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从这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始,人类必然会拥有越来越多、越来越富有成效的探测与研究各类天体的工具。在中国尚未有自己的卫星、飞船前,中国人难道应待在黄土地上无动于衷,或者仅仅为老大哥唱响阻遏流云的赞歌,自己却无所作为?
欧阳自远有一种感觉:人类最终是要跳出地球去了解地球的。我们能不能像人造卫星一样跳出地球,更为宏观、更为完整地去看地球?太阳系中的各层次天体如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行星,都是个体大小不同、成分差异、结构相似、演化历史各有特征的“地球”,都是太阳系家族中地球的兄弟姐妹。把地球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相比较,在太阳系家族中把地球与其他兄弟姐妹的行星作比较研究,分析他们之间的共性与各自的特性,这样是不是会对地球了解得更本质、更生动?一种朦胧的科学追求,是一粒永不熄灭的火种,深深埋藏在欧阳自远的心里,期待得到滋润、发芽、成长,绽放出希望的花朵。
欧阳自远突然想到组成太阳系各层次天体的物质是来源于太阳星云,太阳星云物质凝聚形成了地球、月球、火星、金星、水星和其他行星与卫星、小行星和各类陨石。我们得不到各个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行星的样品来研究,也得不到地球平均成分的样品来研究地球,而各类陨石是构成太阳系各个行星、矮行星、卫星的原始物料,在地球上可以得到各类陨石的样品,对研究太阳系各层次的天体具有重大意义。这些稀罕的石头,既与自己的专业有关,又大大地拓宽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或者说,跳出地球,站在太阳系的时空尺度里能更全面、整体和综合性地研究地球,也可以了解太阳系的行星、矮行星、卫星和小行星的化学组成、演化过程和内部结构等有重大意义的科学信息。
于是,欧阳自远找到时任地质研究所所长的侯德封先生,对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将“地”和“天”联系起来研究,也为今后中国的空间探测提供科学积累。
原来欧阳自远有些担心,自己的专业本是地质,是研究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现在要研究地球以外的天体物质,侯先生会不会以为,苏联人的这颗卫星让欧阳自远烧昏了头脑,不知道自身有几斤几两了?
谁知侯先生一听完欧阳自远的想法,竟高兴地说:“行,那很好呀。”
于是,苏联人的这颗卫星,促使欧阳自远开始关注和筹备对陨石和宇宙尘的研究。1958年,他开展了南丹铁陨石研究,相继进行了新降落的内蒙古石陨石、新疆铁陨石、吉林陨石雨、清镇陨石和南极陨石研究,开创了中国的陨石学与天体化学研究。
同时,欧阳自远在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后,侯德封先生将欧阳自远调到所里做自己的所长学术秘书。
$难忘的恩师
至今,让欧阳自远怀念不已的两位学界前辈,一位是他的研究生导师——涂光炽先生,另一位就是侯德封先生。
侯德封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矿床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与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他是我国地球化学、核子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主要从事矿产地质研究工作,在煤田地质、铁矿床及有色金属矿产研究方面做出过较大贡献。他曾在锰矿找矿方面提出新见解,基本上解决了当时所需的锰矿资源问题,领导并参加了西北石油地质调查工作,积极支持陆相生油理论,认为有无石油的关键首先决定于古气候带和构造区,这对我国找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他还领导开展了稀土元素研究工作,提出了核子地质学基本理论。1955年他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60年的他虽年逾花甲,却仍然是地质学界具有极大号召力与凝聚力的一面旗帜。
在四十多年从事地质矿产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他冲破了当时刚刚兴起的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核年代学等学科学术思想的禁锢,运用现代核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深入探讨地球演化过程中各类核素的特征,力求深入认识组成地球的各类元素的生、运、定、聚过程,开创了“核地球化学”这门新学科,从此开辟了地球科学一个崭新的领域,并推动着地球科学向探索更深的物质层次进军。这一系列的成就,奠定了侯德封在地球科学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欧阳自远看来,侯先生还是一位具有长远眼光的战略科学家。
一天,侯德封先生将欧阳自远叫到他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道:“我叫你来,是想要你去搞核子地质。”
欧阳自远十分惊讶,说道:“我学的是什么,您最清楚,我可没学过核物理。”
侯德封先生说:“那你就到中国科技大学去,听核物理系的课,给你一年时间,一、二年级的基础课不必再学,集中精力学好三、四年级的课程,一年后再去原子能研究所实习半年,掌握一些基本的核物理实验技术和方法。”
欧阳自远当时虽然还不清楚侯德封先生让他学习核物理的深意,但他相信,侯德封的建议一定没有错。
地质与核物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有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技术路线等,各有长处,如果能够融会贯通,就能发现一个新的领域。许多新的科学理论便来源于这样的边缘杂交。就拿地球科学来说,地球科学不仅要研究地质,不仅要在地球上研究地球,还要在月球上、行星上研究地球与地球的磁层、电离层、大气层、表面地形地貌和环境、地质构造、内部结构与演化历史,并做对比研究。
一个人不一定要精通两门外语,但最好学两门专业,在专业边缘的结合处,恰恰会有新的东西发现;欧阳自远主张有条件的话,大家都转行,如果一个人有两门扎实的专业知识,相信他一定非常有出息。要多途径汲取营养,因转行而获益匪浅者,古今中外不乏其例。
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可以用“精打细算”来形容,可以压缩的时间都要压缩,必须牺牲的时间也都统统为学习让步。欧阳自远放弃了所有休闲、娱乐活动,连吃饭、上厕所的时候,手上都拿着书。甚至规定自己每天睡眠时间不可以超过5小时。一年下来,欧阳自远打好了核物理理论与实验技术的扎实基础。然而,他的第一个收获竟是一个怀疑,而且还是对侯德封创立的“核地球化学”中的“裂生成矿”产生了怀疑。
欧阳自远觉得侯德封过高估计了自然界重核裂变对地球物质组成变异和内生成矿过程的作用,将成矿的地球化学过程和元素起源的过程混同起来,成矿作用是以“裂生为主、演生为辅”的论述难以确认。
