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浥
摘要:伊斯兰装饰风格的巴巴寺砖雕,具有浓厚的汉地文化色彩。本文以巴巴寺的砖雕文化为研究背景,探讨伊斯兰装饰文化在不同地域发展中,正视强大的异域文化,融合当地文化元素,吸纳、转换、变化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文化特质。提出宗教因素决定了伊斯兰文化理性再创作的包容性。
关键词:巴巴寺;砖雕艺术;移植文化;宗教
不是所有的江河都只有一个源头,例如嘉陵江。嘉陵江东源出于陕西凤县西北代王山南侧东峪沟,西源出于甘肃天水市秦州区齐寿山,两源至陕西略阳两河口汇为一流。沉默的嘉陵江超越了一直以来人们为东源、西源孰为正源的不休争执,以包容的胸怀接纳着东西二源的水脉,赋予人类文化本质本源的生命意义。
嘉陵江一路走来催红生绿,滋润了绿洲与盆地,养育了名城与民风。
被嘉陵江几乎围绕了一圈的四川古城阆中,回族人口接近万人。富有伊斯兰色彩的巴巴寺位于阆中市东郊蟠龙山南麓。“巴巴”是阿拉伯语“祖先”或“师祖”的意思。据寺内墓碑记载:阿拉伯麦加城人阿卜董拉希,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随川北镇台左都督马子云来阆中传教,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月亡于阆中。巴巴寺是阿卜董拉希及其后继者的墓庐及其他附属建筑:山门、照壁、牌坊、大殿、花厅、井亭和园林等,共同构成的一组伊斯兰建筑群。
阆中巴巴寺是穆斯林信徒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它成为甘肃、陕西、宁夏、四川等地穆斯林圣地的历史,至今已有300多年。走进巴巴寺,就仿佛走进了漫长伊斯兰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长河之中,并从中寻找到一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寄托。
这种精神寄托随处可见。弱水三千,取一瓢饮,本文仅以巴巴寺建筑中雄浑方正的砖雕为主体的装饰性雕刻艺术为例,对移植文化的社会关联与合作行动,作一些论说。
巴巴寺砖雕与整体建筑在浑然一体中又有独立的观赏价值。影壁、花墙的砖雕,既有传统汉地的“山水图”、“吉祥图”,又有花卉鸟兽和干、鲜果品等具浓厚特色的剔雕图案。如建于乾隆年间的砖雕水磨照壁,长10米,上为歇山式屋顶,檐下为砖仿木斗拱,壁身正中镂空雕刻大幅山水,背面为镂空雕古松劲竹,配以花卉。砖雕的镶嵌位置依建筑布局而设置。砖木结构建筑物的侧墙中央或山墙正面墙头的檐下和庭院影壁正中,以及房脊的吻、兽和雕花护脊,皆为专门用来装饰砖砌墙壁的手工艺术品;其余如房墙上端的“墀头”都饰有花、鸟、兽或文字雕砌图案,其衔接处不见砌缝,图案浑然一体。无论垒砌艺术,还是雕刻艺术,堪称清代建筑中的上乘工艺。
研究巴巴寺砖雕艺术的源流可以看到,伊斯兰艺术在实际发展中不拘泥于地域的束缚,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借用、移植的艺术手法进行新的创造,使装饰图案发展成新的样式,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文化的景观。
巴巴寺砖雕文化沉积之厚重,为蜀中罕见。穷其源由,盖在于其砖雕皆由甘肃临夏整体打包而来。而巴巴寺的这种砖雕,属于一种移植文化的子代文化产品。
一、母本文化的社会关联
巴巴寺砖雕的母本文化应是中国传统文化。它的社会关联集中表现在文化产品的主题方面。
临夏回族自治州首府临夏市,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流淌的夏河之畔,是自古以来从中原通往青海、西藏、四川的必经之路,属于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我国的砖雕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左传》中就有关于在建筑中使用刻镂艺术的记载。临夏境内出土的金代大定十五年进义校尉王吉砖室墓中的砖雕饰物,皆以土窑青砖为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临夏砖雕实源于秦汉,是当时民间木雕技艺的延伸。临夏砖雕艺术从汉代祠堂、墓室、宫殿等建筑物上的画像砖及画像石雕刻受益良多,至宋代,临夏砖雕艺术已相当成熟。到元明时代,精美的砖雕已广泛使用于各种建筑之中。明、清两代成为临夏砖雕的兴盛时期。
临夏砖雕将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从中可看出汉唐以来我国建筑装饰雕刻艺术的传承脉络,即将传统国画、书法、印章、诗文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砖雕手法融会贯通,反映出黄河秦陇文化中其他艺术门类、艺术样式对建筑装饰雕刻风格的影响。
临夏砖雕表现的题材内容广泛,对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等都有涉及。砖雕图案主要有吉祥纹样和吉祥富贵等民间信仰主题。常见的吉祥纹样有:代表尊贵的龙纹、凤纹,代表威严的狮虎,代表净土的莲花纹,代表富贵的牡丹纹,代表祥和的祥云纹等。经常制作的吉祥主题有松鹤延年图,五福捧寿图,石榴双喜图,碧波荷花图,富贵寿桃图等。临夏砖雕的照壁与嵌墙的题材则多为代表长寿之意的松、鹤、鹿图案和代表高洁之意的梅、兰、竹、菊等这类传统文人乐于表现的题材。
