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200000026

第26章 子路第十三(1)

本篇共三十章,主要论述执政治国的问题,体现了孔子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思想。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章,强调正名、正身是治国从政的关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近者悦,远者来”、“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等章,强调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意义;“先之劳之”、“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等章,提出了治国从政应遵循的原则;“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刚、毅、木、讷近仁”等章,则提出了君子的待人处事之道和对君子的要求,这也是从政的官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①,劳之②。”请益③。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怎样从政。孔子说:“以身作则,共同努力。”子路请求孔子作进一步解释。孔子说:“不要懈怠。”

【注释】①先:前。先之:意思是走在前面,以身作则。②劳之:指与下属勤于政事。意思是共同努力。③益:进一步。请益:请求作进一步解释。

【解读】孔子在回答子路的问题时,提出了自己的为政之道:当政者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要求下属或民众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要与下属一道,不辞辛劳,勤奋工作;处理政务时,要勤恳认真,不能懈怠。当政者做到了以身作则、勤于政事、毫不懈怠,何愁不能履行好职责,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此章所体现的,是孔子从政思想的具体要求,对中国执政理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3.2仲弓为季氏宰①,问政。子曰:“先有司②,赦小过③,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冉雍做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询问怎样从政。孔子说:“给下属做好表率,不计较小的过错,举用优秀人才。”冉雍说:“怎样识别优秀人才并选拔任用呢?”孔子说:“举用你所知道的。你不知道的,难道别人会舍弃他们吗?”

【注释】①宰:周代官吏的通称。春秋时卿大夫的家臣和采邑的长官也称宰,即家臣之长、总管。②有司:主管部门,指下属。③赦:赦免。指不计较。

【解读】孔子给冉雍提出的从政要领是三条:一是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二是不计小过,抓好大事;三是重视人才,举用贤能。以身作则才能体现公正,不计小过才能抓好大事,举用人才才能事业兴盛。孔子认为,识别人才的关键在于了解人才,只要你所知道的优秀人才得到了任用,别人也会向你推荐优秀人才,真正优秀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提出这样精辟的从政要领和理念,说明他不愧为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所提出的这一理念,丰富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

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①,子将奚先②?”子曰:“必也正名乎③!”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④!奚其正?”子曰:“野哉⑤,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⑥。名不正,则言不顺⑦;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⑧;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⑨;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准备先做什么事?”孔子说:“一定是辨正名分!”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您太不切实际了!为什么要去辨正名分?”孔子说:“真鲁莽呀,仲由!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不要发表意见。名分不辨正,说话就不顺理;说话不顺理,就难以办成事;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兴盛;礼乐制度不能兴盛,刑罚就没有标准;刑罚没有了标准,民众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一定要先正名而后发表言论,发表了言论就一定要实行。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不能有一点随便和马虎。”

【注释】①卫君:卫出公蒯辄,卫灵公之孙。②奚:何,什么。奚先:以何为先,即先做什么。③正名:辨正名分。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④迂:迂腐,不切实际。⑤野:粗野,鲁莽。⑥阙:同“缺”,意思是不说、不发表意见。⑦顺:顺理,顺序。即适宜。⑧兴:兴盛。指实施。⑨中:适度,得当。指有标准。无所措手足:手脚都不知道放在哪里。意思是无所适从。苟:随便,马虎。

【解读】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发,违礼僭越、名实不符的事时有发生。卫灵公把儿子蒯聩逐出国境,他死后孙子蒯辄继位。于是后来出现了蒯聩和蒯辄父子争夺君位的事。孔子提出治理国家首先必须“正名”的主张,既是针对卫国父子争位的情况,更是针对整个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人伦丧失的情况而言的。孔子认为,要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首先辨正名分,恢复礼仪制度、人伦规范,从而使国君、臣下、民众各居其位,各履其职,在待人处世中有所遵循。在阐述为什么要“正名”这个问题时,孔子通过严密的推理,使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因此,“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句话,成为了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格言。

13.4樊迟请学稼①。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②。曰:“吾不如老圃③。”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④,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⑤。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⑥,焉用稼?”

【译文】樊迟请教学习种庄稼的知识。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樊迟又请教学习种蔬菜的知识。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走出去。孔子说:“樊迟真是没出息的小人!执政者喜好礼仪,民众就不敢不尊敬;执政者喜好道义,民众就不敢不服从;执政者讲求信用,民众就不敢不真诚相待。如果这样,各地的民众就会背负着孩子来投奔,为什么要去种庄稼呢?”

