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高达93%是通过非语言沟通进行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沟通的。而在非语言沟通中,有55%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等肢体语言进行的,只有38%是通过音调的高低进行的。因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所以,父母也一定要善于运用非语言沟通方式与孩子沟通。
让拥抱带给孩子温暖
有一位中学生,勤奋好学,上进心很强,成绩始终都保持在年级前10名。有一次,考试成绩退步了近20名,母亲就用责备的语气问他:“为什么退步这么大?”然后,又用质疑的口吻批评他:“你应该跟成绩比他好的同学比,跟不如你的同学比就是没有斗志,没有上进心。”结果,这位中学生很生气,也没有吃饭,把自己关在房间,伤心地流泪了。
事后,在母亲的开导下,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他说:“这次考不好,我本来就很难过。我已经很努力了,很用功了。考不好已经让我感觉到压力了,并且回到家,您只知道责备我,却不关心我的感受。我怎么不伤心生气呢?”
这一次,妈妈没有像往常那样制止孩子发泄情绪,而是把他搂在怀里。他马上搂着母亲的脖子说:“妈妈,您把我一抱在怀里,我就感到很高兴,不再烦了。以后我再不高兴时,您就拥抱我,这可是个绝招,你要记住啊!”
其实,在这里孩子说的话并不是谎话,而是他内心真切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母亲很吝啬表达对孩子的爱,总是板着面孔,唯恐孩子利用了这种爱。实际上,感觉不到父母爱的孩子会有一种内心的不安感,从而导致他不能专注学习,甚至产生恐惧与焦虑。
父母的怀抱是平息孩子不良情绪的良药,会让孩子感受到被爱的温暖、安全与幸福。但是,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拥抱孩子。
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在母亲的怀抱中,吮吸着母亲的乳汁一天天成长。孩子从小就渴望被人抱,愿意吮吸母亲的乳汁,喜欢听母亲的声音,看母亲的脸。研究表明,3岁前,孩子被亲吻或拥抱的次数越多,他就越发感觉自己被爱,从而会在无形中增加自信心。
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大,特别到了12~14岁年龄段,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直接的拥抱相对减少,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不需要父母的拥抱,相反,他更需要心灵的拥抱,情感的沟通。被父母拥抱习惯的孩子,对他人的反应也比较敏锐。另外,拥抱也可以影响孩子的个性与人格的形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拥抱孩子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很多父母并不认为这对孩子有什么特殊意义。实际上,拥抱孩子是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通过这种亲子间的亲密接触,可以让孩子获得精神满足,孩子就会体验到温暖、欣慰、愉快的感觉,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凡,也大大有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
亲子沟通小贴士
拥抱孩子是父母借着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来告诉他:不管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会永远爱你。对孩子的这种爱将变成孩子生命中的重要的部分。作为父母,要适时地给孩子一个拥抱,让他感爱到父母对他的爱和关心,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对更加努力爱惜自己,珍惜一切,不畏困难,勇往直前。所以,父母就让拥抱带给孩子温暖吧!
给孩子一个善意的微笑
康拉德·希尔顿是世界酒店大王,他运用微笑成功地让希尔顿酒店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酒店之一。
1919年,希尔顿把父亲留给他的钱连同自己的积蓄都投资到了酒店业中,他开始雄心勃勃地创业了。
当他的酒店增值到几千万美元时,他欣喜若狂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母亲,但母亲却对他说:“我看,你跟以前没什么两样。事实上你必须把握比5100万美元更值钱的东西:除了对顾客的诚实外,还要想办法使住过你的酒店的人还想再来住,你要想出这样一种简单、容易、不花本钱而行之久远的办法来吸引顾客。这样你的酒店才有前途。”
母亲的话让希尔顿陷入了沉思,到底什么是最简单、容易、不花本钱而行之久远的办法呢?为了找到答案,希尔顿走访了许多酒店。最后,他终于找到了答案——微笑!
