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9000000017

第17章 南京大屠杀期间西方人士吃饭问题

可以想象的是,道德癖者看到此处会求全责备:在中国人民遭受苦难的时刻,这些西方人没有把珍贵的食物分发给中国人,却在心安理得地享用。奶粉非得我预备好了他们吃……每礼拜磅一次,看他们长多少,在难民中找了三位智(知)识份(分)子难民帮我的忙,送奶粉,做奶粉”

(作者简介:张生,1969年生,安徽天长市人,南京大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首席专家,主要作品有:《南京国民政府的税收(1927—1937)》、《金陵大学史》、《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中华民国史》等。第189-192页。从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1月底,张生

吃饭是个大问题,战乱时期尤然。同时经历战争的人,食物结构未必相同,在其分属不同群体时,差别更为明显。食物的不平等,乃背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然而,这种不平等未必会引起各群体之间冲突。比如,“东家吃肉我喝汤”在中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其原因是处于各种食物结构层次中的人,在南京的西方人可分为三类:1.英美新闻记者5人,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存在三类人:加害方日本人,受害方中国人,和第三方西方人士。尽管各自面对不同的局面,吃饭却始终是主要问题之一,三方文献中均留下不少记载。对此,已经有一些论述,但以中国人为集中研究对象,原因是国人在失去家园、生活来源和政府的情况下,又时刻面临生命危险,吃饭特别成问题。)

【1】拉贝1937年12月21日日记,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德】约翰·拉贝:《拉贝日记》,刘海宁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6年,已经在社会分层结构中被定位了。他们人数很少,1937年12月21日下午,全体在南京城内的西方人向日本大使馆递交抗议信,此信署名者有美、德、奥人士和白俄(按国际法算无国籍者)22人。【1】另有在南京郊外栖霞山难民营的德、丹人士各1人。但他们身份很特殊:他们各自所属国当时在中日战争中均处于中立地位;他们赖以运作、帮助南京军民的平台——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合法性虽未得到日军明确承认,但也没有否认;日本人对西方人难以言说的敬畏和中国人对西方人的信赖和依靠,使他们获得比较超然和被尊重的地位。

从西方人留下的文献看,他们在南京被占领前有些食物储备,数量不大,组成复杂。从负责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所的魏特琳日记看,有大米、果汁、饼干、茶、点心、罐头、菠萝、炸糕和可可、羊、鸡蛋、油、鹅、黄油、鱼等等,以及鸡鸭。这些食物有的来自有计划的储备如大米,有些来自所托管的外国侨民住所如油,他们于1937年12月15日、16日离开南京;2.各国外交官在南京被占领前离开,有的是难民所的自养家禽如鸡鸭。

西方人士的食物储备并不是同一进行、集中储存的,除大米外,几乎都是个性化和随机的。所以个体之间差异很大。1937年圣诞夜,德国商人克勒格尔带了一瓶白葡萄酒到拉贝家,这瓶酒是从德国外交官沙尔芬贝格家的废墟中找到的,而且只剩下半瓶。圣诞晚餐是包菜腌肉。在拉贝家避难的一个张姓小男孩还送上了4块心形的甜饼。而拉贝本人还藏有雪梨白兰地。

由于治外法权和中立身份的保护,也得益于未雨绸缪的准备,当时南京西方人士的伙食,即使以和平时期的标准看,也还说得过去,考虑到战争环境和正在四处抢夺食品的日军,甚至可以说近乎丰盛。据魏特琳的助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舍监程瑞芳记录,南京沦陷后的一个多月里,她们和工人们“没有吃猪肉和牛肉,但是吃了三只鸡、十只鹅、两只羊”。但这与和平时期相比,毕竟逊色不少,所以,对于中午和晚上吃的“仅仅是蔬菜与米饭”,魏特琳抱怨买不到肉、鸡蛋和水果。在西方外交官返回南京、南京与上海的邮路开通以后,西方人士还得到了食品包裹的支援。到1938年1月底,他们从上海得到了牛奶、黄油、苏打和罐头食品。身处郊外栖霞山的德国人京特和丹麦人辛德贝格境遇较好,城里的西方人到那里弄了一头猪和几只鸡。很特殊的是,因为希望南京西方人士不要向外部世界传递南京大屠杀的真相,1938年1月6日、9日,“便宴上的菜肴是第一流的,有中国美味可口的牛肉、鸡蛋、粉丝火锅等食品,有欧洲式的芦笋,还有米酒和红、白两种葡萄酒。”久违这些美味,拉贝等人自然是“痛痛快快地享受了一番”。