【注释】①稼:种植谷物。泛指种庄稼。②圃: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为圃:指种蔬菜。③圃:指种菜的人。④上:在上位的人。指统治者、执政者。⑤用:以。用情:以真诚相待。⑥襁:背负婴儿的背带。襁负:用襁褓背负。

【解读】樊迟请教学习种庄稼、种蔬菜的知识,都被孔子婉言回绝,并批评他是没出息的小人。有人据此批评孔子鄙视劳动,这是不对的。孔子鼓励学生勤思好学,希望学生在治理国家、处理政务中遵循仁德、礼制,说明他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贤才、君子,而不是培养一般的劳动者。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参与治理国家的执政者,应该遵循礼仪,尊崇道义,讲求信用,并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教育民众。这样,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生产就会得到发展,就没有必要自己去从事普通的生产劳动。李泽厚先生说:“‘士’的职责是‘致君泽民’,‘安邦定国’,管理政事,成为社会结构中的骨架和脊梁。在民主政治和现代官僚体制出现之前,中国文官体制是最完备和最有效的,其基本观念可说来自此处。”(《论语今读》)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①;虽多,亦奚以为②?”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把政务交给他,却不能通晓;派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虽然读得多,又有什么用?”

【注释】①专对:独立应对。春秋时期,出使别国的使节“受命不受辞”,即接受使命后要独立地与对方谈判,以保证使命的完成。因此,随机应变、独立应对是外交使节的重要能力。②以:用。

【解读】《诗经》包括《风》、《雅》、《颂》三类。《风》大多产生于春秋前期和中期,反映了当时各地的风俗;《雅》和《颂》产生于西周时期,《雅》是贵族阶层的作品,《颂》是用于祭祀的乐歌。后来,学习《诗经》成为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修养,甚至在外交场合也需要引用《诗经》中的诗句以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孔子下了很大工夫整理《诗经》,还把《诗经》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熟读并加以理解。孔子认为,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却不能通晓政务,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说明他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这样来读《诗经》,读得再多也没有用。孔子在这里说的虽然是《诗经》的学习和运用的问题,但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3.6子曰:“其身正①,不令而行②;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己办事公正,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自己办事不公正,即使发布命令也没有人听从。”

【注释】①正:正当,公正。②令:命令。这里指发布命令。

【解读】古代氏族首领的领导,主要靠自己的德行和威望。有德行的首领,自己行为正派,处事公正,不需要发布命令,民众也会效法和听从。孔子赞同这种领导方式,并强调了以身作则在治国执政中的重要作用。在民主政治盛行的今天,如果各级各部门的官员都能以身作则,为政清廉,就会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各项政策就能顺利实施。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①。”

【译文】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像兄弟一样相似。”

【注释】①兄弟:朱熹《论语集注》:“鲁,周公之后。卫,康叔之后。本兄弟之国,而是时衰乱,政亦相似,故孔子叹之。”

【解读】鲁国的始封者周公和卫国的始封者康叔是兄弟。两国在周初时政治清明,犹如兄弟;到了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昏聩,季氏专权;卫国卫灵公宠幸妃子,重用佞臣,后来又出现蒯聩、蒯辄父子争夺君位。两国都政治衰败,也犹如兄弟。孔子以兄弟关系来比喻鲁国和卫国的政治,措辞委婉,却表达了自己对鲁、卫两国政治的不满。

13.8子谓卫公子荆①,“善居室②。始有③,曰:‘苟合矣④。’少有⑤,曰:‘苟完矣⑥。’富有,曰:‘苟美矣⑦。’”

【译文】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说:“他善于处理家务。刚有一点财产,就说‘差不多足够了。’稍多一点财产,就说‘差不多完备了。’财产充裕时,就说‘几乎完美了。’”

【注释】①公子荆: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②居室:这里指居家,处理家务。③有:指有财产。④合:全,足够。⑤少:稍微,略微。⑥完:完备。⑦美:完美。

【解读】在世风日下、奢靡之风盛行的春秋末期,作为卫国国君的儿子,公子荆不追求财富,在财产不多时认为差不多足够,财产稍多时认为差不多完备,财产充裕时认为几乎完美。他不贪图奢华生活,甘于过淡泊节俭生活的态度,得到了孔子的称赞。

13.9子适卫①,冉有仆②。子曰:“庶矣哉③!”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④?”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真是人口众多啊!”冉有说:“已经人口众多了,还需要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冉有说:“已经富裕了,还需要做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受教育。”

【注释】①适:到。②仆:驾车的人。这里作动词。③庶:众多。④何加:增加什么。意思是还需做什么。

【解读】孔子在回答冉有的问题时,提出了对百姓应该先“富之”后“教之”的观点。孔子认为,当政者应该首先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并让他们富裕,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所谓衣食足则礼义兴,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物质是基础,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忽视物质这个基础,片面强调意识和精神的作用,显然是错误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明白这个道理,的确难能可贵。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①,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任用我治理国家,一年就可以收到成效,三年就能有成就。”

