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900000053

第53章 东方物类对15—18世纪欧洲社会的影响(3)

中国壁纸最早就是作为高档壁饰的廉价替代品进入西欧的,广东等地的纸花被不明就里的欧洲商人购回,按照欧洲人的习惯贴到墙上,为欧洲人的居室带来了别致秀雅的中国风情,很快打开了西欧市场。中国外销壁纸都是按照欧洲习惯来设计规格,通常每幅12英尺宽、4英尺长,大多成套销售,展开即成一列连续景象,可以贴满整个房间。最初的中国壁纸多采用中国传统的花鸟题材,随后应欧人之需,扩展了图案内容,到18世纪末关于风景、种茶、制瓷之类的题材量大增。大量的中国壁纸被装箱运往欧洲,如177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艘商船,一次就装载了2236件中国壁纸抵达伦敦。并且西欧开始到沿海民间发放订单,中国沿海如佛山等地也出现了应欧人之需专门生产壁纸的作坊。至今,欧洲各地有不少用中国壁纸装饰的房间保留下来,是这一时期中国壁纸热销西欧的真实写照。

(四)绘画艺术中的东方风格

14世纪以来进入欧洲的大量东方瓷器、漆器和纺织品上的装饰绘画和图案,以及有插图的中国书籍的出版,为欧洲绘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绘画题材。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的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青花瓷,如安德雷亚·曼泰尼亚的《马格斯僧拜圣婴耶稣》中带盖的青花茶盅,乔凡尼·贝里尼的画作中也出现有盛水果和糖的中国青花瓷。这一时期欧洲绘画中明显地出现了东方人物形象、飞禽、花鸟等东方元素。拉奇(Donald F. Lach)认为,“现实主义,或者说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追求真实地描绘自然,无疑是受到东方的影响,受到引入欧洲的东方的奇异的新植物、动物和其他物品的刺激。”

16世纪后欧洲出版的有关中国题材的版画,大量来自对中国山水画的模仿。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卡萨尔·韦切里奥1590年的版画集。这本画集有522张版画,他所画的中国人形象,在气质、服装和社会等级方面,都较为准确。前言中,作者声称他的模特是中国绘画中的人物。

18世纪法国宫廷兴起洛可可风格后,绘画领域风格方始一变,出现了朦胧而又平面化的描绘、富有装饰美感的曲线表现、与诗相通的田园风景等新现象。这些新现象与中国山水图样、风格有着某种相通之处。许多学者认为正是在巴洛克风格和远东的古怪风格的结合中诞生了洛可可风格,甚至有许多美术史家断言:“洛可可风格直接得自中国。”与前辈相比,当时的画家们有机会接触到丰富的东方工艺品,这些东方器物外饰表现出的独特艺术趣味和技法也许为西欧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这种新的选择。

洛可可时期的著名画家华托(Antoine Watteau)就画过不少中国风的绘画,他为当时的科塞公爵画过活泼的中国猴,又为国王的米埃特城堡画了30幅关于中国人和鞑靼人的装饰画。他画过清朝皇帝,还有两幅大型板画描绘了一位坐在假山上的妇女。布歇(Francois Boucher)是洛可可—中国风时期承上启下的著名画家,他创作了许多挂毯画板,其中《中国皇帝上朝》、《中国捕鱼风光》、《中国花园》和《中国集市》等9块画板是参照供职清廷的传教士画师王致诚的画稿设计的,画面上出现了大量写实的中国物品,比如中国的青花瓷、花篮、团扇、中国伞等,人物装束很像是戏装,与真实的清朝装束迥然不同,但中国特色仍很明显。

据英国史家记载,在水彩画发展初期,很多画家用中国墨。风景画大师特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也曾试用中国墨。另一英国风景画家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晚年之作也深受中国影响,这在其《绿野长桥》等作品中有所体现。约翰·科曾斯(John Cozens)深为中国山水画的宁谧自然所打动,这位水彩大师的画被认为在气质上近于中国宋代和日本足利时代的伟大山水画大师。

