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0000000006

第6章 制度文化(6)

唐常科登科之后,还不能直接授官,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需要参加吏部复试,合格后才能授官。吏部的复试被称为“释褐试”。复试内容有四项:“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书、判。复试很难通过,有及第二十年而不能获禄者。韩愈就始终过不了复试关,故自云:“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复试不合格者则被称为“前进士”。

(四)取士推荐与考试相结合

唐代取士有一特点,考试成绩不是录取的唯一依据,甚至不是主要依据。主考官总是依据举子们平日的作品和声望决定取舍。因此,考前考生纷纷奔走于名公巨卿之门,投献自己的代表作,称为“投卷”。向礼部投献的称“公卷”,向达官贵人们投献的称“行卷”。“行卷”比“公卷”对录取的作用更大。考生们投献的作品有诗,有文,还有最能表现史才、诗笔的小说。《幽怪录》、《传奇》以及在宋代还广泛流传的唐诗数百种,皆是考生们的投献之作。正因为如此,“未引试之前,其去取高下,固已定于胸中矣”。

投卷使一些确有才能的人得以显露头角,如王维。但其中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到后来,投卷多且滥,一些主考官不得不规定投卷的数量,投卷完全流于形式。考试与推荐相结合为达官贵人营私舞弊大开方便之门。他们利用职权,为自己或同僚的子弟请托,甚至对主考官进行威胁。懿宗咸通(860-874)末年科考,权贵干扰太甚,录取工作很难进行。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高湜十分气愤,将乌纱帽掷于地上,愤然表示:“吾决以至公取之,得谴固吾分!”秉公录取了公乘亿、许棠、聂夷中等有真才实学之人。由此可见,权贵势力对科举的干扰甚为严重。

四 宋代科举制

重文轻武是宋王朝的基本国策,读书应举做官也备受统治者与文人倡导与推崇。“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宋真宗还亲作《劝学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毫不掩饰地用荣华富贵来劝诱学子攻读儒家经书。司马光的《劝学歌》说:“一朝云路果然登,姓名高等呼先辈。室中若无结婚亲,自有佳人求匹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国家政策和社会风气自此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起来,士子为得一功名,苦读不休。南宋绍兴年间,士子陈修早年丧妻,别人都劝他再娶。他称,科考未捷,何以家为。一直孤身苦读,到73岁才高中榜眼。宋高宗嘉其心态,怜其孤苦,遂赐23岁宫女施氏为婚。好事者为诗曰:“熟读文章多少担,老来方得一青衫。新人若问郎年纪,五十年前二十三。”

(一)三级考试法

宋代在考试科目上与唐相近。据《宋史·选举志》载:“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即仍有“常举”和“制举”,科目仍重进士科。宋代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则发生过多次变化。考试内容的争议焦点是以诗赋取士,还是以经义取士。

宋初仍实行乡试和省试两级考试法。一级是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主要由各州的判官和录军参军主持。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由皇帝选派的官员主持。太祖开宝六年(973),又增加一场由皇帝主持的“御试”。武则天曾在东都洛阳殿策问贡人,但并未形成制度。开宝六年,“李昉知举,放进士后,下第人徐士亷等打鼓论榜,上遂于讲武殿命题重试,御试自此试始”。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所有及第士人皆成为“天子门生”。

宋朝殿试以仁宗嘉祐二年(1057)为界而前后不同。此前的御试不仅要排列名次,且有黜落。如真宗咸平五年(1002)省试录取72人,殿试只取38人。一些殿试落榜后无钱返家的穷书生流落街头,甚至投水自尽,还有如张元者,因殿试落榜而积忿投奔西夏,帮助元昊侵扰陕西沿边州县。1057年,仁宗下诏,“凡与殿试者始免黜落”。从此,殿试只排定名次。

(二)防止作弊法

唐宋以来,进士被视为才学拔萃的代名词,被当作荣华富贵的同义语。王定保《唐摭言》记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搢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举子们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作弊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夹带、请“枪替”、黑幕“关节”。与此相应,宋廷制定了一系列防止作弊的措施。这实为宋代对科举考试制度最具建设性的贡献,科举有了一系列保障公平的机制。

第一,禁止考官与考生攀结。唐时考生同考官自然结成座主、恩师、门生之类的关系。太祖建隆三年(962)下诏:“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这道诏令对于禁止及第进士与知举官结为派系起了重要作用。此后虽有恩师、门生等称,但只是自谦、客套性语言而已。如马涓守南京,不拜主座,自称“天子门生”。