于是,希尔顿在酒店内推行了“微笑服务”,他要求每一位员工,不论如何辛苦,都要对顾客报以微笑,即使在业务受到经济萧条影响时,也不能忘记微笑服务,这成为希尔顿酒店最独特的经营策略。
每天,希尔顿都会问员工:“今天,你对顾客微笑了吗?”他还经常提醒员工:“万万不可把我们心里的愁云摆在脸上,无论酒店本身遭受的困难如何,希尔顿酒店服务员脸上的微笑永远是属于旅客的阳光。”
结果,在经济最萧条时期,其他酒店纷纷倒闭,希尔顿酒店却一直挺了过来,在经济复苏后,顺利进入了黄金时期,希尔顿也成为一代“酒店大王”。
微笑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润滑剂。面部的表情是一个人内在态度的表现,面部肌肉松弛,态度和蔼,往往会让人感觉比较容易亲近;面部肌肉紧绷,板着面孔,往往会让人产生距离感,很难接近。
人与人的交流离不开微笑,心与心的沟通也需要微笑,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更需要微笑。微笑在亲子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每个孩子都非常善于观察父母的表情,喜欢从中推测父母的想法与态度。很多孩子都喜欢在父母表情比较温和时提出他的要求或想法,希望父母同意;而当父母板着脸时,孩子就会沉默,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总是板着脸,很少对孩子微笑,似乎孩子做的事情总是错的。这就让孩子不愿意主动与父母沟通,生怕招来父母的责骂。
父母的表情不能因为一件小事而变化。即使在对待不听话的孩子时,有智慧的父母也不会面露怒色,仍然会以一种慈爱的表情面对孩子,孩子往往会从错误中醒悟过来。实际上,父母对孩子微笑,孩子也会回报给父母微笑,这种微笑不但是双方情感的体现,也是一种表示友好的行为。
亲子间的微笑可以消除亲子间的分歧、争执与冲突。比如,当父母面带微笑地对孩子说:“孩子,妈妈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但事情还是发生了,我们就从这件事中汲取教训吧,希望下次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
所以,在面对孩子时,不妨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多发现他的优点,多对他报以微笑,让微笑在你与孩子之间荡漾。这样,孩子就能从父母的微笑中感到真诚与鼓励,亲子沟通的效果会比单纯用语言来沟通好得多。
亲子沟通小贴士
卢勤曾说:“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面部表情非常重要。微笑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它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善于微笑的父母,一定会博得孩子的喜欢,孩子也愿意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所以,要想让亲子沟通顺畅一些,就请你多给孩子一些微笑吧!
沉默有时也是必要的
一个孩子非常调皮,经常做一些令父母烦心的事。一天,他的父亲找到一位教育家,说:“我的儿子真令人讨厌,他不仅喜欢嘲弄别人,连吃面包也与其他孩子不同。他明明知道我讨厌他的行为,可他偏偏那么做,好像是专门在气我。”
那天,教育家和那位父亲一家人共进午餐。在饭桌上,教育家特意仔细观察了那个调皮的孩子。
他发现,那个孩子在吃面包时,把面包皮细心地剥下来,然后用手把它捏成一个球形吃掉,而把剩下的部分丢在盘子里。与此同时,还得意洋洋地对他母亲说:“妈妈,我把面包皮剥下来了!”
于是,他的母亲开始训斥他:“你怎么总是这样,居然还当着客人的面。”这时,他的父亲似乎也要发怒了。
教育家给那位父亲使了一个眼色,示意他不要发怒。饭后教育家给他讲了一个“对付”孩子的办法。
第二次,这个孩子故伎重演,他对母亲说:“妈妈,我把面包皮剥下来了。”
可是,他的母亲只说了声:“我知道。”
孩子说:“你不说我吗?”