三、东方物类推动欧洲科技、工艺的发展

东方物类使西欧得以一窥先进的东方科技和工艺,如丝绸制品的西传便启迪了欧洲的织造业。公元6世纪,蚕蛾卵和桑树输入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当政期间就创建了西方第一家丝织厂。随着东方织造工艺的西传,12世纪后意大利北部、法国、英国等国家陆续建立了丝绸工业。元代、宋代的丝织品传入欧洲后,以繁花、百兽率舞来表现欢喜的传统中国纹饰在14—15世纪卢卡、威尼斯等地出产的丝绸织品上打上了烙印。阿拉伯挂毯、丝绸的纹饰也对西欧的纺织品产生过影响。

除了刺激欧洲的织造业外,东方舶来品还推动了其他方面的工艺发展。这尤其表现在欧洲以前空白的领域里,代表例子是瓷器和漆器。

(一)启迪了欧洲制瓷业的产生和发展

在瓷器还未进入西欧时,欧洲人就开始了对东方陶器的模仿。意大利锡釉陶最早由阿拉伯人发明,后由摩尔人传播到西班牙及意大利。经过对成品的研究,意大利人逐步掌握了锡釉陶的烧制工艺,15世纪末,意大利发展出以彩色锡釉花饰陶,称之为“马约利卡陶”。

锡釉陶的制造技术毕竟相对简单,流入西欧的精美绝伦的元代青花瓷才真正令所有工匠犯难。早期尝试模仿瓷器的欧洲人既缺乏原料高岭土,又囿于技术限制,只能用蛋壳或其他材料制出粗糙的仿造品。著名的“美第奇瓷器”代表了早期欧洲人模仿瓷器的最高水准,于1575年在佛罗伦萨美第奇宫制成,但它实际上不是真正的瓷器。

与美第奇家族关系甚密的米兰物理学家曼弗雷多·塞塔拉也曾钻研瓷器制法,虽然他极力模仿中国工匠的做法,甚至像中国工匠一样将自己的签名刻在作品底部,但尝试仍未成功。直到1673年,在仿造中国瓷器和荷兰彩陶的基础上,在鲁昂郊外圣塞韦尔才生产出西欧第一款软瓷。

在还不具备硬瓷生产技术的这段时期里,西欧曾仿制过中国的炻器。炻器是1635年左右以茶具的形式首先由荷兰人引入西欧的,随着饮茶风尚的兴起而广泛传播。英国的炻器技术原本有一定基础,因此当时还无法生产硬瓷的英国工匠们纷纷热衷于仿制东方炻器茶具,至今可见的17世纪末英国斯坦福郡生产的炻器茶壶在造型与纹饰上就明显有来自宜兴紫砂壶的烙印。

德国在瓷器生产上后来居上,萨克森选侯艳羡瓷器的高额利润,为摆脱对瓷器进口贸易的依赖,他不惜斥巨赞助瓷器技术的研发。在他的资助下,1708年1月15日,德国人约翰·博特格和沃尔特·范·钦豪森终于用7种矿物混合烧制出白色、半透明的瓷器,这是西欧第一款硬瓷,标志着西欧从此掌握了制瓷技术。1772年,在法国利蒙格斯(Limoges)附近的圣·伊利艾克斯发现了高岭土矿,西欧也由此解决了瓷器原料匮缺这一困扰自身数个世纪的难题。

欧洲的瓷器制造技术在提高的过程中充分模仿和借鉴了东方瓷器的特色。中国青花瓷输入欧洲后,备受欧洲贵族和民众的青睐,蓝与白成为欧洲各地瓷器制作的流行色调。福建白瓷也受到各国瓷窑的仿效。18世纪中期在英国埃塞克斯生产的软质瓷起初仿制中国的青花瓷和日本的多色瓷的形制、着色,以与东印度公司的进口货抗衡。该地还生产不加彩饰的餐具,属于仿制中国梅花浮雕的白瓷。切尔西、伍斯特两地的瓷器则分别对日本柿右卫门、伊万里瓷器的纹饰进行了模仿。到18世纪后期,“欧洲出现供制作瓷器设计花边饰纹的图样手册,汇集或借鉴了不少华瓷的纹饰和图案精华”。

