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是,在如此大面积的范围内,村庄星罗,工厂棋布,吉林市北郊就有一片密集的工业区,却没有毁坏一幢房子,没有砸伤一个人,连一只鸡或者一只鹅都没有伤着。有一群鹅在地里摇摇摆摆缓慢行进,两块陨石砸到鹅群里,有几只鹅惊吓得跳起来,鹅群经过后,地里没有留下一根脱落的鹅毛!有一位老乡,背了一捆柴回家,一块石头正落下来,石头像长了眼睛,没有砸到他的脑袋,而是砸到那捆柴火里去了。此人深感惊叹,回村逢人就说,听者无不以为这是周总理的化身,周恩来正是在两个月前的1月8日逝世的,人们以为只有总理才会这样护着百姓……
吉林地区人心惶惶,东北三省也人心浮动。
各种议论鹊飞蜂起,各类传说流街布市。历朝典籍里陨石总被看成是上天的启示,何况是如此大面积的陨石降落。
3月8日午夜。正在北京参加有关地下核试验会议的欧阳自远,接到中国科学院值班室打来的电话,称吉林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有三个大火球划破天空坠落到地面,接着很多石头从天而降,落在了吉林市北郊人口密集的工业区、邻近的县和公社。当地的群众比较恐慌,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吉林省科委电告中科院,希望派一个科学考察队到吉林考察,确定事件的性质。中科院领导决定,由欧阳自远担任考察队队长,并提出参加考察队的学科与人员名单,第二天就带领考察队赶赴现场。
于是,欧阳自远当即提出建议,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培善、陶克捷,地球化学研究所谢先德、戴橦模、周小霞,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北京天文馆卞德培、伊世同和北京大学张淑媛等专家、学者一起参加考察。他们分别是矿物学家、岩石学家、地球化学家和天文学家,研究领域覆盖了与陨石相关的专业。另外,中国科学院还邀请了新华社记者,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人员随同科学考察队工作。
兵贵神速。3月9日中午,考察队全体人员在机场集合,下午即赶到了长春。吉林省科委向他们介绍了情况,初步判断,这是一场大规模的陨石雨。随后他们立即赶赴吉林市,准备第二天开始进行现场勘察、访问目击者,并收集陨石。
通过一个星期的现场考察,欧阳自远对吉林陨石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大致得到一些结果。
这片陨石碎片的分布区长72千米,宽8千米,分布面积近5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陨石雨。而且陨石是按重量依次分布的,具有典型的规则分布。从陨石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来看,吉林陨石属于普通球粒陨石。
在这3个火球中,“吉林1号”陨石飞行在最前端,落地时撞出一个直径2米的坑,穿过了1.7米厚的冻土层,深埋在地下。根据当地地震台的记录,1号陨石的着地时间是1976年3月8日15时2分36秒。
为了确定陨石在地下的位置,欧阳自远安排了磁力仪探测1号撞击坑周围的磁异常,随后再用挖掘机开挖撞击的深坑,并用吊车吊出了1号陨石。挖掘后经过测量,1号陨石撞入地下6.5米深,重达177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
吉林陨石雨的科学考察告一段落后,欧阳自远向吉林市的广大干部、学生、工人和农民做了多场关于陨石雨的科普报告,向他们介绍吉林陨石雨的科学知识,解答他们的疑问。他告诉群众:陨石坠落属自然现象,不必恐慌。在星际空间里布满大量叫作流星体的小物体,当它们以高速闯入地球大气圈时,同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形成流星。每天有近两千颗这样的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圈,但绝大多数被燃为灰烬,极少数掉了下来成为陨石……
每次做完报告后,都有一大批听众围着欧阳自远,热情地提问,热烈地讨论,发表他们的看法,表述他们真挚的感情,这使得欧阳自远深受感动。事隔将近40年后,欧阳自远还写了一篇感怀文章,回忆当时的情景:
有一位听众,满怀敬仰,充满自信地告诉欧阳自远:“你说吉林陨石母体是在3月8日15时进入大气层,在高空爆裂,形成千万块碎片,降落到地面。你知道吗?当一个伟人逝世后,他的星就会落下来。周恩来总理是1月8日逝世的,3月8日才降落到地面,落下来要两个月,说明周总理在很高很高的天上。落下来时,有火球、雷鸣闪电,气势宏伟,非常壮观,所以周总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
听众还告诉欧阳自远:“成千上万块陨石碎块降落在100多万人居住的地区,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没有受到丝毫损伤,这是一个大奇迹。表明了总理一心爱人民,永远把群众装在心里。”
如此这般的话还有很多。当地群众把吉林陨石看成是周总理的化身,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扬周总理的高风亮节。
对此,欧阳自远没有直接回答听众的提问,只是饱含热泪,频频点头。文章中,他写道:“我深深地理解和尊重群众的真挚感情,人们心中蕴藏着的对周总理的爱戴和思念,让我也受到了极大的感动、震撼、鼓舞和激励。”
“我看到有许多工人和农民把捡到的陨石碎块用最好的布包裹后,珍藏在衣箱的底部。还有些妇女、儿童用布把陨石碎块包好做成香包,挂在贴身的内衣里面。他们说:‘总理通过天上雷电的考验到达地面,这是总理的‘舍利子’,我们要永远把它们带在身边,流传后代,保佑大家一生平安。’表达出广大群众对周总理的热爱、信赖和怀念。”
经过详细的现场勘测,又在省市科技部门的大力协作下,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数据。收集到大小陨石标本138块,陨石总重量2700多千克;其中,最大的1号陨石重1770千克,第二块有400多千克,第三块是123.5千克,第四块80千克,最小的一块只有1克。
据中国科学院联合调查组初步分析鉴定,这次降落的陨石,形态多样,有长方体、六面体、锥体等。陨石表面都有黑色、黑棕色的熔壳和大小不等的气印。陨石所含40余种矿物,主要是辉石、橄榄石,少量为铁纹石、镍纹石、磁铁矿等金属矿物,具有典型的球粒结构,故定名为“橄榄石——古铜辉石球粒陨石”。这些陨石所含的化学元素,经分析测定主要有:硅、镁、铁、硫、钙、镍、铝等。
吉林陨石雨,无论是数量、重量、散落的范围,以及排列的规律,都创下了世界之最。它对于天文学、行星科学、高能物理、宇宙化学、太阳系演化史、地球史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人还在吉林,面对着这一个个外形煤渣般颜色,布满手指窝状气印的“天外来客”,欧阳自远就迫不及待地追溯起它们的来历:
其“籍贯”是一颗半径约220千米的小行星,吉林陨石埋藏在距表面约20千米的部位。小行星围绕太阳运行过程中,在800万年前第一次受到撞击,撞出一块半径大概10米大小的陨石母体。在40万年以前,第一阶段母体又经历了第二次撞击,分裂出第二阶段母体,近似球形,半径约2米,重约10吨。
1976年3月8日,第二阶段母体在太空无所皈依、漂泊了40万年的它注定要魂归大地的日子。
这一天,它刚好跟地球的轨道相交,又在距离地面17—23千米的高空发生多次小爆裂,使陨石的边缘部分不断剥裂,并在大约19千米的高度发生过一次主爆裂,使吉林陨石第二阶段母体爆裂崩解成许多碎片。陨石在一边坠落一边飞行的过程中,最大的一块跑得最远,剩下的,按照重量的次序,由远而近,使之整个落地点如同筛子筛过一般,成为地球历史上保留下来的最完美最经典的一张陨石雨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