第二,禁止“公荐”。“公荐”在唐朝是举子争取中选的重要途径,严重影响了考试的公正性。乾德元年(968)九月下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然而受唐代公荐之风的影响,收效不大。宋廷又于开宝六年和景德元年重申这道禁令,以杜绝公荐之风,增强选举的公正性。

第三,严格“锁厅人”应试。“锁厅人”指已通过恩荫等途径入仕而弃官参加科考的低级现任官员。凡是锁厅投考者,先得奏知朝廷,经允许后另设场屋考试。考中则罢,考不中则要受到处罚,如原任官取消,一度还要定罪罚铜。宋廷还特别规定:“锁厅人不为状元。”

第四,推行“别试”。别试始于唐朝,即另设场屋,另派官员考试当年主考官的亲朋故友。宋代别试对象范围扩大,凡发解官、主试官以及地方长官子弟、亲属乃至门客参加解试和省试皆另设场屋、另派官员考试。

第五,限制和分割知举之权。朝廷不再以礼部侍郎为固定知举官,而采取临时派遣多名官员同领其事,朝廷一般任命知举官一人,同知数人。官员一旦受命主考,则不得返家,径赴考点,与外界是完全隔离,即所谓“锁宿”。后来“锁宿”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各地发解官与知贡举一例锁宿。一般锁宿时间为四五十天。

第六,“糊名”和“誊录”考校。糊名就是把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因而又称“弥封”,或“封弥”。糊名最早出现在唐代,不过只施行于选人注官的吏部试。淳化三年(992)三月,宋太宗御崇政殿,复试进士,据将作监丞陈靖的建议,始糊名考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3载有殿试封弥办法:“举人纳试卷,即先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以字号第之。封弥官誊写校勘,始付考官再定等。讫,复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乃送详定官启封,阅其同异,参验着定,始付编排官取乡贯状字号合之,即第其姓名差次,并试卷以闻,遂临轩放榜焉。”糊名考校自宋太宗时始,至仁宗正式在三级考试中实施。

糊名之后,又有通过“认识字画”,在试卷上作记号等方法作弊。真宗景德年间,在袁州人李夷宾的建议下,建立了誊录制度。最初只是殿试中“誊录”,后来推广到省试和解试。具体办法是誉录官依试卷原文誉录,校勘官认真校对,然后送考官定等。后来还专设“誊录院”作为誊录的专门场所。举人原卷称“真卷”,交封弥官保存;誉录卷称“草卷”,交考官评阅。誊录法基本上杜绝了阅卷定等中的舞弊行为。

糊名、誊录制度建立之后,主考官很难徇私舞弊,“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曾经盛行一时的投卷之风也就随之结束。但是,一切制度都是由人来执行的。当宋王朝在政治上还比较清明的时候,糊名、誊录确实在选拔人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到了北宋后期,特别是南渡之后,由于宋王朝的腐朽,科场舞弊层出不穷,糊名、誊录也就流于形式。

(三)特奏名和类省试

特奏名和类省试是宋朝科举制中的两种特殊政策。特奏名是宋政府给屡考不中的举子开辟的一条入仕道路。开宝三年,太祖首开特奏名之制,诏十五举以上者,特赐本科出身。因与奏名进士不同,因此称为特奏名。“自是士之潦倒不第者,皆觊觎一官,老死不止。”“元丰间,特奏名殿试,有老生七十许岁,于试卷内书云:‘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万岁。’既闻,上嘉其诚,特给初品官,食俸终其身。”太宗时降为十次以上省试者皆有资格享受特奏名。真宗又降为五举以上。特奏名可以陪同礼部奏名进士参加殿试,称“附试”。从此,特奏名增多,至有超过正奏名者。如咸平三年参加殿试者840人,而附试的特奏名达900多人,其中有后晋天福年间开始应试的举子。

类省试是南宋初年出现的一种战时特殊政策。宋高宗建炎初,驻跸扬州,时方用武,念士人不能赴行在,下诏让各路提刑司选派考官,在转运司驻地代行中央的“省试”。这就是“类省试”的开始。这本是一种不得已的临时性措施。建炎三年,“遂去诸道类试”。而川陕地区距离临安路远,士子因贫寒无力赴试,或以路途阻滞不能如期赶到。绍兴元年(1131),宋廷又恢复了四川的类省试,而延续至宋终。考试合格者是否赴临安参加“殿试”由考生自己决定。不赴临安者,由四川当局代表朝廷赐“类省试进士”,并授以官职。其第一名可享受“省试”第三名待遇。

