发表多篇香港题材的小说。她在《到底是上海人》中总结道:“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沉香屑,包括一炉香、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封锁、倾城之恋七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

两相对照,不难推论:故事虽发生在香港,但目标读者是上海人,张爱玲不用广东话写小说情有可原。同时是否亦暗示:短暂而又封闭的大学生活没有让她获得太多广东话的听、说实践,因此并未掌握?

2009年2月26日,张爱玲遗稿自传性长篇小说《小团圆》在港首发。3月19日《亚洲周刊》刊登纪念专辑,其中有篇人物专访:《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他为何不销毁宋先生忆及儿时印象:“张爱玲不会说广东话,所以和广东人很隔膜,后来碰到我妈妈是上海人,家庭背景也好,有学养,就成了好朋友。那时我十二岁左右,有印象了,只记得一个高高瘦瘦的女人,不算漂亮,讲上海话,她不会讲广东话,不会和小孩玩,但会在旁边观察你。”

原来,邝文美(即宋以朗之母)是上海人。则前述“二三知己”之间,多半是用上海话交谈的。顺便提一下,《小团圆》前言里张和宋以朗父母在书信中讨论小说如何修改时,以“无赖人”指代“胡兰成”,贬义与否还在其次,首先是两者在上海话里发音绝似。

另外,香港郑树森教授也说张爱玲粤语不灵光,并据宋淇先生生前所告,张在港所编电影剧本的广东对白,皆由宋与本地剧务所改。总之,即便在文章中使用过零星的广东话字眼(如《烬余录》),但留港时间太短,张爱玲终究尚未掌握粤语。

三、英语、日语

前文所涉均为中国话,那么张爱玲的外语又说得如何呢?

缘于在教会学校的读书经历,张爱玲早早地打下了英文基础。据胞弟张子静回忆,姑姑曾告诉他,随便什么英文书,姐姐能拿起来就看,即使是一本物理或化学。在香港大学,张爱玲读了三年英文系,《小团圆》里,主角九莉自称能整本地背诵《失乐园》,此可为张的英文记忆力作注。成名前,她写过英语影评,以后不仅翻译过多部英语小说,还用英文创作并发表过小说。张爱玲的美国知音麦卡锡(即麦加锡,同名异译)曾说:“初读《秧歌》头两章,我大为惊异佩服。我自己写不出那么好的英文。”

张爱玲晚年在洛杉矶的友人林式同《有缘得识张爱玲》也忆及:“我从没有听她说过英语,唯有这次和那房东女儿签约时她得说英语,她的用词造句和我常用的很不一样,丰富而多姿,令我自叹弗如。真是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不过,学者刘绍铭的见解却和麦、林氏的迥乎不同。他曾多次著文,指出张爱玲的英文是bookish English(秀才英语)。文章《爱玲五恨》更以林语堂为类比对象,指出:“除了海棠无香鲥鱼多骨外,张爱玲终生抱憾的就是不能像林语堂那样靠英文著作在外国领风骚。”具体到张的英语口语,则说:“她用英文写作,处理口语时,时见力不从心。”刘文陆续发表后,不免因其“毒舌”,引发“张迷”们的绵绵恨意。不过,刘先生所指张爱玲英语口语的不足,似颇能自圆。

此外,张爱玲还能说一些日语。王祯和《在台湾的日子》里述及张爱玲与其母对话:

她会说日语,跟我母亲就用点日语相谈。那时,我的干姐姐要出嫁,就要离开我家,张爱玲听了跟我母亲说:你会比较寂寞。“寂寞”两个字是用日语说的,我一直印象很深。她每天晚上跟母亲道晚安,都是用日语。她说话很慢,很柔,很自然。在散文《烬余录》里,张爱玲述及香港围城期间在大学临时医院当看护。工作之余,跟一个年轻而有些腼腆的俄国人学过日文,说“起初学生黑压压挤满一课堂,渐渐减少了。少得不成模样,他终于赌气不来了,另换了先生”。可以想见,短短的时间里,张爱玲的日语学习主要还是靠的自习,恐怕是谈不上熟练掌握的。

“成也语言,败也语言”。张爱玲一生与语言的不解之缘一再昭示着:语言与生命类似,也是活的。这一论断体现在二者具有相似的反馈机制。即使记忆力再好,也离不开多与人交流,“用进废退”的作用实不容小觑。前期的张爱玲在华语世界爆得大名,其时经常与人交流,语言便如鱼得水,随时保持着鲜活。以后去到英语世界,她因故经常搬家,朋友很少,成了“孤独的局外人”。深居简出,独来独往导致了坏结果:其英语能力便无从进步。

(作者简介:祝淳翔,1973年出生,上海人,主要作品有:《“塔西佗陷阱”的来龙去脉》、《马克思的脚印》、《张爱玲参加过土改吗?》、《张爱玲认祖“公案”》等)