(二)推动了欧洲漆绘技术的发展

漆器同样令西欧人感到好奇,《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就曾提及漆,将之描述为一种特殊的树脂,涂上这种涂料的木头不仅可以有深浅不同的颜色,而且摸上去还非常光滑,同时耐久、耐磨。欧洲人大概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接触到东方漆器,最早流入欧洲的东方漆家具是日本漆制品。据资料显示,奥地利施洛斯·安布拉斯城堡收藏有一座日本漆橱,是1596年由当时的葡萄牙商人购回的,瑞典格里普斯霍尔姆(Gripsholm)城堡也收藏有一个很可能是1616年由荷兰议会(States General)赠送给古斯塔夫二世(King Gustavus II Adolphus of Sweden)的漆箱。

17世纪欧洲漆器进口数量已相当可观,尤以各色箱、橱、桌、椅为主。1611年的一份英国私人财产清单上提到了镀金或喷漆的中国桌子和高脚椅。而到18世纪初,伦敦乔伊纳公司(Joyners" Company)年均进口漆器已达3538件,其中有眼镜架、茶几、梳子、粉盒等。

漆绘是明代家具的常用装饰技术之一,除此之外,金属装饰和镶嵌装饰等技术也分别随中国家具传入西欧,为西欧仿制东方家具铺平了道路。施洛斯·安布拉斯(Schloss Ambras)古玩珍品室的一张1596的清单上记录着一张很可能是在维也纳上漆的按照中国瓷器纹饰设计的桌布。1610年开始,意大利人试着用一种印度产的树胶来制漆器。1616年,英国漆匠威廉·史密斯从罗马去信给阿伦德尔(Arundel)爵士,信中他提到最近受雇为红衣主教和权贵们按最流行的中国风格制作漆家具。随后在荷兰、英国都有许多关于漆绘技术的研究展开,到18世纪欧洲发展出独立的制漆工业。在玛丽二世与威廉三世执政的时代(1688-1702年),女子学校有油漆课专门讲授涂漆技术。18世纪初油漆术是英国上流妇女最热衷的技能之一。1688年英国人斯托克(J. Stalker)和(G. Parker)出版了一部关于油漆技术的专著《论髹漆》(Treatise of Japanning and Varnishing)。书中斯托克盛赞东亚油漆技术,号召当时西欧工匠学习东亚油漆工艺。墙、按钮、钢琴、床架、煤炉天窗、刷子……他提倡在颜色模仿东亚,主张用赤、黑色的底色调,上白、黑、赤、青、栗、绿等色,书中的插图人物还穿着阿拉伯、中国衣饰。

英国的漆器生产同样带有深刻的东方凿痕。日本漆器常见的黑、金、红、绿等色彩在英国和荷兰成为流行色,由于青花瓷的持续输入而成为“中国风”经典配色的青、白二色也继续保持流行。到近代晚期,西欧逐渐步出了对东方漆饰的单纯模仿,工匠们把欧洲人物塑像、动物图案、衣饰、阿拉伯式图案、涡形花饰和绶带花饰杂糅进工艺图案中,更广泛地采用绯红、黄、白、蓝、绿等底色,有时用黄金粉料点花斑,以丰富东方传统中的黑、金两种主色调。

18世纪法国生产的家具仿制了中国风漆饰,后期还运用了东方家具特有的陶瓷板镶嵌形式。法国在18世纪30年代利用东方家具设计出一种家具装饰工艺,即将购入的漆绘屏风或橱柜家具拆开,改装成精美的漆板,重新拼装在其他家具上。法国还曾从中国引进漆工,这对法国早期漆生产技术的掌握意义重大。18世纪中后期,法国成为第一个可以独立生产出东方形制的家具,并对之装饰、髹漆的西欧国家。

由东方漆器带来的这项工艺逐渐在欧洲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欧洲人将漆绘用在各种家具物品上,橱柜、屏风、箱子等等,但直到近代晚期,欧洲的漆绘工艺都带有深刻的模仿痕迹。