(四)状元、榜眼、探花

科场与金榜俨然是两个世界。士子在科场受尽寒窗十载的酸甜苦辣,一旦金榜题名,那就是人间骄子,顷刻间飞黄腾达。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当时人称之为“登龙门”。唐代的周匡物中进士后赠给同年一首诗:“元和天子丙申年,三十三人同得仙。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王定保:《唐摭言》卷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高中状元更是无上的荣耀。此处讲讲状元、榜眼、探花名称的来历。

唐代各州贡送到京城的举子应试前要向礼部呈递州里的解状和本人出身履历等亲状,称为投状。录取后,礼部又要将新进士的身份材料及成绩一起呈报皇帝,称为奏状。排在最前面的就是状头。不过,最初只有甲乙等之分,无状元之名。武则天在天授元年(690)开殿试之选,对礼部的考试再复试一次,这才开始把按成绩排在最前的称状头或状元,两名通用。宋代对状元也倍加重视。大中祥符八年(1015),蔡齐状元及第。宋真宗见他“堂堂英伟,进退有法”,非常高兴,特诏给金吾卫士七人清道。不久下诏:“自今第一人及第,金吾给七人当直,许出两对引喝。”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进士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形成于南宋。不过状元、榜眼、探花都是世俗称呼,在金榜和题名碑上,只是分别称“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等。

宋代与唐代相比,录取和任用的范围放宽了。唐朝进士及第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朝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赐进士出身,三等称赐进士同出身。这样,每次录取进士的总额通常在二百到三百人左右,最多时达五六百人。宋代取消了释褐试,士子一经录取便可任官,名列前茅者很快就可以得到高官。甚至屡次考试不中、年纪超过五六十岁的考生,也可以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职,即“特奏名”。宋初,考试的年限还不固定,有时一年,有时二年,到了英宗时(1063-1067),才正式规定每三年开科一次。

五 元代科举制

由宋历元,改朝换代,中国经过了一段政治动荡的时代,科举制度也经历一段曲折。辽夏、金、元都是少数民族政权,由于政治文化的相对落后,对于科举制度只是有限度地采用,因此对科举发展的创新不多。

元代政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蒙古贵族有自己的一套选拔和用人制度,因而在设科取士的问题上,遇到重重阻力。元代科举仍分为乡试、会试、御试三级,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在全国11个行省及直隶举行,由各行省主持,在农历八月二十日举行。全国乡试录取合格者300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取75人,按行省分配名额,如四川蒙古人1名、色目人3名、汉人5名。乡试被录取的举子第二年二月初一再到礼部参加会试,以上四种人各取25人,共100人。会试被录取者于三月初七到翰林国史院参加御试。御试极为严密。四种人列队入场,“每进士一人,差蒙古宿卫士一人监视”。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科举制度也呈现出自己的特征。

(一)民族压迫与歧视

元代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之分。在科举的三级考试中也把蒙古人、色目人同汉人、南人分开进行。其中体现了不平等:首先,蒙古、色目人试二场。汉人、南人试三场。其次,考试内容方面,对汉人、南人的要求比蒙古、色目人严格得多。虽然左、右两榜都是第一名进士及第,从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皆正七品,第三甲以下皆正八品,但是蒙古、色目人愿试汉人、南人科目,中第者加一等授官。可见,汉人、南人所考内容难度更大。再次,放榜时,蒙古、色目人作一榜,称为“右榜”,汉人、南人作一榜,称为“左榜”。按规定,左右两榜都各有一个状元,但左榜状元,汉人却很难得中,有时还让蒙古、色目人来当选。可见,汉人,尤其是南人,想从科举得官是非常困难的。汉人王宗哲连中三元,就是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这在科举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在元朝历届科考中也仅此一人,但他也只担任八品小官,以后再无声名。

(二)科考次数少,录取人数少

早在世祖即位之初就有人建议实行开科取士,但一直不为统治者采纳,到仁宗皇庆二年(1313)才批准恢复科举制。1315年正式开科取士,而此时距元朝建立已是40多年了。仅行21年又因大臣反对而中止5年。1341年,脱脱任丞相,再次恢复科举取士。直至元朝灭亡,共举行科考16届,取士1135人。每次录取的名额,左榜与右榜的总数最多一百人,最少五十人,我们在此与唐、宋、明、清各朝对比一下。元朝虽然轻视科举,但还是出了不少人才。如《琵琶记》作者“南戏之祖”高则诚(1307-1371)和明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的刘伯温(1311-1375)都是元朝进士。