“不说。”
没过多久,那位父亲又找到了教育家,说孩子现在已经没剥面包皮的习惯,也和其他人用一样的方法吃面包了。他觉得很奇怪,问教育家是什么原因。
教育家解释说:“道理很简单,孩子那么做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即使被父母责骂,他也会觉得受到了重视。在他眼里,父母的责骂就是一种奖励,而他的做法就是为了这种奖赏。后来,父母对他的这一举动不闻不问,毫不关心,他自己也渐渐觉得没趣了,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坏习惯。”
孩子经常会有一些不良的举动,如恶作剧、说脏话等,但这并不代表孩子道德很坏,而是孩子受到外界影响,模仿他人的行为而已。在这种情形下,很多父母就会呵斥孩子、严厉批评孩子,但这样的话,有时候会对孩子强化一种负面信息,他反而会越来越喜欢这种不良行为。
实际上,孩子不断出现这种不良的行为,是因为得到了父母的反应。如果父母对他的行为保持沉默,他在这种不良的行为中就无法获得反应,自然就会停止自己的行为。沉默好像是一种消极表达方式,但在家庭教育中,沉默却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中写道:“柯里亚坐到课桌前准备好,正当他把两手伸到袖筒里,要取出答案时,他的目光突然与老师的目光相遇了。老师急忙把目光移开了,他从主考人桌边站起,沉默地走到窗前。柯里亚呆住了,等到他上前应考时,那位老师离开了教室,直到他答完,老师才又回到教室里来。从那以后,柯里亚再也没有舞弊过。遇到同学中有人偷偷提醒他时,他便总是想起老师默默地走到窗前时的情景。”
通常,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柯里亚现象”。这个事例说明,适当地运用沉默比直接训斥的效果更好。当父母每天喋喋不休地教育孩子时,可曾想过适当地运用沉默来教育孩子?适当沉默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能有效改善亲子间的关系。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当看到谈话没有必要时……就任何话也不再说了。适度的沉默会引发孩子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这种教育方式比谈心的效果会更好。与孩子沟通时,适当运用沉默的方式,也能发挥其很大的效果。所以,父母要学会用沉默引导孩子反省。
亲子沟通小贴士
对孩子来说,与其不停地数落他的错误,还不如保持沉默,用沉默对待孩子的激烈言语和行为,使他冷静下来,给他认识错误的空间。沉默是对孩子的一种感化教育,能引导孩子自我反省,激发起他的自尊与自爱,同时维护了父母的形象,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拍拍孩子的肩膀
在《享受成长》一书中,作者陈晖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儿子进入高一,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我不禁连写了几篇关于儿子的文章,如《儿子,我的骄傲》《懒惰乎,勤奋乎》,文中充满了对儿子的理解。
“我看到你写我的文章了。”儿子对我说。
“你是怎么看到的?”我有点意外。
“不都在你的文档里吗?”儿子说。
“哦,对了,你操作电脑可比我内行。那你觉得妈妈写得如何?”我问。
儿子不语,笑着拍了拍我的背。
可我却分明听见了儿子的心声:“妈妈,哥们儿!”
受儿子举动的感染,我也很哥们儿似的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于是,母子俩又多了一层关系——哥们儿。
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或孩子正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而得意时,父母不妨拍拍他的肩膀,孩子一下就会领会父母的意思,他会很感激父母对他的赞赏和鼓励。
当然,如果孩子在伤心,父母也可以轻轻地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以此来鼓励孩子,这样做往往会能给孩子很大的精神安慰与鼓励。这个时候,拍拍孩子的肩膀往往能够让孩子的情感得到安抚,从而让他振作起来。
拍孩子的肩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可以把父母的思想情感通过这个动作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去领会父母的意思,感受到父母传递给他的温暖的爱,从而达到有效的亲子沟通。
一位年轻的母亲曾说:“我常常在早上起床等儿子穿好衣服后,抱一下他,拍拍他的肩膀或后背,然后放开他。有时候我忘记了,他会主动过来抱一下我,然后拍拍我,有时候轻轻地说‘好妈妈’,有时候什么也不说,每当这时候总是觉得鼻子酸酸的。”
一位老师也曾这样说:“在我们大嚷无济于事的时候,应该试着弯下腰来,拍拍孩子的肩膀吧!蹲下来,绝不失师道尊严,而你得到的,却一定是与孩子们用心灵沟通的桥梁。”
是啊,拍拍孩子的肩膀,可以把关怀与温暖带给孩子,可以把信任与挚爱传递给孩子,这样会让亲子间的爱意更加浓烈,会让亲子间的情感更加细腻。
当孩子心情不好时,当孩子学习成绩下滑时,当孩子获得成功时……父母尽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给孩子以安慰、信任与激励,让孩子的心情趋于平静,增强他的信心,激励他坚定地前行。父母要知道,一次简单的拍肩动作要要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亲子沟通小贴士
拍拍孩子的肩膀是对他的一种无言的爱,一种无言的沟通。这个动作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它表示父母放下架子,能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和理解,无论孩子处于什么状态,都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亲情与温暖,这比其他的方式来得更简单、更有效。
让你的眼神与孩子交流
浙江省温岭市江厦中学九年级(2)班的陈强同学曾写过一篇题为《妈妈的眼神》的文章,在文中他深情地写道:
那年我5岁。整天在家里“东游西逛”,不是打碎花瓶就是弄坏妈妈心爱的毛衣。但她的眼神里没有丝毫的责备,反而是温柔的默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