其宋金砖雕中以花卉动物图为最多,主要有牡丹、荷花、飞龙、麒麟、祥鹿、奔马等,是中国民间传统祥瑞心理的表现。如王吉墓中摇曳多姿,庄重典雅的牡丹。而宋金古墓砖雕中最具艺术价值的则是表现叙事性的人物情景图。
临夏砖雕体现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品格。
二、移植文化的合作行动
从巴巴寺的砖雕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移植文化过程中的各种合作行动。
(一)文化的选育
所谓文化的选育,在巴巴寺砖雕艺术中,表现在这一艺术在认清楚自己的原有特点并谨慎地加以保护中,期求在中国长远发展的措施。
回族自形成以后,有围绕清真寺聚群而居的特点。清真寺除了是宗教活动中心外,也是一个人们能把个体与宇宙,个体与神圣的存在以及个体与他人的存在相联系的所在。
民间信仰在民俗中多有体现。其中,吉祥图案是承载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文化符号,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成为伊斯兰装饰图案借用中国本土艺术形式的首选符号。
(二)文化的契合
伊斯兰风格装饰图案要继续和延续的有阿拉伯文化。阿拉伯装饰图案所描绘的题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几何纹、植物纹、阿拉伯文字的书法纹。
在符号文化背景的选择上,在符号的表征意义与表达方式上,阿拉伯装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了契合点,最终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中国伊斯兰装饰图案。
如圆形象征天,方形象征地,方形的四角是四季,两个或更多的方形交叉重叠象征复杂的环境等。把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生存与发展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表现得淋漓尽致。简洁富有动感,具有曲线韵律美的外形,把伊斯兰建筑装饰图案艺术所追求的和谐的审美理念都体现在其中。
伊斯兰装饰图案在中国的发展,保留了传统的阿拉伯装饰图案。首先体现在传承阿拉伯传统的几何图案,或者单项使用几何纹样作为装饰物的轮廓,再增添中国元素的图案在其中。如伊斯兰装饰图案中随处可见的祥云纹、博古纹等,大量采用多角式、格子式、锯齿式和回环式等构图。变化无穷的几何图案,循环往复,变幻无穷中体现着伊斯兰的宗教观念,可以使信徒从中感悟到循环往复的世界,即有形却又无限循环在这个世界中——由此感受造物者的伟大存在,引导教徒思索生命的更高含义。
伊斯兰装饰图案在中国的发展,遵守了伊斯兰教义下的原始文化传统,也体现在遵守教义的规定,延续以花草和植物为图案的主题,并加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形成丰富多彩的新装饰图案形式。植物纹样多以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植物花朵、草叶、藤蔓为基本元素,如卷草纹、石榴花、葵花、牡丹、莲花、葡萄等,经过伊斯兰艺术家对植物形象进行变形夸张和抽象化处理后,使植物的花朵、叶子、藤蔓相互之间穿插、重叠,再把单个的植物纹样进行排列,形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构图平展铺开的中心纹样。这种反复循环的形式使植物装饰纹在规律中变化统一而视觉冲击无穷。最终发展成为中国伊斯兰装饰图案艺术。
(三)文化的升华
装饰图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由“造物”到“物化”,意识文化的一种直白体现,便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图片含义。作为非遗的砖雕艺术,不仅是代表一种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文化样式,而是一个民族国家深入脊髓的文化沉淀,也是它独特文化身份、文化个性的确凿。
临夏砖雕受到宋代以来中原文化及汉族雕刻的深刻影响,明清以后,擅长雕刻的回族艺人就在汉族传统砖雕艺术的基础上,立足于伊斯兰文化,将阿拉伯文字图案与中国山水画——即将汉族传统砖雕艺术与伊斯兰文化巧妙结合,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砖雕艺术风格,展现出回族砖雕艺人对砖雕艺术的独特理解。
明清时期在题材上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临夏东公馆内造型独特的双瓶门楣。双瓶仿景泰蓝外形,连续缠绕的牡丹枝叶相交组成伊斯兰风格圆拱门,与中原装饰习惯显然不同。砖雕多以花卉作为表现内容也与其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具有典型的伊斯兰情节——葡萄、玫瑰等植物原产中亚,是经丝绸之路进入西域,再普及汉地的。临夏砖雕题材和纹样在长期传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在汉文化背景下以回族伊斯兰文化特征为主体又融合其他民族传统的独特风格,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具有鲜明的伊斯兰风格。回族砖雕主要用于清真寺、拱北及住宅建筑等的装饰。