(三)“四书”正式成为考试内容

同类推荐
  • 中国人的修养

    中国人的修养

    国学大师蔡元培不仅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思想,而且还撰有关于国人道德修养的丰富著述,为后人提升道德境界、加强内炼修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典读本。本书编者重拾瑰宝,文白并存,精编细选,结集成书,凝聚了他论述国人修身立德处世的全部精髓,是今天的我们思考社会人生、加强内在修养不可多得的道德范本和践行宝鉴。
  • 关庙与关公文化

    关庙与关公文化

    将近10年前,笔者又和王峻峰、郭汾阳合写过一本同名的30余万字的专著。本书是对这本专著的浓缩和深化,又加上了一些新的思考。
  • 璀璨的中国

    璀璨的中国

    全书介绍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总共分七章:华夏民族的起源、东方巨龙长城、敦煌岁月、汉诗鉴赏、魏诗鉴赏、唐诗鉴赏、宋词鉴赏。
  • 一杯饮尽千年

    一杯饮尽千年

    这是一部灌注了丰沛的人文情愫之书,在从容书写之间,极尽冲和淡雅之风度,书尽千年风骚墨事。
  •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天才的激情与感悟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尼采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遭到了一些人的歪曲和误解,为了让现代读者摒弃错误的观念,更好地了解尼采,我们重新编译了这本论文集,旨在帮助广大读者理解先哲意在改变人类思想面貌的人生哲学与审美观,重塑一个美丽的,而非面目狰狞的尼采。就像他的思想一样,他的一生是其作品的最好注释,很少有人能潜心参悟他的作品,但大多数人都非常欣赏他的近似癫狂的酒神精神。人生难免有不得意的时候,人生无法回避悲剧的冲击,只有那些富于激情的表现,才是美丽动人的东西。
热门推荐
  • 宫妃媚乱:江山依旧

    宫妃媚乱:江山依旧

    她是魏国最荣耀的女人,主宰朝政二十年,位总机要,手握王爵。朱门宫墙内,群芳争宠斗艳,多少红颜枯骨在眼前凋零,如那一日的血泪。她,十二岁被密养王府,十七岁入宫为奴。她,从卑微宫婢到一朝帝后,独得恩宠,人人艳羡。几代朝堂,机关算尽,为的不过是他的一句话,一个信仰。国乱政变,万骨铺就,从未想到,那个信仰却被他亲手毁灭。江山依旧,帝业如画,只是朱颜改。
  • 宠妻成瘾:亿万前妻买一送二

    宠妻成瘾:亿万前妻买一送二

    (汐若新书已发,书名《完美婚宠:帝少vip爱人》,新书求收藏求推荐求一起快乐玩耍~么么哒)“老婆我们复婚吧,”某男可怜兮兮盯着某女。某女傲慢的抬起头,“我不要,除非……”********某一天,“儿子,你爹地想要和你妈咪复婚,你怎么看?”腹黑儿子很变态,“妈咪你忘记了没良心爹地当年怎么对待你的吗?”杨绍林因自己有这样一个混蛋儿子而感伤。小丫头笑嘻嘻的说:“妈咪,你和爹地复婚吧,这样我们就不会是没有爹地的孩子。”当腹黑遇上腹黑,外加一个腹黑儿子,拼的是经验,拼的是演技,那么,且看谁更技高一筹。【本文已完结,放心阅读。】风汐若的群号:【139845733】,微信:【keshirui3310】
  • 捉鬼笔记

    捉鬼笔记

    作为新中国的一员,我和普通人一样从小上学,接受社会主义教育,顺利毕业……如果没有遇到我的师傅,我很可能和其他人一样过上普通人的幸福生活。但当我被色老头师父缠上后,之前对世界的一切认知都被颠覆了。为了练习捉鬼,我和师傅受雇到裸尸杀人的旅店,没想到在发现一个惊天秘密之后,我们就被各种不明来路的人盯上,一场阴谋在我们身边悄然展开。神秘的月氏后人、从三途河逃出的水鬼也都陆续出现……捉鬼不仅是捉鬼,人心中的恶鬼也是我们捉的对象!
  • 弃妇翻身计:BOSS走着瞧

    弃妇翻身计:BOSS走着瞧

    面对对面挑衅的男人,他邪肆一笑:“如果你不嫌弃她是被人穿过的破衣裳,尽管拿去!”契约......私生子......绯闻......前女友......一场猫与老鼠的游戏开始上演,然而这背后竟然还有更大的阴谋。这一切,让她的心悴然成灰!几年后,她涅盘重生,修炼成一名惊世名媛。她踩着光环回来,呼风唤雨。小心了,那些曾经侮辱、欺凌她的人,她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婚后合法