【注释】①期:同“朞”(jī)。期月:一整年。《十三经注疏》:“期月,周月也,谓周一年之十二月也。”一说为一整月。认为治国收到成效仅需一个月,显然不合情理,故不从。

【解读】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在鲁国担任大司寇,为政颇有成效。后来到卫国,虽然得到卫灵公的礼遇,却不被卫灵公任用,于是孔子说了这番话。从孔子的德行、学问、能力来看,他完全有资格担当治理国家的重任,但当时的国君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而不任用孔子,所以孔子在这句话中既体现了自信,又对这种遭遇十分感慨。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①,亦可以胜残去杀矣②。’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就可以化恶为善,废除死刑。’这句话说得对呀!”

【注释】①善人:指德行高尚的人。为邦:治理国家。②胜残去杀:使凶暴的人化而为善,因而可以废除死刑。胜:制服,克服。朱熹《论语集注》:“胜残,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谓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

【解读】孔子生活的时代,执政者勾心斗角,争权夺位,社会秩序混乱,民众生活贫困,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有贤德的人执政,二是要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孔子引述前人的这句话(出处不详),较为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孔子认为,由贤德的人治理国家,才能遵循礼制,改善民生,让民众富裕,并教育民众,感化残暴的人。经过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就能使国家富强安定,民众遵从礼仪,从而减少犯罪,废除死刑。

13.12子曰:“如有王者①,必世而后仁②。”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推行仁道而治理天下的人,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使仁德普遍推行。”

【注释】①王(wàng)者:成就王业者。指行仁道而治天下者。②世: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仁:有三种说法,即仁政、仁心、仁德。这里取第三种说法,意思是使仁德普遍推行。

【解读】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使仁德在社会上普遍推行,让官员和民众都具有仁爱之心,但由于当时战乱频发、社会混乱、人伦丧失,因此他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行仁道而治天下的人呕心沥血,不懈努力,付出整整一代人的心血,才能达到由乱世转为治世、民众安居乐业、仁德普遍推行的境界。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①,于从政乎何有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

【译文】孔子说:“如果自己办事公正,处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己办事不公正,怎么能让别人公正呢?”

【注释】①正:公正。②何有:有何。意思是有什么困难。③正人:让别人公正。

【解读】孔子非常重视人性道德的修养,认为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正其身”就是人性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能够“正其身”,才能以自身的符合“仁德”、“礼制”的行为影响和感染人,进而产生让别人公正的积极作用。正如毕宝魁先生所说:“做事先做人,这是儒家一贯的要求,也是儒家思想中伦理与政治一体化的表现之一。”(《论语精评真解》)

13.14冉子退朝①。子曰:“何晏也②?”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③。如有政,虽不吾以④,吾其与闻之⑤。”

【译文】冉有从官府回来。孔子说:“怎么这样晚呢?”冉有回答说:“有政务处理。”孔子说:“那不过是平常的事务。如果有重大政务,虽然不任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注释】①朝:朱熹《论语集注》:“朝,季氏之私朝也。”退朝:指从官府回来。冉有是季氏家臣,不可能入朝议事。②晏:晚。③事:指平常的事务。④不吾以:“不以吾”的倒装。以:用,任用。⑤与:语助词,用于句中,无义。

【解读】按礼制规定,“大夫虽不治事,犹得与闻国政”(朱熹《论语集注》)。孔子虽然退职,但有资格“与闻国政”。在孔子的学生中,冉有在季氏府中做家臣的时间最长,也最得季氏的信任。冉有说回来晚是因为处理政务,由于孔子没有听说,所以说那不过是一般的事务。由于季氏专权、违礼,孔子说这番话既表达了对季氏的不满,又希望冉有要关注国事和重大的政务。

同类推荐
  •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本书是一部上至治国安邦的经国大略,治军作战的用兵良策,决讼断案的明察睿智;下至治家理财的精明算计,立身处世的生活锦囊,逢凶化吉的机敏权变;甚至于宠宦奸臣的阴谋诡计,损人利己的狡黠小慧,无所不包的奇书
  •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史记(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 焚书

    焚书

    《焚书》是明代思想家李贽“异端”儒学的结晶,是反理学、反传统、反教条的檄文。它启迪与鼓舞了当时及后来的进步学者,对人们解放思想,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而被统治阶级视为洪水猛兽。
  • 论语今读新解