明代回族形成,砖雕装饰的伊斯兰建筑也“入乡随俗”,多呈中国传统庭院风格。
从此,伊斯兰建筑升华为回族社会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回族文化形成、发展和传承的重要物质条件。
三、文化的移植与再生
宗教是一种信仰,信仰寓于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中,通过固定和不固定的场所和活动,有效推动人们社区自我组织的形成和自我管理的完善,成为凝聚国家乡土社会族群向心力的精神家园,也成为维系族群秩序的纽带和开展社区活动的中心。
公元1689年,巴巴寺开始修建。巴巴寺是穆斯林宗教活动的净地,也是回族信众日常生活中所依赖和精神上共有的场所。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的传播,以清真寺作为文化传播中的“文献记录”部分,是宗教思想、语言、制度、习俗和经验等的录写,但作为文献以外的具体行为流程,则存在于以伊斯兰建筑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场中。在这个“场”中进行的民族文化传递,是非文本的自我倾诉和演示,传达的不仅仅是信息,还有一种氛围,一种情感,使身处其中的人完全融入“场”。在人与人的直接对话中,文化符号作为传达信息的一部分,与表情、动作、色彩、装饰风格等同时建立起“场”型的“人——人”对话空间。
“场”使审美空间中包含了热烈的气氛,强烈的情感体验,以及此地域的群体共同的文化意识。有效扩大了宗教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宗教的民间化。宗教的民间化也是现代和未来宗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从世界宗教发展新趋势看,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与主流宗教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主流宗教也正在不断民间化、民族化、地区化、生活化,成为民众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巴巴寺建筑,以成熟的临夏回族伊斯兰风格为载体,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辐射至阆中,又很快以阆中为辐射中心,将影响扩至更广大的未知区域。
任何艺术流派、艺术品的产生与流变都是当时当地“时代精神”“风俗习惯”与“自然淘汰”进行选择的结果。这里的“时代精神”与“习惯风俗”既是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氛围的总体体现,又是众多因素融合共生的产物。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影响着大众的审美心理,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又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新的审美习惯。但是深层社会意识,尤其是社会心理,决定着审美趣味,并且审美趣味的深层社会意识充分蕴藏着由于历史、环境以及遗传而贮存起来的心理辨识能力和传承动力。就回族文化的传承来看,深层社会意识,尤其是社会心理,更多来自于伊斯兰风格建筑覆盖下的回族文化传承场。
从作为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一种的砖雕艺术中可以看出,回族砖雕艺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坚持民族文化立场的过程,继续传播伊斯兰文化。这种带有文化虔诚的坚持态度,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一种文化象征。在喧嚣变化的纷繁世界,唯有坚持不放弃,才能获得一种恒久不变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才能提供给现实的人们以安全感和全身心持久的热情关注,才能不断融入新的地域、新的疆土,以一种文化自信的姿态,面对强大的当地文化,吸取当地的文化养分充实自己并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
就像嘉陵江不是只有一个源头一样,阆中巴巴寺建筑的形成融汇了多种文化元素。在这种多源头形成新文化样式的过程中,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守和坚持,体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李浥,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