    婚后合法

    闻言微怔,只有你一个。对,她才知道他的身份是那般的显赫,他很温柔,陆家唯一的独子,不过,那是哄你上床之前。其他的,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都是赝品!”*那个当年和她商量顶罪事宜的男子,总是有无数个自称他情人的女人不断地找上她。只是,当最后的阴谋被揭晓。这场突如其来的宠溺与婚姻,直到入狱的前一刻,原来,都是出于一个目的。“宝贝!”揽过顾念卿的细腰,本市最为年轻的权贵,陆希尧笑得翩然:“你放心,我陆希尧这辈子的女人,头脑发热间竟说出惊世核俗的两字:“娶我!”四年的牢狱生活,顾念卿才明白,当终于刑满释放走出监狱大门的时候,原来这个男人,似乎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对,替陆家二小姐顶下了所有的罪行,他很花心,因为,却意外的在门口看见了他。情,他道:“你确定?”“当然。”男子点头,顾念卿终究还是答应了陆家的安排,如若秋澜的眸子,温和一片。”她笃定的颔首,不知所起,四年的生不如死,而一往情深。对,顾念卿心底鄙夷,他很腹黑,半响,不过,这是在你被吃干抹净之后才能体会到。眼中却无半点喜意。她与他,最终会以什么样的立场站在彼此的对面,狼狈入狱,去面对曾经亲密爱人的…真面目!直到嫁给了陆希尧之后,背负一切罪孽。【宠文,听着他所谓的补偿,这绝对是宠文一枚,不过只是带了点小虐小阴谋,陆希尧!面对男人假惺的面孔,请亲们笑纳。*“那好,我答应你。】
  • 乾隆皇帝:风华初露

    乾隆皇帝:风华初露

    雍正死于非命,时年二十五岁的乾隆继位。他胸怀大志,要做超迈千古之帝,一心开创大清盛世。他坚持推行“以宽为政”的施政方略,革除前朝苛政。重视直臣能吏,简拔新秀,整顿吏治,对贪官污吏严加惩处。他励精图治,蠲免赋税,使民休养生息,并不断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派能吏赈灾济民,杜塞乱源。先后进军大小金川、西域和台湾,平息叛乱。让纪陶主修《四库全书》,以收束笼络天下士子之心。乾朝逐步走向生业滋繁的隆盛之世。但与此同时,地士兼并矛盾愈演愈烈,官场贪贿荒淫糜烂不堪,且边患不已,危机四伏,树大中空,加上晚年乾隆好大喜功,多有失政,又任用和珅等佞臣,黜退贤良,国势逐渐江河日下。
  • 伪婚:豪门潜规则

    伪婚:豪门潜规则

    最后他对她怒目而视,她拿走金卡以为两人不再有交集,李思静,等你生下宝宝,就滚出旋家!她回复,不用你说我也知道!旋郁森,生下宝宝后,他生平最厌恶见钱眼开的女人他毫不怜惜地讽刺她他绝对不会因此听从母亲而娶她,你我再无瓜葛!生下宝宝第二天,她便无故失踪,此时他的心却空了起来,往日的种种全部齐聚心头他不是厌恶她,讨厌她的吗?为什么他的表现却像忘不了她?他派人去找,她却拿着怀孕化验单出现在他的面前她竟然以此为要挟找他要五百万,全部音信全无,却查到了当初的真相,他实在错的离谱!他们的婚礼上,他未出现,第二天关于他的桃色新闻满天飞三年后,珠宝界出现一个叱咤风云的女人,一夜强宠,当她出现在他的宴会上他那该死的冷静去了哪里?他的视线追逐着她她却笑着和别的男人跳舞,旋郁森,我早说过我们再无瓜葛他靠近她,觥筹交错间,他道,他掷下五百万,李思静,你逃不掉的,这次,我是赢家!
  • 所谓作家

    所谓作家

    ,显示出温和的幽默色彩;轻松好读。但又让人在笑过、叹过之后,这部小说讲的是一群作家、诗人、艺术家的故事,塑造了胡然、野风、徐晨、沈萍、小霞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叙述语言成熟而独特,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 离婚365次

    离婚365次

    【完结】结婚前一个月,她和一个陌生男人有了纠缠。几天后,她被逼在昏暗逼仄的电梯一角,男人英俊不凡的面容噙着意味不明的笑。她屏住呼吸,“我马上就要结婚了,到底要怎么做你才能放过我!”“你有两个选择。”男人竖起两根修长的手指,桃花眼中闪过一丝邪气的笑容,“一是不结婚,光明正大跟我在一起,二是结婚以后,背着你老公跟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