四、东方物类对欧洲医药学的影响

同类推荐
  • 函谷关

    函谷关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其建于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这里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通衢咽喉,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汇地;这里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一丸泥”等等,使这里弥漫着神奇的色彩。常米乐编著的《函谷关》生动介绍了函谷关的军事文化、老子文化、民间文化与人文文化、函谷关的历史典故、函谷关的名胜古迹与出土文物等内容。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本书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诸多方面知识,详细介绍了中外文化的主要部分,强调了内容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文字趣味性强,是一部知识结构丰富,浓缩了中外文化知识的精粹图书。书中有一定数量的插图,图文并茂,趣味横生。
  • 中国传统文化要略

    中国传统文化要略

    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古典文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
  •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详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仁爱道德风尚的经典教材。《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其内容汇集了为人处世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声律启蒙》按韵分部,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最初名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喜欢把中国和印度做比较?印度和中国同样是古老的国家,到底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他们穿着纱丽、练着瑜伽、谈论着玄之又玄的精神生活,却又讲着英语、玩着鼠标……作者跋涉两万公里,走遍了印度70个城市,上百个景点,同时结合大量史实,穿越于历史与现实间,用一步步的脚印去丈量印度这片土地。从不同的宗教根源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拷问印度的文化,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一书为作者“文化旅行”系列作品第一部,后续作品《一半印度、一半中国》、《骑车去元朝》等即将出版。
热门推荐
  • 商务口才训练

    商务口才训练

    商务演说是一门被赋予生命力的艺术,“生命力、活力、热情”,是赋予它生命的首要条件。听众的情绪完全被演讲者左右。人们聚集在讲演者的四周,就像野雁会围着秋天的麦男打转一样。
  • 洪荒之星空不朽

    洪荒之星空不朽

    “掌棋之人,舍我其谁?”静立亘古星辰之外,帝苍淡淡一笑。重生洪荒星空,化身星空巨兽,坐镇亘古星辰,眼观天地沧海,以天地为棋,随手落下一枚枚棋子,开创一个个时代,博弈纪元至尊,求取超脱,证不朽!
  • 错嫁

    错嫁

    “无论今生是贫是富,都要入赘王府。人在世,不背诺啊!”齐博看着一脸悲痛的母亲,想着大着肚子的落雪。他该怎么办?他能怎么办?新婚之夜,郡主。望着齐博好久,才轻轻而又认真地说:“如果她果真怀了你的孩子,那么她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我不介意你这么快就纳妾……”“我没要纳妾!”
  • 刀锋之白虎傲啸

    刀锋之白虎傲啸

    主角龙城在一个机缘巧合下,和自己所厌恶的刀进入了一个人和武器共存的世界,每个人都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神兵利器,通过不断地战斗,开始明白手中那把刀的意义,也开始改变对那把刀的感觉。
  • 三界翱翔

    三界翱翔

    天翔,曾经的天之骄子,为兄复仇,毅然走上了与魔界对抗的道路。左手创造!右手毁灭!霸天诀!翻天指!修罗之力!看天翔如何颠覆魔界!他,必将站在这三界顶点!
  • 身体健康枕边书(全集)

    身体健康枕边书(全集)

    本书让您了解到真正的健康是怎样的状态,您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心态、运动以及饮食与健康有怎样的关系。本书重点讲述了家中的少儿、男人、女人和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健康问题并提供最简单的治疗方法和一些常见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此外,本书还讲述了一些常见疾病的自我诊断和儿童及成人的急救知识以及身体发出的一些健康警讯。拿起这本书,您会发现,它内容涵盖广,信息量大,而且条目详细又切实可行。那么现在您还犹豫什么呢?请拿起这本《身体健康枕边书全集》吧,试着翻翻它,觉着可以读·读的话,再试着把它置于床头案牍,时常翻阅。您或许会发现,原来,健康是与它结伴而来的!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享受父爱

    享受父爱

    《享受父爱》是一个父亲平凡一生的写照。他生活在大山之中,经历了人生的几大苦痛。战乱时,痛失妻女;坎坷再婚后,次女又因贻误病情离他而去..承受了一连串打击的父亲,始终以开朗坚忍来面对命运的挑战,精心培养几个儿女,撑起了一个遭受了太多不幸和坎坷的家,并让这个家火热着每个孩子的心。小说地域色彩鲜明,父亲的形象令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