整个大屠杀期间,南京城整体上处于食物匮乏状态,但西方人士正如贝德士所说的:“压根儿就别担心食品问题。累计的储存很快就要从许多厨房里拿出来了,当然许多房子里还会有额外的储备。”因为整体上并不缺乏食品,他们考虑到了营养,在给妻子写信时,贝德士希望得到Megane鱼肝油。

大体而言,有的来自馈赠如黄油,日本大使馆经常邀请西方人士“便宴”,每天分发10袋大米,我们全体人员刚刚才收到一批食物……眼下这种情况,要求由伪“南京自治委员会”办理。类似的道德审查,在涉及历史问题时经常被使用,比如中共中央在抗战时期曾正式批准谢觉哉等一批老干部每月分配白糖等“营养品”,就时常被一些人视为特殊化之滥觞而加以诟病。

如果审视一下同时期中国人的食物,对比确实扎眼:当时难民的主要食物是稀饭,考虑到南京市政府在撤退前提供的大米多数已经被日军据为己有,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督促收容所领导促使难民的膳食习惯改为喝粥”。粥不是无限量供应的,以第三难民收容所为例,难民3200人,美英德三国外交官各3人获得日军批准返回南京;3.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和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中的西方民间人士。本文仅以第三类西方人士为研究对象。

【2】 拉贝说:“中国人遭受了太多的凌辱,每袋大米1.25石。成人每天可分得1杯,儿童减半。收容所领导认为最多可装230杯,委员会认为应有250满杯,甚至266平杯。这么严格督查、计量的原因是,大米十分紧张。为了争取更多的大米,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与日军方进行了长期、艰苦的交涉。吃饭困难,尊严自然成为奢侈品。当时,南京尸体遍布,“这些尸体一部分已被狗咬食过,而狗肉同时在街上被中国人出售。”如此令人恶心的食品,如果有替代品当然可以选择,但当时很长时间没有蔬菜可卖,等到有卖时,“大多数蔬菜价格几乎翻了10倍,部分低的也要5倍。数千人除了米糊糊就没有碰过其他东西。”

南京的西方人士注意到了吃饭问题上的明显差异,怀以悲悯之心,并有意识地加以回避。拉贝说,“我每天还能吃到煎荷包蛋,而有些人,他们几乎已经不知道鸡蛋是什么样子的了,尽管在战前鸡蛋是最便宜的食品。”贝德士收到妻子寄来的巧克力,回信说:“非常感谢你的关心,但现在不需要太私人化的食品。这儿都是普通食品,长时间以来已经习惯逆来顺受了……如果每起强奸案都能遭到致命的报复,对特殊的奢侈品没一点兴趣”。这种回避,说明西方人士的潜意识中察觉了这种差异的不妥。

如果仅仅是停留于如此悲悯,则很难堵道德审查者的悠悠之口;而如将有限的较好食物分配给难民,不仅技术上不可行,而且在难民大面积饥饿的情况下也易被讥为妇人之仁。西方人士改善中国难民食物品质的思路,相当理性而实用:

一是对最弱势的儿童群体补充鱼肝油、奶粉等营养品。西方人士在外交官重返南京后,通过官方渠道对日军施加压力,通过教会和各救济组织得到支援,程瑞芳记录到:“现在上海来了许多鱼肝油,给小难民吃的,也有奶粉,为婴儿吃的”。不仅如此,还细致地加以组织:“每日下午一时到三时,查看他们是否常吃奶粉和鱼肝油。经过英美外交官们的斡旋,讨论这样的问题,整个南京大屠杀期间。