    论语今读新解

    本书的译注始于2006年,历经六个寒暑。原文以中华书局1980年版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原文作为底本,参照朱熹《论语集注》的经文及注解《论语》的有关著作,对个别章节和标点做了适当调整。
  • 吴子兵法

    吴子兵法

    《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它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异界重生之少女修仙

    异界重生之少女修仙

    母亲从地球穿越到这个世界,她却因为一双黑色的眼睛备受歧视,当命运女神刚刚对她露出笑脸,一本绝世秘籍又为她引来大祸,杀父仇人竟是青梅竹马的爱人之父,仇恨与爱,何去何从?十四岁的单纯女年逐渐成长,叱咤风云......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王爷的白痴情奴

    王爷的白痴情奴

    冬季,一阵寒风刮过,地面上的垃圾随风起舞,漫天飞扬。刺骨的寒风不断的呼啸着,三三两两的人开始往家赶,这样的天气,没事,谁都不想出门喝西北风的。一个女孩站在路边,茫然的看着归家的路人,两眼空洞,呆滞的神情一看就知道是个没有自主思考的主!身边的穿着倒不错,缎面的棉袄,绒皮的虎鞋,可惜,都已经几乎认不出原来的颜色了。女孩面貌秀丽,精致,仔细端详那五官,长大也是一个魅惑人的主。可惜,两目无神。天……
  • 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绝世天尊

    绝世天尊

    一个泡不到女友的悲剧男离奇穿越异世,意外成为了绝世天才。从此,充满奇幻色彩的异世之路开始了,泡妞,升级,虐虐高手,专治不服,逍遥异世,纵横天下……呃。没事勾搭小妹妹,和美女导师淡淡人生,淡淡理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帝影学院

    帝影学院

    天啦,太COOL了,全国第一的贵族学院里竟然还隐藏着四个超级美男和四大超级美女!什么?他们还会定期招聘雇主,给其一个月的贴身保护?世界上有这么好的事?可是总有些人不买帐,居然胆敢挑衅浪少的脾气,还有人更过分,竟然还拒绝影魔大人的保护!啊?月魔和影魔的关系……还有那个,心疼得让人无法呼吸的小王子苏玖岩居然要被派到中东去抢夺石油控制权?这是怎样一群人啊?高中一毕业居然就发展了世界头号神秘组织,还有那国际新一代影后、世界知名美女神医、天生的科技奇才、拥有过目不忘本领的羞涩少女……这么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居然全都聚到了一起,为一个人称冥帝的家伙服务!可怕的他们,可爱的他们,估计最难对付的就是爱情这东东吧?当八大邪魔遇上爱情的时候,他们会怎样呢?赶紧往下看吧!【影魔】龙影澈,高三,17岁,八魔老大,性情看似温和,实则是个彻头彻尾的大恶魔。喜欢调戏胆小害羞的小女生(樱魔除外)。对待敌人凶狠残暴,拥有极大的野心。后成为传说中的冥帝。【月魔】月千曦,高三,17岁,八魔大姐,成熟老练,办事雷厉风行,调情高手,跟龙影澈以“夫妻”身份出场,天生的狐媚子,却也是八魔中最严厉的。【溪魔】景辰溪,高二,16岁,八魔老三,性格暴躁,易怒不喜言笑,冷如千年寒冰。电脑高手。武术一流,却总是莫名其妙地输给歆魔。后成为人人闻风丧胆的XX邪君。【樱魔】零沁樱,高二,16岁,八魔老四,八魔中最害羞的一个,眸子清亮,却总是容易泪眼汪汪。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是邪魔组织的百科全书及移动电脑。【浪魔】白奕浪,高二,16岁,八魔老五,性格开朗好动,看似胆小怕事,实则是不想惹是生非。拥有非凡的创造力,被开发后成为世界著名的科技天才。【幻魔】司徒幻夏,高二,16岁,八魔老六,性格怪僻,让人捉摸不透,喜睡,常常一个人睡在树上或者花丛中,有时一睡就是一整天,让人哭笑不得。拥有世界顶尖的医术。【歆魔】苏玖歆,15岁,高一,八魔老七,性格活泼张扬,喜动爱笑,看似小鸟依人,却拥有让人恐怖的力气与胃口。后成为好莱坞国际巨星。【岩魔】苏玖岩,15岁,高一,八魔中最小的,与歆是双胞胎,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与歆魔形成鲜明对比,像是她的影子。有世界罕见的夜视。
  • 春桃:许地山作品精选

    春桃:许地山作品精选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血胆将军:巴顿

    血胆将军:巴顿

    《血胆将军·巴顿(插图版)》: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它构成了西方社会两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特点,并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进程。《圣经》不仅仅只是一本宗教读物,其中融合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它与希腊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欧美文化。