欧阳自远将自己的怀疑说给侯德封教授听,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能不能换一个研究自然界核转变的角度,比如研究一下地球有多大的能量,这些能量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输和分配的,地球为什么会这样演化?这样或许有助于弄清楚地球物质的演化过程。
侯德封教授一直认真地听着,欧阳自远说完自己的怀疑和观点后,心里不免有些忐忑。欧阳自远不知道,刚刚触摸到“核地球化学”门铃的他,如此质疑权威的学科创始人会得到什么回应。
侯德封教授沉思良久,突然对欧阳自远说道:“欧阳,那你再去原子能所,去赵忠尧先生的加速器室工作半年,学会能谱,还有怎样测量原子核的能量。”
侯德封教授并没有流露出丝毫不快,这解除了欧阳自远心头的不安。虽然他不清楚侯德封教授让他去原子能所的用意,但还是敲开了赵忠尧先生的加速器室的大门。
赵忠尧是浙江诸暨人,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毕业后任东南大学助教。他是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中国核事业的先驱者之一。
1946年6月30日,美国继在日本扔下原子弹之后,又在太平洋的比基尼小岛上试爆了一颗氢弹。此时,在距爆炸中心25千米远的“潘敏娜”号驱逐舰上,英、法、苏、中四个“二战”胜利集团的盟友代表,应美国政府之邀,正在观“战”,物理学家赵忠尧即是中国代表。他在沉思,中国什么时候才能释放出这样巨大的能量?这一天还太遥远,因为中国连一台加速器都没有。没有加速器就不可能揭开原子核的奥秘,不可能进行自己的核物理试验研究。演习完毕,其他国家的观摩代表回到美国本土游山玩水,赵忠尧却回到自己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
二战结束后,中国虽然也是战胜国,但是地位却很低微。根据《雅尔塔协议》,东三省被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外蒙古也被割出宣告独立……赵忠尧认为,要在这个强权世界上生存和“不挨打”,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核科学,这是一个爱国科学家责无旁贷的使命。赵忠尧此行并不只是为了隔岸观花,而是负有进一步了解核爆炸核心技术的使命。回到母校的赵忠尧利用一切条件,对加速器的操作台和零部件进行了深入研究,迅速掌握了加速器的设计和制造细节。此后,赵忠尧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地磁研究所等处进行了核物理和宇宙线方面的研究。在麻省理工学院待了半年之后,为了进一步学习离子源的技术,赵忠尧又去华盛顿的卡内基地磁研究所访问了半年。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赵忠尧兴奋异常,欢呼雀跃。1950年8月29日,赵忠尧和钱学森夫妇等一起,登上了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号。正要启航时,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工突然上船搜查。钱学森的书籍和笔记本被扣留,钱学森本人被指为“间谍”,被关了起来。赵忠尧的东西也遭到野蛮翻查,但对方没有发现什么。赵忠尧被放行了。然而,美国情报局还是不放心,这位差一点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学者可能掌握着核心机密!美军最高司令部连发三道拦截赵忠尧的命令,当轮船途经日本横滨时,美军武装人员气势汹汹地冲上船,将赵忠尧押进了美军在日本的巢鸭军事监狱。赵忠尧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关进美军监狱的消息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世界舆论高度关注。美国科学界也对此表示强烈抗议,中国掀起了谴责美国政府暴行、营救赵忠尧的巨大浪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周恩来为此发表了声明,钱三强也联合一批著名科学家发起了声援赵忠尧的活动。钱三强还请他的老师、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约里奥·居里出面,呼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正义人士谴责美国政府的无理行径。在国内外的强大压力之下,美国政府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只得将赵忠尧放行。
1950年11月28日,冲破阻挠的赵忠尧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赵忠尧主持建成了我国第一台70万电子伏的质子静电加速器。1958年他又主持研制成功250万电子伏的质子静电加速器。这两项研究的成功,对我国的核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能师从这样一位导师,欧阳自远既欣喜更激动。在研究组组长叶铭汉先生(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带领和具体指导下,他废寝忘食地学习,很快了解和熟悉了核谱学及相关的实验技术。
这时,欧阳自远尚不清楚,从自己在地质学院所学的金属与非金属勘探专业开始,到他初步涉猎的陨石与宇宙尘的研究,再到核物理、原子能,学识的不断丰富,已经在为自己这一生中最终要写出的一篇大文章汲取尽可能丰沛的营养……
1963年,欧阳自远完成了《核转变能与地球物质的演化》一书,他在书中推测,在18亿年到20亿年前,自然界某个区域铀元素富集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形成天然核反应堆。后来,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专家在非洲加蓬共和国一个叫奥克洛的地方,发现这里的铀235并未达到应有的天然丰度,说明这里的铀曾被天然消耗过,这一发现迅速震惊了全世界,也证实了欧阳自远的推测是正确的。
侯先生特别高兴,他说这点可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的。
事实证明,侯德封不仅是一位勇于开拓、提携后进、功德双馨的科学家,而且,从他多年来支持、安排欧阳自远在多学科交叉的路径上左奔右突、蜿蜒前进的行动上,可以发现他思想异常敏锐,对日后中国国防与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超前的预感。
而欧阳自远在这一时期的学习与研究让他收获颇多,尽管这本著作当时未能出版,直到1974年才发行上市,但欧阳自远自此之后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用核物理理论来解读地球的秘密。这个新的方向不但让欧阳自远的研究工作走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也为他的人生揭开了一个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