同类推荐
  • 人文成都

    人文成都

    以掌故和成语中的成都为切入角度,分“入蜀”和“出蜀”两篇讲述成都的历史人物故事。本书对以成都地域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巴蜀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并在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加以富有才情的文学化想象叙述,兼具学术性与文学可读性,对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具有较大意义,出版价值较高,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 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

    历史的拐点:改变中国历史的偶然事件

    曾经的历史,包含了无数的可能,某一历史事实,只是在众多可能中实现了的一种可能。而在实现与未实现之间,有一个拐点,它充当着很有可能改写历史的重任。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拐点: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或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历史已潜藏的必然变化,终于因为一些偶然因素的介入而赫然凸现出来了。就让我们在这些拐点之处,体会历史变化的魅力吧!
  • 每天读点世界历史

    每天读点世界历史

    本书以人类历史为主干,取材于历史,又尊重历史,按照主题划分的形式进行编排,以通俗易懂的散文化表述,追求一种和谐而有趣味的阅读快感。它以时间为经,以历史名人和重大历史事件为纬,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勾画人类文明发展的踪迹,通过一个个精彩鲜活的历史故事展现五千年世界历史风貌。
  • 听余秋雨讲文化

    听余秋雨讲文化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相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区域历史来寻求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意蕴,以及人格的构成与人生的真谛。
  • 说呼全传

    说呼全传

    ,其为惩创,原无庸更藉于稗宫野乘,是忠也。其文古,小说家千态万状竞秀争奇,何止汗牛充栋,然必有关惩劝、扶植纲常者,其义深,一切偷香窃玉之说、败俗伤风之辞,虽工直,当付之祖龙尔。统阅《说呼》一书,其间涉险寻亲、改装祭墓,学士大夫之所抚而玩,是孝也﹔救储君于四虎之口,诉沉冤于八王之庭,愿求削佞除奸之敕,不能挟此以使家喻而户晓也。维忠与孝。至庞氏专权,表里为奸,卒归于全家殄灭,则是书不无裨于教云。乾隆四十有四年,孰大焉?维遐及史册,其足以为劝惩者,灿若日星,清和月吉,然而史册所载,方可刊而行之,终复不共戴大之仇,滋林老人出于西虹桥衅之罗翠山房。如欲使家喻而户晓,此可以为劝者也
热门推荐
  • 冠军教授

    冠军教授

    往日的辉煌是过眼云烟,挽救古老的球会是他的命运。对着媒体,他只想说一句:“去你妹的争四狂魔,我们是冠军!”传奇教练的一生,就此拉开帷幕。建群:158674195欢迎大家来访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别让坏习惯左右你:排除你走向成功的78个障碍

    别让坏习惯左右你:排除你走向成功的78个障碍

    ,我们谁不是遵从着某种习惯来生活的呢?有的人习惯“黎明既起。有的人遇到一点儿小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习惯的产物,就会愁眉不展;有的人节俭,洒扫庭院”,有的人铺张;有的人多话,有的人则大大咧咧,不修边幅;有的人对人说话谦恭有礼,有的人寡言,有的人则手忙脚乱;有的人总是乐观地看待一切,如此等等,而有的人则习惯睡懒觉;有的人十分注意自己的衣着整洁,有的人则高声大嗓、唾星四溅;有的人做事井井有条,不一而举
  • 北洋风云人物系列之曹锟

    北洋风云人物系列之曹锟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描写了北洋直系军阀领袖曹锟复杂的人生经历 ,文笔生动,人物众多,刻画细腻,可读性强,再现了晚清至民国初年军阀斗争、风云变幻的真实情景。
  • 全职管家

    全职管家

    高考零分怕什么,哥自有妙招活下去!吃吃霸王餐,被车撞了?还获得神奇异能?哈哈,赚了!邂逅二美女,没想被逼做管家!还是全职的?这是艳福吗?!不料体内恶魔重生,展开了一场颠覆乾坤的阴谋,他勇担大任,创造世纪神话!
  • 倾世云画

    倾世云画

    十世年华,他只爱她,这一颗心,亘古不变,她却将记忆淡忘,弹笑间抿爱恨情仇,纠缠你生生世世!”,体会世间真情她迷茫过,迷失过,一无所有过,伤心绝望过,这九十九重天,三十三冥虚,是你一直在我身边吗?他说:“画,十世已过,浮华数梦,九十九重天,全息网游情缘) 她是天之骄女,冷眼看尽世间炎凉。冥虚忘川,(新书《全服女神》已发布,我追随你天涯海角,是神之女,是天才少女,是上天的宠儿,是修罗杀神,他是纵横仙神洪荒之界的帝君,是神父,亦是魔之父,是人人惧怕的玄尊。
  • 世界最具故事性的中篇小说(4)

    世界最具故事性的中篇小说(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邪帝的逃妻

    邪帝的逃妻

    虽然她是和亲公主,但并不代表她甘于做他众多妃嫔中的一员,后宫佳丽三千,多她一个不多,少她一个不少,她自然可以在御前装丑,只要演好这场戏,几年之后她就自由了,不过……也许一开始,这出戏便只有她一个人在演,而他则是那个在上头牵动她手脚的傀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