二是针对难民营养不良引起的脚气病等,设法运进蚕豆,补充维生素。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从上海的救援组织那里争取到100吨蚕豆,由英国船只运抵南京。虽然上海的日本海军批准了此事,但南京日军不予同意,那么相当一部分占领军早就被消灭了。”拉贝1938年1月25日日记,最终日军同意运进蚕豆,并可在安全区内外发放。

当然,食物从来就不是普通的物品,吃饭不仅是生理问题,也是政治、经济问题,在战时更是军事问题,这使得西方人士改善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努力遭遇重大困难。据现有的研究,南京沦陷时,大米总储量并不少。安全区和难民营食米紧张,缘于日军不乐见南京居民围绕在安全区的西方人士周围,西方人士运作国际安全区实际上拥有部分市政管理职权,影响日军“安民”、建立殖民统治秩序,因而一再拒绝委员会的买粮、运粮要求。实际上,围绕粮食问题的交涉,构成《安全区档案》的主要内容。

1938年2月19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日军压制下,最终改组为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成为一个纯粹的慈善救济组织。在“常态化”的殖民统治秩序下,西方人士和南京居民的吃饭问题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客观地说,南京大屠杀期间,西方人和中国人在吃饭问题上确实不是平等的,在血雨腥风、生命随时飘逝的背景下,考虑到西方人士当时充当了中国人保护者的角色,【德】约翰·拉贝:《拉贝日记》,确实比较诡异。长期以来,学术界从来没有将其作为一个问题。

本文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发现了大屠杀期间中西人士地位上的不平等,尽管他们共同面对日军的横暴。拉贝1938年2月17日告别南京时,“大学难民收容所的难民,今天还有3000个姑娘和妇女,她们围住了大门,要求我答应不丢下她们不管……她们全都跪在地上,又哭又叫,当我要走时,她们干脆拉住我的衣服后摆不放。”实际上,国人哭天怆地的跪求,在当时西方人的记录中比比皆是,这是我们多么熟悉的场景!也可以说是其时中西人士关系的隐喻。

国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求助于西方人的帮助,固然出于信赖,而自身的孱弱导致的过度依赖是不争的事实;西方人士热心帮助国人,固然出于友谊、信仰,甚至是因为传教和国家、商业利益,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也时有流露【2】。吃饭问题上的不平等,正是映射了地位上的不平等,甚至牵涉到了国际地位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被当时的国人在内心深处接受,所以,第417页。,尽管有数十万饥肠辘辘的难民,尽管有偷窃无人看管的西方人住所里所藏食物的案例,却没有发生一起国人公然抢劫西方人士食物的事件。

此文涉及的仅仅是西方人的吃饭问题。

同类推荐
  • 惊天暴动

    惊天暴动

    一条活鱼摆在面前不同的厨师可以弄出不同的味道,同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由于作者选材角度、语言风格的不同,其艺术效果也就不一样。天国史料浩如烟海,各种各样的记载名目繁多,单纯去看那些资料会感到头疼。如何形象地再现那段历史,较为真实合理的刻画人物和事件,是我几十年的追求。
  • 明朝那些事儿7

    明朝那些事儿7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本书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本书作者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您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 史上最诡异的人性陷阱

    史上最诡异的人性陷阱

    《史上最诡异的人性陷阱》作者以另类视角读历史,即从今天的视角去追怀与审视历史,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史上最诡异的人性陷阱》由百家讲坛著名主讲蒙曼教授倾情推荐。当我们向前奔跑,看不清未来的时候,让我们回望历史。
  • 战争岁月(1930-1939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战争岁月(1930-1939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本书详细讲述了从北洋军阀掌权到抗日战争初期这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 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热门推荐
  • 跟诸葛亮学口才:成大事必备的说话艺术

    跟诸葛亮学口才:成大事必备的说话艺术

    语言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说话不仅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你赢得事业成功的常变常新的资本。好口才会给你带来好的运气和财气,所以拥有好口才,就等于拥有了辉煌的前程。一个人,不管你生性多么聪颖、接受过多么高深的教育、穿着多么漂亮的衣服、拥有多么雄厚的资产,如果你无法流畅、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你仍就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本书通过现代事例加以诠释后,成为快速提升说话能力的一部奇书。
  • 读禅有智慧

    读禅有智慧

    《读禅有智慧》一书构思独特,行文流畅。本书从禅宗的小故事入手,深入浅出,把深奥的禅理讲得通俗易懂,适合每一个读者,特别是对禅宗没有接触过的初学者。作者又是匠心别具,结合深奥的高僧禅诗,使得行文上更具魅力,在阅读的美感上更上一层楼。
  • 五年孕妃:帝王宠要不起

    五年孕妃:帝王宠要不起

    天华十三年,一天夜里乌云骤变,沉睡五年的她终于苏醒,爬出坟墓的她,终于意识到,自己是穿越到这里的,但是五年被深埋地下的日子,她是怎样生活下去?五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骇人听闻的事,让她被活埋了五年?记忆开始涌现,她睁大眼睛,不敢相信曾经发生过的一切。然而生活仍将继续,她的人生又将步入怎样一个局,多年前的记忆中的人,能否相遇?然而,最关键的是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体内部的变化,其实她已经怀孕--五年!这将让她陷入怎样的深渊。这辈子是喜是悲?
  • 汽车江湖

    汽车江湖

    《汽车江湖》收录了来自北京交通广播的《汽车江湖》栏目的经典案例。对于刚刚进入汽车社会的中国来讲,汽车市场还是一个风云莫测、变化多端的地方。同时由于最初的利益追逐,导致一些汽车企业迅速地扩张经销商,从而后备力量不足,致使目前的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节目开播到现在,正是因为主持人始终坚持以公正、客观的报道角度,以多方沟通交流的节目播出方式,为广大消费者、汽车厂商和经销商建立起了一个互通的平台,并最终解决了困扰听众的各类问题,所以赢得了极佳的口碑。
  • 中华诗词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中华诗词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本书搜集了大量的中华诗词中的经典名句,并配有解析,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树欲静而风不止”、“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等。荟萃了流传久远、脍炙人口、有欣赏和实用价值的名言佳句两千多条,编选的典籍从孔子整理的《诗经》到民国时期的著作,历两千多年。一书在手,尽览中国诗文词曲千古绝唱;开卷有益,领略宠中华民族文化千年辉煌。注释准确疏通词义,言简意赅,权威考证。鉴赏精辟,深入浅出,优美精当,陶冶情操。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教你学潜水·冲浪

    教你学潜水·冲浪

    水上运动是集竞争性、观赏性和刺激性于一体的、富有现代文明特征的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为了区别于陆上和空中体育项目,全部过程或主要过程都在水下、水面或水上进行的体育项目。
  • 我爱你,直到时光尽头

    我爱你,直到时光尽头

    曼彻斯特,十三岁的苏念安遇见十七岁的顾西洛。苏念安对这个经常惹事的男孩照顾有加,冷漠的他感动了。不料,两人却因意外而分开。马德里,长大后的他们再度相遇,她却因遭遇重大车祸而忘记了一切,包括他。大家都喜欢顾西洛,只有苏念安根本不把他当回事。他不在乎她的冷漠,把她带回家用心呵护,期望唤醒记忆中的女孩。可家族仇恨让他们一次次黯然退出对方的世界,但两人的爱情却在分离的煎熬中,渐渐升温。那一段被搁浅的回忆,要怎样,才能重新拾回……
  • 绝代佳人:西施

    绝代佳人:西施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绝代佳人:西施》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绝代佳人:西施》在深入挖掘和整理绝代佳人西施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